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人民政府 般阳文化 一炉窑火续千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淄川是哪的 淄川区人民政府 般阳文化 一炉窑火续千年

淄川区人民政府 般阳文化 一炉窑火续千年

2024-07-14 18: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淄川寨里窑早期青瓷鼎立(魏传来 摄)

杨希文陶瓷作品《悄悄话》

  淄川,古名般阳,它因“水”而生,因“阳”而行。

  从夏商为青州之域,到秦属齐郡。古老的淄川,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淄川境内自然条件优越。正如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在《淄博市主要城镇的起源和发展》一文中所指出,淄博古代陶瓷生产的总趋势,是从北到南,也就是从淄川境内向外逐步扩展。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在这块大地上延续不断的陶瓷文化,从公元前2500多年的寨里北沈龙山文化遗址的蛋壳黑陶,到南北朝时期的寨里窑青瓷,再到被誉为中国北方民窑艺术明珠的以磁村窑为代表的唐宋金元瓷器,无不以靓丽灿烂的身姿、博大精深的内涵,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北朝 淄川陶瓷文化的发端

  据资料表明: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武力结束十六国混乱局面,统一北方地区,与接替东晋的南朝第一个政权——宋对峙,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北方,给长期经历战乱的民众以喘息之机,经孝文帝的改革,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明显的改观。正是在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前提下,促进了北朝商业和手工业的恢复与进步,北方第一次生产出自己的青瓷产品。淄川的寨里窑址,就是我国北方地区历史上重要的瓷器生产基地之一。

  寨里窑遗址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窑址面积范围大,瓷器生产持续时间颇长,是我国北方早期育种瓷器的重要产地。寨里窑的产品,具备北方早期青瓷在北朝就有浑厚质朴的特点。该窑址的主要特点是生产青釉,青釉在北方陶瓷的历史上价值非常高,所生产的青瓷胎骨釉层薄,明亮润泽。

  寨里窑址,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产地,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研究中国北方陶瓷的发展提供了真实的实物资料。2006年5月16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淄川区文化遗产史上列入国家保护范围的最高级别。

  提到寨里窑,就不能不谈到被称之为国之瑰宝、尊之上品的青瓷莲花尊。1982年6月,在寨里窑址南20里的淄川区龙泉镇和庄村一北朝墓中,出土了青瓷莲花尊1件。它胎体厚重,造型优美,装饰典雅,全身施青釉,釉薄而均匀,釉色青中泛黄,光亮莹润,华贵之气盎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属国宝中的精品。1987年,青瓷莲花尊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长期以来,淄川寨里窑的发现,都是作为北朝时期北方能够烧造青瓷的唯一证据而记入中国陶瓷史。它也表明,淄川是我国最早生产青瓷的地区之一,在距今约1400年前的北齐时期,淄川的青瓷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隋唐 淄川陶瓷文化的延续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突出发展的时期。陶瓷发展到隋唐,也进入了一个繁荣成长的阶段。淄川的古瓷文化,更多的体现出北朝早期青瓷的特点而又有所发展。

  唐代,则是淄川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寨里窑的工匠仍在忙碌,另外一个主要代表——磁村窑的窑火开始点燃,开辟了淄川陶瓷发展史上一个新时代。原磁村镇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磁村古称“瓷窑坞”,是由于宋朝在这里设立税收机构“瓷窑务”而得名。始于唐代终于元朝,兴盛一时的磁村窑就在这里。

  磁村古瓷窑遗址一带地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蕴藏了丰富的陶土、耐火材料和煤炭资源,地处古代交通要道,水源便利,交通畅达,为发展陶瓷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出土遗物的造型、釉色、工艺特点分析,烧造年代上限在唐代中期,下限在金元时期,明、清至民国逐渐衰退。

  磁村窑早段仍然以青瓷为主,釉呈青褐色和黄褐色,胎体厚重,呈灰褐色。器皿以盆、瓶、壶、罐等为主,造型轻巧别致,釉色纯净。唐代中期,磁村窑已经能够烧造黑釉瓷器,施釉工艺较唐初进步。唐代晚期,磁村窑烧造出光亮纯正的黑釉瓷,釉色晶莹滋润,色黑如漆,器类丰富,在我国北方诸窑中颇具特色。唐末五代时期,磁村窑开始生产白釉瓷器,并盛行在白釉上点绿色彩,开创了淄博生产彩瓷的先河。1984年,磁村古瓷窑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资料显示,隋唐时期是淄川古瓷文化的继续发展期,在历经战乱之后,不但窑火不灭,还烧造出高质量的黑釉瓷,为宋金时期淄川古瓷装饰艺术中极负盛名的“雨点釉”和“粉杠”奠定了基础。在经历了隋唐时期在烧造工艺和装饰造型的漫长时间的探索之后,淄川瓷业在宋金时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时刻。

  宋金 淄川陶瓷文化的巅峰

  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宋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空前绝后,陶瓷的烧造水平都达至巅峰,全国各地窑场林立。在这样一个大环境的影响下,加之数百年制瓷工艺的积淀、总结和创新,淄川瓷业步入了繁荣期,并且在入金之后多数窑场都有所衰落的状况下,淄川瓷业继续向前发展,成为北方地区颇具代表性的重要窑口。

  这一时期,淄川的工匠们在充分吸收各大窑口特色技术的前提下,创造性地烧制出精美的粉杠、宋三彩等特殊工艺瓷器。同时,雨点釉、茶叶末釉、绞胎器的烧制工艺日益纯熟,达到当时的顶尖水平。正是凭借这些特色,使得淄川瓷业在各大名窑影响之下,仍然为自己赢得了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宋金时期,淄川瓷器烧制规模日益扩大,烧制地点迅速发展,以磁村窑为龙头迅速向西扩展,现已发现的窑址有郝家窑址、巩家坞窑址、岭子窑址、坡地窑址等,其中以磁村、坡地、巩家坞窑为代表。这一时期淄川各窑生产的瓷器,在器物的类别上,除了大量烧制的碗、盘、盆、罐、灯等日常生活器皿外,还生产较多的玩具,如乌龟、小鹿、狗等玩具瓷器,小巧玲珑,造型逼真,动人可爱,开创了瓷器生产的新领域。在装饰技法上,油滴瓷烧制更加精美,是淄博地区烧制瓷器的高峰阶段。

  宋代,磁村窑进入全盛时期,北宋时期,官府在磁村窑设官收税,证明了当时烧制瓷器的规模和产业兴隆的景况。

  到金代,淄川瓷器规模有较大发展,在工艺上采用匣体套烧,窑炉由柴窑改为煤窑,产品类型增多,装饰技法丰富多彩,除宋代原有的剔花外,采用了篦纹、划花、白釉黑花、加彩纹釉等。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窑址还是磁村窑。1976年,在磁村的华严寺区发掘、采集到的大量瓷片标本中,胎质薄而匀,釉色晶润,光洁度高,精巧多样,不仅继承了前段的工艺,还有所创新,代表了淄博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

  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北宋灭亡。这一时期,淄川的另一处古窑异军突起,其白地黑花瓷器在中国陶瓷界有很大影响,这就是坡地古窑址。坡地窑周围群山环抱,好象一个天然盆地,窑址面积绵延,所烧瓷器多为喜闻乐见的花口瓶,橄榄形四系瓶,玉壶春瓶等日常生活器皿。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以白地黑花装饰的瓷器,它以强烈的黑白对比色调,用手工彩绘的技法在白色化妆土的胎上作画,这种釉下白地黑花技法的创造发明,直接导致了元明时期中国青花瓷器的大发展。就这样,宋金时期,我们的先人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如今,在近千年之后的在这片热土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李梓源先生,赋予了刻瓷艺术的灵动之美,为我国摘取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博览会上的第一枚陶瓷工艺品金牌。

  元明清 淄川古陶瓷文化的最后流光

  到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建立了元朝,至元九年改中都为了大都(北京),把大都作为元朝的首都。元代,北方的钧窑、磁州窑等主要窑场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生产,而且因为外销的原因,窑场的数量增加,产量提高,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淄博一带人口流亡,生产遭到破坏,陶瓷业受到严重摧残,部分窑场废弃,传统技艺失传,仅个别窑址少量烧制,但产品单一,烧制粗糙,有向粗大发展的趋势。元世祖以后,虽部分窑场恢复生产,但品种很少,器形厚重,装饰单调,以黑釉、褐色釉、白地黑花为多见。这一时期,淄川的磁村、坡地等续延宋代余绪,继续陶瓷生产,又有西河等地窑址兴起,但生产技艺没有明显地发展和改进。经1959年勘察时发现,一座因山洪冲刷而显露的圆窑遗址,窑内垒烧的匣钵原封不动,匣钵内为灰青瓷釉大碗,属于元代产品。元末,由于遭战祸与洪水之害,一些著名窑场如磁村、坡地等从此一蹶不振。

  由此,淄川的瓷器烧制长时期处于低谷状态。到明代中期,采取降低商税和废止元代对手工业工人实行工奴制度后,整个淄博的陶瓷生产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嘉靖年间,冯琦撰《修魏公祠记》提到,颜神一地,“陶者以千数”。淄川陶瓷主要是当时的西河窑,明天启二年(1662年),西河窑场规模庞大,有大、小窑百余座,生产缸、盆、及黑釉碗等,成为名噪一时的陶瓷产地,从业者还在村东修建了窑神庙。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淄川大昆仑西山一带发现白釉石,成为淄博陶瓷生产中的一件大事,为扩大白釉陶瓷的生产提供了便利。继此以后,淄川的窑场用以制作白釉产品。随后,淄博市文物局、淄川区文物管理处对位于城南镇公孙村西的两座明代中晚期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茶叶末釉玉壶春瓶、青花碗等文物。公孙遗址现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260多年,前期康熙、雍正、乾隆堪称盛世。经过明末农民起义和满人入关的战乱冲击,土地实行了再分配,清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了生产力的普遍提高。此时的淄川,窑场主要在西河、昆仑、渭头河等地。清中叶,淄川地区的陶瓷生产逐渐集中到了渭头河一带,“渭头河的大瓮”名噪一时,成为这里的名产。

  史学界将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分界线。随着社会经济的衰退,制瓷业也每况愈下,窑场日见萧条,黯然失色。此时,淄川的制瓷业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淄川,在悠久的岁月里,创造了灿烂的陶瓷文明。现今,在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淄川承接悠久的产业文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谋篇布局,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光华朗润鲁青瓷,疑有天人捧玉卮,雪沫乳花浮午盏,静参禅味吃茶时。”这是中国佛学院原院长赵朴初为鲁青瓷的题诗。淄川的鲁青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鲁青瓷为代表,淄川又迎来陶瓷发展里程中的又一次新飞跃。

  备注:1.参考文献:《淄博陶瓷史》《淄川陶瓷文化》

  2.谨此致谢古陶瓷研究专家魏传来老师悉心指导

  都玉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