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佐朱元璋夺天下的开国名将与浦江郑义门有何不解之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浦江义门郑氏世系图 辅佐朱元璋夺天下的开国名将与浦江郑义门有何不解之缘?

辅佐朱元璋夺天下的开国名将与浦江郑义门有何不解之缘?

2024-07-18 04: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代名将 结缘浦江

元至正十八年(1358)六月,朱元璋麾下的红巾军自建德渡过钱塘江(古称浙水)上游的富春江,开始进入被称为浙东(浙水之东)的钱塘江以东地区。率领这支部队的将领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李文忠进入浙东的第一个目标便是和建德邻接的浦江县,浦江很快便被攻占。《明史·李文忠传》记载了李文忠攻克浦江的行动:

“(文忠)进克浦江,禁焚掠,示恩信。义门郑氏避兵山谷,招之还,以兵护之。民大悦。”

同时被记入明史的还有浦江的郑氏义门。李文忠的部队攻占浦江后禁止烧杀抢掠,爱护百姓,很快稳定了人心。另外,李文忠还特意派人找到了进山躲避战乱的郑义门族人,派兵护送其回家。见到李文忠的部队军纪严明,浦江的老百姓都十分高兴。

李文忠自此开始和浦江、和郑义门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李文忠(1339年-1384年),明初著名将领,名列徐达、常遇春之后。洪武二年(1369)常遇春征战途中病逝,李文忠接替统率大军,在多次北伐、西征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名列徐达之后的开国第二名将。洪武三年封曹国公,死后被追封为岐阳王。

李文忠作战勇猛,他跟常遇春相似的一点是,都喜欢亲自冲锋陷阵。安徽池州之战,李文忠受命增援常遇春,击败徐寿辉麾下大将赵普胜,十九岁的李文忠风头盖过了常遇春,《明史》称他“骁勇冠诸将”。诸暨新城之战、阿鲁浑河之战,他都冲锋在前。相比于战场上的勇猛,李文忠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才能则明显超越了常遇春等一干名将。史家评价李文忠好学问,通韬略,严治军;器量深沉宏大,心机高深莫测。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金华苗兵叛乱,镇守金华的大将胡大海死于叛军之手;随后丽水(处州)苗兵也发生叛乱,守将耿再成被杀;张士诚则趁机派兵攻打诸暨;次年诸暨守将谢再兴叛变,整个浙东风雨飘摇,形势岌岌可危。面对危急局面,曾是胡大海下属的李文忠充分显示了自己的统帅才能,平定金华兵变、派兵增援丽水、设计逼退张士诚、筑新城阻击谢再兴,迅速稳定了浙东局势。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李文忠在诸暨新城(今诸暨安华附近)以少胜多,一战歼灭了张士诚集团的20万大军。浙东自此攻守易势,被打残了的张士诚再也无力对李文忠形成威胁。

首提建议 优待义门

李文忠攻打浦江之前,浦江百姓一度惊慌恐惧,四散逃避。宋濂先生的《诸子辨记》等文章为我们记录下了当时浦江百姓扶老携幼到邻近州县躲避战乱的情况。据《郑氏宗谱》等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郑义门合家到诸暨山谷中避难,仅留郑渶等几个人在家看守应对。李文忠率兵经过郑义门,看见大门上朝廷旌表的匾额,十分惊讶,赞叹说:此义门也,世所罕见!便下马入内参观。参观完出来,李文忠亲手关上大门并上锁(《明史》:右丞李文忠为扃钥其家)。听说郑氏族人在山谷中避难,李文忠就派人到山谷中找到郑氏族人,并安排民兵两千,护送郑氏族人回家。

此后李文忠又多次探访郑义门,对郑义门的孝义家风有了更多的了解。元至正二十年(1360)正月,李文忠上书朱元璋,提到之前宋、元朝廷对郑氏家族的肯定和旌表,并向朱元璋汇报了自己亲身考察所见的郑氏家族种种义行善举,认为郑氏能坚守宋元以来的孝义仁善的家风,并且进一步发扬光大,建议朱元璋免除郑义门的差役,以示推崇鼓励,达到引领百姓风尚、倡导德治教化的目的。当年闰五月朱元璋回复李文忠,认为其建议“实关政教”,同意免除郑义门的差役,并决定对郑氏家族进行旌表。李文忠和朱元璋之间的往来文书,至今保存于郑氏家族史料《圣恩录》中。今天,我们许多人都以为明王朝重视郑义门是宋濂的缘故,其实李文忠才是朱元璋集团中重视郑义门的第一人。李文忠上书之时,朱元璋集团还仅占据江南一隅,全国各地战火不断,宋濂等人也是在两个月后才到达南京,但李文忠却在此时即敏锐地认识到了郑义门这一典型的重要意义,建议朱元璋给予扶持表彰。作为一名武将,能如此重视文化和道德建设,具有这样的政治眼光,实在是难能可贵。

李文忠攻占浦江后曾有一段时间驻军浦江。《浦江县志》记载李文忠曾于浦江城南二里的石台盘山(今浦江景濂中学西侧)竖大旗、设烽火台。浦江民间有朱元璋南山练兵的传说,应该是将李文忠误传为了朱元璋。

新城一役 奠定胜局

金华、丽水兵变平定后,李文忠受命统领严州(建德)、婺州、衢州、处州(丽水)、诸全(诸暨)、信州(上饶)等地军事,一人担当起了保卫浙水两岸的重任。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诸暨守将谢再兴叛投张士诚,诸暨落入了张士诚的控制范围,致使浦江、义乌等金华各县直接暴露在了张士诚的兵锋威胁之下。九月,叛将谢再兴由诸暨南侵东阳,在义乌被李文忠截击,谢再兴手下兵士一见到李文忠将旗就吓得惊慌溃散,谢再兴大败而归。为阻挡张士诚南侵,李文忠听取胡深的建议,决定在诸暨五指山下构筑一个新城,并命胡深负责此事。胡深征调邻近的浦江等七县的几个大家族修筑新城,郑义门自然名列其中。郑义门安排郑櫄(其父郑濂曾在洪武年间担任家长)带领郑氏族人和部分浦江百姓参与新城修筑,被分配到了其中工程量最大的东门建设任务。胡深下了死命令,限期十天完成指定工程量。然而等到期限将到之时,工程进度却还相差很大,急眼了的胡深下令将郑櫄活埋。眼看泥土堆到了郑櫄的胸口,浦江邻近百姓闻讯纷纷带着工具赶去帮忙,最终竟然奇迹般按时完成了指定的工程任务。开始朱元璋在南京听说谢再兴以诸暨叛投张士诚,急派使者令李文忠另筑一城以阻挡张士诚,可当使者赶到时,却看到诸暨新城已经建成。朱元璋得知后十分高兴。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筑的诸暨新城坐落于五指山和球山之间的山谷中,正好扼住张士诚集团的南侵通道。这无疑让张士诚如鲠在喉,城刚建成不久,张士诚就派大将李伯升率兵十六万前来攻打,想要拔掉这颗钉子,结果却被牢牢地阻挡于城门之外,而李文忠派出的援兵也在不久赶到,李伯升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二月,张士诚再次派遣大将李伯升及叛将谢再兴率兵20万攻打诸暨新城,营寨绵延十余里。同时派出水军沿江而上攻打李文忠行营所在的建德,以牵制李文忠,意在必克新城。面对张士诚两路大军的进攻,李文忠手下将领皆生怯意,但李文忠却镇定自若,他安排手下将领固守建德;又令驻守浦江的张斌、张俊出浦江声援新城;再传令丽水守将胡深派兵增援;自己亲率人马自建德衔枚疾进驰援新城。大军从郑义门附近经过,郑氏族人郑枋向李文忠建议走小路从侧后突击张士诚军,并安排向导为李文忠带路。李文忠听从建议,率部走山间小路到达位于新城西北十多里的龙潭。郑枋同时化装潜入城中,向驻守新城的胡德济(胡大海的义子)通报信息。胡德济得到通报后联系李文忠,认为敌众我寡,不宜轻战。李文忠回复:兵在精,不在众,与胡德济约定第二天早上决战。第二天早上丽水援兵也正好赶到,李文忠集合诸将,分配部署,并当众仰天起誓:“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惜死以后三军!”众将士深受感染,大家群情激昂,斗志高涨。当日恰好起了大雾,大军乘大雾发起总攻。李文忠一马当先。史料记载:李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骑马从高处奔驰而下,直冲敌人中军,亲手击杀多名敌人(不同史料有“甚众”“数十人”“数人”等不同记载),“所向皆披靡”。大队人马随后扫荡,新城守将胡德济也率城内守军鼓噪而出,内外夹击,“敌遂大溃”。此战“斩首数万级,溪水尽赤”,张士诚集团20万大军除李伯升等少数几人逃走外,其余尽数被歼,新城之战也因此成为中国战争史上又一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一年李文忠26岁。

李文忠金丽平乱、坚守新城和建德之时,正值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雄于长江、鄱阳之上。李文忠一人经营浙水两岸、独自抗击张士诚集团,使朱元璋、刘基、徐达、常遇春等人能够专心西向,为消灭陈友谅集团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持。

离开浙江 婺民感恩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底,平定了陈友谅的朱元璋开始向张士诚发起进攻。次年(1366)四月,徐达、常遇春平定淮东,八月攻湖州。就在徐达、常遇春南下攻打湖州的同时,李文忠也率兵北上,攻克桐庐、富阳,兵锋直指杭州。十一月,湖州、杭州两地守将先后投降,而当初在金华杀害胡大海的元凶蒋英也和杭州城一起落入了李文忠手中,李文忠将其解送朱元璋,为胡大海报了仇。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初,李文忠出征福建,离开了浙江。在此之前他免除了王宗显任金华知府时向金华百姓加征的田租,为包括浦江百姓在内的金华各县市百姓又做了一件好事。王宗显是朱元璋政权的第一任金华知府,当时因为战事紧张,军粮不足,王宗显就提请加倍征收田租以保障供应。这一政策开始设想只是临时性的,但过后却一直延续了下来。郑氏族人郑渭(郑濂胞兄)求见李文忠,请求减收田租、为民减负。李文忠的老师、金华名儒胡翰也就此事提出建议,李文忠于是上书朱元璋,请求减轻金华百姓的负担。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二月,朱元璋下令减金华田租,“免所增之数”。金华百姓对此深为感激,《明实录》记述称“民大感悦”。(本文部分资料由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郑定财老先生提供)

作者|俞荣良

原标题:《辅佐朱元璋夺天下的开国名将与浦江郑义门有何不解之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