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研视点】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作文 【临研视点】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

【临研视点】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

2024-07-14 14: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气候温和土地富饶。临汾市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时数1990.9-2420.6小时,年平均气温9.6-14.9℃,降水量336.2-571.7毫米,无霜期175-276天。临汾市以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为主,土地产出率较高,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特别是中部临汾盆地,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素称“膏腴之地”和“棉麦之乡”。2018年,临汾市小麦产量占全省39.02%,玉米产量占全省15.82%,油料产量占全省9.03%,水果产量占全省7.77%,是山西省小麦生产基地之一。干鲜果以红枣、核桃、苹果、山楂、柿子、花椒等为主。临汾市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为山西省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除农作物外,已调查到的种子植物有606种,分属97科、386属,许多为珍稀品种,占全省植物区系总种数62.1%,总科数的81.7%,总属数的79.3%,为发展林牧业和天然饮品提供了便利条件。

矿产富集资源优越。临汾市矿产资源综合优势度居全省第二,目前已探明的矿种有40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2种、非金属矿产23种、水气矿产2种,煤、铁、石膏、石灰岩、白云岩、膨润土、花岗石、大理石、油页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内及全国均占重要地位。煤炭是临汾市第一大矿产资源,截止2018年底,累计查明资源储量465.13亿吨,占全省的15.6%。主要煤种有主焦煤、气肥煤、贫煤、无烟煤等,其中乡宁为全国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且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铁矿是临汾市第二大矿产资源,截止2017年底,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96亿吨。截止2017年底,石膏累计查明资源储量5.24亿吨,被誉为“有千种用途粘土”的膨润土分布在临汾市永和县、大宁县和吉县。2018年,临汾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6006.1万吨,占全省6.72%;焦炭产量1616.7万吨,占全省17.47%;生铁产量1091.7万吨,占全省22.93%;钢产量1150.1万吨,占全省21.35%;钢材产量1118.9万吨,占全省22.82%。

区位显要交通畅达。临汾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地带,位于太原、西安、郑州三个省会城市三角中心,毗邻中原城市群、京津冀都市经济圈,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亚欧大陆桥在中西部地区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是山西省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战略要地,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区城和实施“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的重要开发空间。临汾交通四通八达,是全国179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大西高铁、南同蒲铁路贯穿南北,侯西线、侯月线横穿东西,是我国东西方向的第二条大动脉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区间;大同至运城高速公路、霍州至侯马一级公路、国道209线、309线以及晋(城)韩(城)公路纵横全境。所辖侯马市是华北铁路交通大枢纽、中国四大货运中心站之一。2018年,临汾市共开行5趟中欧班列,分别驶向德国、意大利、波兰等国。乔李机场开通民航线路13条,分别通达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等18个城市。

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现有不可移动文物8300处,其中国家级43处,省级72处,市级34处,县级1871处。文物藏品42万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2524件(套),博物馆14个。临汾市现有对游客开放的旅游景区(点)56处,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洪洞大槐树),国家4A级旅游景区10处(吉县壶口瀑布、尧都区尧庙-华门、乡宁县云丘山、古县牡丹园、汾河公园、隰县小西天-梨博园、侯马市彭真故居、蒲县东岳庙、曲沃县晋国博物馆、吉县人祖山),国家3A级景区11处(吉县克难坡,洪洞广胜寺、红军八路军纪念馆,曲沃晋园、春秋晋国城、石桥堡、诗经山水、磨盘岭、朝阳沟,翼城佛爷山、翼城古城),国家2A级景区2处(洪洞县明代监狱、曲沃县荷塘月色)。目前,乡宁县云丘山、吉县壶口瀑布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70年临汾市发展主要成就

70年来,临汾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更加坚定了全市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前行的决心和信心。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汾市经济处于一个极为艰难的境地,地区生产总值仅有1亿元。2018年,临汾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177.5倍,年均增长7.8%。194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有72元,1952年104元、突破百元,1990年1115元、突破千元,2004年11007元、突破万元,年均增长5.9%。临汾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58.3亿元,同新中国初期的1952年相比,增长1518.4倍,年均增长11.8%。70年间,临汾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49-1978年,恢复国民经济全面建设时期。1948年,饱经战争忧患的临汾获得了解放。由于连年战乱的摧残和旧反动政权的破坏,临汾市经济处于一个极为艰难的境地。临汾城区仅有一个小发电厂、一个机械修配厂、一个自来水厂和一个面粉厂,工业固定资产仅数百万元。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临汾的工业生产已由基础薄弱、规模狭小、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为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门类比较齐全,以煤炭、冶金、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1978年,临汾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4亿元,比1949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5.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2元增加到1978年的291元。财政总收入达到9411万元,比新中国初期的1952年增长4.6倍,年均增长6.9%。为改革开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1978-2012年,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揭开了临汾市改革开放的序幕。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临汾人民创造了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巨大社会财富。2012年,临汾市地区生产总值1221.1亿元,比1978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10.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91元增加到2012年的28031元。财政总收入201.6亿元,比1978年增长213.5倍,年均增长17.1%。

3.2012-2018年,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新发展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得到落实,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经济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临汾市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8年,临汾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40亿元,比2012年增长27.7%,年均增长4.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8031元增加到2018年的29539元。财政总收入258.3亿元,比2012年增长28.1%,年均增长4.2%。

(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转型跨越成就辉煌

新中国70年来,伴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临汾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体朝着合理化、高级化方向发展,“三二一”格局逐步形成。分阶段看:

1.1949-1984年,第一产业地位稳固。新中国初期,临汾市经济主要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体、工业极其落后的单一缓慢的一元化产业结构模式。1949年,临汾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4.9:3.5:21.6。1978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生产焕发活力,但相对于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比较优势越来越小。到1984年,临汾市三次产业结构为41.1:39.1:35.2,第一产业仍稳居三产“之首”。

2.1985-2011年,第二产业突飞猛进。以煤炭和铁矿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契机,临汾市工业经济迎来了持续快速增长。1985年,第二产业占比上升至43.7%,临汾市产业结构也随之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2000年,我国加入WTO后,能源原材料需求大幅增长,以煤焦冶电为主的重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主导产业。到2011年,第二产业占比升至63%。

3.2012-2018年,第三产业强势崛起。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临汾市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占比不断提升,2017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实现了“三、二、一”发展格局。到2018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7.6%,超过第二产业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2%,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2018年,临汾服务业增加值68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248.8倍,年均增长8.3%,高于GDP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逐步凸显。2018年,临汾市金融业、房地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9.2亿元、76.5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19、32倍;国内旅游接待达到6880.7万人次,是1985年的137.6倍,旅游总收入达到634.1亿元,是1990年的10568倍;快递业务总量1953.9万件,比2014年增长4.4倍,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6亿元,比2014年增长3.1倍,新型网络消费带动快递行业高速增长,是临汾市最具活力的业态之一。

(三)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万象更新

解放后,临汾市农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农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2018年,临汾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9.5亿元,比1949年增长182.2倍。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与1949年相比,临汾市粮食总产量由34.8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256.8万吨,增长6.4倍;小麦总产量由16.9万吨增加到89.2万吨,增长4.3倍;小麦亩产由1949年的44公斤增加到299公斤,增长5.8倍;油料产量由0.58万吨增加到1.44万吨,增长1.5倍;蔬菜产量由4.5万吨增加到87.4万吨,增长18.4倍;水果产量由0.5万吨增加到58.3万吨,增长115.6倍。与此同时,传统农耕模式逐渐被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科学技术所取代,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机械从无到有,总动力由1955年的0.1万千瓦特增加到2018年的208.1万千瓦特。机耕地面积达到534.9万亩,农村用电量达到10.5亿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由1978年的3.7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6.3万吨,年均增长3.8%。

(四)工业经济日新月异,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临汾市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0.09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599.6亿元,年均增长15.2%。2018年底,临汾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8.3亿元,比1978年增长293.2倍。钢、钢材、洗煤、化肥、水泥等产品从无到有,飞速发展。2018年,临汾市原煤产量6006.1万吨,比1949年增长256.8倍;洗精煤产量2776.4万吨,比1959年增长5551.8倍;焦炭产量1616.7万吨,比1949年增长1615.7倍;生铁产量1091.7万吨,比1958年增长1363.6倍;水泥产量315.1万吨,比1965年增长3150倍;钢材产量1118.9万吨,比1966年增长3728.7倍。企业效益显著提升。2018年,临汾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59.6亿元,比1978年增长369.9倍;实现利润147.6亿元,比1978年增长737倍。

(五)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建设成就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临汾市抓住国家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尤其是2000年前后,在“打基础、调结构、治环境”三件大事的推动下,临汾市投资开始迅猛发展,规模宏大的投资为临汾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1.投资建设硕果累累。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汾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67.3亿元,竣工各类房屋10637万平方米,形成了一大批生产能力。新建了山西焦化、霍州煤电、山西三维、山西立恒钢铁、山西方略保税物流中心、山西飞虹纳米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的生产项目,有力地增强了临汾经济发展的能力和后劲。

2.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新中国70年来,临汾市强化了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不断向现代化迈进,支撑了临汾市经济社会发展。公路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末,临汾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941公里,比新中国初期的1952年增长了44.3倍。临汾市境内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663公里,比2005年增长3.5倍。铁路步入高铁时代。大西高铁纵贯山西省南北,途经临汾市142公里,涉及霍州、洪洞、尧都区、襄汾、侯马五个县(市、区)。大西高铁临汾西站的正式运营通车,极大地方便了临汾市人民的出行需求,加速了人流、物流 、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流转,促进了临汾沿线经济快速发展。民航机场成功复航。2016年1月25日,天津航空EMB190执飞的临汾-海口GS6532航班在临汾民航机场平稳起飞,临汾民航机场正式通航,从此架起了临汾对外交流的“空中走廊”,开启了民航时代。通航三年来,临汾机场航线数量始终保持指数级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时至今日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海口、珠海、昆明、武汉、长沙、天津、厦门、成都、哈尔滨、大连、温州、呼和浩特、兰州13条航线18个城市。

(六)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临汾城乡居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临汾市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变,城乡居民在摆脱了节衣缩食的贫穷面貌后,越来越多的家庭由“温饱”步入了“小康”的幸福生活,人民生活越来越殷实,越来越富裕。

1.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8年,临汾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92元,比1949年增长252.7倍,年均增长8.4%;比1978年增长117倍,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30元,比1958年增长210.5倍,年均增长9.3%;比1978年增长203倍,年均增长14.2%。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均高于经济增速。

2.消费能力显著增强。随着临汾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支出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86年的256元,增加到2018年的8863元,年均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236元,增加到2018年的15759元,年均增长11.1%。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总额不断下降,居住、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进一步扩大,居民家庭富裕程度不断提高。2018年临汾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4.5%,比1989年(43.4%)降低18.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9%,比1989年(57.2%)降低30.3个百分点。

3.就业结构不断优化。70年来,伴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在产业中的分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带来就业,已成为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去向。截至2018年底,临汾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员95.5万人,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80.2万人。2018年临汾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7.4:20.5:42.1,与1978年的71.8:14.7:13.5相比,第三产业上升幅度最大,上升28.6个百分点。

(七)环境保护砥砺前行,生态文明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临汾生态文明经历了由好至污,由污到治,由治改防,面对“五位一体”重大利好政策的机遇,近年来,临汾市实施环境治理“八大工程”,建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致力产业转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越。临汾市以建设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为契机,发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低碳经济,打造国家级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和全国电动公交绿色出行示范城市,树立临汾品牌的生态旗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临汾市推广先进技术,淘汰落后工艺,加强企业节能管理,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推进,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放缓,能源消费强度逐渐下降,“十一五”、“十二五”临汾市GDP能耗分别下降25.05%和19.63%,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下降5.34%和4.86%,累计下降了近50%,GDP能耗大幅度降低,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体现。

(八)社会事业成绩斐然,民生水平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临汾市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环境保护日益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1.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建国初期,临汾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图书、报纸等严重不足。上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文化在曲折中发展,总体上仍难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临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事业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末,临汾市共有文化馆18个,博物馆14个,艺术表演团体16个。广播电视台2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8.21%,电视人口覆盖率99.44%。临汾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7个,档案馆24个。目前有11个县级图书馆和10个文化馆达到国家三级标准以上,市图书馆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临汾市确定23个乡镇(街道)500个建制村(社区)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开通了10850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免费送戏下乡”累计演出2100场,参与演职人员9.6万人次,惠及群众202万人次,临汾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5836场,农村寄宿制学校爱国主义电影放映3891场,观影人数达410万人次;品牌活动“周末剧场”演出51场,“儿童剧场”演出20场,惠及群众6.1万人次。

2.医疗卫生长足进步。建国初期,临汾市医疗卫生水平很低,且医院集中在城镇。上世纪50—70年代,经过努力,临汾市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2018年末,临汾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4904家,其中,妇幼保健院(所、站)18家。临汾市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22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75万张,卫生院床位3914张。卫生技术人员3.68万人。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九)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新中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临汾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实力不断增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消费品市场从短缺走向丰裕,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1.消费市场日益活跃。新中国以来,临汾商贸从最开始以集市、庙会和物资交流会为主的“原生态”商业布局,持续不断地向多元化、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的经营业态和交易模式革新演进。2018年,临汾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1亿元,是1949年的1717.8倍,年均增长11.4%。改革开放初期,临汾市的商贸企业屈指可数,到2018年末,临汾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480个,商贸企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飞跃发展。消费品市场从短缺匮乏、凭证限量逐步向品种繁多、供给丰富发展,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2.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临汾外经、外贸、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都取得较快发展,出口商品档次和水平不断提高,精密铸件和机电产品占据半壁江山,经济发展的外向性功能不断增强。2018年,临汾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9908万美元,与1993年相比,增长37.3倍;出口对象发展到2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商品5大类,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8708万美元。2017年以来,临汾市开行多趟中欧班列,分别驶向德国、意大利、波兰等国,为外贸发展“插上翅膀”。

(十)创新环境明显优化,科技工作成效显著。

新中国以来,临汾市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机构日趋完善,科研成果相继问世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018年末,临汾市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7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0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科技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加大临汾市研发投入力度创造了良好发展条件。2017年临汾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5.84亿元,比2000年增长51.7%;占科技创新主导地位的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总量为46625万元,比2000年增长18.2%。

三、70年临汾市发展历史经验

70年来,临汾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应对挑战中逐步超越自我,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总结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对于临汾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更好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党领导、举旗帜,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临汾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工作思路和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转型综改区建设相结合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紧紧围绕“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深入推进“345”发展战略,坚定信心,排难而进,努力打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树立新形象,争当全省转型发展“排头兵”,努力推动临汾市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取得进步。

(二)抓产业、谋转型,全面加快动能转换

临汾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要求,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力予以推进。工业方面,出台了煤炭、焦化、钢铁等行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煤炭产业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焦化、钢铁产业优化布局、减量置换,强力推进铸造和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大力推进第三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文旅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全力打造黄河、根祖、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深入实施“百项文旅活动”和“百项提升工程”。现代农业方面,编制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5.7亿公斤,肉、蛋、奶类产量分别达34万吨、17.7万吨、6万吨。

(三)抓改革、增活力,持续增强发展后劲

临汾市牢固树立争先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面深化改革增动力,不断扩大开放激活力。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普遍性降费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落实。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国企国资、国有林场、集体林权、金融、科技、医药卫生、财税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均取得新突破,沿黄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在全省率先破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开展高端产学研合作,与九三学社山西省委签订了《“九临合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扎实推进“双创”活动,侯马市、华翔集团成功获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市长创新奖”持续实施。全面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签署了《关中宣言》,加快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2018年与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市建立了国际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侯马市与美国核桃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

(四)抓项目、强机制,不断夯实基础支撑

临汾市坚持把项目工地当阵地,持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完善项目机制。在全面贯彻落实省六项常态化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完善并联审批、协调调度、领导包联、项目化管理等10项工作机制,促进了项目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优化项目审批。加大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工作力度,全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一批项目实行了承诺制和并联审批。加快项目建设,2018年临汾市共铺开重点项目777个,年度完成投资371亿元。推进实施产业转型项目479个,其中,新兴产业项目424个,完成投资215亿元,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54个,完成投资42亿元。

(五)抓治理、优环境,逐步筑牢生态屏障

临汾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实施细则》,更大力度、更高层次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实施环境容量管控、大气环境治理等“八大工程”,2018年临汾市完成工业企业深度治理661家,整治“散乱污”企业2524家。完成“煤改气”“煤改电”、集中供热清洁取暖改造15万户,成功申报国家清洁取暖试点城市。扎实开展大气专项治理行动。先后制定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年度行动计划、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和PM2.5、SO2等专项治理方案,深入开展了固废大排查、柴油车和散装物料运输车联合执法等10个专项行动。积极实施水土污染防治。率先在全省建立了“河长+巡河员”河道巡查管理体系,整治入河排污口393处。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9万亩,完成营造林49.7万亩,临汾市森林覆盖率达31.4%,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被评为全国先进。89家煤矿企业启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全面筑牢了生态保护屏障。

(六)抓扶贫、打硬仗,着力提升脱贫质量

深入贯彻中央、省的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临汾市“1351”脱贫攻坚思路,下大力气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健全完善脱贫工作体系。创新构建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和工作落实两个体系,在临汾市实行了“周例会月报告季总结”和“五清单两标准一档案”制度。2018年市县两级投入扶贫资金6.1亿元,全力推进“十大扶贫工程”。特色产业扶贫“8311”重点项目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易地扶贫搬迁7个贫困县57个集中安置点主体竣工。光伏扶贫新建的332座村级光伏电站全部建成并网。10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完成退耕还林4.2万亩。贫困村提升、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工程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集中攻坚深度贫困。聚焦深度贫困,在政策举措、资金投入、工程项目、帮扶力量等方面,加大向大宁、永和两个省级深度贫困县倾斜力度,强力推动“10+1”共享政策和专享政策落地见效。“五联五帮”责任制持续深入,形成了攻坚深度贫困的工作合力。

(七)抓安全、控风险,全力确保社会稳定

临汾市按照“三个坚决防止”和“四铁”要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全力加强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工作。在防控重大风险上,加大政府债务和金融风险防控力度,把全部债务纳入地方全口径债务监测平台系统,实行网上监控,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企业债务和非法集资行为,市县两级政府债务规模均在可控范围之内。在狠抓安全生产上,制定了《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实施细则》,切实强化“五化一杜绝”,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年活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严肃查处生产安全事故,工矿企业连续9年未发生重大事故,其中煤矿企业连续6年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省控指标以内。持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扎实推进“平安临汾”“法治临汾”建设,临汾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八)抓民生、提品质,努力增进民生福祉

2018年临汾市民生支出累计执行320.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1%,比上年增长19.3%,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文化方面,市博物馆建成开馆,市图书馆、国学馆等项目顺利推进,县级“四馆一场一院”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古县图书馆荣获“国家一级图书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育方面,2018年临汾市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68所。市区新(改、迁)建的8所中小学(幼儿园)进展顺利。尧都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验收。完成中小学薄弱校改造156所。卫生健康方面,医疗医药医保联动改革扎实推进,109个病种实现按病种收(付)费。永和、曲沃、安泽、古县成功创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省级示范县”。医联体建设实现所有县(市、区)全覆盖。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顺利通过“三甲”复审。建成16家中医馆,中医药服务能力稳步提升。3个县、5个乡镇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四、当前临汾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70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容轻视,既面临着各种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难得机遇。

(一)三大挑战

1.经济转型任重道远。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1985年以来,临汾市累计生产原煤18亿吨。在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形成了高度依赖煤炭资源的倚重型经济结构。作为山西省主要的煤炭生产供应基地之一,煤焦冶电等传统行业长期占据着临汾经济主导地位,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煤炭,新兴产业发展乏力。项目储备不优,落地、开工不足,大项目好项目少。工业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不快,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依然较少,支撑经济发展的动能不足。服务业振兴亟待突破,尽管近年来临汾市经济结构的调整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服务业在GDP中占的比重也只有47.6%。

2.污染防治任务繁重。当前临汾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等指标在全国、全省和汾渭平原排名仍处在后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社会各界最关注的民生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临汾特殊的地理环境、畸重的产业结构及快速的城镇化等因素形成的。一是临汾市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在不到5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聚了10家钢铁企业、23家焦化企业。大量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聚集在临汾盆地,污染物排放总量过大。二是临汾地形轮廓大体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环山,中间平川,不利于空气流通,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出去。此外,由于临汾市环境基础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等因素,使得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污染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3.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临汾市“两山夹一川”地形,客观上存在山区和平川发展不平衡,原来的西山7县中有5个国定贫困县,2个省定贫困县,东山3县都是省定贫困县。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临汾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63倍。三是收入分配不平衡。基尼系数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临汾市基尼系数预计在警戒线以上,分配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四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充分。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虽不断取得新进展,但水平还都不高。水、电、路、网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短板”,特别是临汾市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普遍偏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仍低于全省、全国均值。五是市场竞争不充分。服务项目、企业的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开放平台支撑还比较弱,营商环境、引智环境仍需改善。

(二)三大机遇

1.宏观政策红利机遇。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定位,为临汾市推进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指出:党中央赋予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任务,山西要用好这一机遇,加快先行先试,努力走出新路子;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从六大方面给予了山西省政策倾斜。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临汾不再唯GDP论英雄,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主动构建现代经济体系。

近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汾市积极承接国省发展战略,先后赋予和争取到的发展战略及改革试点30余项。主要包括: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关中平原城市群、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西山片区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规划、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国家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光伏扶贫、“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市等。每一项重大战略、每一个改革试点,蕴含着巨大的战略收益和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临汾市在这几年的先试先行中,改革红利、市场潜力和创新活力都不断得到释放,切实感受到政策效益对助推地方发展的巨大作用。

2.区域协调发展机遇。区域协调发展是十九大提出来的“七大发展战略”之一,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趋势。临汾市位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重叠区域,属于我国中西部结合带和欧亚大陆桥重要地段,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临汾市“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已被纳入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对于临汾在更大区域参与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集聚发展要素,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支撑作用。此外,国家明确要把关中平原城市群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加入关中城市群对促进临汾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现代产业体系重构机遇。临汾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以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找准着力点。一是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夯实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二是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优化区域发展格局,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在协调中拓展发展空间,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三是切实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竞争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培育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五、未来临汾市发展思路、战略及措施

七十年是节点不是终点。临汾市需要不念过往,不畏未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承载450万人民的期望,收拾起探索新时代的勇气,整装再出发。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转型综改区建设相结合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紧紧围绕“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深入推进“345”发展战略,坚定信心,排难而进,努力打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树立新形象,争当全省转型发展“排头兵”,推动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激励各级干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二)基本原则

改革引领,创新发展。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资源型经济转型创新体系,构建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打造低碳产业链和近零碳社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临汾市可持续发展。

开放合作,共赢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主动融合京津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对内对外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市场主导,有序发展。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市场主体地位,促进资源要素充分流动和高效配置,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高效畅通的市场环境。

改善民生,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发展战略

深入实施“345”发展战略,即建设“三个强市”,抓好“四大攻坚”,走出“五条路径”。这是临汾市委基于当前形势和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

建设“三个强市”,就是建设中西部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一是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进入中西部地级市第一方阵;二是成功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提高;三是构筑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太行山水源涵养区、“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湿地植被恢复三大生态屏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使生态和绿色成为临汾的全新“名片”。

抓好“四大攻坚”,就是在脱贫摘帽、项目建设、优化环境、总体安全上攻坚克难、实现突破。一是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二是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新突破;三是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四是突出抓好生产安全、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确保全市大局安全稳定。

走出“五条路径”,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出符合临汾实际的发展新路径。一是坚持崇尚创新,走出摆脱资源依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要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发展动能转换。二是更加注重协调,走出县域均衡发展、城乡一体推进的新路径。要促进区域良性互动,有序推进城镇化,扎实做好“三农”工作。三是大力倡导绿色,走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新路径。要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打造绿色生活空间,培育绿色生态环境,强化绿色保障机制。四是持续厚植开放,走出要素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的新路径。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五是全面推进共享,走出优先保障民生、增进群众福祉的新路径。要大力推进文化繁荣,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率先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上实现突破,初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5年,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转型发展突出,生态环保有效改善,从“钢、焦老大”到“全省能源革命排头兵”,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到2035年,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效益更高,连接关中平原城市群和山西中部城市群,将临汾市建成充满“发展动力、城市活力、文化魅力、山水秀丽”的区域战略支点城市,成为支撑山西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五)主要举措

临汾市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深入推进“345”发展战略,努力打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树立新形象,争当全省转型发展“排头兵”,不断开创临汾发展新局面。

1.在产业转型上狠下功夫,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坚持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战略,强力推进百里汾河、百里黄河、百里太岳“三个百里”经济带建设,把构建“4+6+N”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不断提升临汾市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强力推进“三个百里”建设。坚持把“三个百里”作为产业转型“主战场”。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腾笼换鸟”,承接国外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高地。百里黄河经济带“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优势,坚持生态优先、尊重自然,依托丰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旅+农业”,依托优良自然禀赋,大力发展“传统产业+新能源”。百里太岳经济带“多点突破”,在生态优先前提下,积极承接百里汾河经济带及区域外产业转移,依托太岳山区生态环境优势,培育壮大现代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在“长高”上下功夫,坚持走“减、优、绿”之路,通过高新技术注入,脱胎换骨,提档升级,强力实施煤炭、焦化、钢铁等行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以旧换新,老树发新枝。

大力培育新兴和前沿产业。推动新兴和前沿产业在“长大”上下功夫,坚持做“扶、引、育”文章,积极培育一批新的优势产业聚木成林,实现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的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6个方面政策举措,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0条意见,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扎实开展“政策兑现活动”,持续加大财税、信贷、融资、用地、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民营企业集群发展,采取并购、战略联盟、相互持股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着力解决民营企业产业规模小、布局散、层次低等问题。

健全完善创新体系。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与中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院校合作项目落地,全面提升中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用好“市长创新奖”,大力培育“平阳工匠”,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健全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进一批适合临汾民企发展的尖端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

2.在激发活力上狠下功夫,推动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坚定不移地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全力破解影响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拓展发展空间,厚植发展优势,全力构建对外开放“新高地”。

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引导煤炭、焦化、钢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快优化升级,实现创新、绿色、集聚发展。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持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打好降成本“组合拳”,让企业卸掉重负、轻装上阵。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因城因地去库存,优化供需结构,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坚持把开发区作为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的主阵地,加快临汾侯马综合保税区设立及建设,推动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争取早日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完成临汾、侯马、洪洞、襄汾、安泽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环评报告,加快推进侯马、安泽、襄汾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步伐,高标准推进起步区建设。加快霍州、翼城、汾西和沿黄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开发区的申报和设立。深入推进开发区“三化”改革,积极创建中外合作园区。

强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国企国资方面,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清理淘汰等方式,全面推进企业“处僵治困”,力争完成“三供一业”维修改造。营商环境方面,全面深化“一门一网一次”改革,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建设覆盖临汾市、联通全省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加快市场监管改革,全面推行市场主体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统一化、常态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证照分离”,降低准入制度性成本。建立免费帮办、银企代办等服务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多渠道高效便捷服务。财税体制方面,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争取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质量标准方面,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面加强质量监管,建立标准化体系,提升质量标准。统筹推进金融体制、集体林权制度配套、电力体制等改革,推动临汾市各项改革实现新突破。

大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环渤海、黄河金三角、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区域交流合作,着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推进中欧班列市场化运作、常态化开行,构建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

3.在污染防治上狠下功夫,推动生态治理取得新进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坚持治标治本并重,强力推进“八大工程”,统筹推进气、水、土治理,加快建设天蓝地绿、山水相融的美丽临汾。

突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优化产业结构工程。着力破解临汾市“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问题,持续优化产业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严格环境准入,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深度减排,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不断强化工业无组织治理,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实施优化能源结构工程、交通结构工程、用地结构工程。

统筹水土污染治理。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实施“水十条”,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快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强化县、乡两级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入河排污口管理。打响“净土保卫战”。大力实施“土十条”,全面推进固体废物整治,扎实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体系,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80%的整治工作。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提升国土绿化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西部生态脆弱区、东部水源涵养区、中部百里汾河经济带湿地植被恢复区三大生态屏障建设,完成营造林34.2万亩。

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启动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强化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加大环境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力度,保持铁腕治污的高压态势。充实基层环保工作队伍,加强生态环保工作网格化管理,实现环境监管全覆盖。

4.在精准施策上狠下功夫,推动脱贫攻坚夺取新胜利。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严实导向,夯实脱贫基础,聚焦深度贫困,推进十大工程,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全面夯实脱贫基础。健全完善脱贫攻坚目标责任和工作落实“两大体系”,持续强化动态、精细、台账“三个管理”,引深推行“五清单两标准一档案”“周例会月报告季总结”制度,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坚持用足用好用活省委攻坚深度贫困“10+1”政策,在资金、项目等方面集中向永和、大宁、汾西3个贫困县倾斜,重点做好脱贫“摘帽”基础工作,逐县研判,逐项对标,逐个突破,确保永和、大宁、汾西3个贫困县“摘帽”。

持续推进“十大工程”。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生态扶贫工程、贫困村提升工程、健康扶贫工程、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工程、消费扶贫工程、金融扶贫工程、扶志扶智工程、社会力量帮扶工程等“十大工程”。

5.在积蓄后劲上狠下功夫,推动项目建设迈出新步伐。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扎实开展“深化转型项目建设年”活动,以项目带动争取转型主动,以精准引进实现发展快进,以优质服务保障建设任务,努力为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支撑。

扩大项目投资。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实现年度“项目储备库总投资达到6000亿元以上”目标,为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提供不竭动力。紧抓国家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开发区改革创新等机遇,加强与国家和省直部门对接,引导鼓励民企积极投资,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增动能的重点项目,实现产业接链补环,增强转型发展后劲。

完善推进机制。健全完善领导包联、项目库择优遴选动态调整、督办考核等机制,不断强化重点工程调度机制,推行“承诺制+并联审批”模式,推进“承诺制+标准地”改革,实施“区域评估”,试行“告知承诺制”和“容缺受理”制度,大幅压缩核准类项目审批评估时限,加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

加强要素保障。强化土地保障,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重点做好“整案制”,加快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工作,切实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强化资金保障,按照“保重点”的原则,强化项目资金筹措,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模式,多渠道解决项目融资难题。强化基础保障,做好项目水、电、路、网等“九通一平”工作,破除制约项目开工建设的实质性障碍,为项目早开工、快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实施精准招商。健全完善产业链招商指导目录,瞄准京津冀、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产业发展优势区域,确定重点招商对象,采取小分队、专业化等方式,引导外来投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倾斜,开展精准招商。发挥开发区引领作用,以临汾、侯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精心组织大型综合性招商推介活动,充分发挥工商联和商会积极引导作用,加强与临汾籍在外企业家沟通交流,激发临汾在外企业家的投资热情,推动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创新。

6.在乡村振兴上狠下功夫,推动“三农”工作实现新发展。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0)》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个振兴”,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

做强特色现代农业。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粮食安全、杂粮振兴、果业提质、中药崛起、绿色蔬菜“五大工程”;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行动,培育储备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示范创建一批产业化联合体;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积极申报创建“吉县苹果”“隰县玉露香梨”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安泽连翘”国家级特优区。

加快发展新兴业态。以尧都、侯马、霍州“一区二市”为重点,辐射带动曲沃、襄汾、洪洞等县,打造百里汾河三产融合发展带,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推进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提高互联物联信息技术水平。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农业主题公园、休闲观光采摘园、特色风情小镇、田园综合体和高端民宿聚集区,不断丰富“一小时经济圈”内涵。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三年集中整治向纵深拓展,强力推进农村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五大专项行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再出发、再深化,突出抓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科技体制、乡村治理体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有机旱作农业和城郊农业发展体制等8项重点改革任务,分门别类在县乡村三级试点推行,典型引路,全面铺开。

7.在文旅融合上狠下功夫,推动三产发展实现新提升。坚持高端化、生态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实现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推动临汾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加快三大旅游板块建设。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强力打造根祖、黄河、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加快景区创建工作,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培训,落实好“六字”要诀,强化旅游行业监管,提高景区管理和服务质量。

全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叫响叫亮“中国根·黄河魂”天下华人故里品牌,坚持以开展文化旅游“五个年”活动为抓手,加快推进文旅融合步伐,真正让临汾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物资源活起来、火起来。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在发展理念、公共服务、行政审批、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宣传营销等领域全方位对接,大力推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涉旅文物保护单位“两权分离”改革。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按照新商贸、新物流、新制造的思路,扎实推进侯马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互联网+物流”发展,加大对侯马方略国际物流港的支持引导,发挥海关优势,提升利用效率。加大消费市场的培育,提升城市消费,扩大乡村消费,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创新流通方式,培育现代供应链,推动流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进供需有效衔接。

8.在基础建设上狠下功夫,推动城乡协同发展走出新路径。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实施板块联动,坚持市域统筹,加强基础建设,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质量。

坚持规划先行。以先进理念规划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临汾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坚持统筹协调、优化布局,尽快编制市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和清洁供热、垃圾处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为中心城市发展奠定基础。扎实推进区划调整,不断提升临汾市城市规模、城市承载能力、人口和资源要素吸纳能力,努力把临汾市打造成“区域中心城市”。

提升城市品质。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坚持“经营城市”理念,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以“促增长、治环境、补短板”为出发点,围绕“建设新城、改造老城、提升东城、绿色绕城”的发展思路,启动实施35项市区城建项目。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宽落户限制,推动居民证制度全覆盖,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挂钩机制,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完善基础设施。统筹推进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等建设力度,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路网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水网建设。加速大小骨干水网工程建设。加快电网和互联网建设。加快推进市区电网升级改造,全面提升供电服务水平。围绕打造“智慧城市”,加快通讯网络建设,提高光纤宽带覆盖率,超前谋划布局5G基站,抢占制高点,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

9.在风险防控上狠下功夫,推动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牢固树立总体安全观,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高度警惕“黑天鹅”,密切防范“灰犀牛”,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为临汾市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防控各类重大风险。坚持用斗争的精神直面风险,用发展的眼光防范风险,用改革的思维应对风险,用科学的办法化解风险,积极稳妥做好防控风险工作。加强金融风险源头管控,严控政府债务规模,以严防各类矛盾交织叠加为基点,全力做好矛盾排查调处和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完善涉稳因素源头化解和涉稳事端稳控处置机制,坚决防控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提高安全监管执法效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规范安全监管执法行为,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推动安全红线意识持久化、安全生产标准化、排查治理制度化、监督管理规范化、应急管理信息化、社会监督常态化,有效防范一般事故,切实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努力实现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双下降”。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坚决捍卫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持续开展打击文物犯罪,食药、枪爆领域犯罪,盗抢骗、黄赌毒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加快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落实重要目标和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防范措施,提升社会整体防控能力。巩固加强执法全流程智能管理平台建设,提升规范执法能力水平。大力实施改革强警战略和公安大数据战略,积极构建现代警务体制机制,加快公安大数据应用中心建设,着力打造“数字警务、智慧公安”。

10.在改善民生上狠下功夫,推动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果。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紧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新增财力优先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临汾市人民群众。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巩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成果,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积极应对新高考改革,支持高中学校多元化发展,实现高考成绩新突破。加大中高等职业院校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山西师范大学整体搬迁一期工程,全力推进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新校区建设。

加快建设“健康临汾”。巩固公立医院改革成果,扩大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坚持“三医”联动,统筹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提升公立医院管理水平。持续深化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提质增效。实施人才强卫工程,不断提升医疗卫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和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医防、医养融合发展,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持续推进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工作。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实施“平阳记忆”“印象临汾”两大文化工程,深入推进文明守望工程、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

稳定就业和拓宽社保。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不断增强“临汾技工”影响力。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开发购买公益性岗位、加大劳务输出、实施兜底援助,持续开展好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巩固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工作成果,加强社会保障卡建设,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工资制度,保障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及时兑现。提升城乡社会救助水平,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落实好个人收入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政策。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展望未来,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勠力同心,奋斗不息,继续前进,努力把尧都大地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为共圆复兴梦想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及资料:

1.《2019年临汾市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2月24日临汾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2.《临汾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临汾市统计局)

3.《临汾五十年(1949-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

4.《临汾统计资讯》(2018年专刊 总第278期)

5.《临汾市情概览2018》(临汾市统计局)

6.《把握市情 坚定转型 推动临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临汾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调研成果汇编)

(完成于2019年9月,收录于《山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系列丛书中,作者系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我中心微信公众号改版后开设了【临研视点】栏目,主要发布本单位各类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服务临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编发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近期还将陆续编发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以便回顾过往、重温旧典、开启未来,真诚欢迎大家参阅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