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生态意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明威个人介绍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生态意蕴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生态意蕴

2024-07-10 01: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 要: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描写老渔夫对自然的尊重与掠夺的矛盾态度,表现了深刻生态哲学的思想,具有跨文化、跨时代、跨民族的重要的意识形态作用。它的悲剧结局,从反面启发人类应该通过重塑以自然存在      论为基础的生态世界观,以环境价值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以 " 生命同根 " 为前提的生态伦理观和以生态约束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观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联合此作品的自然维度与社会维度展开的生态批评有助于人      类向获得真正的自由迈进。

关键词:海明威;《老人与海》;生态哲学;人类;自然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为提高民众对生态危机的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的责任感,发挥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作 用,有必要通过生态批评来对文学文本进行其生态意义的解读。所谓文学中的生态批评,实际上建基于生态哲学, 旨在研究文学中人与自然及生存环境的关系。文学的发展始终与人类的认识相同步,从早期的各个民族的神话,到世界现当代文学,都试图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本身的关系。海明威是世界文学中较早触及生态哲学思考的作家。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海明威通过描写老渔夫圣地亚哥对自然的尊重与掠夺的矛盾态度,表达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他以其超常的艺术创造性和对人类发展的深刻思考,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残酷斗争的生态画面。

一、对自然的尊重与掠夺的矛盾统一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尊重自然,怀有一种整体生态观,对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抱有悲悯之心,将自己看作生物圈中的一份子;另一方面他又具有人类自大的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的自尊心和征服欲望。在海明威的笔下,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大海、天空、动物、植物等都充满了生命的灵光,显示出       与人平等的审美价值。一方面,海明威将主体客体化,即将人移入描写的对象中,客观描写自然对象的美,去掉人为       的痕迹,着力雕刻自然事物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他又将客体主体化,即通过对自然界客体的描写,抒发主体的思       想感情。

然而与其尊重自然的态度相矛盾的是,老人认为:“你杀死大鱼,不只是用来养活自己和卖鱼肉。你是为了荣誉而杀死它,因为你是个渔夫。”在人类的活动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目的是为人类自身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环 境。但是如果这种活动的目的变成了为了所谓的“人类的尊严”,把自我摆到了超越自然的位置,形成了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人类沙文主义”,就将人和自然放在了对立的位置,无法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冲突与对抗中,人类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小说中的老人与大马林鱼斗争胜利之后,却在与鲨鱼的斗争中惨败, 海明威在这一情节的安排上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思想。老人的思想可贵之处在于,他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行为。与鲨鱼搏斗失败之后,老人反复说道:“我真后悔自己出海太远。我把你我都毁了。”“光景太好了,是不可能持久的。”老人对自然矛盾的态度引起了他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正是人类远离了自己在自然界生物圈中的正确位置才导致了被自然所惩罚。

故事中的人物对自然的矛盾态度通过其悲剧结局传递出海明威尊重自然,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哲学思想。海明威的这种和谐文化意识源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他去过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大草原、密执安的铁杉林,西部的落基山;游览过西班牙、东非、古巴等地。在游历中他贴近自然,欣赏自然,在自己的橡胶园住处他又回归自然。自然美景的熏陶使海明威成长为一名热爱自然的作家, 而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伤痛及坎坷的人生经历又使他对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类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海明威的经历证明了人的实践决定人的认识。他的认识又促使他再实践,再认识,其文学创作就是实践与认识的辨证过程。

二、矛盾态度的根源

在解读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生态思想时,中西方学者都试图从中挖掘其形而上的思想根源,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忽视了其形而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维度。其实,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没有人与人之 间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就无法真正实现。因此,从整体上考察《老人与海》中老人对自然的矛盾态度,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根源。

首先,老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决定了他必须向自然索取。作为渔夫,老人的劳动是其物质生活来源,所以他必须通过捕鱼,向自然界索取,才能维持他的基本生存需要。老人的生活贫苦,他的窝棚用大椰子树的坚韧的苞壳做成,里面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泥地上一处用木炭烧饭的地方。他床上铺的是报纸,盖的是旧军毯。穿的是打满补丁的衣服, 光着脚没有鞋。他连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需要徒弟的接济,所以他才会在连续 84 天出海捕鱼一无所获之后,冒险远赴深海。因此,老人的行为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是合理的索取。老人在海上捕鱼,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赞叹不已,他和星星、天空、小鸟、鱼儿进行交流,对一切生物充满敬意和爱。

第二,老人所在的社会中人所占有的生态物品的不平等决定了其与自然的关系。梭罗指出,“社会分配不公不仅是反人类的,也是反生态的。在现代文明社会 中却只有半数家庭是有住所的。其根本原因是文明创制的法律,保护私有财产,阻止一个家庭的多余财产按照‘自然过程’来分配。”老人所占有的生态物品连基本 的物质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因为长时间没有收获,他的徒弟被其父母要求离开了他,所以他只能独自一人出海,用落后的捕鱼工具与马林鱼和鲨鱼搏斗。与其对 比的是那些用现代化的捕鱼设施,占有极大资源的集体作业的人们。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解决生态问题就必须保证 所有人公平地占有生态物品。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属于所有人的,不分种族、地域、性别和年龄。但是在资本主 义的政治制度下和当前国际不公正的经济秩序下,这种公正的诉求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也就产生了全球的生态危机。

老人的生态知识和所受教育的缺乏,也是他对自然的矛盾态度的另一源头。老人在自己的生态活动中, 形成了朴素的生态观。但是其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在与自然产生矛盾时,心生疑惑,无法做出顺应自然秩序的正确选择。老人在与鲨鱼首次搏斗之后,有一场独白,反映了他内心的冲突与疑惑。海明威写道:“不抱希望才蠢哪,他想。再说,我认为这是一桩罪过。别想罪过了,他想。麻烦已经够多了,还想什么罪过。何况我根本不懂这个。也说不准我是不是相信……尽管我是为了养活自己并且给许多人吃用才这样干的……现在想它也实在太迟了,而且有些人是拿了钱来干这个的。让他们去考虑吧。你天生是个渔夫,正如那鱼天生就是一条鱼一样。但是他喜欢去想一切他给卷在里头的事,而且因为没有书报可看,又没有收音机,他就想得很多,只顾想着罪过。你不仅是为了养活自己、把鱼卖了买食品才杀死它的,他想。你杀死它是为了自尊心,因为你是个渔夫……‘我杀死它是为了自卫’,老人说出声来。

‘杀得也很利索。’再说,他想,每样东西都杀死别的东西,不过方式不同罢了。捕鱼养活了我,同样也快把我害死了。那孩子使我活得下去,他想。我不能过分地欺 骗自己。”从生态建设和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强化劳动者的生态意识离不开对劳动者的生态教育。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海明威将故事放在了浩瀚无边的大海上,老人与小船在海上与周围的树木、天空和大海融为一体。体现  了自然存在论为基础的生态世界观。在大海之中,老人 将自己与自然界中的宇宙相对比,认为星星是自己的兄弟,月亮、太阳和大海都像自己一样需要睡眠。这种认同凸显了人类与自然的整体性,人类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主客体,而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只是生物圈中的一 份子,其实践活动不能破坏自然界的整体和谐,否则就会像老人一样,最终失去征服自然的战利品,失去尊严,遍体鳞伤而饱受自然的惩罚。

海明威描述的老人的生活简单朴素,却拥有充实愉快的精神,从中折射出以环境价值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老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小,只要能保证温饱即 可。虽然连续 84 天出海捕鱼一无所获,遭到别人的嘲讽,他也不介意。同时,他却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他热  爱棒球运动,即使食不果腹,依然兴致勃勃地与徒弟交谈棒球比赛。老人的生活是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表达的简单生活的意义的生动的证明。

海明威设计的《老人与海》的悲剧结局,向读者传递了一种以生态约束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观。当老人将船划向深海,就是对平衡的生物圈的一种侵犯,最终鲨鱼将马林鱼吃光也又一次证明了人的介入不能打破自然界原有的动态的平衡,人作为“闯入者”的结局只能是伤害了自己而一无所获。第二,“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老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接近自然的”。他生活在远离城市与工业文明的海边,用自己的劳动满足生活的必需。在他的家里没有以享受为目的的机器,一切活动全靠自己的身体。正是因为他“自然的生活方式”,使得他拥有了健壮的身体,虽然年迈,却依然精神矍铄,能够独自一人与马林鱼和鲨鱼搏斗。

结语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 其传递给我们的丰富的生态意蕴无疑具有跨文化、跨时代、跨民族的重要的意识形态的作用。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这部作品的生态批评实践的范畴不能局限于其自然维度,还要深入到人与人之间的公正问题的社会维度研究之中。没有人与人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就是奢谈,而且可能成为西方强国推卸和转嫁生态义务的借口。如今的生态问题早已超越了国家和区域的范围,成为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共识,共同努力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人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本身  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人类试图 通过改造自然而获得人类自身的自由,结果却将人类自身置于生态危机的困境之中。《老人与海》传递出的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生存困境,实现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向获得真正的自由迈进提供了可实践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1]王宁.生态批评与文学的生态环境伦理学建构[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

[2]刘福森.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3):81

[3]戴桂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51

[4]胡铁生.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80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