做好工作,必须要加强宣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游戏宣传工作是干什么 做好工作,必须要加强宣传

做好工作,必须要加强宣传

2024-07-16 11: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岂能“坏事怕曝光,好事也怕宣传”

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宣传干部在与媒体打交道时,比较担心“枪打出头鸟”效应,总觉得宣传部门应该低调行事,高调就会挨打。一些干部不但坏事怕曝光,好事也怕宣传,认为“人怕出名猪怕壮,宣传多了没好处”。

与前些年相比,如今敢于坦然面对媒体甚至与记者交朋友的领导干部,确实越来越多了。但是,也有部分领导干部仍对媒体怀有敌意,见了记者躲着走。他们将这种行为自我标榜为“低调务实”,却忘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知道“领导干部要做实干家,也要做宣传家。”

宣传部门作为负责意识形态宣传的专职机构,本来应当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积极与媒体打交道。然而,在一些机关单位内部,宣传部门的主要职能不是做宣传,而是“不宣传”。他们日常工作不是让群众了解他们做什么,而是不让群众了解他们做什么,千方百计阻止媒体宣传报道。

前不久,记者就碰到一个“奇葩”的案例:一窗口单位通过制度改革,大大便利了办事群众,照理说,这种改革举措理应让群众知晓,从而惠及更多人或形成经验推广。但是,当记者提出采访要求之后,却吃了闭门羹。对方给出的理由竟是“领导担心关注度太高,要求只做不说”。

正是在这种“枪打出头鸟”观念的影响下,不少单位的宣传部门都患上了“软骨病”,其宣传职能严重弱化,机构形同虚设。更有甚者,一些单位领导甚至打起了撤销宣传部门的主意。

值得警惕的是,“枪打出头鸟”心理还有很强的传染性。

在一定部门、一定区域很容易形成“寒蝉效应”,你不说他不说大家都不说,敢说的领导干部反倒会遭到非议和排挤,被认为别有所图。长此以往,原本重视宣传、敢于宣传的领导干部也会变得沉默寡言。即使换了一任领导,宣传态势也会因“惯性效应”保持原状,一时半会儿无法扭转。

近年来,党中央对宣传工作高度重视,要求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领导干部置若罔闻。

究其缘由,主要原因无外乎以下两个:

其一,部分领导干部不作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有些领导干部本着“快退休了”“无欲无求”的心态数着时间混日子,不求工作多出彩,只求工作不出事,本身工作乏善可陈;

其二,领导干部缺乏担当,担心“人怕出名猪怕壮”,只做实干家不做宣传家,墙内开花墙内香,不愿天下共芬芳,信奉“螃蟹”般的处世哲学——把肉藏在肚子里。

从根本上说,无论上述哪一种原因,都偏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官帽,并未真正把群众利益置于首位。须知,一个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干部,一定会充分重视群众的知情权,一定会努力寻求群众利益的最大化,绝不会做一只藏着掖着的“螃蟹”,把惠民的举措装在自己的肚子里。

眼下,全国各地正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领导干部要做实干家,也要做宣传家”的要求,鼓励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宣讲,面向群众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

这是新时代党中央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需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契机,扭转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宣传本领,做新时代合格的好干部。

领导干部既要撸起袖子,也要练好嗓子

崇尚实干与做好宣传从不矛盾。

实干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崇尚实干对任何共同体都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没有实干,国家的治理便无从谈起。脱离了实干去“空谈”,就会有误国误民的后果。宣传则是实干的补充和升华。

“宣传家”并不是“空谈客”,做好宣传家,让经过科学论证的方针政策得到宣介推广,让党的声音传到群众耳畔,让公共政策化于百姓心中,才能让人民肯信赖,有信心、更支持,才能让政令更畅通、更有力、更见效。

一段时间来,从历次公共舆论热点、网络舆论事件的应对情况来看,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宣传工作上虽然不断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如今的宣传工作不仅是锦上添花的橱窗,更是引来载舟之水的源渠,是不可小觑的必答题。不知变通、自说自话的宣传只会削弱实干的成果,有损党政机关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旧有的宣传方式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什么样的宣传才能算好的宣传?好的宣传需要用公开遏制谣言、用过程铺陈结论、用具象支持抽象、用微观补充宏观。

首先,信息公布必须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回顾热点事件、舆论危机,那些片面煽动、甚至违反常识的谣言时常拥有强大生命力,这和信息公开的不及时不透明有莫大关系,信息公布的不透明地带,就是猜想质疑和谣言的生长空间。

一旦有事件触发负面舆情,猜想和别有用心的言论就会在情绪化言论的煽动下,扩小为大、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恶意抹黑。事实是遏制谣言的法宝,在没有完全的结论之前不妨先公布调查的过程情况,把实事求是的宣传做在平时,培养公众的理解和认同,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就能多一份从容。

其次,信息发布应尽量做到详尽,既有结论也有论证、既有结果也有情况。理性终会战胜盲从,民众需要清晰的事实和逻辑过程佐证。但是,对于一些反常事件、异常情况,信息公布没有过程仅有结论就会引来新的质疑,民众不信任的对象就可能从涉事方扩展到公权力。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民众会将自己的思考代入公共事务讨论中,越来越少的人会满足于当一个“只接受标准答案的学生”。在讲述结论的同时讲述过程,既增加说服力和民众参与度,也表现出对民智的充分尊重。

好的宣传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要时刻想一想,为谁宣传、向谁宣传,为什么宣传、要宣传什么。要真正的在党言党、在党为党。摒弃“居高声自远”的清高,在宣传中坚持群众路线,了解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和信息需求,有的放矢、有效宣传。机械而僵硬地完成上级宣传任务,让民众没有兴趣甚至嗤之以鼻,这实际上是空耗宣传资源、辜负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

现代公共管理有一个经典分析框架——“三圈理论”,是说一项公共政策只有同时具备公共价值、落实能力和公众支持的三大要素,才能达预期效果。这一理论提示着领导干部,要做好工作,就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体现价值,用脚踏实地的实干来保障能力,用触动人心的宣传来赢得支持,三者兼备,方能政通人和。实干家是宣传家的底色,宣传家是实干家的跃升。新时代的领导干部既要撸起袖子,也要练好嗓子,千万不可只做做样子。

向部长们学当宣传家

最近几年,每年全国“两会”期间,“部长通道”都吸引大批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部长们主动走到话筒前,与媒体积极互动,宣讲中央政策,介绍部委工作,回应社会关切,已成为大会期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部长通道”是媒体记者的一个习惯叫法,这条位于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通道长度不过100余米,是每年列席全国“两会”的国务院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进入会场的必经之路,因此近年来也成为新闻媒体捕捉新闻的重要场所。

曾几何时,在这里采访部长主要靠媒体记者围追堵截、生拉硬拽,由此还产生了“拦部姐”“拦部哥”等网络红人。这两年,国务院各部委越来越重视与媒体的互动、越来越主动,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的部长逐年增多。2014年仅有十几位部长接受采访,2016年接受采访的部长已达38人次,回应的热点问题多达70多个;2017年全国“两会”,在“部长通道”上接受采访的部长达到46位,回应了95个热点问题,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所有的采访时间。

有媒体曾赞叹,国务院各部委的部长们,俨然已成为部委的“首席发言人”,中央政策的“第一宣讲人”。

在数百名记者面前,面对各式新旧直播设备,手中不拿任何材料,不提前预设问题,在宣传方面没有两把“刷子”,仅仅是“实干家”,是很难从容地站在话筒面前的。可以说,当一个合格的宣传家,“部长通道”上的部长们已经做出表率。

作为宣传家,部长们在“部长通道”上精彩的表现,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是精准解读了中央大政方针。比如,近两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教育部部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国家卫计委主任等,都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中央的民生政策,不管是就业还是教育公平,抑或是让民众病有所医,都通过其精彩的回答,让民众体会到了“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一基本方略。

再比如,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今年在“部长通道”上,通过详细回应全面二孩带来的“幸福烦恼”问题,让公众对中央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全面二孩政策有了更精准的把握。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关于“今后大家会争做农民”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解读。

二是提振了国人信心。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外唱衰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国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中国未来是怎样的,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部长们在“部长通道”上也较好地回应了这些问题。

最近两年,商务部部长和海关总署署长用商业数据和外贸数据、国家统计局局长用最新统计数据,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中国的经济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唱衰中国是没有道理的。有的部长通过发布权威消息,有力地驳斥了一些不当言论,更是提振了民众信心。

三是积极回应了社会关切。银行发展中有没有风险,养老金入市可不可行、风险有多大,房地产市场到底有没有泡沫,大城市到底能不能征收拥堵费……一系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都在“部长通道”上得到了部长们的权威回应。其中有不少回应拉近了中南海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消弭了分歧,打消了疑虑。

当然,成为一个受民众欢迎的宣传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部长们的表现来看,一个领导干部要成为一个宣传家,首先必须是一个实干家,必须对从事或者主管领域的业务非常熟悉,不熟悉业务和本部门工作,就不可能自信地面对媒体。

其次,宣传家必须熟悉政策。没有对中央大政方针的准确把握,不能准确把脉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就难以讲好“中国故事”,宣讲的内容就没有高度,也会缺乏了说服力和吸引力。

再次,宣传家必须“心在基层,根在基层”。领导干部只有根在基层,才能保持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情谊,才能真正熟悉基层情况。不熟悉基层工作的烦琐性、基层事务的复杂性,不能体恤民情,领导干部话筒前的发声可能就难以有“温度”和“味道”,就难以引发民众共鸣。

来源:果洛在线

编辑:刘秀霞

责编:薛志科

审核:顾锡妍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达日更多资讯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