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非遗之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香型铁观音介绍 《发现非遗之美》

《发现非遗之美》

2023-11-24 04: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左至右:20年铁观音茶汤、30年铁观音茶汤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茶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而得名铁观音。据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载:“闽南是乌龙茶的发源地,由此传向闽北、广东和台湾。“全国农业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制茶学》载:“青茶(即乌龙茶)起源: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朝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创制发明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安溪茶农吸取了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结合安溪的实际,创造出一套“半发酵“独特的铁观音制茶工艺。乌龙茶制作工艺开始的“脚揉手捻“人工操作,后来的制作工序、机具逐渐完善,至民国初期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初制工艺流程。

安溪铁观音是一种带有天然兰花香和特殊韵味的茶品,是带有天然的“兰花香“和特殊的“观音韵“的铁观音。它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纯种铁观音植株为灌木型,树势披展,枝条斜生,叶片水平状着生。叶形椭圆,叶缘齿疏而钝,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具明显肋骨形,略向背面反卷,叶肉肥厚,叶色浓绿光润,叶基部稍钝,叶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厂下垂,嫩芽紫红色,因此有“红芽歪尾桃“之称。

安溪铁观音所呈现的“绿叶红镶边“的征象是其特有的,从而形成铁观音独特的色、香、 味。安溪铁观音制作所有工序都是手工操作,上分精细,白发明度。

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一)采摘工艺有采摘期、采摘标准和采摘技术。(二)初制工艺起初工序比较简单,有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共10道工序。(三)精制工艺有筛分、拣剔、匀堆、烘焙、摊凉、包装6道工序。

筛分:通过筛制过程整理外形去掉梗片,保留符合同级外形的条索与净度的茶叶。拣剔:把经风扇过风后仍吹不掉的茶梗,外形不合格的以及非茶类物质拣剔出来,合其外形整齐美观,符合同级净度要求,拣剔有机器拣和手工拣,一般先通过机械拣剔处理,尽量减少手工时间。再手工拣剔才能保证外形净度色泽要求。做到茶叶不含非茶类夹杂物,保证品质安全卫生。

匀堆:经筛制、拣剔后乌龙茶叶经烘焙形成的半成品,要按一定比例拼配小样、测水量,对照审评标准并作调整,使其外形、内质符合标准。之后再按小样比例进行匀堆。烘焙:经过筛分,风选工序以后的乌龙茶会吸水,使茶叶的吸水率过高,需要再烘焙,使其含水率符合要求。

摊凉:经初烘的茶坯,及时薄摊在蔑盘内或竹垫上,散发热气,防止闷黄,同时使茶坯中的水分重新分配均匀,利于以后的造形和避免在造形过程产生碎片。摊凉时间约20分钟。包装:经过堆后鉴定各项均符合要求后,即将成品装箱。

李丽娟,1978年出生于福建安溪。龍尖壹號创始人。现任安溪县政协常委,安溪新阶联妇联主席,安溪女企联常务副会长,乌龙茶(铁观音)技艺非遗传承人,安溪茶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等。

▲《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左一)采访“龍尖壹號”创始人、乌龙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丽娟(右一)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丽娟:“铁观音茶条卷曲、壮结、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蜒头状。色泽鲜润,砂绿显,红点明,叶表带白霜,这是优质铁观音的重要特征之一。铁观音茶具有显著的观音韵,即清香雅韵,汤色金黄,浓艳清澈,叶底肥厚明亮,具绸面光泽。泡饮茶汤醇厚甘鲜,入口回甘带蜜味;香气葱郁持久,有六泡余香之美誉。

有很多人问李丽娟,铁观音到底清香型好喝还是浓香型好喝。她说主要看个人对铁观音的喜好,其实每一种香型都好喝。清香型、浓香型、陈香型这三种香型都是安溪铁观音的代表。一见倾心、绿意盎然的清香型,香气高扬纯正,瞬间让人清新脱俗。韵味悠远、香气馥郁的浓香型,具有香气馥郁、滋味醇厚的特点,韵味足,耐冲泡,比起清香型滋味浓烈地多。甘醇绵甜、积淀厚重的陈香型,经过了时间沉淀、长期存放的老茶,喝上一口,宛如故友重逢。正所谓 “品茶品人生”。“品”是三个“口”字组成。一口为喝,二口为回,三口为品。一杯茶在手,慢慢体会、斟酌,别有一番情趣。

▲《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左一)采访安溪“龍尖壹號”品牌创始人、安溪铁观音非遗传承人——李丽娟(右一)

▶转载请注明“非遗之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