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光(Micron)1100 2TB 2.5英寸SATA固态硬盘评测(MTFDDAK2T0TBN)(附颗粒对照表和固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渔网丝颗粒怎么样 美光(Micron)1100 2TB 2.5英寸SATA固态硬盘评测(MTFDDAK2T0TBN)(附颗粒对照表和固件)

美光(Micron)1100 2TB 2.5英寸SATA固态硬盘评测(MTFDDAK2T0TBN)(附颗粒对照表和固件)

2024-06-28 11: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最近随着记录出行、MMD和摄影摄像素材越来越多,硬盘剩余空间渐渐告急。今天便准备用美光1100 2TB款替换掉960G的M500。

看了一圈,265应该是现在能找到比较低的价格(2023.08)。70%健康度的写入量应该在400TB左右,买来做仓储可能就写入个几TB,剩余寿命够用了:

淘宝购入

硬件介绍:

硬盘正面标签贴,可见型号(MTFDDAK2T0TBN)、容量(2048GB)、出厂固件版本(M0MU020)等信息,这个绿色的点暂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硬盘正面

硬盘背面有卖家贴的保修贴纸,随后拆解时被我撕了:D

硬盘外壳通过四周卡扣固定,没有螺丝(图中三个银色的点位并不固定外壳),非常非常难拆:

硬盘背面

拆开后盖可以看到一小块硅胶垫盖在电容中间,这覆盖也没覆盖完,相较散热可能主要作用是缓冲减震。

电路板一侧各能看到一颗内存颗粒和四颗闪存,翻过面则能看到Marvell 88SS1074主控。AIDA64显示颗粒为美光32层3D TLC:

但这颗粒怎么是混用的?一块硬盘出现了4种编号的颗粒:

掀开盖板主控Marvell 88SS1074

作为对比,给大家看一下之前拆过的M500颗粒情况,这就很规整:

颗粒型号一致

为了数据安全着想,还是来查询一下这些颗粒的信息吧,它们分别是:6VB22NW849、6VB2DNW852、6SB22NW853、6TB22NW853。

首先我们找到美光官方料号查询网址:https://www.micron.com/support/tools-and-utilities/fbga,在“FBGA Code”这一行填入第二行的编码,如“NW853”,随后点击“SEARCH”即可查询颗粒料号:

https://www.micron.com/support/tools-and-utilities/fbga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这几枚颗粒的料号分别为:

6VB22NW849:MT29F3T08EUHBBM4-3R:B

6VB2DNW852:MT29F768G08EEHBBJ4-3R:B

6SB22NW853、6TB22NW853:MT29F1T208ECHBBJ4-3R:B

接着我们找到美光的命名规则对照表,按照查询到的料号核对颗粒信息:

https://media-www.micron.com/-/media/client/global/documents/products/part-numbering-guide/numnand.pdf

MT29F3T08EUHBBM4-3R:B(NW849)逐字解析为:

MT = Micron Technology

29F = NAND Flash(普通闪存颗粒,区别于企业级)

3T = 3072Gb(颗粒容量,1B=8b,即384GB)

08 = 8 bits(位宽)

E = MLC-3(即TLC,“真”MLC为“MLC-2”)

U = Die8 nCE4 RnB4 IO Channels2(内部构造,大意为分了几个区域,不深究)

H = VCC: 3.3V (2.50–3.60V), VCCQ: 1.2V (1.14–1.26) or 1.8V (1.70–1.95V)(工作电压)

B = 2nd set of device features (rev only if different than 1st set)(看不懂,原文“Generation Feature Set”)

B = Sync/Async(支持同步或异步工作)

M4 =无对应编号,应为封装锡球数与尺寸规格

3 = 667 MT/s(每秒传输多少次数据,百万次/每秒)

R = FortisFlash features(某种特征,看不懂)

B =Design Revision(翻译为“设计修订”,无实义)

MT29F768G08EEHBBJ4-3R:B(NW852)与前者不同的有:

768G =无对应编号,推测为768Gb(96GB)

E(第二处) = Die2 nCE2 RnB2 IO Channels2(内部区域数量不同)

J4 = 132-ball VBGA, 12 x 18 x 1.0 (SDP, DDP)(封装规格不同)

MT29F1T208ECHBBJ4-3R:B(NW853)与前者不同的有:

1T2 = 1152Gb(144GB)

C =无对应编号,推测为内部Die等数量不同

综上所述,在查表半天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块美光1100混用了三种容量相去甚远的颗粒,由于不是一条生产线下来的,所以生产时间也横跨数周(6T、6S、6V)。尽管工作电压等影响运作的参数保持了一致,如果不是买到假货,那这块硬盘用料可以说非常“随性”了。

查完闪存颗粒,我们再来看一下剩下的内存和主控。

1100这块硬盘的两颗内存颗粒批次、型号倒是一致的。同样在料号查询网站查询D9STQ,可知其料号为MT41K512M16HA-125:A

D9STQ料号为MT41K512M16HA-125:A

随后我们找到美光的DRAM颗粒命名规则对照表(美光官网表格直接下载为.xlsx格式,此为手动截图):

https://media-www.micron.com/-/media/client/global/documents/products/part-numbering-guide/numdram.xlsx

MT41K512M16HA-125:A(D9STQ)逐字解析为:

MT = Micron Technology

41 = DDR3 SDRAM(第几代内存、什么类型)

K = 1.35V VDD(工作电压)

512M16 = 颗粒容量512Mb*16=2048Gb=1024GB

HA = DRAM Package Codes(封装代码,详细信息须查阅具体颗粒的手册)

-125 = 800 MHz 11-11-11(内存频率)

A = Die Revision Designator(翻译为“模具修订指示符”,无实义)

综上所述,可知1100这块盘共搭载了两颗DDR3 1G 800MHz的内存。

主控Marvell 88SS1074

最后再来看看主控,Marvell 88SS1074属于Marvell第五代主控,28nm工艺,主打低功耗,支持Marvell 第三代NAND Edge纠错。同主控的产品有比如浦科特M7VC、金士顿Now UV400、闪迪X400等:

https://cn.marvell.com/products/ssd-controllers/88ss1074.html

至此1100的内部构造及硬件部分便看完了,接下来装到电脑上看看。

固件升级:

上机打开DiskInfo,我购买的这块盘写入量约300TB,在美光的官方文档中1100系列2TB的寿命应为400TBW以上,商家宣称的“健康度70%”以上指的是软件中硬盘预设的寿命,一般会比标称长不少。从通电时间高达5W小时来看也并非“矿盘”,应该是正儿八经服务器更换下来的:

美光官方的1100技术文档还未公开,不注册账号查看不了,找了个像销售手册里的表格,将就看一下吧。“Endurance”一行即为寿命,1TB与2TB一样是400TBW:

https://www.micron.com/search-results?searchRequest=%7b%22Filters%22%3a%5b%7b%22Ids%22%3a%5b%2259b6cc75-486a-4bca-80f5-b1b8a2086740%22%5d%2c%22QueryToken%22%3a%22fam%22%2c%22UseLogicalOr%22%3afalse%7d%5d%7d

https://static6.arrow.com/aropdfconversion/b025aab04515a1bf7273094dbd68a6fd347d2e15/1100_3d_nand_ssd_product_brief.pdf

这块硬盘拿到手的固件版本号为M0MU030,比标签上出厂时的M0MU020新,应该是更新过。但最新的固件为M0MU033,遂使用美光官方的“Storage Executive”工具尝试升级,提示“已安装最新固件”,只能手动更新:

图是手动更新后截的,实际软件更新不了M0MU033

手动更新的工具和固件我放这里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c2VdrhePQOTykB3rzOxNg?pwd=wy97 

提取码:wy97

工具是从美光官方的“Storage Executive”里提取出来的,和需要刷入的固件一起放在压缩包里。压缩包里有两个固件,是2TB的盘就刷2TB的,不是就刷另一个:

解压压缩包后,将对应容量文件夹里的“1.bin”复制到和“msecli.exe”同一目录,如图:

然后按住键盘上的“Shift”,同时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在终端中打开”(或者“命令提示符(管理员)”):

在打开的窗口中输入“msecli -F”并按一下回车键(不含引号,有空格),会列出电脑中所有硬盘,并识别出使用Marvell主控硬盘的固件版本号。接下来需要记住1100这块盘对应的是第几行,如图中“M0MU033”(升级前应为M0MU030或者M0MU020)的便是美光1100,对应“Drive0”:

随后输入“msecli -F -U 1.bin -n Drive0”并按一下回车键(不含引号,有空格,“Drive0”可替换,你电脑上对应Drive几就输Drive几),会出现“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continue(Y|N):”字样,输入y后按回车即可确认刷入新固件:

等待数秒后出现“Success”字样即更新成功:

这张截图是之前的,驱动器号与文件夹内容不一样,不影响操作

DiskInfo版本号更新为M0MU033:

性能部分:

先来看一下空盘状态下的跑分。

AS SSD 1G:

CDM 1G:

AS SSD 10G:

CDM 16G:

美光1100的测试成绩比较一般,尤其是4K性能,确实符合上一代硬盘的水平。其中随机读写成绩(IOPS)刚刚踩线越过官方文档的标称值(92000/83000IOPS),连续读写甚至比标称值略低(530/500MB/s)。想着我测的上一块美光硬盘M500都是全面超过标称,给我留下了不少好感,几年不见这就开始偷奸耍滑了。

再来看一下连续读写测试的温度和速度表现(HDTune 200GB文件基准、混合模式):

起始温度47°C,环境温度28°C出缓降速写入完成,此时温度最高测试完成

可以看到在测试过程中,1100的最高温度出现在写入完成时,为63°C。这个表现对固态硬盘主控来说完全可以接受,也算是应证了Marvell 88SS1074介绍页对低功耗的宣传。

1100的缓存SLC Cache似乎不大,空盘仅在26GB左右便出缓降速,此时写入速度由约500MB/s降至约270MB/s,读取速度未受影响,一直保持在500MB/s。

接下来将旧硬盘的数据迁移到1100,数据量约850GB,并测试1100半盘状态下的性能。

迁移开始迁移开始5分钟迁移开始15分钟迁移开始45分钟迁移结束,共耗时103分钟

在整个迁移过程中,850GB数据迁移(写入)的均速约为140MB/s。由于旧硬盘接在硬盘盒上,测试成绩可能偏低(硬盘盒读取能400+MB/s,盘里大文件居多,可能也没有慢多少)。同时也可以看出实际使用的负载远没有测试场景来的高,连续写入一个多小时温度也不过57°C。

但在迁移完成后的数十分钟里静置不操作,会发现1100温度并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高:一开始我认为是在释放缓存,但想想迁移写入速度也没测试那么高,不至于还占用了SLC Cache吧?

迁移完成后温度反而上升了

此时跑一个CDM的测试,主控闲置时的后台操作被打断,硬盘温度反而下降,并在随后的数十分钟里再未触发升温的情况:

跑测试温度反而降低了

既然它不发热了,那就按计划继续半盘测试吧。

AS SSD 1G:

CDM 1G:

AS SSD 10G:

CDM 16G:

1100在1GB测试中空盘/半盘没有显著差距,10/16GB测试中4K多线程性能出现了下滑,但降幅不是很大,总体而言几乎不会对体验造成影响。

半盘HDTune 200GB文件基准、混合模式:

写入过程读取过程

在半盘状态下,1100的SLC Cache减少到了仅10G左右,缓内缓外速度、温度则与空盘差别不大。

以上便是本篇评测的所有项目了。综上所述,美光1100 2TB这款硬盘以今天的眼光看性能平庸但胜在价格低廉,唯一的疑点是颗粒混用是否是常态?在测试过程中并未出现突然掉速或者掉盘的情况,如果大家都是混用且相对稳定,那1100还是可以购买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