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法治在线》栏目​曾晓蕾:从小处见司法初心丨2020记者看法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法治在线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法治在线》栏目​曾晓蕾:从小处见司法初心丨2020记者看法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法治在线》栏目​曾晓蕾:从小处见司法初心丨2020记者看法院

2023-04-15 20: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他们,可能是跑法院次数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听过各类案件;

他们,和法院干警一同战斗在第一线,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一线牵;

他们,出门能扛“长枪短炮”,不是在采访,就是在要去采访的路上;

他们,归来笔走风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记者看法院”专题策划重磅回归!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近期陆续邀请日常采访最高法的“跑口记者”讲述2020年采访报道人民法院工作的体会和感受,并与读者一起重温他们的代表作品。

想认识这些“跑口记者”的庐山真面目吗?

想知道他们眼中的人民法院都是什么样子吗?

一起来围观!

这位记者是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法治在线》栏目主编

曾晓蕾

报道感言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大事件频发的2020,司法机关如何作为?挂一漏万,且讲讲印象深刻的两“小”处。

其一,一件“小”物,有多小呢?衣服而已。主人公名叫廖泰琳,一位来自深圳的法官,因为疫情,滞留在老家湖北恩施了。可案件不等人,到不了法庭的廖法官怎么办呢?好在有“移动微法院”。这一来自司法改革成果的应用程序,提供了不出家门、避免接触的全流程线上诉讼渠道。开庭之前,廖泰琳专门干了一件事,找当地的法院同仁借来一件法袍。她说:“毕竟,审判还是很严肃的一件事情。”

疫情以来,“网上见”成为各地法院工作的新模式,它得益于近年来“智慧法院”的探索。面对疫情的突如其来,人民法院还特别强调规范,这从及时印发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和规范在线诉讼工作的通知》中即可见一斑。人民法院充分依托信息化建设,让司法服务“不掉线”、公平正义“不打烊”,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其二,一件“小”案。在人民法院每年审理的以千万计的案件中,它算不上疑难、复杂。案件发生在湖南岳阳,由失主徐某驾车追赶小偷付某、付某逃离时受伤而引发。付某被追上了,还因为盗窃罪被判了刑。事情奇就奇在,小偷出狱后把失主和保险公司给告了,认为自己受了伤,理应得到赔偿,金额17万。湖南省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邵莉茜受理此案上诉时,认为这不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而应从公序良俗、法治精神的角度来思考。最终法院认定失主行为属正当防卫、驳回付某全部诉讼请求。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判案,这是司法给予社会的价值导向。

近年来,《法治在线》栏目非常关注这样的“小”案。在我们连续五年邀请最高法工作报告起草人进入央视直播间、解读一年间的法治大事时,都会用专门篇幅讲“小”案。就像周强院长2020年所作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所说的那样,要引导社会成员增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法律和道德风险,坚决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和稀泥”做法。

正所谓“小事不小视、小案不小办”,这是人民法官的素养体现,亦是符合法治精神的鲜活普法。

代表作品

01

代表作品

解读丨最高法工作报告有何亮点?哪些案件被写入?过去一年最高人民法院做了这些工作

今天下午(5月2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今天的全体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报告有哪些令人关注的内容?过去的一年中,最高人民法院做了哪些工作?

三分钟速览最高法工作报告

为抗疫护航,最高法发布57个惩处涉疫犯罪和服务复工复产典型案例;严惩侵害医务工作者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犯罪,保护抗疫中负重前行的“最美逆行者”;运用远程立案、网上审判、智慧执行及时定分止争。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8498件,审结34481件。地方各级法院受理案件3156.7万件,审结、执结2902.2万件,结案标的额6.6万亿元。

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国法院审结涉黑涉恶犯罪案件12639件83912人。依法审理孙小果案、杜少平操场埋尸案,对主犯孙小果、杜少平坚决判处并执行死刑,让正义最终得以实现。

依法妥善审理长生疫苗案、肖平辉生产销售注水牛肉案等重大案件,维护人民群众针尖上舌尖上的安全。严惩暴力伤医犯罪,对杀害北京民航总医院医生的孙文斌等一批犯罪分子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针对高空抛物坠物严重威胁群众安全问题,出台司法政策,加强依法惩治和源头预防。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依法宣告637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751名自诉案件被告人无罪。

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商事案件453.7万件。世界银行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世界排名大幅跃升,其中“司法程序质量”领先。

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福建、广东等法院妥善审理高通与苹果、华为与三星等公司系列专利纠纷案,促使当事人达成全球和解。

服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出台司法解释,依法惩治操纵证券期货市场、内幕交易犯罪。

最高法会同人社部等发布促进妇女平等就业规范性文件,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妥善审理女工怀孕被解雇、毕业生求职遭地域歧视等案件。

引导社会成员增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审理“撞伤儿童离开遇阻猝死案”、“患者飞踹医生反被伤案”“私自上树摘杨梅坠亡案”等案件,坚决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和稀泥”做法。

探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全面推广“中国移动微法院”,推动电子诉讼服务向移动端发展,引领世界移动电子诉讼发展潮流。审理“直播带货”“暗刷流量”等新型互联网案件,明确网络空间行为规范、权利边界和责任。

2020年,服务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服务平安中国建设、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将是各级法院的工作重点。

哪些案例被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

2019年有哪些重点案件被最高法写入工作报告中呢?

杜少平操场埋尸案

案情:2001年,杜少平承揽湖南新晃一中操场土建工程,与校方委派的工程质量监督员邓世平产生矛盾。2003年伙同他人将其杀害,埋尸于操场跑道下,直到2019年东窗事发。杜少平因犯故意杀人罪等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19名涉案失职渎职公职人员被严肃处理。

孙文斌故意杀人案

案情:2019年11月,孙文斌因母亲就医期间病情未见好转,归咎并迁怒于首诊医生杨某,在医院急诊科当众持刀行凶,致杨某死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孙文斌死刑,体现了坚决惩治暴力杀医犯罪的严正立场。

撞上儿童离开遇阻猝死案

案情:2019年9月,河南省信阳市某小区门口,一老人骑车与儿童相撞,儿童受伤倒地,老人离开遇阻后猝死,其家属将热心劝阻者孙某、小区物业公司诉至法院。法院判决阻拦者不担责,鼓励见义勇为。

三清山“巨蟒峰”损毁案

案情:2017年4月,张某明等3人采用打岩钉破坏性方式攀爬三清山“巨蟒峰”,对地质遗迹点造成了严重损毁。张某明和毛某被判构成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三名被告被判赔偿600万元。这是全国首例故意损毁自然遗迹入刑案件。

微信群主踢群第一案

案情:柳某因违反微信群公告被群主刘某移出群组后,以刘某侵犯名誉权为由诉至法院。山东省莱西市人民法院认定该案不属于法院民事诉讼受案范围,裁定驳回起诉。这一判决明确互联网群组自治规则,引导公众自觉遵守管理规定。

起草人解读最高法工作报告

25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起草人、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主任于厚森来到央视演播室,就最高法工作报告的整体情况、亮点以及热点进行解读。

话题1

依法防控

问:疫情期间,人民法院落实依法防控,都做了哪些工作?

答:依法防治疫情,一个是严厉打击涉疫情的刑事犯罪。严惩制售假药、假口罩、利用防疫物资进行诈骗,这些涉疫情的刑事犯罪,保障疫情防疫工作正常开展。

第二是加强涉疫情民商事审判工作,围绕不可抗力规则的准确适用,采取具体的措施,积极地鼓励交易;妥善平衡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发布典型案例,统一裁判尺度和标准,稳定社会预期。

第三,依法服务复工复产,妥善处理因疫情引起的执行、合同违约、企业债务、企业破产等案件,尽可能地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严禁歧视湖北籍劳动者和新冠肺炎患者。

话题2

小案为何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

问:小案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对社会公众有什么影响呢?

答:今年报告中的小案,聚焦在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现代社会,大家都生活在公共空间当中,人们工作生活离不开公共空间,那么大家就要有公共意识,就要遵守公共规则,要讲公德、要守规矩。

对于法院来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审查工作当中,发挥司法裁判、教育、引导、规范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这些案件的审理引导大家树立公共意识和规则意识,共同维护良好公共秩序;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弘扬见义勇为精神,要让维护法律和维护公德的行为受到褒奖,让违背公德的行为受到惩戒,以公正裁判引导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

话题3

切实维护群众安全感

问:对于高空抛物、高空坠物类案件,法院重点关注的意义是什么?

答:人民法院对这类案件的审理高度重视。去年,最高人民法院还专门出台了指导意见。一方面推动综合治理,司法机关要与公安机关、行政机关、基层组织、物业公司等一起努力,共同解决高空抛物问题;另一方面要形成有力震慑。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特别是对故意高空抛物的行为,要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伤害罪,甚至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第三要加强教育引导,要通过这些案件的审理,让大家都能充分认识到高空抛物的严重危害,让大家增强自律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的生活习惯,彻底改掉“高空抛物”这种陋习。

话题4

营商环境

问:最高人民法院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做了哪些突破性举措?

答:我国营商环境世界排名连续几年大幅上升,从法院来讲:

一是我们注重平等保护。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大中小微企业都是市场主体,法院在审判工作中,一视同仁。

第二是优化司法政策。最高法院出台公司法、破产法司法解释,统一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稳定社会预期。

第三是促进诚信建设。三年 “基本解决执行难”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法院在执行方面工作力度不减、工作标准不变,坚持善意执行、文明执行,坚持正向引导,鼓励大家自觉履行裁判,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第四是依法甄别纠正冤错案件。依法甄别纠正历史形成的涉产权冤错案件,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增强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感,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年05月25日)

02

代表作品

“两高”报告还可以这样写!

受疫情影响,今年“两高”报告的陈述时间虽有所缩短,但却不乏“干货”。报告中,案例、数据、图表应有尽有,既有统计支撑,又有情节描述,形象直观地记录了我国司法进程不平凡的一年。

今年“两高”报告的一大亮点,莫过于将众多典型案例写入其中。在不长的篇幅中,引入众多案例,其背后的典型意义和案例价值不言自明。可以说,案例是最生动的法治教材,围绕案例讲法治,越讲越清楚。公众自然可以从这些“被点名”的案件中,了解到“两高”报告对公序良俗和法治观念所释放的清晰信号。

“扶不扶”?“救不救”?“管不管”?

最高法:讲公德,守规则,不“和稀泥”

在最高法工作报告中,“引导社会成员增强公共意识和规则意识”着墨颇多。报告指出,对发生在公共空间案件的审理,人民法院兼顾国法天理人情,明辨是非,惩恶扬善,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表示,通过一系列案件审理,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法律和道德风险,坚决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和稀泥”做法,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让群众有温暖、有遵循、有保障,争做法治中国好公民。

■ “撞伤儿童离开遇阻猝死案”:

阻拦者不担责 鼓励见义勇为

2019年9月,郭某某骑自行车与5岁的罗某某相撞,造成罗右颌受伤出血、倒在地上。孙某见状阻止意欲离开的郭某某,并与其发生争执。郭某某情绪激动,被物业公司保安劝阻后坐在石墩上,不久因心脏骤停死亡。郭某某家属将孙某及物业公司诉至法院。

河南信阳法院审理认为,孙某阻拦郭某某的方式和内容均在正常限度内,对郭某某死亡后果的发生没有过错,且行为目的是保护儿童利益,不存在侵害郭的故意或过失,不承担侵权责任;保安的履职行为与郭的死亡亦无因果关系,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该案判决明确是非对错,提供正确的行为指引,有利于鼓励公众见义勇为的行为。

■ “患者飞踹医生反被伤案”:

医生系正当防卫 患者咎由自取

一患者因到诊所结算欠款时未带现金而与医生发生争吵,被劝离后再度返回诊所并欲飞踹医生,被医生侧身躲过并抓腿掀倒,致左腿骨折。

△庭审现场

河南驻马店中院审理认为,医生的行为属正当防卫,判决医生无罪,且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该案判决旗帜鲜明向“谁受伤谁有理”的“和稀泥”做法说不,有力维护了医务人员正当防卫的权利。

■ “小偷逃逸跳河溺亡案”:

追赶群众无责 正义者不负过重注意义务

外来务工人员张某在一家建筑工地上做架子工。2018年8月,材料保管员倪某走出工棚时发现张某正在偷电缆线。张某见状扔下作案工具,拔腿就跑。随后,倪某及工友闻声赶来,追至工地上草丛。此时,张某已跳入工地附近的河中,河水已没过膝盖。倪某等人再三要求张某上岸,张某不从并最终溺亡。事后,张某家属起诉倪某等三人,要求对张某的死亡承担赔偿责任。

△图片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苏州吴江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倪某在事发现场看到张某正在偷盗工地上的电缆线,在张某逃逸时,倪某等三人追赶的行为并无不当。倪某等三人对张某欠缺游泳能力无从知晓,且三人水性不佳,不应苛求三人下河施救,故倪某等三人的行为未超过必要、合理的限度,三人未下河实施救助亦无明显过错。据此,判决驳回张某家属的诉讼请求。

一号检察建议“没完没了”

最高检:只为保护“少年的你”

2018年10月,针对校园安全管理规定执行不严格,教职员工队伍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最高检发出一号检察建议。建议发出后,最高检会同教育部赴8个省区市督导,与河北、河南、陕西等地省领导夜查寄宿学校安全管理;地方检察机关与教育部门联合查访中小学校、幼儿园3.8万余所。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62948人,同比上升24.1%。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表示,一号检察建议落实要持续抓、长期抓,没完没了地抓下去,只为保护“少年的你”。

为此,最高检还专门发布检察政策:凡拉拢、诱迫未成年人参与有组织犯罪,一律从严追诉、从重提出量刑建议。依法惩治未成年人犯罪,对主观恶性深、犯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决不纵容;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不追诉的,依法送交收容教养或专门学校从严矫治。3万多名检察官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落实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来源:“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 2020年5月27日)

更多作品

法治在线:民间借贷纠纷案开庭 法官异地在线审判

失主追赶小偷致其受伤,要不要赔?

法治故事:自拍杆引发的侵权纠纷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编辑:鲁婧晗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