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分明、廉洁奉公的典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正廉洁论文结尾 公私分明、廉洁奉公的典范

公私分明、廉洁奉公的典范

2023-10-06 15: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他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

廉洁奉公,是《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本色和风格。在这方面,老一辈革命家时时事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公私分明、不准假公济私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亲戚、故旧、朋友给毛泽东写信,有的寻求帮助,有的提出要到北京来。接到这些信,毛泽东很为难。考虑再三,毛泽东给秘书定下了规矩:“凡是要来北京看我的,一律谢绝;如果不听,偏要来,路费由他自己出,来了我也不见,公家也不接待。凡是要求我找工作的,我这里是‘四不主义’: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凡是反映地方部门工作情况的,可以作为材料收集起来,当作参考,但不往下传,不直接处理,免得下面无法工作。”

1949年10月前后,杨开慧的胞兄杨开智给毛泽东写信,表示希望毛泽东能为其在北京安排工作。毛泽东拒绝了他的要求,希望他在湖南听候省委分配合乎其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杨开智收到毛泽东的回信后,打消了去北京的念头,却又萌生了在长沙谋“厅长方面职位”的想法,便托人给外甥毛岸英写了一封信。收到信后,毛岸英回了一封长达3000字的信,在信中表示: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以外,正在于此。就是皇亲国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不许身边工作人员打着公家旗号假公济私。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觉察到个别工作人员跟随自己外出视察时,有时无偿索要或低价购买地方财物,非常生气,他下决心从自己身边开始整顿。

有一次,毛泽东在外出回京的火车上,发现有几坛子绍兴酒来路不明。毛泽东说:“我身边有耗子。”立即指示由身边工作人员组成的第一办公室党支部召开专门会议,了解情况,整顿作风。没想到,通过这次“整风”,一整整出很多问题,主要是生活的问题,占便宜的、跟地方要东西的。

毛泽东一方面对犯了错误的工作人员进行批评、处分甚至清退,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进行了检讨,包括跟了他20多年的老同志、长征干部都受到了批评。另一方面,他决定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钱来到各地退赔。毛泽东指示,凡是占了便宜,一律退赔。经过严肃整顿发现,需要退赔3万多元钱。在当时,3万元钱可是一个惊人数字。毛泽东工资没钱,就决定从稿费中支取,沿路向各省退赔。

毛泽东把身边工作人员全部派到武汉、上海、杭州等几个地方退赔。并让工作人员转达他的歉意,“所有他们吃的,他们没给你们道歉,我来赔礼。”

廉洁自律的典范

周恩来个人请客吃饭一律自费。他的客人很多,有来拜访的、谈话的、请示工作的。每当赶上饭点,他常说:“一块儿吃饭吧,今天我请客。”他请客吃饭,一般都是简朴的家常饭菜,从不大吃大喝。1952年初夏,他邀请冰心夫妇到西花厅做客,共进晚餐,吃的是四菜一汤,唯一的好菜是一盘炒鸡蛋。冰心后来回忆说:“这使我感到惊奇和高兴。惊奇的是总理的膳食竟是这样的简单,高兴的是总理并没有把我们当作外人。”

1961年春节前夕,家乡淮安县委托人给周恩来捎来馓子、莲子、藕粉等土特产,周恩来收到后当即委托办公室回信,并寄去100元钱。信中说:“周总理和邓大姐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他还在随信寄去的《中共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上写了意见:“请江苏省委、淮阴地委和淮安县委负责同志认真阅读,坚决按照通知的精神办。”有一次,周恩来过去的警卫员、时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龙飞虎,给他捎来一筐橘子。因路程遥远,水果不好退回,周恩来问清值25元钱后,让寄去50元。当工作人员问为什么要寄去这么多钱时,周恩来说:“多余的钱让他处理,不这样做,就制止不了他,这样以后他就不再送了。”果然,龙飞虎以高出一倍的价钱“卖”给总理一筐橘子,以后就再也不敢给老首长送东西了。他说:“送东西就等于敲总理竹杠,谁还敢送啊?”

周恩来的廉洁自律和俭朴作风,受到了身边工作人员的交口称赞,也深深影响了他们。有位秘书说:“总理除了工作,个人一生无所他求。特别是生活的俭朴,更是众口皆碑。”同周恩来接触较多的一些知名人士,对他廉洁俭朴的生活作风也是赞不绝口。宋庆龄说:“周总理在个人生活和作风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勤俭节约,廉洁奉公

“正人先正己”,董必武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总是时时处处严以律己,身正为范,作出表率。

1941年,正是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受当时国共关系的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办事处的财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央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掌管。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他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利。”为此,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

1957年,董必武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时,他家住在北京钟鼓楼后的一个昔日王府的大院里。院子很大,很气派,儿女们也都乐意住在这里。由于最高法院离此很远,每天上班往返不仅不方便,而且还需要很多人来送文件,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他考虑着搬到离最高法院较近的中南海去居住,尽管当时中南海的房子较为窄旧,但他毫不介意。当他向家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却遭到尚在读书的子女们的反对。董必武对全家人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单独烧锅炉取暖,费煤,要人跑这么远送文件,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我不该搬吗?该搬。第二,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要用掉不少汽油。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我们国家还穷啊。”

董必武平时总喜欢写“性习于俭,俭以养廉”八个字。可以说,这八个字正是他淡泊、俭朴生活的写照。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一个针线包,战斗间隙用来补衣修鞋,新中国成立后仍保存在家中。作诗是伴随他一生的爱好,从1939年到1975年,他写的诗共有1300余首。这些诗的草稿都写在旧信封、旧日历、过时的请柬及各种形状的废纸上,平日练习书法,他也不肯用白纸、宣纸,都是用旧报纸。他所用的毛笔,笔头掉了也舍不得扔,用胶粘在笔杆上,或用线捆扎在笔杆上继续使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见他一直用着已经不能再用的旧笔时,劝他扔掉,董必武解释说:“一支笔,一片纸,一把牙刷,不值多少钱。可是,我们是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每个人浪费一点,几亿人加到一起决不是个小数字。社会财富,大家都要爱惜呀。”

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大的障碍也是自己。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才能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