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苍洱风光第一镇"双廊小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洱海风情岛简介资料 走进"苍洱风光第一镇"双廊小镇

走进"苍洱风光第一镇"双廊小镇

2024-07-17 00: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民族文化街

民族文化街横贯古镇南北,由长2800米的主街道和39条小巷道组合成鱼骨造型,俗称"鱼骨街",以白族民居建筑为主,沿袭了传统的白族建筑艺术风格,并把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艺术风格融合,尤以雕塑彩绘及青瓦、灰墙、淡墨画和三坊一照壁的建筑结构形式为主,体现出古朴、优雅、淳厚的民族风格。

↘️李氏大院

李氏大院是白族传统民居"四合五天井"的典型建筑,有大门、后门,四方有四幢楼房合在一起,每两幢房之间有一小天井,院心为大天井,共有五个天井,大门为三滴水造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彩画以文房、诗书、花鸟、山水、虫鱼为主,充分体现房主人的意愿和家风。

↘️双榕桥、夫妻树

传说,佛家大弟子迦叶尊者途经此处时,从空中散落两粒榕树种子,两棵榕树长大后遂结为夫妻,故名夫妻树。早年,绿萝山北侧年年发洪水,红土泥沙顺水而下,河道逐年堆积,形成路坡,沟上原为过水石桥,九十年代初建平桥,邑人种下一对榕树,由于两树之间相隔水路,后人在此修建了石板平桥,故名双榕桥。双廊百姓走过双榕桥,在夫妻树乘凉休闲,望子迎客。

↘️双廊村戏台

双廊村戏台建于2000年11月,具有白族传统建筑风格,是双廊百姓举行重要传统民俗活动的场所,每年春节、本主节和火把节等重要节日,村里请戏班子上台唱戏,村里文艺队上台表演,众多村民前来观赏传统的大本曲、白族调、民族歌舞,热闹非凡。

↘️白族民居(一颗印)

一颗印建筑是白族民居建筑中的一种建筑风格,由大门前隐壁、大门、一正二厢(正方三间,厢房各二间)、天井、照壁和花台八部分组成。是双廊古镇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体现了白族群众的高超智慧和精湛的建筑工艺。

↘️兴良庙(娘娘庙)

兴良庙(原建筑已毁),殿内原供奉白族"爱情守护神"邓啖诏的柏洁夫人。村里每逢节日和村民婚嫁、弄璋弄瓦之日要来此祭拜酬谢,祈求护佑爱情永久,家庭和顺,儿孙健康成长。

↘️双廊魁星阁

双廊魁星阁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重修。魁星阁为三层三开间歇山顶阁式木构建筑,宽9.75米,进深9.8米,上窄下宽,内有楼梯,可登于上,每层四周都有窗。阁呈正方形,依层而小,飞檐翘角,斗拱迭架,雕刻精美。

↘️玉几岛

玉几岛乃洱海三岛中最小的一座岛,面积约40亩,状似一把几(椅)子而得名。咸丰、同治年间杜文秀水军在岛上设有水师,故名"天生营"。玉几岛四周环水,清光绪年间,在岛东头修一座石拱桥与陆地相连,岛西北水中有两块礁石漂浮于水面,俗称"渔鹰石",宛如"鸳鸯戏水"。岛上有玉波阁、玉几庵、赵氏宗祠和杨丽萍的太阳宫、月亮宫,以及赵青的府邸青庐建筑。

↘️玉几桥

玉几桥是通往玉几岛的一座石拱桥,清光绪年间,宾川州正堂拨款,村民出力,在岛东头修一座石拱桥与陆地相连。1962年重修为单口石拱桥,桥宽约2米,高约3米,桥下通小渔船,是玉几岛通向岛外的唯一桥梁。2016年11月双廊古镇景区管委会对桥加宽扩建。

↘️玉波阁

玉波阁始建于明末,明代高僧中锋大和尚曾题写"玉波阁"牌匾,阁经数次重修,现存建筑为1995年重修。古时作为军事要地,杜文秀义军水师在岛上扎营,玉波阁为岛上进出之咽喉,是天生营之寨门。

↘️赵氏宗祠

赵氏宗祠始建于公元1923年,为三开间楼房,2002年修葺,2015年重建,赵氏十二代族谱刻碑于宗祠内。据载赵氏先祖赵五全清乾隆年间入岛捕鱼,遂定居岛上,一代传一代,后人为纪念祖先共修家祠。

↘️古榕树

古榕树当地人称之为"风水树"。在白族聚居的村庄,村头都栽有一棵大榕树,树长得高大、粗壮、茂盛,是这个村的风水好。

↘️金龙洞

金龙洞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溶洞,岩石层叠,下连水面,传说有人曾看到"龙"在此现身,故称"金龙洞"。洞内盛产鳔鱼;洞口上方藤条密布,轻风徐来,藤蔓摇荡,为此增添了无尽的趣味。

↘️炮台遗址

清咸丰、同治年间,杜文秀农民起义军率部屯兵于玉几岛上,设水师于此,在金龙洞上面平坦之地建造炮台。后古战炮存于玉几庵内,因年代久远,炮沉海底,现尚存炮台遗址。

↘️玉几庵

玉几庵是大理国"皇家寺院"之一,始建于大理国初期。相传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去世后,其妃杨桂仙来玉几岛出家,并改庵名为玉几庵,清灯古佛,净身修行,得道成仙。玉几庵内尚存一株古柏。逢初一、十五,村中入莲慈会的老人来庵里吃斋念佛,诵经祈福。

↘️海街

海街建于上世纪末,全长约1000米,与南诏风情岛隔海相望,紧依着玉几岛和岛依旁半岛,站在海街近观洱海,远眺苍山,仰望湛蓝天空中变幻莫测的云彩,欣赏双岛独特的美丽风景,是观赏苍洱风光的优选之地。

↘️关圣殿

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重修,2000年修缮并重塑关圣像,武圣人关云长镇守虎口,保渔民平安。庙临洱海,同南诏风情岛隔虎口峡对峙,景物别致,可观海听涛望雪。

↘️岛依旁半岛

岛依旁半岛与南诏风情岛隔虎口峡相望。昔时为全岛,后有径通砂牛半岛之南坡,三面环水,占地55亩。清道光年间,渔民杨先荣在屿四周遍栽大榕树,遂成"绿树村边合"的幽静白族渔村。是电影《五朵金花》和《洱海情波》的主要取景点。

↘️大建旁魁星阁

大建旁魁星阁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8年),几经修缮,为二重檐阁楼式建筑,阁内塑有魁神,有魁神点笔之说,常有人去祭祀,祈祷儿孙学业有成。院里有一棵金桂树,古桂苍天,枝叶茂盛,花季香飘十里,闻其香而心旷神怡。

↘️大建旁本主行宫

大建旁本主行宫始建于唐代,清嘉庆年间(公元1808年)重修,现存大殿、两耳、左厢房和戏台(大门)。行宫内供奉本主为南诏清平官王乐,与红山景帝祠同脉,供奉着王盛、王乐、王乐宽祖孙三代本主,且祭祀活动相连、承接。相传圣殿本主大爷每年正月初四接红山景帝祠的大小本主来圣殿团聚过年,村民们举行迎本主盛会,队伍浩荡,舞龙耍狮,载歌载舞,沿路神香礼拜祈祀之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场景壮观。

↘️正觉寺

正觉寺始建于元代大理国,清光绪年间重修,是鸡足山古刹之一,也是洱海东岸佛教名寺。寺内大殿建筑几经修葺,保存尚好。寺周围绿树成荫,依群山,眺苍洱,极为景致。

↘️观景台

观景台是绿萝坡上观赏双廊的最佳之地。远望苍山十九峰,近观洱海碧波万顷,俯视双廊千年渔村,苍洱风光及双岛双曲环抱的渔村景色尽收眼底,使人顿时消除旅途疲劳,心旷神怡。

↘️老渔港

老渔港是古老的港湾,地处岛依旁半岛和蛇山半岛之间,渔民凭借双廊岛屿水域的鱼脉、鱼堆、鱼洞等丰富的鱼类资源,常年捕鱼,渔归船只停泊于此,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渔港。

遗存非物

农历四月十五红山庙会

在洱海北岸双廊村北红山口,兼有一座红山本主庙(又称红山景帝祠),是大建旁、康海、天生营、岛依旁几个村共同奉祀的本主庙,庙内供奉着白族本主王盛(南诏王册封的征南大将军),王乐(南诏清平官王盛之子)和王乐宽(南诏大将军王乐之子)祖孙三代人。唐天宝年间,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领八万大军至西洱河讨伐南诏,被南诏征南大将军王盛领兵击败。天宝十三年,唐将李宓率兵二十万,再次向南诏大举进犯,在双廊砂牛半岛和上关海潮河半岛上,被王乐宽带兵全歼,李宓则落水而亡。王盛、王乐、王乐宽祖孙三代联合镇守外南关,为南诏立下了大功,他们死后,被当地白族人民敬奉为本主,历代祭祀敬仰。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都举行传统的红山本主庙会,来自洱海周围各村的白族群众,都到红山本主庙来祭"赤男灵昭威光景帝"。传说本主化为一条绿蛇,蛇头上有一"王"字,经常显灵保护群众,消灾免难,尤保洱海船只航行安全。

如今红山本主庙会,集商贸、文化、旅游为一体,庙会期间前来祭祀的群众络绎不绝。

正月初四接本主活动

正月初四是红山本主诞生纪念日。这天天刚亮,从大建旁驶出两只大船到红山接本主,船载本主到萝莳曲的秋曲甸时,让本主"赏花"、"阅兵",然后驶向双廊的北海滨,在龙灯、狮灯、霸王鞭和锣鼓唢呐声中接本主上岸,坐上两部木轮拖车,前面的人举着"回避"、"肃静"牌,在黄罗大伞、古代刀枪剑戟等兵器及五色旌旗簇拥下,在礼炮和地雷声中,按照祖孙前后规矩,大建旁、岛依旁所有男子拉接小本主在前面开路,康海、天生营的善男信女们拉接大本主在后,徐徐进入双廊村,一直拉接到大建旁村本主行宫。本主所到之处,香案供桌琳琅面目,鼓乐、炮声喧天动地。接本主到村里后,各家各户抬着猪头、鸡等供品到本主行宫祭祀。晚上整夜唱戏、对歌,白族调、神曲此起彼伏,歌唱本主的英雄事迹,歌唱对新生活的追求,歌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一直到正月初七才将本主送回红山本主庙。

唱"神曲"一天生营的狂欢夜

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天生营村民将本主王乐宽从大建旁"行宫"接到村里供奉。晚饭后,全村男女老幼齐聚家祠前小广场举行文娱活动。主要是说唱曲鼓,大伙围着火堆,边敲锣鼓边即兴演唱,一人一段接力传唱。其内容为祭祀本主、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歌颂新生活等。但最具特色的是有些曲词与日常生活现象截然相反,相悖,故本地人称之唱神曲,或"反调",它以幽默诙谐的语句,以拟人、夸张的手法去表现,极富情趣独具特色,如有段曲词"洱海上面去赛马、苍山顶上捞螺蛳。大海里面砍云竹,茅草房顶上烧猪。小小青蛙划彩船,划到红山祭老公(即"本主")(意译)这可算独具一格的民间艺术创作,凝聚着本地白族千百年的文化、信仰、民俗等古老的口头的传统艺术,是别无仅有、独树一帜的,既类似绕三灵,又有别于绕三灵,是双廊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宗教及本主崇拜

受东南亚佛教圣地﹣﹣鸡足山的影响,加之地处鸡足山西麓,镇境内有鸡足山七十二寺之一的正觉寺,双廊群众普遍信仰佛教。同洱海地区白族群众一样,双廊人民也崇拜本主。

在双廊,一个村供奉一个本主,本主庙均建在村头或山箐、景色幽静处,古柏森森周正壮观,类似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所不同的是大门正中由戏台或照壁挡前,庙里供奉的神祗除主神外,还有本主的妻妾、子孙、侍从卫士、三霄圣母、六畜大王、财神、判官等。各村主神不尽相同,青山奉大黑天神;长育奉白姐圣妃;大建旁、双廊、伙山、天生营、康海供奉王盛、王乐、王乐宽祖孙三代人;莲花曲奉崇德大王威光景帝;石块村奉大黑天神等。被奉为本主者,大都是有功有德于民的,"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礼记·祭法》)。

富有情趣的婚嫁习俗

双廊同洱海地区的白族人民一样,实行族外嫁,一夫一妻制,弟兄都成婚后,有的就分居,父母则多与幼子居住,有独女的则喜欢招女婿上门,男至女方当上门女婿,招嫁分明。

青年男女自由浪漫,热情奔放,或自由恋爱,或对歌结为情侣或知己,双方婚姻关系确定后告知父母,男方请媒人上女方家送礼物求婚,先了解姑娘"生辰八字"待各切情况满意后,又上女方家"磕头"定亲,叫"吃喜酒"。订婚时,男方择吉日,给女方送聘礼,有公鸡一只,喜酒两瓶,糖、茶、盐、面条、粑粑外,另加一支猪膀蹄、布料、首饰、礼钱、全带"六"字,意在有福有禄。定亲团至女方家大门口,放鞭炮,女方家招待烟茶酒水后,小伙子和姑娘互赠礼物,视作订婚礼物。办婚事这天,择黄道吉日,仪式非常隆重。迎亲的头天叫"踩棚",又叫"吃生饭",这天男方把家妆抬到女方,晚上男方请"金童"、"玉女"压床。正喜这天,由"总理"带着新郎到女方家迎亲,新娘穿红衣服,梳妆打扮后哭别父母兄妹,出门吹"迎亲调,一路上唢呐声、逗趣声交织,同辈边走边向新娘撒花,丢鞭炮、泥等,还不时掐新娘表示"祝福"。迎到家后,由长辈令其喝交杯酒,过后,八大碗宴请宾客。第二天,新媳妇回门,一路上背着糖果瓜子等,遇人则给,直至晚饭后太阳落山前回到男方家。新婚后第一个街天,新娘要上街买柴火,取招财进宝之意;买鲜鱼,取年年有余之意。所用之钱由新娘私房钱支出,直至请完"谢客饭"后,三亲六戚才各自回家。

青年男女自由浪漫,热情奔放,或自由恋爱,或对歌结为情侣或知己,双方婚姻关系确定后告知父母,男方请媒人上女方家送礼物求婚,先了解姑娘"生辰八字"待各切情况满意后,又上女方家"磕头"定亲,叫"吃喜酒"。订婚时,男方择吉日,给女方送聘礼,有公鸡一只,喜酒两瓶,糖、茶、盐、面条、粑粑外,另加一支猪膀蹄、布料、首饰、礼钱、全带"六"字,意在有福有禄。定亲团至女方家大门口,放鞭炮,女方家招待烟茶酒水后,小伙子和姑娘互赠礼物,视作订婚礼物。办婚事这天,择黄道吉日,仪式非常隆重。迎亲的头天叫"踩棚",又叫"吃生饭",这天男方把家妆抬到女方,晚上男方请"金童"、"玉女"压床。正喜这天,由"总理"带着新郎到女方家迎亲,新娘穿红衣服,梳妆打扮后哭别父母兄妹,出门吹"迎亲调,一路上唢呐声、逗趣声交织,同辈边走边向新娘撒花,丢鞭炮、泥等,还不时掐新娘表示"祝福"。迎到家后,由长辈令其喝交杯酒,过后,八大碗宴请宾客。第二天,新媳妇回门,一路上背着糖果瓜子等,遇人则给,直至晚饭后太阳落山前回到男方家。新婚后第一个街天,新娘要上街买柴火,取招财进宝之意;买鲜鱼,取年年有余之意。所用之钱由新娘私房钱支出,直至请完"谢客饭"后,三亲六戚才各自回家。

富有民族色彩的竖房"上梁"传统

双廊白族群众拥有丰厚、极富民族色彩的竖房"上梁"传统。白族的青瓦、白墙、淡墨画及三坊一照壁是建筑的奇葩,但竖房"上梁"的习俗被外人知晓不多。

双廊群众竖新房时,事先择黄道吉日,根据家人的"生辰八字"。从动土直到盖好房子有许多细节,一直流传至今,尤其是竖新房"上梁"这天中午,待家属亲朋好友厚礼过后,由"引礼人"宣布家族长辈逐一坐上红布,工匠们至房头上用绳系于梁上徐徐提起,梁到位后,装"树正木片"示万年牢固,师傅们口诉平安等词,撒水于正堂中央,向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抛扔馒头,馒头内装有松子、国币等物。让客人抢夺。唢呐、鞭炮声震耳欲聋,馒头抛扔结束后,又将亲友送来的三丈六,一丈二等长短不同的红布挂在梁上,以预示平安福禄,根基永固。至次日才撤去红布收场。

民族服饰

白族服饰绚丽多彩,特别是女性服饰集"风、花、雪、月"于一身,双廊的白族服饰又别具一格:未婚姑娘留长辫,饰白洋布秀花头巾,带彩花毛巾,用红毛线缠发辫盘系于头;已婚妇女则梳发髻,饰蓝色秀花头巾,佩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妇女喜穿领褂,它前襟齐腰,后襟及胫,且右开襟,领低,襟沿多用灯芯绒缝护,领褂布料有别,色彩各异,多喜深红色与青深和蓝色。围裙工艺十分讲究,多为手工刺绣,围裙带色彩装饰随年龄不同而异。老年妇女系蓝、青色,中年妇女系白、青色镶边围裙,年轻姑娘流行"白围裙、红领褂"。

民歌

双廊白族民歌内容极为丰富,题材广泛,历史悠久,有的用歇后语夹杂,格外风趣。随着时代的发展,白族民歌逐渐与民间音乐融为一体,一首民歌就是一曲优美的民间音乐,其唱词、曲调亦形成了固定格式,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白族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民歌分坝区四大韵和山区三大韵,普遍流行的有"花上花"、"吉秋嗯"、"翠茵茵"、"捞利捞"、"细夭夭"等曲头,大多曲头无现实意义,只有起韵和限韵的作用。唱词一般分前后两节,多用赋、比、兴手法,前节状物,后节抒情,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音乐上表现为一个唱段。

双廊民歌中也有邓川调,即用汉语演唱,多为男女对唱,又称之为对口山歌。《白族文学史》中说:"在两百多年前或许更早的时候,对口山歌就已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扎根于白族人民生活当中,对白族人民的生活起着重大的影响了"。这种曲调以爱情为主要内容。传统的调子有"采花调"、"相交调"、"喜事调"、"相思调"、"叙苦情"等,凡一事一物,一花一草即可兴编调子演唱,可谓"出口成歌",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大本曲及大本曲剧

关于双廊白族群众流行的大本曲,有起源于唐代,也有起源于明代两种说法,不论起源于什么朝代,表演形式由一个人端坐说唱,伴以三弦。曲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本"或称"三十六科,七十二记"。常流传于民间的有《杀狗劝夫》、《蟒蛇记》、《秦香莲》、《双钉记》、《仁宗认亲母》等曲剧。大本曲曲调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之称。"三腔"一说指高、中、低三种不同音域的声腔;一说指南腔、北腔、海东腔三种不同派流。"九板"是大本曲主要唱腔,分平板、高腔、小哭、大哭、提水板、边板、赶板、阴、阳板。"十八调"之麻雀调、螃蟹调、赏花调、五更调、跳神调、莲花落等十八个固定唱腔,因格调旋律所抒发的情感异。

另外,在打本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本曲剧也在双廊群众中流行,如《木匠迎亲》是把大本曲作舞台戏剧演出,深受到群众喜欢。

剪纸

白族民间中有剪纸样的多种工艺,结婚喜庆贴大红喜字及"喜鹊登梅"、"彩蝶戏花"、"宫灯映喜"等图案。丧事剪纸较多,除一般迎神送鬼剪纸外,尤以"大钱伞"最为华丽复杂。大钱伞用30张五色彩纸剪贴连缀成3米长的宫灯伞盖形,悬于5米长的竹竿上,祭奠时悬于大门口,出殡时用以招幡引路,民间能者不多,但每当丧事时家家户户必须使用,已久成风俗。

雕塑

明清时期双廊形成了以白族为主的民族雕塑艺术风格,其中双层镂空雕花的六格扇子门,雕技精湛,构图美观大方,是一种奇巧的建筑工艺。已普遍用于民居装修。格扇、门窗多取"风吹牡丹"、"松鹤同春"、"碧河跃鲤"、

"玉兔奔月"或二十四孝图案等等,厦、吊柱、桌椅亦依势象形,雕有各具形态的狮、象、鹿、马、龙、凤等,门楼,照壁则更为讲究,木雕石刻相映成趣。泥塑工艺兴起于唐代佛教盛行时,主要是塑造寺庙佛像及本主神像,至明、清时期极盛。

"双廊民族文化一条街"正是这种工艺的结晶,双廊村拥有一支支优秀的白族建筑艺术队伍,也有闻名苍洱的雕塑师和工艺师,民族建筑工艺一枝独秀。

白族建筑工艺

大理地区石头多,就地取材,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据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主,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有"剑川的木工,海东的石匠"之称的双廊石头建筑工艺以雕凿精美,工艺精细,形式多样而享誉海内,艺术家杨丽萍月亮宫为代表的石头建筑荣获2005年国家建筑饰金奖,这是双廊石头工人的一种骄傲。

双廊民居的布局有"一正两耳"、"两耳一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扳裾、耍头、吊柱等。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着象征意义,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

"秋菊太平"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栩栩如生。粉墙画壁也是一大特色,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门楼装饰采用殿阁造型,飞檐吊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

白族的青瓦、白墙、淡墨画以及三坊一照壁的建筑工艺,它集雕塑、彩绘、雕刻为一体,风格极为精湛。双廊民族文化一条街就是以古老淳朴的建筑传统,与国家4A级旅游精品工程-﹣南诏风情岛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令海内外有人赞赏,充分表现白族人民悠久的建筑历史和传统,体现了白族群众的高超智慧与建筑工艺。

双廊民居的布局有"一正两耳"、"两耳一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扳裾、耍头、吊柱等。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着象征意义,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

"秋菊太平"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栩栩如生。粉墙画壁也是一大特色,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门楼装饰采用殿阁造型,飞檐吊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

白族的青瓦、白墙、淡墨画以及三坊一照壁的建筑工艺,它集雕塑、彩绘、雕刻为一体,风格极为精湛。双廊民族文化一条街就是以古老淳朴的建筑传统,与国家4A级旅游精品工程-﹣南诏风情岛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令海内外有人赞赏,充分表现白族人民悠久的建筑历史和传统,体现了白族群众的高超智慧与建筑工艺。

花灯

据传花灯从民国时期传入双廊,分花灯歌舞、花灯剧两种表演形式。一般逢年过节耍龙、狮舞的同时进行表演。花灯音乐欢快热烈,一个曲子即为一种曲调。双廊常采用的曲调有:"采花调"、"放羊调"、"十大姐"、"虞美情"、"绣荷包"、"学生调"等。主要乐器有胡琴、二胡、月琴、三弦、小钗、小锣等。春节期间天生营、大建旁及双廊村年年进行花灯表演。

上刀杆

上刀杆是双廊的一项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流传久远。现在双廊白族的村寨中,自始自终留传下来的上刀杆是青山村在每年正月初四这天的表演。几十把锋利的刀栓在两根长杆上,形成刀梯,刀口向上,表演者光着脚,踩踏在刀刃上爬上二十多米高的刀梯,表演时观众看得毛骨悚然,但表演者坦然自若,虽然表演时间较短,但前来观看的群众仍络绎不绝,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龙舟

赛龙舟是双廊镇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活动。双廊龙舟队是原洱源县仅有的一支龙舟队伍,每年三月街民族街都代表洱源县参加比赛,连续多年夺冠。1991年还代表云南省参加了在广西南宁市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女子队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每年农历四月十五红山本主庙会都举办龙舟赛。

白族龙头三弦

白族龙头三弦,其形制作奇特,音色圆润,常为白族民歌和说唱伴奏,深受白族人民的喜爱。流行于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和兰坪等。龙头三弦用红木、梨木、核桃木等硬木制成,琴长70cm至100cm,琴箱多为扁六角形,也有扁圆形。琴框用六块或八块硬木板胶接而成,上下开有插入琴杆的方孔。琴框前面多蒙以厚绵纸为振动膜面,厚绵纸有独特的蒙制方法,使用较清的糯米米汤,将五层至八层薄绵纸裱糊在一起,经过自然阴干后再将其胶于琴箱口,它不会受气候的影响而松软塌陷,振动起来既有革面的柔韧,又有板面的硬实效果,也有的蒙以羊皮或蛇皮。龙头三弦多由民间木工雕工匠制作,以剑川白族匠师所制作最佳。不仅龙头饰以彩绘,有的还在琴框上雕刻出花纹图案,既可弹奏,又可供观赏。

唢呐

双廊群众能歌善舞,可称"音乐舞蹈之乡"。音乐除大本曲、花灯外,尤以唢呐音乐深受喜爱。

双廊白族唢呐是这里的居民即为喜好的一种音乐,有喜乐、哀乐等。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都有演奏。音乐一般分为C调和D调,演奏时很讲究运气,民间多用"鼓腮换气法"或"自然换气法"通过气息控制和指法变化增加装饰性颤音,使音乐宽广动听,具有高亢、热烈、粗犷的民族风格,有过山调、龙上天、拜堂、迎客、送客、丧葬等调。

龙舞狮

龙灯、狮灯是双廊普遍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龙灯分游龙、滚龙、板凳龙三种、游龙、滚龙龙身平常12节,润年13节,加乐队、龙老倌、龙姑娘及其他执事人员,一条龙需二十到三十人舞,场面蔚为壮观,耍一龙称"单龙戏珠",耍二龙称"二龙抢宝"。游龙队有龙抢柱、龙翻身、龙脱骨、龙上天、龙洗澡、龙入洞、双凤朝阳,背靠背等十二套。滚龙以龙打滚为主,参以游龙套路,夜间舞动时灯光闪闪,似腾云驾雾。

舞狮,传说早在南诏时期有唐朝传入双廊境内,音乐伴奏有锣、鼓、唢呐引奏,表演动作有模拟翻滚、跳跃、蹲、睡、张嘴、摆尾等。耍狮以其惊险表演博得观众喝彩叫绝。

双廊白族造船技艺

双廊造船世家为双廊村玉矶岛赵氏家族,自唐天宝李密率军征讨南诏到清咸丰同治年间杜文秀义军建立水师,赵氏工匠都为其建造过很多大型帆船和各种水军用船。清末至建国后的几十年,洱海中航行的大帆船多为赵氏所造。建国初期,加入了"下关飞轮渡船运输合作社"和"大理运输公司",并为公司建造了150吨级的三檐杆"红旗号"、50吨级的双檐杆"跃进号"大型帆船,创造了洱海航运历史上最大木制帆船的记录。赵氏曾随解放军进入西藏为解放西藏造过渡船,并多次到盈江、永胜、保山、施甸等县市建造捕鱼船只。所造船只,素以航行平稳,快捷,牢固而著称。

双廊玉矶赵氏家族造船技艺,祖辈世袭传承。

传统工艺不绘图纸,因地、因材、因时而变,自成一格。因洱海生态保护需要,木船制作逐步转型为船模工艺品制作,工艺船模型曾多次到北京、广州等地参展,名声享誉全国各地,成为双廊千年古渔村文化的具象展示。

梅果加工

双廊镇有三个典型的镇办果品加工企业以及数十个梅胚加工个体户,产品远销东南沿海广东、福建及东南亚地区,精加工的梅果特产系列中,雕梅、炖梅、话梅、苏裹梅、干梨片、木瓜片等畅销全国各地,深受中外消费者欢迎。

炖梅又称"黑梅"、"煮梅"。以梅为原料,浸在陶罐内放在火塘的"子母火"(谷壳烧微火)灰中,持续加温一个月左右,待梅黑透时即停火食用,炖梅能搁置数年不变其味。人们常以它作为相互馈赠的礼品,在病,吃梅接命,内服治疗慢性腹泻、痢疾,还有镇咳解热之功用,外用则可以捣烂后涂敷创伤、疮口,对清热、生肌有疗效,又是夏季解暑饮料,加糖冲稀后味道香醇、解渴,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

雕梅是白族地区传统的名特食品。据史书记载,远在唐代南诏时期,就有探亲访友相互馈赠雕梅的风俗,雕梅是在青梅果上用雕刻刀雕刻出连续曲折的花纹,从空隙处挤出梅核,内控如楼,轻轻压扁成菊花状、锯齿形的梅饼,放入清盆中,撒上少许食盐,以去梅子酸味,然后,放入砂罐,再用上等红糖、蜂蜜浸渍数月,待梅饼呈金黄色是就可以从坛中取出食用。雕梅食味清香、脆甜,沁人肺腑,生津解渴,开胃提神,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是很有益的绿色食品,文人墨客常以雕梅为题写诗助兴,有诗赞到:"小小青梅上指尖,巧指翻作玉菊兰;蜜糖浸渍味鲜美,疑是仙葩落人间。"

双廊美食

最佳拍摄地

李氏大院正面/侧面拍摄位

李氏大院是白族传统民居"四合五天井"的典型建筑,有大门、后门,四方有四幢楼房合在一起,每两幢房之间有一小天井,院心为大天井,共有五个天井,大门为三滴水造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彩画以文房、诗书、花鸟、山水、虫鱼为主,充分体现房主人的意愿和家风。

李氏大院正面

李氏大院侧面

北入口村前照壁拍摄位

村头照壁是白族地区传统建筑中特有的建筑形式,白族聚居的村落基本上在村头村尾建造一堵大照壁。村头照壁有挡风正气,辟邪、保财、护佑村民之说法;村尾照壁有稳固村寨、村民团结、幸福安康之意。

双廊魁星阁侧左侧拍摄位

南入口村前照壁拍摄位

村头照壁是白族地区传统建筑中特有的建筑形式,白族聚居的村落基本上在村头村尾建造一堵大照壁。村头照壁有挡风正气,辟邪、保财、护佑村民之说法;村尾照壁有稳固村寨、村民团结、幸福安康之意。

双廊戏台拍摄位

双廊全景拍摄位

村头照壁是白族地区传统建筑中特有的建筑形式,白族聚居的村落基本上在村头村尾建造一堵大照壁。村头照壁有挡风正气,辟邪、保财、护佑村民之说法;村尾照壁有稳固村寨、村民团结、幸福安康之意。

海街拍摄位

[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 关注我了解更多云南旅游、民俗、文化等相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