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的火枪对比:英军与清军的火枪真的有代差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军其实不弱 鸦片战争中的火枪对比:英军与清军的火枪真的有代差吗

鸦片战争中的火枪对比:英军与清军的火枪真的有代差吗

2024-07-11 14: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表中1840年以前英军装备的另一种新枪是布伦士威克式,枪长1.42米,口径17.5毫米,重4.1公斤,发射53克重的枪弹,射程近300米。布伦士威克式是一种线膛枪,它采用了击发发火新技术,但未使用圆锥弹丸。因此,在射击速度、射程、侵彻力和准确性等主要射击性能上,布伦士威克步枪并无显著改进,而且对于该枪是否在鸦片战争中参战,目前尚有争论。

英军火枪射击性能的重大改进,是在1851年采用米涅式步枪以后,该枪采用了圆锥弹丸,从枪口装弹比较方便,不仅解决了射击速度低的问题,也大大提高了射程、淮确性和侵彻力。因此,是否采用圆锥弹丸,是衡量19世纪中期各种火枪射击性能有否重大改进的标志。

而真正说起代差,那还得是后膛装弹的斯奈德式火枪,也就是发射药与弹头整合在一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子弹,可以直接在后膛装填,扣动扳机击发底火即可发射。

可以说,鸦片战争中英军的火枪仍属于以黑火药做发射药的前装隧发滑膛枪时代。在前装滑膛枪时代,同样制作工艺精良的前提下,燧发枪的杀伤能力对火绳枪并不占有优势,甚至欧洲有人还曾经认为“燧发枪是能发到士兵手里最糟糕的武器”。

02清军火枪发展水平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都是大刀、长矛、弓箭,实际这是不对的。清军早在入关时期,就已经有了专门的火器部队,顺治五年(1648年),火枪兵就已经成为独立兵种。康熙三十年(1691年)京师禁军设立火器营,八千官兵清一色全是装备火枪。

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道光十九年(1839年)山东省登州府驻扎的绿营登州镇,其中右营有骑兵115人,步兵368人,装备兵器:藤牌27具、腰刀、砍刀、牌刀478把,鸟机枪、马鸟枪、鸟枪235支,子母炮、威远炮、抬炮、劈山炮32门。

由此可见,当时清军火器装备比例已经远远超过50%。

《乾隆大阅图》中的鸟枪队

清军的火枪主要是鸟枪和抬枪,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鸟枪。鸟枪和抬枪都是前装滑膛枪。

鸟枪系明末由东来的葡萄牙人传入中国,并非是“打鸟的枪”,而是因其点火结构在点火时如鸟嘴啄水。清会典所载兵丁鸟枪,使用火绳发火,有瞄准装置,带溯杖(即推弹杆),用圆形铅弹,枪长六尺一寸(1.45米)。但清军装备的鸟枪并不只是这一种。比如旧州营鸟枪,枪长不到一米,是一种短得多的鸟枪。弹药是1钱的圆形铅弹外加3钱火药,射速为每分钟1-2发,射程在150-180米之间,性能稍落后于英军使用的伯克式遂发枪。

[英]威廉·亚历山大:1793年英国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清军鸟枪手

抬枪形制与鸟枪同,只是更大更重,重10-30斤,长近1丈,其中较重的又叫抬炮。需一名士兵将其扛于肩上,另一名士兵在枪尾瞄准射击。抬枪弹药是铅弹丸5钱外加3.5两火药,射程约290米到480米不等,射速每分钟1发,威力远超过单兵使用的鸟枪,与伯克式燧发枪比也不逊色。

清军鸟枪

清军抬枪:对前面的人实在不友好

在同一时期,号称“帝国坟场”的阿富汗战士使用的一种巨型火枪——捷则尔,与清军的抬枪十分相似。而阿富汗战士就是用这种捷则尔,把英军打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1815年出版的埃尔芬斯通《喀布尔王国纪实》中手持捷则尔的阿富汗战士插图

03英军与清军的火枪对比

总的来说,鸟枪射程稍小于英国滑膛枪,抬枪射程要超过英国滑膛枪。相差的就是击发方式不同,清军用的是火绳击发,而英军用的是燧石击发。

上图为清军使用的老式火绳枪,下图为英军使用的伯克式燧发枪

在射击速度上,事实上从15世纪到19世纪欧洲火枪在射击速度上的提高并不很快,而清军装备的鸟枪与17世纪欧洲同类武器性能大体相当,且在18世纪以后又多多少少有一些改进。

那么,如果认为英军燧发枪比清军鸟枪射击速度快得多,显然是不恰当的。隧发枪与鸟枪的装弹方法是基本相同:二者都使用散装弹药,都须站立装弹,装弹时,都须将火药和弹丸分别从枪口依次装人,然后用推弹杆捣实。在装弹方法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英军缝发枪的射击速度也是不可能超过清军鸟枪很多的。当然,由于英军士兵训练要比清军严格得多,因而在实际装弹时,英军士兵可能比清军士兵快得比较多,但这主要是因为训练程度不同,而非枪本身的问题。

有人说英军当时采用了定装火药,所以射速更快。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对的,英军当时确实是采用了定装火药,但是并不代表清军就没有采用。定装火药又不是什么高技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在英军攻占大角炮台之后,发现一些清军士兵是“被带在身体前部的自己的火药盒炸死的。盒内有二十枝木管,装着碎粉”。火药盒中的木管当然是装火药的,而木管中的火药,也必然是一定份量事先装好的,除此以外很难做其它解释,可见清军也已经用到了定装火药。

在射程上,清军的鸟枪确实低于英军的燧发枪,但是这并不是因为火枪形式的问题(具体原因下文细说),而且清军抬枪的射程是丝毫不弱于英军燧发枪的。

至于说鸟枪因为是火绳枪,所以风雨天无法作战的,但是这并不是火绳枪独有的劣势。事实上,燧发枪遇到风雨天,一样会火药潮湿,无法击发。而且燧发枪的击发率,实际上还要低于火绳枪。在战场上经常遇到士兵手中燧发枪没有成功击发,但是自己却不知道,还在反复通过枪管装填弹药。

具体来说,燧发枪与火绳枪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在阵型上。火绳枪时代,两个士兵之间的距离不会太近,毕竟如果太近,火绳引燃了同伴身上火药,那不是闹着玩的!而燧发枪则没有这个忧虑,所以可以实现密集阵型,所谓“排枪击毙”就是从燧发枪时代开始的。此外,密集队形之下,上了刺刀之后,也可以对抗轻骑兵的冲击。

但是具体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代,并不涉及太多野战,清军还是以防守为主,所以鸟枪作为一种火绳枪,并没有太多队形方面的需求。

总体来看,清军的火枪是完全可以与英军火枪一战的!

04为什么一败涂地

(1)火枪制作工艺

清军所用的火绳枪真论起来,其实并不比英军所用的燧发枪落后多少,只是击发率和环境适用率要差一些,但却也并非相差甚远。这两种武器的真正差距,在于英军的武器生产早已经近代化了,虽然没有做到完全标准化,但是其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升级,让英军的燧发枪枪管比清朝所生产的枪管性能更好,因为都是用钻床在一根实心铸铁上钻出来的,而清军的鸟枪枪管,因为是手工打造,以一个铁棒为芯,覆盖上铁料进行反复锻打,成型之后将铁棒抽出来,这就导致枪管薄厚不均,枪膛宽窄不一。膛宽则弹出无力,飞行不远;管薄则易膛炸,自伤射手,所以清军兵丁往往不愿使用。根据1840年4月4日《澳门新闻纸》上所云:“中国之火枪,系铸成之枪管,常有炸裂之危险,是以兵丁鸟枪多有厌恶施放。”当时清军更愿意习练安全的弓箭,普遍不敢操作有膛炸危险的火枪,士卒尽量避免当火枪兵,火枪兵则不愿实弹训练,长官为安全起见也很少进行实弹射击。这类火枪不但有膛炸危险,还百分之百地泄露火药气体,火星会溅落到手、脸上,所以发射时枪手皆“闭眼、扭头、缩脖子”。这样的射击方式能命中目标都算是奇迹了。

(2)火药

英国化学家歇夫列里在1825年经过多次实验后,提出了黑色火药的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

2KNO3+3C+SK2Sī+N2ī+3CO2ā

英国按照这一方程式,配制了硝、硫、炭的比率为75:10:15%的枪用发射火药,在火药生产如提纯、粉碎、拌和、压制、烘干等工艺上,英国已进入近代工厂的机械化生产阶段。其主要特点是: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以先进的工业设备,提炼纯度的硝和硫;以蒸汽机带动转鼓式装置,进行药料的粉碎和药料的混合拌和;用水压式机械,将配置的火药放在碾磨上,压成坚固而均匀的颗粒,使火药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实性;使用机械式造粒缸,将火药块制成大小均匀的火药粒;对制成的粒状火药,放在烘干室内,用蒸汽加热器烘干,使之保持良好待发的干燥状态;用石墨制成的摩光机,将药粒的表面磨光,除去气孔,降低吸湿性,以延长火药的贮藏期。这些先进的工艺保证了英军火药的优良品质,虽经过长途海运,到中国以后仍然保持良好的使用效果。

而清军的火药含硝量偏高,所以极容易吸湿转潮,储存很不方便,只能随用随造,对战事极其不利。制作工艺上,清朝仍然采用人工操作方法配制而成,质量十分粗糙。所以,英国人在大角、沙角战役缴获清军火药后说到:“火药库是普通式的建筑之一,里面存着几千磅粗火药,装在木桶或泥罐中,我们全部投之于海。因为虽然中国火药的成分几乎和我们的相同,却是一种粗劣的东西。”当时清朝尚无现代密封除湿技术,沿海战备火药吸潮导致威力下降、精度变差也不足为奇。

而在战后,福建提督陈阶平设法采购英军火药并在鸟枪上试射,鸟枪射程达到了240弓(1弓=5尺,清代一尺合今32厘米,折合384米)。虽然中国古籍关于射程的数据纪录一向有所夸大,但仍然由此可见双方火药质量上的巨大差距。

(3)刺刀

清军鸟枪较之英国燧发枪,还有一个与射击性能无关,却又非常重要的差别,即英军缝发枪装有枪刺而清军鸟枪不装枪刺。滑膛枪是一种射程近、射速低的武器,在使用燧发枪的战斗中,白刃战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刺刀发明以前,滑膛枪兵必须有长矛兵保护。

准备拼刺刀的英军

在刺刀发明以后,一个使用装有枪刺的滑膛枪的士兵,同时也就是一个长矛兵,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便不再是必需了,因而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冷兵器兵被全部淘汰出欧洲各国军队。隧发枪装上刺刀以后,单兵作战效能提高了,这又导致了战法和战术的进步。

刺刀看上去简单,技术含量却不低,首先要有足够优质的钢材,因为刺刀又细又薄又长,劣质钢一捅就弯或折,根本没法用。而且刺刀对加工的要求高,刺刀是靠卡笋与步枪连接的,如果加工精度不够,刺刀就无法固定住,根本无法用来拼刺。

不要说在鸦片战争时期,就是在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开办了很多兵工厂,这些工厂在投产后很快就能生产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但是生产的刺刀数量始终不及步枪的数量,导致一些步枪无法使用。这样的状况到了辛亥革命后甚至抗战时期依然存在,有些军阀部队甚至自己生产步枪而从国外进口刺刀。

(4)人的因素

事实上,穿着红色军服的“龙虾兵”能够打出日不落的领土,不仅仅是依靠坚船利炮和燧发火枪,更是有悍不畏死的战斗精神:敲着鼓点排成队列如墙推进,面对敌方的枪炮攻击面不改色,推进到20米开枪,这种是学不来的。

此外,其首创的拼刺技术能力也是极强的,这一点被后来的日军学习去,才有了所谓的“铳剑术”。

而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早已经不是入关时候悍勇的“白甲”了。已经没有了血勇之气,即使清军能够给鸟枪装上合格的刺刀,也没有了拼刺的勇气。

英军在战争中就发现,一旦他们端着装有刺刀的火枪向清军发动白刃冲锋时,清军士兵就会瞬间士气崩溃。

甚至历史上还出现过单个英军士兵就吓跑几十名清军炮台守军的情况:

“他冲进这座炮台敞开的大门,里面四五十个守兵枪放在身边,正在懒洋洋地或坐着或躺着吞云吐雾。他们看见他后,没顾得上看一看他是没有援军的,就冲出对面的大门,跑到山后面去了。” ——摘自《英军在华作战记》

05总结

鸦片战争时的清军早已烂透,火枪并不是关键影响因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