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百人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深圳特区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 智库百人会

智库百人会

2024-07-03 06: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11月21日下午,由马洪基金会承办的“总结改革开放经验 助推现代文明建设”高端学术沙龙在银湖CDI大厦举办。现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于长江的演讲内容整理以飨读者。

各位同仁,各位智者,各位大咖,今天能与各位交流,非常荣幸。

我这个发言算是命题作文,是为了这个活动的主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助推现代文明建设”而准备的,本来还有点担心大家话题会不会太集中,内容会重复,现在来看还好,几位演讲人谈的是不同的维度。我还是就这个主题谈,围绕着深圳来谈一些感想,想从“辩证思维+首创精神”的角度阐述深圳,话题还是老话题,谈三方面:

首先,这个想法来自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近来经常讲这些方面的内容。二十大有一些重要的提法,像“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还有最近习近平文化思想里面提到的“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觉得这些提法很重要的方面,是对我们认识深圳有新的启发。在座的嘉宾都是在深圳多年,且一直在反思、思考深圳,我们既身在其中,同时也是不断理解它、阐释它。 当初我们决定来深圳这里办学,就是要把深圳这座城市本身作为共同学习成长的大课堂、实践场和学术灵感之源。

新时代新发展,为我们认识深圳提供了新的启发、角度,比如说关于深圳创立特区,这件事情我们原来更多从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角度来看,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认识论方面的转变。当年伴随深圳,全国有一个真理标准讨论,强调实践性,要用实践检验真理,这和现在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很重要的关联,而深圳的经验又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现在我们可以从很多新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议题。

这个马克思与孔夫子会面的图是网上传的,因为近来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前不是完全没有这个提法,但是作为这么高层次的明确的提法,还是刚刚才有。这也启发我们从这个角度思考很多问题,包括对深圳的理解。

在革命时代,老一代革命者就曾经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毛泽东把这个结合概括为“实事求是”,这个概括,对于当时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理论建构,实际上现在还是很重要,但在深圳,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确定了大方向,很长时间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经济建设,就不太多谈这一类话题。大家也知道,在新中国建国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各界都经常讨论像辩证法、形而上学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话题。我们现在回过头看,如果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和中华传统相结合,这些话题跟深圳也有很大的联系。

深圳当年建特区这件事,我们一般常说是领导人画了一个圈,但应该看到,这个圈如何能画,这背后有很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一种辨证思维和一种实践观。

说起“辩证”,回到当时那个时代就知道,之前的30年我们在思维、思想上陷入了某种比较固化的状态,比如说当时对于很多具有矛盾性的现象,比如说姓资和姓社、经济和政治、城市和农村、知识和劳动、市场和计划、国际上战争与和平等的关系问题,当时某种程度上偏向一种绝对化思路,缺少辨证思维的思想方法。人们经常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辨证思维非常强调矛盾双方是对立同时又统一的关系。比如市场和计划,它本身是有对立性,但是也有统一性,而且特别要注意,这个矛盾双方是可能转化的。辩证思维包括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比如说我们叫“特区”,特区当时很重要的一点,它是指这里的特殊性和全国的普遍性的关系,而如果把中国当时的情况放在全世界范围看,又是个特殊性,这里面保持辩证思维很重要。而当时比较重要的是,做这个决策,支持改革开放的领导人,思维上是辨证思维的,是真正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而当时不太认同这样的方向,往往就是陷入了一点当时常说的形而上学的争论和讨论中。

现在反过来看这段历史,能体会到这一层含义,比如其中一个要点是对资本文明的“扬弃”,刚才乐正教授也讲到文明,对于文明这种“扬弃”的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上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观点。如要扬弃资本文明,就要依靠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尊重人的首创精神,这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和中国的很多实践是有关联的,而且跟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有契合。所以这一代领导人体现出来的,我们能看到的是政策的转化,实际上深层次里面是思维方式在起作用。比如“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这段话就非常重要,就是集中体现了“扬弃”这个概念,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哲学思想里面有没有扬弃的观念,。这段话虽然是谈政策性的指导或发展方向,但它体现我们对一个事物的理解上,要有这样一种认知,就是一个先进的东西是包含对前一个东西的继承、汲取和发展,它们之间是有这样一个辩证关系的。

同样,实践观,体现在深圳的很多创新实践中,像“实干兴邦”这种实干精神,就体现了实践性。

再讲一下“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深圳的发展很大程度是基于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刻认知,这方面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也对人的主动性有非常强的认可,也是一种鼓励。我们现在谈深圳的经验是什么,当然,改革开放是重要经验,这是具有普遍性的,但是深圳的特点在哪儿?可以说深圳的特点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词也是早就提了很多年的,在深圳和改革开放之前就一直在提,革命时代、红军时代、战争年代,建国后建设社会主义时代也在提。但是,深圳在这个意义上,和之前的区别或者其它地方的区别,在于深圳讲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具体的人、个体的人、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段历史不用详细讲,在座各位都知道深圳如何一路走来的,这个地方作为先行示范,最早在制度上与内地有些不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都到这儿来,而来的这些人大部分本身是主观能动性比较强的人。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些人在原来的体制下没有发挥出来?因为原来体制总是把“人”作为一个总体的、群体的、集体的“人”,说“主观能动性”也总是指群体的主观能动性。而深圳当时的不同,就在于发挥了具体的、个体的、每一个人的、张三李四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在哲学上本也叫“自觉能动性”,这种“自觉”非常重要,它是自主的个体的主体性行动,而特区之“特”,其实就是对人的行动限制比较少。

这些自主的行动不断形成自发的秩序。在深圳,叫市场经济也好,叫什么也好,它还不仅仅包括市场经济,也包括日常其它方面由契约精神和博弈形成的法治规则,这种秩序主要是自发自愿的,是更加自然的。

自发和自然,也体现在各种自我优化和改进方面,深圳民间的、微观的优化一直很活跃。大家去观察任何一个居民区或城中村,尤其是城中村,各种自我改善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如果观察一个地方,观察半年一年两三年,会发现每家店铺都在自我改进,很少有完全停滞不前的。每个主体的人在小的微观层面上,都有这种自我优化的主观能动性,都在各自顺其自然的进行这种改进。深圳内在的力量,它能够从一个小镇爆发式地变成一个大都市,很大程度上在于民间的这种活力和动力。这里面就包含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个主观能动性在这儿,人在这儿,关键是如何发挥?“发挥”的过程,我们表面能看到的是“敢闯敢试”,实际上“宽容失败”和“容错”是最重要的,“容”确实是最关键的前提,当时有些做法就是特区才能能容,别的地区不能容。“敢”是相对的概念,胆大的人也不是什么都敢,要人们都像亡命徒不计后果也不可能,敢不敢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宽容,有宽容才能敢,不能想象普通人为了“试”而付出太大牺牲。

所以说深圳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个“发挥”尤其重要,要分析“主观能动性”包含什么,有什么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在于让不让、能不能创和闯,也就是如何对待“首创精神”,而深圳在这段历史上,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最守正的一代人开辟了新的路径,体现了这些革命者的历史担当,他们真的是有一种革命的精神,他们的革命,不是简单的革命成功就结束了,他们是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不断的在上下求索。      一个社会如何尊重一种首创精神,是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社会发展就要尊重首创精神,不管是在马克思著作中还是在中国革命中,一直在谈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早期在红军时代、革命时代,毛泽东在讲调查研究的时候就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现在领导人也讲“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都强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源自人民群众首创性的想法,深圳不管是叫试验田、排头兵、还是先行先试,里面都包含着尊重人们的首创精神的作用。特别要强调的是,尊重首创精神也是多少年来全国各地都一直在谈,一直在说的概念,但是在深圳语境下首创精神的特点表现在哪儿?我觉得还是表现在个体的人,具体的人的首创精神,是民间的社会微观层面的首创精神,就是民间的活力、适应力和创新力。比如深圳早期就出现过“红绿黄灯”之说,遇到红灯怎么办,遇到绿灯怎么办,遇到黄灯怎么办,我记得当时争议也很大。但这实际上就反映了民间的那种活力,那种调适力和变通力,民间这种顽强的韧性的适应性,它背后反映的就是所谓“社会规律”。其实哲学上特别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这个关系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论述,在此不赘述。如果简单地说什么叫规律?规律就表现为韧性的、反复再现的、有时屡禁不止的东西,往往背后隐含着某种规律。有时候当找不到办法的时候,就可以想想那些屡禁不止的事情,就是某种往往显示出韧性的东西,可能就是答案。

首创精神,在深圳的特殊之处,也是在于每个人、每个个体的首创精神,这方面,原来至少在改革早期,在相当一段时间,全国其它的地方都不如深圳,深圳体现出对个体首创精神的特别尊重。

还想强调一点,深圳经验中,那些没有成功的努力也非常重要,我们的经验总结,不是光总结成功经验,也包括那些可能中间因为什么原因不了了之的或者半途而废、夭折的经验,这些努力有时候包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对我们进一步的建设、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性。

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理念是深圳发展很重要的力量。它使得深圳活力四射,不管其它方面如何,总有一股力量在往前推动,其实就是靠这种首创性。像大芬村,很多人都说它不伦不类,到底算艺术还是算产业,但是深圳就搞出来了,不管它是什么,觉得好就这么做……这都是属于很首创的范例。一般人们说深圳总是谈经济方面、科技方面,其实深圳在文化、艺术、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多的首创性。

一般谈深圳,大部分都从“敢”和“闯”两个角度谈,比如先行先试、敢闯敢干等等,但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建市40年之后的深圳,再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来看,深圳这个城市的气质,包括它代表的深圳人的人格倾向,也可以用一些很传统的文化概念来诠释,我在这里就用这3个字:仁、知、勇,这是儒家文化当中很重要的概念,讲的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我们原来谈深圳更多谈的是“勇”,就是如何敢闯、敢为天下先等等,这是对的。但现在深圳已经走了40年,不是创立之初的特区、开发区,而是一个大都市了,回溯一下,我们会发现当年的“勇”字当头,一路走来,带来的结果反而更多的是前面的两个字:仁和知。

仁,是说深圳现在变成了志愿者之城、慈善公益之城,比如“来了就是深圳人”,这种说法就代表一种深厚的“仁”。“知”就不用讲了,深圳崇尚知识,读书月、图书馆、科技产业等等,都谈了很多。从历史看,深圳是从“勇”开始,突破旧体制是勇,对外开放也是一种“勇”,若没有勇气,畏惧恐惧,就会封闭。所以先是勇,然后达到了“知”,科技也发展了,高端产业也发展了,文化也发展了,最后越来越多的人当志愿者,做公益慈善,达到“仁”。

如果从当下看深圳,不从历史角度看,这个城市在今天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反而首先是“仁”,这个状况也是符合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勇是搞经济,有了它才有更高层的“知”和“仁”。实际上当下,深圳在“仁”这方面反而体现更靓的特征,民间自发的志愿、互助文化、公益慈善很发达。站在今天的视角认识深圳,不妨从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认知,不一定总是只讲原来“敢”和“闯”的勇,而更要讲“知”和“仁”。

好的,我的心得就汇报到这儿,谢谢大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