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政协 文史之窗 泰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崛起与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泰安刚刚发生 泰安市政协 文史之窗 泰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崛起与发展

泰安市政协 文史之窗 泰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崛起与发展

2023-09-28 06: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马  辉

 

泰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交通便利,地杰人灵,是闻名于世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就坐落在泰安市境内。研究泰安的建城史,需要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在泰山附近建立第一个城市—博邑(旧县村址)。之后,历经三次搬迁,泰安城(乾封县城)最终在宋开宝五年(972年)建立在泰山脚下。如果从博邑建城算起,泰安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宋开宝五年算起,泰安城至今也有1048年的历史了。泰安的崛起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三迁”定址  因山而兴

(春秋—宋开宝五年)

泰安城最终建立在泰山脚下,先后经历了“三迁定址”的过程,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泰安三迁”,即:汉代为了奉祀高山,在现在的泰安城东25公里处设立了奉高县,泰山郡郡治(政府)随之从博县迁到奉高。博县城址就是现在泰城东南15公里的邱家店镇旧县村村址,奉高城址就是现在岱岳区范镇的故县村村址;隋代因为泰山登山路线由东路转移到中路,奉高县奉祀高山的职能弱化,奉高县改为岱山县,后来又“迁岱入博”,将岱山县(原奉高县)并入博城县;宋初为了迁就岱庙,又将县城迁到岱庙附近,形成了现在的泰安城。这一时期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春秋:古城博邑  应时而生

考古发现,在远古时期,泰山周围就生活着“沂源人”(距今大约40万年)、新泰智人(距今5万余年)。1966年4月,在新泰市东都镇乌珠台村南一个机井的裂缝内,曾发现一个石洞,石洞内出土了旧石器时代、更新世晚期的智人牙齿化石,证明5万年前泰山周围就有人类居住。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泰山地区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代表地区。新石器时期,距今大约6400年—4500年前,居住在汶河两岸的东夷人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大汶口文化”,表明泰山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之后,这一地区逐步形成了若干个城镇。最早建置在泰山附近的城镇,是春秋时齐国建立的博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秦朝在泰山以南设立博阳县,并作为济北郡的郡治,也就是郡政府所在地。

(二)汉代:设置新县  奉祀高山

汉承秦制,西汉初年在博阳县设立博阳郡。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10月,济北王刘胡听说武帝将封禅泰山,上书献封国境内泰山及附近城市,“天子受之,更以他县偿之”(史记·孝武本纪十二)。之后,汉武帝在此设置泰山郡,郡治设在博县,下辖24县。自春秋至西汉武帝前的400年中,博城一直是泰山南麓的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具有雄才大略、开创了西汉王朝辉煌时代的汉武帝刘彻,带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从长安(今西安)来到泰山封禅。汉武帝这次封禅十分顺利,登封后还出现了“白云起封中”的神异现象。为了报答泰山的恩德,汉武帝下令,从嬴、博两县各划出一块土地,在泰山以东设立新县,以供奉泰山,县名就叫奉高县,即“奉祀高山”的意思。奉高是历史上第一个因供奉泰山而专门设立的城市。第二年汉武帝又下令将泰山郡治所搬到了奉高城。

为什么汉武帝在泰山以东建立新县奉祀高山,而不是在泰山脚下建城呢?据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周郢考证,泰山以南当时还是一片沼泽地,在汉代前后,人们攀登泰山,也不是走现在的中路,而是从东谷进山,沿着柴草河谷,经梨园村、大直沟至中天门的玉液泉,再上十八盘,登上极顶,当时叫“环道”。奉高附近正处于登山要道,所以奉高县城就建在了瀛汶河北故县村一带。

奉高城,自西汉武帝时期至隋初,一直是东方名城。由于汉武帝8次东封泰山,以及后来东汉光武帝刘秀、章帝刘炟(da)、安帝刘祜等帝王封禅、祭拜泰山,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泰山东麓日益繁荣。奉高城作为泰山东部的中心城市,从西汉到北魏,一直兴盛了600多年,实际存在了715年左右。

奉高城,作为当时登封泰山的必经之地,又是历史上的政治、经济重镇,可以说是商贸繁荣,冠盖往来,名流云集,有众多的历史人物在奉高留下了活动足迹。

第一类历史人物就是帝王——西汉武帝刘彻、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等。从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开始,至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的20多年间,汉武帝刘彻先后8次登封泰山,其中7次是由泰山郡、奉高县地方官员在奉高城接待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54年(建武三十年)祭泰山、公元56年(建武三十二年)封泰山、禅梁父山(今天宝镇境内),也是来回“宿奉高”。《后汉书·祭祀志》(南朝宋范晔编撰)载录的由应劭整理的著名散文《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这样记载:光武帝“十一日发,十二日宿奉高……国家(指皇帝)居太守府舍,诸王居府中,诸侯在县庭中斋”;“事毕,发,暮宿奉高,三十里”。由此可见,奉高在当时可谓高官齐聚,繁盛之至。

第二类历史人物是地方官吏。奉高在当时是东方名城,到奉高任职是重用,所以泰山郡和奉高县的官吏很有名气。东汉著名忠臣、陕西人李固于永和(136一141年)中任荆州刺史、泰山太守。《后汉书》称李固“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现在的小学课本就有李固“千里寻师”的故事。李固还有一句名言多次被毛主席引用,他在给黄琼的一封信中说:“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毛主席引用这段极富哲理的语言,用来告诫广大干部要谦虚、谨慎,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另一位泰山郡太守应劭,河南项城人,东汉时曾做过六年泰山郡的太守,泰山历史上第一篇游记散文《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的就是他整理的。汉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之父、前太尉曹嵩和儿子曹德从琅琊(临沂)入泰山,应劭派兵迎他,没有迎到,曹嵩父子却叫徐州牧陶谦截住杀死了。应劭害怕曹操追究责任杀他,就“弃郡”投奔了冀州牧袁绍,担任了袁绍的军谋校尉。就在这一时期,应劭主持编撰了《汉官仪》(十卷)、《风俗通义》等书。

第三类历史人物是文人墨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孔子。在奉高古城附近有一处遗迹叫孔子观礼处,是孔子在这里观看春秋时吴国吴王的孙子下葬的地方。后人立碑“孔子观礼处”。最早的碑早已不知去向,现莱芜市张家洼办事处港里村,还有一块明代莱芜知县傅国璧所立“孔子观礼处”石碑。不管现在立碑的地方在泰安还是在莱芜,孔子观礼处都是在奉高县境内。

还有许多著名文人如三国魏曹植,唐代李白等都在奉高留下了他们的活动足迹。三国魏“建安之杰”“三曹”之一的曹植,到泰山游览时写了著名五言诗《驱车篇》,留下了“驱车挥驽马,东到奉高城”的诗句。

第四类历史人物是乡贤名士。“乡贤”就是品德、才学为本乡人推崇敬重的人。奉高城周围是文化区,历史上不论是汉代还是后来,都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和乡贤名士。范镇柴家庄是明末乡贤王楫、王槚兄弟的故里。王楫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官至宁夏巡抚。王槚(1586—1640年),是王楫的弟弟,少时勤奋,博学多识,孝名盛誉,曾为母亲“口吮(shun)痈(yong)中脓血”,为古时孝子的典型,清乾隆《泰安县志》记载着他的事迹,清朝二十四孝图中也记载着这个故事。

(三)隋代:迁岱(奉高)入博  古城繁兴

1.迁岱入博。隋唐时期之后,随着地理、气候条件的变化,泰山南麓的沼泽早已消失,中路登山路线已经开通,泰山中路渐渐成为登山的主要线路。由于泰山登山路线逐步由东路向中路转移,奉高县奉祀高山的作用大大减弱,泰山南麓的古博城由于泰山登山路线向中路转移,因而再次繁兴,奉高城也因此而逐步衰败。

公元586年,即隋开皇六年,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将奉高县改为岱山县,又过了20年,即公元605年左右,隋炀帝“迁岱入博”,将岱山县,也就是原来的奉高县并入博县,将奉高城改名为“玉注镇”,再后来又改为故县村,现在故县村属于范镇岔河村的一个自然村。随着岁月流逝,奉高城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奉高城的级别也越来越低,现在是岔河村的一个自然村、两个村民小组。

唐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李治封禅泰山后,将博城县改名为乾封县,取意于黄帝封禅、坛干告成的典故,赋予乾封县纪念泰山封禅的独特意义。从此,乾封县城(今旧县村址)代替奉高成为岱南第一重镇。

旧县,春秋时期称为博邑,秦代称博阳,汉代为博县,北魏为博平县,隋代为汶阳县和博城县,唐代为乾封县,宋开宝五年,乾封县迁往岱岳镇后,古城废。古博城县城(乾封县)旧址旧县村,现在分四个行政村,共8100多人。古博城遗址现为泰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丰富的遗址遗存和独特的民俗民风。

2.遗址遗存。古博城遗址现存古城墙、天封寺遗址、石敢当庙等遗址遗迹,见证着昔日的辉煌。

第一处遗址是古城墙。古城墙在后旧县村北,进村的地方是古城墙北门,村里人叫“城头”。城门有多宽,古县志没有记载。城门东、城门西是古城墙,现存古城墙东西段各1000米左右,也就是说城墙总宽度约2000米;南北长现存约1250米。城墙基础北端与西段尚存,全是用黄土夯起来的。城墙有多高?当地农民说,原来很高,有三层。现在看,西北部城墙从最底层看高有12米左右,城墙夯土最宽处有20米以上。东城墙东北部有一处面积挺大的高地,当地村民称为“皇上台”,据专家考证,此处应该是古代宫殿建筑遗址,很可能是唐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封禅泰山时驻跸之所。根据仅存北、东、西三部分城墙看,该古城只有三面城墙,南面就是汶河渡口,当时水大湍急的汶河,应该就是旧县城南面的天然屏障。该古城曾长期作为泰山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是泰山地区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遗址。

第二处遗址是天封寺遗址。天封寺是千年名剎,遗址在东旧县村东,现仅存一座长约11米、宽约6米的大殿遗址、两棵复生的古树名木和一口民国23年(1934年)古井。天封寺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夏重修,重修后立了一块碑,就是现在存在岱庙的《重修天封寺记碑》。这块碑碑记由当时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大学士党怀英撰写(凡787字),记载了天封寺和博县城变迁情况。重修后的天封寺在当时无论规模还是影响都堪于灵岩寺齐名,民间古有“西有灵岩,东有天封,无论何事,一求就灵”的说法。天封寺民国年间香火还非常兴盛,直到“文化大革命”前还古风犹存。“文化大革命”中,一夜之间大殿被拆除,塑像被砸;古碑被推倒,古树被砍伐殆尽,有一颗千年银杏树也被砍伐掉了,十分可惜。可幸的是,元代党怀英书写的《重修天封寺记碑》保存了下来,1978年被运到岱庙,现存岱庙碑廊,保护完好。

第三处古遗迹是石敢当造像。在中旧县村南汶河岸边,立着一尊古代石将军造像,旧县村民称其为“石人老爷”。这尊造像高2米,宽1.2米,厚0.3米,造像属于浅浮雕,线条雕刻流畅,人物身材高大,身披甲胄,手握巨大的弓箭,威武雄壮。是目前泰山地区发现的最大的石敢当造像。根据村民传说,经专家判断,造像为清代咸丰年间所刻立,近年村民集资建了个小庙,使这尊造像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旧县村附近还曾经出土珍贵的汉画像石,比较有名的有《君王出行图》《车马出行图》《玄武图》《双鸟交颈图》《青龙擒鸟图》《宴乐图》等,今这些文物都完好地存放在泰安市博物馆(岱庙)汉画像石展室。

3.民俗民风。作为宋代以前泰山南麓长达近两千年的政治文化中心,古博城一带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至今兴盛不衰。

古博城一带一直有给泰山老奶奶换袍的习俗。传说阴历三月十五是泰山老奶奶的生日,而这期间正是春夏之交的时候。泰山老奶奶是徂徕山的“三姑娘”,当年从徂徕山老家去“坐泰山”,走的就是博县城,牟汶河两岸的人们便在这一天给老奶奶“换袍”。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在门前烧纸烧香、摆供品、放鞭炮,为老奶奶过生日,并祈祷老奶奶保佑全家平安,年年丰收。

古博城一带还格外信奉石敢当。传说“石人老爷”医术高超,包治百病,还能防灾辟邪。每年正月十五或平时有事,村民便在村南石敢当像前焚香祈福。近年来,邱家店镇在泰山国际登山节期间办起了泰山石敢当文化节,大力弘扬和研究石敢当文化,应当说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大好事。

在古博城附近、徂徕山西北部各村,还有一个奇特的节日——爬桥节。每年农历正月十六,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到旧县大桥上,从桥北走到桥南,再从桥南走到桥北,寓意是把一年的晦气全部抛进河里让大水冲走,祈求河神消病祛灾、保佑长命百岁;祈求庄稼风调雨顺,全年好运。旧县爬桥节从清朝康熙年间形成至今已有350年的历史。

(四)宋初:迁就岳庙  三迁定址

唐中后期及五代时期,由于东岳大帝信仰的进一步兴起,到泰山进香、祈福的人越来越多,以东岳庙(今岱庙)为中心的地段迅速繁荣。唐朝末年在这里设置岱岳镇,五代时建寨墙,设置地方官吏管理(岱岳镇使、岱岳镇都虞侯等官),由此形成了今天泰安城区的雏形。

宋代建立后,由于都城建在开封(汴梁),政治中心东移,泰山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宋开宝五年(972年),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下诏,凡五岳所在地,县城不在岳庙附近的,要迁城,“以就岳庙”,也就是“迁就”岳庙。根据宋太祖的诏令,乾封县在岱岳镇筑城,将乾封县治从博县迁至了岱岳镇,今天的泰安城区开始成为县级行政中心,泰安城也终于“三迁定址”,最终建立在泰山脚下,而博县县城随之又一次衰败下来。由此算来,到2019年,泰安建城已有1048年的历史。民间一直有泰安“先有故县,后挪旧县,三迁泰安”的说法,这种说法和地方志的记载是一致的。

当时迁城是怎么迁的呢?据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十一月党怀英撰写的《重修天封寺记碑》记载:“宋开宝间移治岳祠下,居民徙之而县废焉。”也就是说,迁县城时居民随迁,原乾封县城逐步成为一座废城,现在的村民是后来迁去的。村名也从此改称旧县村,旧县之名延续至今已一千多年。而博县城从春秋到972年,一直存续了1500年左右。请看附表:

博城、奉高、泰安建城时间表

城市  建城总时间  春秋—前109年  前109年—605年  605年—972年  972年—今

博城  约1500年  约400年  约715年 约367年

奉高  约715年  约715年

泰安  1048年  1048年

公元1008年,也就是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赵恒封禅泰山后,将乾封县改为奉符县——奉天符瑞而封禅之意,并在县城西南另筑新城,其城址即今市区南部的旧镇社区。

第二个历史时期:千年古城  历尽沧桑

(宋初——民国)

建立在泰山脚下的泰安城,在她千年的发展史中,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她的崛起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千年古城,历尽沧桑。其间,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宋代:初步兴盛

泰安城最终定址于泰山脚下,并逐步发展成为府治名城、州治名城,并被古人称为“泰安神州”,是唐宋以后泰山民间崇拜与市镇经济兴盛的产物。唐宋时,泰山进香活动的盛行,各种服务人员相应增多,北宋诗人苏辙就有这样一首描写泰安城的诗:“中巷无居人,南亩释耕耒。车徒八方至,尘坌百里内(《岳下》)。”写人们纷纷放弃耕作,竞相从事泰山香客市场的经营。后来伴随着明清泰山进香活动进一步形成高潮,泰安老城区至清代达到极盛。根据志书记载:当时的泰安城大体以岱庙为中心,城内主要街道有16条。城中央的遥参亭,志书上说这里“四民辐凑,炊釜蒸沸,在城中最称浩穰”。南门外则是驿道所经,“冠盖往来”,车马不绝。

昔日泰安城的繁盛场景,这里可以一个事例来证明:《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中说:东岳庙上“好生热闹,不算一百二十行经商买卖,只客店也一千五百家。”这不只是小说家的夸张之词,真实的情况可能更繁华。这一切都源于泰山进香活动的带动。

(二)金代:“泰安”命名

历史上泰安有过博县、博城县、乾封县、奉符县等名称,今天的“泰安”之名,则是金代命名的。北宋末年,泰山一带被金攻陷,金代第二个皇帝金太宗完颜晟,扶植宋朝降臣刘豫为帝,建都东平,国号“齐”。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金朝所属刘齐政权在奉符县设立泰安军。“军”原来是军事组织,后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名称,与府州同级,“泰安”之名从此开始使用。

那么,“泰安”之名又是怎么得来的呢?古志书记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这一名字来源于汉代淮南王刘安《上武帝书》中的一段名言“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汉书·严助传》),意思是说天下的安定,就象用四条巨绳连结到泰山上一样牢不可移。后来,这句话被简化成“泰山天下安”。当时用“泰安”来命名泰山周边地区,是寄予了“国泰民安”的美好含义。第二种说法是泰安之名取自《周易》“履而泰,然后安”之意。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泰安府知府宋思仁《泰山述记》说:“泰安之为郡、为州、为县,实以泰山故也。”由此可见,泰安与泰山的关系密不可分。

刘齐政权被废后,泰安军为金朝直辖。金大定二年(1162年),金世宗(第五代皇帝)下令在岱岳镇筑城,将泰安军治(治所,即政府驻地)迁回岱岳镇旧城,也就是现在的泰安老城区。旧县志讲是“始创泰安城”,其实,这里指的是修筑城池,并不是迁址。

(三)金元明三代:泰安置州

自汉武帝(公元前122年)置泰山郡以来,泰山地区一直有郡、州建置,即汉代有泰山郡,北齐有东平郡(治所设在博县),唐初设立东泰州(治所设在博城)。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撤销东泰州,领县并入博城县。自公元627年后550多年间,泰山地区一直只设县级行政区。到金代开始设“军”,属于州一级建制。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金朝将泰安军改为泰安州,辖奉符、莱芜、新泰三县,隶属山东西路。从此,泰安固定为州一级的行政建制,因而,泰安被称为“泰安神州”。元代东平人、杂剧作家高文秀写的杂剧《黑旋风双献功》中,李逵就唱道:“泰安神州,天下英雄都在那里!”

元初泰安州有很短的一段时间隶属东平路,后泰安州直属中央(中书省)。明朝泰安州隶属济南府,奉符县撤销并入泰安州。

(四)清代:泰安设府

随着泰安地区经济的日渐发展繁荣,为了加强统治和管理,清政府于雍正二年(1724年)将泰安由隶属济南府改为直隶州,直属中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河东总督王士俊上奏朝廷:“泰安古号神州,控扼南北,民俗强悍”,请求将泰安州升格为“府”。雍正皇帝同意了王士俊的奏本,下诏将泰安州升格为泰安府,并设立泰安“附郭县”(附属县);同时降东平直隶州为“散州”,隶属泰安府管辖。泰安府下辖东平州及泰安、新泰、莱芜、肥城、东阿、平阴六县,“共领州一县六,隶山东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泰安府志》),泰安从此成为领有一州六县的府治名城。此后,府、县治所和地市领导机关均在泰安城内。

古泰安城的规模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泰安府志》记载:“泰安府城……周七里六十步,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池阔三丈,深二丈。”据考证,古泰安城东城墙旧址为今虎山路,西城墙旧址为今青年路,南城墙旧址为财源大街东段,北城墙旧址为岱庙北街。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700米,周长约3400米,面积约0.7平方公里。

泰安府署  乾隆《泰安县志》记载“在迎暄门内街北,旧知州署”,也就是今泰山区政府院中部和西部(东部是文庙)。泰安府自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直隶州升格为府至民国二年(1913年)裁府,共存在了178年。在泰安州、泰安府衙六科班房(部委办局)的墙壁上,还曾刻着一块我国历史上著名《官箴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幅36字“官箴”,是从泰安流传到全国的。清道光四年(1824年),长安知府张聪贤按旧碑拓本,连同五篇跋文重新刻石立于长安碑林,留存至今。

泰安县署  乾隆《泰安县志》记载“在泰安门内街西南向,旧为萧宫保第”,也就是今全福街北老县衙景区。这里原为明代兵刑两部尚书萧大亨故居,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立泰安县后,知县李松在原基址构建,历经200多年的维修和扩建,至清中期,逐渐形成一组规模齐整的官衙式建筑群。直到1978年11月泰安县政府搬至现在泰山区政府位置,240多年间,老县衙一直是泰安县的行政中心。古时,老县衙大门外有一个照壁,照壁上绘着一个怪兽,形似麒麟,张着血盆大口。这个怪兽的名字叫“贪”,是神话传说中的贪婪野兽,传说它能吞下金银财宝,但它还不满足,妄图吃天上的太阳,结果葬身悬崖,摔了个粉身碎骨。这个照壁绘图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创意,主要是警戒官员不要贪赃枉法。大门外还有东西两个牌坊,东边牌坊上额写着“奉高旧治”,西边牌坊写着“奉符旧迹”,背面是“梁甫名区”。梁甫县旧址在今徂徕山东天宝镇境内,汉置,唐废,如果按行政辖区,梁甫县也是泰安县的前身。

值得注意的是,泰安古城西门外还曾建有一座包公祠,祭祀泰安的三位清官,即宋代包拯、清初泰安知州傅镇邦、康熙泰安知州张迎芳。包公并没有担任过奉符县官,旧县志称“无令奉符事”。但是,包公担任过“河北都(京东)转运使”,有督察地方官吏的权力,成为州府以上的行政长官。奉符隶属袭庆府(今兖州),是包公的辖区,督察地方官吏时,秉公办事,刚正不阿,依法惩治贪官,人人敬仰,因而立祠祭祀。过去泰安古城四门外建有“瓮城”,瓮城即围绕在城门外的小城,包公祠就建在西门瓮城内,旧址在现在的青年路邮政局路北。创建年代无考,清雍正元年(1723年)曾重建。1931年,泰安人、山东省赈务委员会常务委员赵新儒呈请省政府批准重修泰安包公祠,并请当时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撰写了《重修包公祠碑记》。数百年来,包公祠常年香火不断,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盼望政治上的清明,寄托对历史上为泰安人民做过好事的官员的怀念之情。包公祠1948年毁于战火。

清末,津浦铁路开通,泰城西移。清代末期,具体说是1910年11月19日,第一辆火车从泰安城边隆隆开过,这一事件,再次给泰安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由于津浦铁路泰安站的设立,促使泰安城市重心逐渐西移。铁路通车后,物资集散、人员往来都集中在火车站附近,因此很快形成了车站街,并和财源街逐步联成一线,成为泰安城区的主要干道。近代泰安有商号六百余家,大多设在西关以外,这里不仅商号、货栈众多,还分布着众多的客店、烟馆、酒店、书肆(书店)等等,变成了商业和娱乐的中心地带,其繁盛程度,已远远超过了府治老城。经过这一番时代变革,泰安城区西移成为大势所趋。

而泰安老城区,至20世纪上半叶,战火连绵不断,泰安城城垣毁坏严重。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泰安城的门楼、角楼全部毁坏,仅剩城墙根基。

(五)民国:社会动荡  星火燎原

近代中国,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在共产党领导下可歌可泣的民主革命史、民族抗争史,最终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伟大的中华民族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一时期,泰安地区的行政区划和领导机构变化频繁。1928年5月至1929年5月,泰安还曾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临时省会,省政府在岱庙里办公,对岱庙造成了极大破坏。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在全国罕见的设有三套权力机构:一是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一是国民党政权,一是为日本侵略者服务的伪政权。其中一部分游击区在乡村就有了所谓“两面政权”,即名义上是伪政权,实际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

民国时期,有几件大事在泰安历史上,乃至在全省革命斗争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件大事,泰安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成立。1926年3月,以铁路工人为主体的中共泰安支部在泰安火车站东南蒿里山上成立,支部书记是马守愚。中共泰安支部的成立,揭开了党领导泰安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序幕。2017年11月27日,泰安第一个党支部展室在英雄山社区建成开馆,现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第二件大事,在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下举行了徂徕山、泰西两大抗日武装起义,点燃了山东人民武装抗日的烽火。两次起义都发生在1938年1月1日,徂徕山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是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和党中央派来的红军长征干部洪涛;泰西起义的领导者是省委派来的干部张北华和远静沧。后来,两支队伍都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劲旅。

第三件大事,三次解放泰安城。在解放战争中,我军曾五次攻打泰安城,三次解放泰安城,其中,两次是真正靠实力打开的泰安城。第一次,1946年6月7日22时开始打响至6月10日晚结束,由新四军一纵投入一、三旅共5个团的兵力,经过三天四夜激战,全歼守敌伪军宁春霖部4000余人,其中俘虏3000余人,伪军头子宁春霖逃跑。后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称号的杨根思烈士,参加了这次战斗,战斗结束后杨根思被评为团的战斗英雄;一纵三旅参谋长邱玉权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泰城解放后,一纵三旅与泰安县政府在万仙楼北侧修建了解放泰安“革命烈士纪念碑”,旅政委何克希撰写了碑文,副政委谭启龙题词。碑上镌刻着在解放泰安战斗中牺牲的708名烈士姓名。次年该碑被国民党飞机炸毁,现在的碑是1953年重建的。

第二次解放泰安城是1947年4月22日16时至26日拂晓,华野部队三纵、十纵强攻泰安城,全歼泰安守敌国民党军第七十二师2万余人,生擒师长杨文瑔以下1.14万人,我军伤亡3000余人,牺牲528人。

第三次解放泰安城是1948年5月下旬,许世友指挥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沿胶济路挥师南下,发起津浦路中段夏季攻势,一举歼敌6万余人,解放了12座县城,7月15日泰安守敌弃城北逃,没打一枪就解放了泰安城。7月26日,肥城之敌逃跑,泰安全境解放。

在这一时期,泰安县还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贪官——民国初期泰安县长冯汝骥。冯汝骥,河南人,民国三年至四年(1914—1915年)任泰安县长。在任期间,横征暴敛,鱼肉乡民,贪污好利,无所不至。后来群众联名告发,冯汝骥被北洋政府罢官。泰安群众为泄怨愤,一人捐资一文钱铸了一尊铁像安放在遥参亭前,当时乞丐、妇幼都争相出资。铁像高1米多,两腿跪坐,双手曲身向上,每只手托一只元宝,浑身满铸银元。铁像1931年移置重修后的包公祠前,以便清浊对比。解放后仍然放置在双龙池前,1954年突然失踪。冯汝骥被罢官后,蛰居天津租界,当时贪款已全部花尽,穷困潦倒,见山东人就躲,最后病死街头,无人收尸。这就是贪官的可耻下场!

第三个历史时期:当代泰安  国泰民安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

泰安解放后,1950年5月,泰山、泰西两专区合并成立泰安专区,辖泰安、莱芜、新泰、泰宁、历城、泗水、肥城、长清、宁阳、东平、平阴、汶上12县,专署机关驻泰安城,之后,行政区划多有变动。1985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泰安地区,设立地级泰安市,原泰安市(县级)分设泰山区、郊区(2000年4月改称岱岳区)。1992年11月,莱芜市升格为地级市析出,泰安行政区划基本固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1985年撤区建市以来,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飞速发展,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从而真正实现了多少代泰安人梦寐以求的“国泰民安”的理想!

(一)经济发展

新中国建立前,泰安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力低下,工商业落后。新中国建立后,泰安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70年来,泰安的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呈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显著成绩,其间,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波折。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泰安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的17年间,泰安地区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二个阶段,1966年至1978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刚刚摆脱困境并开始走向稳定发展的泰安经济,又走上一条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

第三个阶段,1979年至198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泰安地区经济走上了改革发展之路,泰安的城市建设、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

第四个阶段,1985年撤地建市到现在,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安经济走上了持续、健康、快速、科学发展的道路。全市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1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5.7%;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5亿元,比上年增长6.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89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96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9元,增长8.2%。

如果同解放初期相比,那真是天渊之别。请看下表:

1949-2018年泰安市(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对照表(亿元/元)

 年度   生产总值   一般预算收入   人均收入   其中城镇   农村

1949    1.2389      1.13     51.7      70     33.4

1984    31.5      26.6     460.5      558    363

2018    3651.5     219.5.1    27389     35196    16959

(注:2018年数字为《2018年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字,1949年、1984年数字为《泰安市志》数字。)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8年与1949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600倍;财政收入增长200倍,人均收入增长520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0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07倍!这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城乡面貌

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兵连祸结,战火连绵,泰城城垣残破,房舍不整,至1949年,城区面积仅2.5平方公里,人口2.4万人。

新中国建立后,泰安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满怀激情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洪流中,泰安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拆除旧城墙,填平护城河,修筑城市道路。老泰安城西城墙及护城河于1957年全部清除填平,建成了泰安城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宽阔的现代马路。当时建设者主要是团员青年,他们凭着一腔热血,积极开展义务劳动,所以党和政府就将这条道路命名为“青年路”。之后,南城墙及护城河改造成为财源大街东段,东城墙及护城河改造成为虎山路,北城墙及护城河改造成为岱庙北街。至此,古城墙荡然无存,老泰安城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现仅留有一处,那就是岱庙。当然,一些很有价值的古建筑和文物古迹遭到毁坏,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彻底破坏,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解放以来,我市(地区)曾于1956年、1984年、1998年、2005年、2008年编制泰安城市建设规划,2017年又对2008年规划进行了修订,前后共修编了六次。

1984年,我市历史上第一个《泰安城市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历史文化风景旅游名城”。1989年,泰安市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划、保护、管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3月,国务院批准泰安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8年11月,新一轮《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也就是第三次编修的《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这个规划确定,重点开发具有现代气息和功能齐全的泰城西部新城区。2001年以后,泰安中心城区继续西移。原在老泰安城青年路北首的市委机关和岱庙西邻的泰安市政府,西迁至擂鼓石路西首;原在老泰安城中的岱岳区党政机关,迁往市区西部的天平街道办事处,老城区现只留有泰山区委、区政府机关及部分市直办事机构。至此,几经更易的泰安城市格局最终奠定,泰安城,这座历尽沧桑、几经变迁的千年古城,从这一新的起点上,走向了新的辉煌!

至2010年,泰城建成区面积97平方公里,人口85万人。累计新建、拓宽、改建、整治完成东岳大街、泰山大街、擂鼓石大街、财源大街等主要城市道路81条,街道总长667.3公里,总面积1216.4万平方米;建成或改造完成天外村广场、泰山广场、岱岳广场、高铁广场、火车站广场等城市广场;建成天平湖公园、东湖公园、南湖公园、凤凰河公园、奈河公园等各类城市公园12个,游园绿地300余处,一个建筑别致、环境优美、道路宽畅的现代化新城区已经基本建成。2010年,泰安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2008年以来,市政府组织修编了新一版(第五轮)《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1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这一规划。2017年,为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我市对2011年《规划》进行了修订。2017年8月11日,国务院批准了修订后的《规划》(第六轮)。规划进一步确定泰安市城市性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鲁中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城市风貌总体形象为“北依泰山、南接徂徕、汶水环绕、山水城一体的国际旅游名城”。到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模控制在135万人,用地规模控制在150平方公里。泰安中心城区要形成“一主一副”的空间布局。“一主”即泰城,“一副”即南部新城。主城区要形成“一个中心、两轴两带、六大片区”的城市结构。“一个中心”即城市中心区;“两轴”即历史文化轴、时代发展轴;两带为为泮河风景带和环山绿化带;“六大片区”为核心区、天平片区、旅游开发区、高铁新区、东南片区和东部新区。副城,即南部新城,将满庄、汶河片区以北纳入其中,逐步发展成现代化的新城区。

2018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功能区的调整,调整了部分行政区划,大力推进泰城南北两大功能区和东西两大新城规划建设,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这是关系全市发展的百年大计。北部,泰山景区有192平方公里拓展到452平方公里;南部,泰安高新区由118平方公里拓展到748平方公里;东部,积极推进济泰同城化,30平方公里的新型社区和新型园区正在建设;西部,将高铁新区与泰安旅游开发区整合,实现了51.2平方公里的南北贯通。同时,铺开了新104国道以东约116平方公里的岱岳区新城区建设。目前,我市城市发展的大框架进一步拉开,到2020年,泰安将建成泰山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以现代制造业与旅游业为主导的经济强市,天蓝、水碧、山青的最佳人居城市和独具特色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泰安,这座有着千年辉煌的历史文化名城,将焕发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

请看下表:

泰安市城区建设基本情况表

年份  城区面积(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万人)

1949      2.5       2.4

1984      16        20

2010      97        85

2020(规划)  150       135

当前,泰安人民在泰安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开拓创新,奋发努力,共同奋斗,努力建设泰安美丽新家园。近两年,泰安经济、城市建设,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在以更快的速度飞跃发展。南部新城、西部新城、东部新城发展迅猛,特别是西部新城迅速崛起,一座现代化的生态宜居新城正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亮点;更使泰安人亲身感受到的是,泰城面貌变化更大:占地10万平方米的岱庙文化广场,经过近十年的动迁终于建成,于2019年登山节投入使用;市委市政府将寸土寸金的珍贵地段让给市民、让给游客,建起了文化广场健身公园、生态停车场等休闲、活动、服务场所;方便市民生活、打通泰城“断头”路的工程正在攻坚克难,奋力实施,擂鼓石路中段等多条路段“断头”变通途的目标近期就可以实现。

可以预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泰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很快就会实现,一个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新泰安将进一步呈现在世人面前,泰安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本文参考资料:清乾隆《泰安府志》、民国《重修泰安县志》、《泰安地区志》(泰安市地方史志编委会编、戴永和主编,齐鲁书社1997年6月),《泰安市志(1985-2002)》(泰安市地方史志编委会编,马辉主编,方志出版社2009年9月),《泰安史话》(马辉主编,2012年9月),《名山古城》(周郢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015年9月)等。)

                     (作者单位:泰安市委党史研究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