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医院八年制博导简介(三)消化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消化科主任提醒谈话 仁济医院八年制博导简介(三)消化科

仁济医院八年制博导简介(三)消化科

2024-01-02 05: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科室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创始人是已故江绍基院士和萧树东终身教授,该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上海市政府重点学科、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首批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A类、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控中心、上海市消化内科专科联盟挂靠单位和国家卫健委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2010年底以卫生部评审全国第1名的成绩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建设单位并进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近年仁济消化在目前国内权威的专科排名榜中一直处于全国消化病科前两位(近三年复旦临床专科排行榜第1名,STEM排名前两名)。学科在以下消化系常见疑难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方面具有明显特色且是将来发展方向:胃肠癌及其癌前疾病、非病毒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和慢肝并发症、幽门螺杆菌和肠微生态相关疾病、非肿瘤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和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等。

八年制导师介绍

房静远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81411681168678568

现任仁济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控中心主任, 国家卫健委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消化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消化内科专科联盟盟主。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委员。

主攻胃肠癌发生和预防中表观遗传修饰、信号通路和肠微生态研究。以第一责任人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蛋白质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和原创项目、卫生部公益行业基金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等。以唯一通讯作者或Last Author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于Cell、Cell Metabolism、Nat Microbiol、Lancet Oncol、Lancet GH、Cancer Discov、Gastroenterology、Gut、Cell Res、JNCI、Nat Commun等期刊;以第一完成人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临床医学奖)。

研究方向介绍:

消化道癌及其癌前疾病的发生、预警、早诊和防治。 

马雄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38501681168679155

现任仁济医院消化科执行主任、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工作组(IAIHG)成员、全球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研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上海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担任Journal of Hepatology,Journal of Autoimmunity等杂志编委。临床擅长疑难肝胆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尤为注重转化医学研究。每年诊治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近万余人次。由马雄教授领衔的科研成果《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临床诊疗和免疫调控新策略》获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5年牵头撰写我国首部自身免疫性肝炎共识意见,并主要参与另3部共识意见的撰写。以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Hepatology, Gut, Hepat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60余篇。

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研究方向介绍:

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诊治和发病机制研究。 

陈萦晅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8061681168679398

曾于2007.1-2009.3期间在美国Michigan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任中华消化病学分会秘书和肿瘤组副组长;上海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委。并担任《J Dig Dis》副主编;《GI Tumor》、《中华消化杂志》、《胃肠病学》编委。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分别以共同通讯/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发表SCI论著于Cell、Lancet GH、Gastroenterology、Nature Microbiology、Nat Commun等。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主要成员撰写并由中华医学会颁布2011-2022年五次胃肠癌前疾病诊治共识。

研究方向介绍:

大肠肿瘤与肠道菌群、表观遗传和肿瘤代谢的基础研究。 

茅益民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73121681168679578

现任上海市脂肪性肝病诊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为中国药物性肝损伤专业网络平台“HepaTox”创始人,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课题首席专家,承担国家级和市级课题十余项。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

现为国际医学组织理事会(CIOMS)药物性肝损伤工作组国际委员、美国肝病学会国际委员、欧洲药物性肝损伤前瞻队列国际协作组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副组长、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全国委员、上海医学会肝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CFDA新药审评专家、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西药)遴选专家等。

研究方向介绍:

长期从事消化、肝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对消化系统特别是肝胆疾病都有较多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肝脏疾病的转化研究。 

陈胜良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74891681168679773

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现任仁济医院消化科行政副主任;仁济医院南院区消化科执行主任;中华消化心身联盟北京医爱公益基金会创始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心身疾病组组长;胃肠动力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消化学组组长;世界中医联合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委;Psychosomatic Gastroenterology创刊主编;上海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科分会委员;胃肠动力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

研究方向介绍:

神经胃肠病学、胃肠道粘膜癌前状态、消化内镜治疗。

李海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54471681168679943

现任卫生部内科消化(上海交通大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重肝与人工肝学组委员,中国慢(加急)性肝衰竭联盟(Chinese CLIF Consortium)创始负责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院博士,美国纽约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断和防治。通过组建中国慢加急肝衰竭多中心研究联盟,建立探索和验证两个全国多中心慢加急肝衰竭大型队列。探索建立由中国证据支持的慢性肝病加重高致死患者的早期预警体系和HBV高流行区的慢加急肝衰竭诊断标准。通过大规模生物样本库的多组学高通量筛选,研发疾病预警、预后判断的生物标记物诊断模型。开展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肝衰竭的临床研究以降低该疾病的极高死亡率。近5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一级子课题、多项国家自然基金以及上海市重大项目。代表作发表在Journal of Hepatology,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等专业杂志的肝衰竭论著。

研究方向介绍: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断和防治。 

华静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72251681168680114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目前担任上海市肝病学会脂肪肝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委员会脂肪肝与酒精肝学组委员。主要从事慢性肝病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和各种病因所致肝硬化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及其他多项课题。

研究方向介绍:

天然免疫与NAFLD、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与慢性肝病、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诊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