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泥金工艺始于何年 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2024-03-17 05: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文化部刚刚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中,前童元宵行会成功纳入该名录,成为我县第四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截至目前,我县已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童元宵行会是继宁海平调、十里红妆婚俗、泥金彩漆技艺后,我县又一个“国”字号非遗项目。今天,记者为你盘点我县“国”字号非遗项目,深入挖掘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宁海平调

宁海平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新昌调腔的分支,起源于明末清初,以宁海为中心,流行于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它有《小金钱》、《金牛岭》、《潞安洲》、《天门阵》、《白门楼》、《御笔楼》、《百花赠剑》、《贵妃醉酒》、《陈琳救主》、《偷诗赶船》等一百多出传统剧目,其中《小金钱》百余年来与耍牙的技艺紧密结合,成为宁海平调中最富有特点的代表剧目。

宁海平调的唱腔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不用管弦而单以锣鼓衬托。其帮腔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段帮、一字帮等多种形式。演出中除小丑对白外,基本使用宁海方言和“读书音”。

一方水土一方戏。宁海平调的产生与宁海的人文环境密不可分。据清光绪《宁海县志》记载,宁海县以前有“元宵燔桑柴,谓之燀址界,市庙里张灯结彩、演剧敬神,至二十乃止”之风。有关资料显示,在当时,人们把平调视作“正戏”,每逢新庙宇、新祠堂落成,都要先请平调班开台,这是宁海人挥之不去、紧紧萦绕心头的“乡土情结”。同时,平调班演出的大多是和睦孝顺、苦读勤耕为内容的家庭伦理戏,注重大起大落的表演,悲尽则号啕大哭,喜极则呵呵大笑,寓细腻于粗犷之中,比较适合宁海人的审美习惯。由此可见,宁海平调是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与独特的民间文艺影响下,悄然绽放的一朵山花。

如同说起川剧,就会想到变脸技艺一样,在宁海,谈起平调,没有人不想到耍牙技艺。作为宁海平调表演中独具的一门绝活儿,“平调耍牙”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的“变口”技艺,主要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等几个步骤。艺人取200公斤以上的雄性肉猪下颚骨上獠牙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力,而用齿、唇、气的各种活动辅助表演。这种表演以精湛的“变口”功夫和狂放的身段配合平调的“三大一小”及“将军令”等曲牌,技艺独特,程序讲究,看似轻松,实则是一门苦功,每一代传人都要经历艰苦的练习过程方能掌握。新中国成立后,耍牙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改进提高,由原来的六颗耍发展成十颗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赞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叶全民则将这一技艺发展到十二颗耍,嘴里十颗耍,鼻子再二颗耍,表演技艺炉火纯青。

2006年,宁海平调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通过保护、继承和创新,宁海平调重塑昔日辉煌,淡出舞台三十年的宁海平调,现正在慢慢回归到观众的视线中。

十里红妆婚俗

缘于一个民间流传的“村姑救康王,浙东女子尽封王”的故事,宁海形成了特有的十里红妆婚俗,这个宁海及浙东地区特有的传统婚妆系列及相关民俗,最后演变成婚嫁的代名词,明媒正娶的符号,更是四乡八村文化交流的民间活动。

可以说,是古老的传说为宁海十里红妆婚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十里红妆婚俗不但是宁海及浙江东部地区特有的结婚礼俗,也是民间迎亲嫁女的重要活动。当地嫁女的嫁妆,大到床铺家具,小到针头线脑,一应俱全。迎嫁妆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十里,十分气派。十里红妆规模声势之大,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制作工艺之精湛,艺术价值之高,耗费之昂贵,均为全国罕见。

“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是家喻户晓的民俗现象,又是江南手工技艺的集中体现。此外,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主要包括婚嫁仪式中的婚姻礼仪,定情、做媒、相亲、备嫁妆、迎嫁妆、花轿迎娶、拜天地、闹洞房、回门等结婚礼俗和红妆器物特有的制作工艺。十里红妆中的器物类主要由天然矿物朱砂和黄金为主的材质装饰,集中了雕刻、堆塑、描金、勾漆、填彩等工艺手段,也包含了小木作、雕作、漆作、桶作、竹作、铜作、锡作等民间匠作。绚丽华美的朱金色彩,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色。

至今,十里红妆婚俗还在我县一些乡镇传承着部分传统礼仪,红妆依然是现代婚姻仪式主要选择的形式,仍旧是四乡八村老老少少喜庆的社会活动,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形式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传承人何晓道将收藏的十里红妆称为“活着的宝贝”,凭着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和博大的胸襟,何晓道矢志不渝地为传承文化而收藏。

2008年,“宁海十里红妆婚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十里红妆系列走出了另一番天地,由十里红妆婚俗文化衍生的各种文化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为后人研究江南地区婚俗文化提供了实证,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民俗学、社会学以及历史、艺术、人类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泥金彩漆技艺

泥金彩漆,宁波传统工艺“三金”之一,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的历史,留下无数的瑰宝,素有浙东工艺漆器之总称的泥金彩漆,可谓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依循泥金彩漆技艺走到的历史年轮,我们不难看出这颗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在时光的打磨下,没有黯淡,反而更加绚丽夺目,甚至曾经一度在明清期间达到鼎盛时期,远渡重洋,声名在外。

“大明宣德年间,宁波泥金彩漆、描金漆器闻名中外。”这是历史上对泥金彩漆的首次正式记载,还是距今已有550多年的明宣德年间,可见泥金彩漆工艺在宁波地区的悠久历史,从中也不难获悉,泥金彩漆在明宣德年间已形成了制作的强盛时期。

有资料显示,唐代高僧鉴真从宁波出海东渡时就带去了佛像、生活用具、建筑漆饰等宁波泥金彩漆作品。日本都奈良的正仓院至今还保留不少我国隋唐以来的宁波泥金彩漆工艺品,证明宁波泥金彩漆可能远在明代以前就出现了,为中国漆艺远播扶桑作出过贡献。清朝时,泥金彩漆仍延续其辉煌的发展历史。从宁波东方艺术造像博物馆、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收藏的宁海民间泥金彩漆家具——清中期的龙凤红板箱、大木眠床、凳几桶盒等,依稀可见当年泥金彩漆带给人们生活的光彩。

泥金彩漆以中国生漆和金箔为主要原料。制作方法分为“浮花”、“沉花”、“平花”三种。它们可以以一种工艺技法单独成品,也可三种结合,综合成一个工艺丰富的产品。浮花中的“堆泥”是泥金彩漆最独特的工艺方法,它是在平面上做“加法”——手工堆塑。艺人以生漆、瓦片灰或蛎灰按一定比例捣制成漆泥,在木胎漆胚上堆塑山水、花鸟、人物、楼阁等图饰,再给堆塑贴金、上彩。此项工作程序繁杂,要领颇多。制成的工艺品典雅古朴、绚丽多彩,继承汉唐雕刻艺术之遗韵。

泥金彩漆与当地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其品种丰富,大及眠床、橱柜等内房家具,小到提桶、果盒、帽桶等生活用具,折射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习俗。宁波现今保存着的明清及民国时期家具和生活用具,其泥金彩漆部分光艳如新,看得出当年手工技艺之精湛。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泥金彩漆还盛行在宁波地区的民间。上世纪70年代初也曾辉煌,产品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地。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它失去了自己的生存市场。时至今日,仅宁海县境内还有少数艺人在制作,其它地方已鲜见踪影了,其中泥金彩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工艺美术大师黄才良为传承和发展泥金彩漆技艺不遗余力,并将之视为终身追求的事业。

2011年6月,泥金彩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前童元宵行会

正月十五闹元宵习俗全国各地都有。宁海闹元宵则别具一格,是在正月十四的夜里进行,主要以抬鼓亭、舞狮子、踏彩船、放铳花、祭祖先为主要形式的行会活动,民间习称“行会”。现今前童古镇、黄坛镇还保留有元宵行会习俗,尤以前童元宵行会著名。

前童元宵行会,是宁海前童塔山童氏族人每年元宵节期间举办的迎神祭祖、欢庆佳节的传统民俗活动,是一场延续五百年的盛会,鼓亭抬阁秋千巡游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走街串巷的巡游队伍,昭显着童姓子孙的兴旺发达,是前童民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据《塔山童氏族谱》记载,前童元宵行会始于明中叶,盛于明末清初。是为了纪念明代水利功臣童濠带领族人开渠凿砩,灌溉农田的功德。聚民心修水利,祈愿年景丰收。明正德四年(1508),前童童氏祖先童濠(1472-1543)发挥机智,通融豪门,获取田地,发动全村男女老少开渠凿砩,自白溪引水灌田,农业获得大丰收。童氏族人为纪念童濠兴修水利的功德和庆祝丰收年景,决定每年正月十四闹元宵时举行行会活动,从此流传,成了前童人的文化之根,它既继承和保留了民间传统元宵节那种狂欢场景和热闹气氛,又因地制宜地融合了童氏宗族中忠孝礼义等传统的精神、道德和伦理思想。文革时因破四旧,前童元宵行会被中止。1995年纪念前童建村761周年而恢复,以后每年举行。

这种为庆祝、祈求丰收而进行的流动灯会,以鼓亭抬阁秋千为特色,精彩动人,在江浙一带独一无二。正月十一过后,前童的大街小巷就热闹起来,各村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拢来,锣声鼓声传遍山野,到正月十四达到高潮。和旧时的巡游相比,现在的前童行会,在时间上并未改变,仍是正月十四、十五两天。但由于现在村落布局的变化,行会巡游的路线和旧时有所区别。但可以肯定地说,元宵行会是规模最隆重、影响最广泛、风情最独特的一次文化大展示,是一幅充分体现和展示民间风俗、民众理念和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生活画。

十里红妆婚俗文化

正月十四十五行会活动中,童氏族人带领濠公看田头、庆丰收。

平调演出剧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