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重难点笔记(上)古代哲学~英国经院哲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温和实在论和温和唯名论的不同 【811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重难点笔记(上)古代哲学~英国经院哲学

【811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重难点笔记(上)古代哲学~英国经院哲学

2023-09-11 23: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逻各斯

1.      背景:赫拉克利特和早期的哲学家们一样,试图描述我们周围世界的终极构成要素,提出了逻各斯的概念。

2.      主要内容:

(1)     逻各斯(logos),原意是话语,赫拉克利特用它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可被理解为理性、理由,又可被理解为原则、规律、道。

(2)     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因火的不足和多余而造成事物间转化的原则,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

(3)     在火中直接表现,逻各斯是与火同一本源的内、外两个方面。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3.      意义:对他本人的哲学和后来的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知识有了可能性;作为运动变化的尺度,使知识有了确定性;逻各斯概念及其衍生的“逻辑(logic)”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本原

1.      背景:毕达哥拉斯像米利都学派一样追求关于自然的知识,他从获得知识的角度出发,强调本源的规定性或限定性,通过对数学的研究认为数的本源即是万物的开始。

2.      主要内容:

(1)     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

(2)     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

3.      意义:与水气火等相比,数有更高的普遍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更能体现自然万物的统一性,但是数毕竟只是量的规定,当他被用来解释诸如意见正义等一切现象的时候,既是质量又是形式的数的性质就有些模糊不清。数虽然是抽象的普遍的存在,但是还没有彻底摆脱经验感觉的限制。

飞矢不动

1.      背景: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为了维护巴门尼德的学说,他针对伊奥尼亚派的变化本原观,提出否认运动可能性的4个论证。“飞矢不动”是其中之一。

2.      主要内容: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飞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就是说,他停驻在这段路程的各个不同位置上,而不是从一个位置飞至另一个位置。

3.      意义:芝诺继承了思辨的风格,首次运用悖论方法,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运动观念中提出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正因为芝诺悖论涉及到上述运动,学认识论,数学和逻辑学问题,他在历史上引起长久的思索,至今仍保持着理论上的魅力,对论辩术和逻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种子

1.      背景:受伊奥尼亚自然哲学传统的影响,阿那克萨戈拉也在物质性的东西中探寻万物的本源,不过他把本源看作是虽有各种形状、颜色和味道,但却不可见的“种子(speramata)”

2.      主要内容:

(1)    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

(2)    种子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是永恒的、无限的、同类的、混合而存在的。

(3)    种子本身没有知识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灵”。

3.      意义:第1次把看不见的物质元素种子作为本源,使自然哲学对事物内部结构的探讨更加深入。他的种子理论是原子论哲学的直接先驱,而他的理智学说则被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继承和发展。

努斯

1.      背景:阿那克萨戈拉认为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努斯”。

2.      主要内容:

(1)“努斯”,希腊语原文为nous,源于动词noein,亦可译为“心灵”、“理性”。

(2)努斯有两个特征:

第一,是它的外在独立性:努斯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能动力量;

第二,是它的无形的精神特征:努斯不具有可感性质。

3.      意义:第1个把“努斯”理解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与“种子”一同作为世界的本源而存在。它摆脱了友爱与争吵的形象性和隐喻性,更具思辨性和概括性。

原子

1.      背景:

2.      主要内容:“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3.      意义:

虚空

1.      背景:在万物本源的问题上,德谟克利特对以前各派哲学家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和发展,在本源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原子—虚空理论。

2.      主要内容:

(1)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

(2)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相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3)     论证:

第一,   从可感事物中看到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存在的东西又是充实的,因此充实是可以分割的。

第二,   分割充实必须要以虚空作为条件,充实的事物之间要有空隙,充实与虚空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二者皆为解释世界的原则。

第三,   确定了充实的最小单元是原子。

3.      意义:他的本原学说是对前人思想的借鉴与超越,它对“存在”“非存在”概念的重新界定对后来本体论的发展演变有重要意义。

理念

1.      背景:柏拉图熟悉以前各家各派的哲学理论,主要继承和发展从巴门尼德到苏格拉底的思路,尤其是将苏格拉底的思想从伦理学的领域推广扩展到了整个宇宙自然。

2.      主要内容:

(1)     含义:理念(eidos,idea),源于“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引申为理智的对象。在柏拉图的使用中具有两种意思:

1)               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

2)               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2)     特征:

1)     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源。

2)     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3)     不变性和永恒性。

4)     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

5)     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6)     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

7)     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

8)     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事物是不同的。

9)     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3.      意义:柏拉图看到了理念与事物的区别,认识到了普遍性的共相对知识的重要性和对哲学研究的意义,局限性在于将理念与事物分离开并视之为绝对独立的存在。理念论也成为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

潜能

1.      背景: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运动本质的思想,提出了潜能与实现的概念。

2.      主要内容:“潜能(dunamis)”,它的词源含义是“能”,即能力、力量。哲学中指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但还没有实现出来,而要实现出来靠其自身又是无能为力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5卷中说明的潜能的定义是:“最原始意义上潜能的主要规定是在他物中或作为自身的他物的变化的本源”。

3.      意义:亚里士多德用他的三本原说和四因论,把他以前的希腊哲学是批判性的统一起来。他批判了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自然哲学家,认为他们只重质料而忽略形式。他更为系统而深刻地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理念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把理念和事物相分离,形式和质料相分离,否定了质料的作用和个别事物的实在性。

实体

1.      背景:亚里士多德从关于存在的一般性讨论,深入到了一种特殊存在实体的讨论,并在讨论中建立了他的实体学说。

2.      主要内容:

1) 实体(ousia),“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是单一的个体,自身没有对立物,同一类实体的各个个体间无程度差别,“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却可以有对立面”。

2) 认为第一实体是个别事物,第二实体是种和属,但有时也认为本质或形式也是第一实体。

3) 认为现实意义上的实体是一个等级系列,系列根据形式与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等级。

4) 认为最高的实体是“神”。

3.      意义:亚里士多德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源的存在的确认。

太一

1.      背景:普罗提诺潜心钻研了古代哲学,对柏拉图主义的理念论进行了改造,将理念等级变为三大本体:太一、理智和灵魂。

2.      主要内容:

(1)     认为“太一(the One)”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

(2)     太一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规定性:

肯定的说,太一是善本身,是本体的完善和圆满。

否定的说,太一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万物的总和,而是先于万物的源泉。

(3)     太一是不可名状的,不可认识的。

(4)     太一不具备多样性,是不可分割的原初的单纯的统一性。

(5)     太一不是理智的对象。

3.      意义:把柏拉图的客观理念理智化,理性思辨神秘化,并融合进了其他派别的思想,成为古代哲学和奥古斯丁之间的关键性过渡。

唯名论:

1.      背景:3世纪,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认为是最高级问题的三个问题;六世纪,哲学家波埃修把问题引进;12世纪,关于一般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成为神学家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产生了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

2.      主要内容: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温和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和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3.      争论的意义:

哲学意义:争论的焦点实际上是,希腊哲学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因此争论就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哲学活动,是哲学基本派别斗争的特殊形式。

社会意义:是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反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