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拿马到波多黎各:美国政府的百年生意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法国国旗竖版 从巴拿马到波多黎各:美国政府的百年生意经

从巴拿马到波多黎各:美国政府的百年生意经

2023-06-06 17: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项天歌 国家人文历史

本 文 约 6900 字

阅 读 需 要 19 分钟

1903年11月2日,一位名叫曼努埃尔·阿马多尔·格雷罗(Manuel Armado Guerrero)的哥伦比亚医生兼政客带着一群人,在中美洲国家哥伦比亚发起叛乱,占领了该国巴拿马省的首府巴拿马城,并宣布该省独立。

巴拿马的独立,美国的主义

格雷罗有备而来,手里还是有几张牌的。法国人曾试图凿通巴拿马运河,事没办成但运河公司一直在,政治上该公司代表菲利普·布瑙-瓦里拉(Philippe Bunau-Varilla)和美国律师威廉·克伦威尔(William Cromwell)帮格雷罗起草了巴拿马的宪法和独立宣言;经济上,这两位赞助了他,让他能够贿赂哥伦比亚驻军司令和总督,请他们不要抵抗;军事上,格雷罗还从铁路工人和消防员中遴选人才,组建了一支小型的武装力量,占领了巴拿马城。

曼努埃尔·阿马多尔·格雷罗

然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格雷罗的牌跟对手比起来并不算大。就在离巴拿马城约80公里的科隆港,哥伦比亚政府军已经登陆集结,只等一声令下就能对巴拿马城发起全面攻击。受过训练的正规军对战仓促上阵的铁路工人和消防员,战斗结果不难预料。

不过,这些哥伦比亚士兵却怎么都打过不去这80公里。从科隆港到巴拿马城只有一条铁路,铁路上只有一趟列车,这会儿已经被美军运进巴拿马城。巴拿马是多山地形,这80公里起起伏伏的山峰和峡谷,总不能让哥伦比亚军队爬过去吧?而且科隆港的哥伦比亚军队也没有援兵。在加勒比海里游弋着多艘美国海军的炮舰,其中还有在美西战争(Spanish-American War)中打响美军第一炮的功勋舰“纳什维尔”(Nashville)号。训练有素的士兵确实能碾压乌合之众,但排名世界第五的美国海军更是能碾压哥伦比亚海军。被美国海军黑洞洞的炮口指着,哥伦比亚陆军谁敢冒进?

“纳什维尔”号轻巡洋舰

就这样,在美海军炮舰的支持下,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变成了中美洲的巴拿马共和国。此后,每年的11月3日成了巴拿马共和国的独立日。格雷罗摇身一变,成了巴拿马共和国首任总统,在控制住局势后,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昨天,我们还是哥伦比亚的奴隶;今天我们自由了……巴拿马共和国万岁!”

巴拿马的独立,很符合美国当时的政治需求。巴拿马是16世纪由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发现”、命名和占领的。在19世纪席卷拉丁美洲的独立风潮中,巴拿马于1821年独立,随后加入玻利瓦尔组建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30年,玻利瓦尔去世,共和国随之解体。巴拿马则于第二年并入新格拉纳达共和国(新格拉纳达一名源于新格拉纳达总督辖区,是西班牙在南美洲北部殖民地从1717年开始的名称,它的领域相当于今天的巴拿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

美国是从英国殖民地独立出来的国家,一直以反“殖民主义”自居。巴拿马既然曾独立过,那被并入哥伦比亚当然属于被“殖民”。游弋在巴拿马海岸的美国海军帮助巴拿马重新独立,简直堪称与殖民主义作斗争的英雄。

从地缘政治上看,早在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就提出“门罗主义”,要求欧洲列强不得干涉美洲事务,而只能由美国说了算。因此,当一个美洲国家发生内部冲突,美军派遣军队介入,理所当然,这很“门罗”。

詹姆斯·门罗画像

于是,当时的美国政客、舆论开足马力,论证巴拿马独立的合理性以及美国干涉的重要性。在一封发给美国驻巴拿马总领事的电报中,美国时任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是这么说的:“通过一次明显的全民一致的运动,巴拿马人民断绝了他们与哥伦比亚的政治联系并重新获得了独立。”

这些冠冕堂皇的说辞终究蒙骗不了世人,看看地图就知道美国打的究竟是什么算盘。

美国嘴上的主义,肚里的生意

巴拿马的位置,可以说扼住了美洲的咽喉。纵看整个美洲,巴拿马连接南北美洲,是贯通两块大陆的必经之地;横看两个大洋,巴拿马隔绝太平洋与大西洋,任何一艘想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的船都只能沿着南美洲绕一大圈。

日落时分的巴拿马海峡 摄影/Gian 来源/图虫创意

对美国来说,只要控制了巴拿马,即使不开凿运河,也可以控制连通南北的铁路,一旦南美有变,美军便坐着火车隆隆南下;开凿运河当然更好,可以大幅缩短东西海岸之间的里程。

作为新兴的海权国家,美国首先要算的是军事账,或者干脆说是海军账。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向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西班牙发起挑战,从加勒比海的古巴到东南亚的菲律宾,都成了战场。虽然美国大获全胜,却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东西海岸基地的美国海军只能各自为战,会合成本实在太高了。西班牙只需要在本土保留舰队,古巴开战了就往西派,菲律宾挨炸了就往东派,美国却需要在东西海岸各保留一支舰队,要么各自应敌,要么绕道会合。

这种海军不得不一分为二的限制,美国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常被简称为“老罗斯福”)最懂(他当过美国海军部副部长)。

老罗斯福的想法在当时美国颇受认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世界异常动荡,美、德等新兴强国崛起,新老强国之间为了抢地盘龃龉不断。争夺殖民地自然需要强大的海军,各国竞相打造大炮、巨舰,由木制船只升级到铁甲舰。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的“海权论”(代表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认为“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也是这一时期出炉的,一经问世便受到广泛认可。

因此,开凿巴拿马运河的呼声迅速响彻彼时的美国。当然在美国之前,也有欧洲国家对开凿巴拿马运河动过心思,而哥伦比亚则更看中有成功修建苏伊士运河的法国人。19世纪70年代,一家法国公司在哥伦比亚政府的认可下,着手进行巴拿马运河开凿的相关论证。只是这次法国人没能成功,他们面对中美洲的丛林束手无策,最终公司破产,工程被迫中断。

美国想接手巴拿马地峡,历经多年谈判,于1903年初与哥伦比亚政府签订《海-埃兰条约》,规定哥伦比亚将对运河的一切权利转让给美国,给予美国建筑及经营运河的独占权,以100年为期,期满后可再延长100年,同时,美国一次性付给哥伦比亚1000万美元,以后每年再付25万美元作为补偿。哥伦比亚民众认为这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坚决反对。哥伦比亚国会慑于国内压力,最终否决了条约。没能得逞的美国开始打起了巴拿马的主意——如果巴拿马从哥伦比亚独立出来,就可以绕开碍手碍脚的哥伦比亚,直接与巴拿马谈判了。

美国人找上了巴拿马独立运动领袖,双方一拍即合,这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格雷罗医生在起事前甚至还去纽约受训,资金也是美国人提供的,比较亲美。

1903年11月3日,格雷罗喊出“巴拿马共和国万岁”的下一句,是“罗斯福总统万岁”。

1903年11月6日,巴拿马获得美国正式承认;18日,参与策动巴拿马独立的那位法国公司代表瓦里拉,又兼职代表新成立的巴拿马共和国与美国时任国务卿海约翰签订《美国与巴拿马共和国关于修建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运河的专约》(简称“美马条约”或“海约翰-布瑙-瓦里拉条约”)。该条约的第二款规定:“巴拿马共和国授权美利坚合众国为建造、维护、操作、清洁及保护前述运河而永久使用、占有及控制一块陆地及水面下的土地,该土地宽10英里,从建成后的运河中心线往左右各测量五英里为准。”甚至还明确规定巴拿马共和国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这就把运河区变成了国中之国。同时,在这10英里以外的土地,只要美国觉得对“建造、维护、操作、清洁及保护”有必要,也可以依例办理!巴拿马的开国宪法甚至白纸黑字规定,如果该国发生社会动荡,美国政府有权“在巴拿马任何地方进行干涉,以重建公众和平与宪法秩序”。

通过这种形式上合法的方式,美国占领了巴拿马共和国最具战略价值的一块土地,将这个新生共和国分裂成两部分。被分割的巴拿马仅从美国一次性获得1000万美元,以及1913年起每年的25万美元补偿。

巴拿马运河工程于1904年正式被美国接管,并于1914年通航。美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两洋海军终于可以便捷畅通。为庆祝运河通航,美国甚至在洛杉矶举行了一场名为“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的活动,这个博览会在不少知名商品品牌的故事中都出现过。

巴拿马运河 摄影/ZENPAKU 来源/图虫创意

为开凿巴拿马运河,美国花费了3.75亿美元,付出了5609条生命的代价,但为了美国的利益,这一切都被认为是值得的。在美国看来,美元花没了可以再印,一旦运河开通后,这里就成了垄断收费站,从经济上看不亏,欧洲、拉美、甚至非洲的客户都得从这里付费通行。根据1958年的记录,仅在一个财政年度,美国就从运河收费站收入了4280万美元,赚得盆满钵盈。

美国的生意,没撑到21世纪

美国当初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支持巴拿马独立。然而,一旦巴拿马民族主义高涨,必然会反对美国施加的霸权。

格雷罗总统曾在开国演讲中说“不做哥伦比亚人的奴隶”。但独立后的巴拿马人却饱受美国限制。运河区位于巴拿马,但这里飘扬的是美国国旗,执行的是美国法律,驻扎的是美国军队,巴拿马人切身感受到了“国中之国”的现实。

随着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巴拿马人民要求“收回运河”的呼声开始高涨。巴拿马人民的情绪就像一座火山,在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终于喷发,并结结实实地烧了美国一回。

1963年,美国时任总统约翰·肯尼迪与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在运河区非军事区可同时升起美国国旗和巴拿马国旗,以安抚巴拿马的民族情绪。当年11月,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人亡政息。美国驻巴拿马运河总督对这位过世总统的命令阳奉阴违:他下令在邮局、学校等非军事点不再升美国国旗,巴拿马国旗当然也不升,运河区内只剩下军事区还在悬挂美国国旗。

约翰·肯尼迪

这位河督的小聪明捅了大篓子。要知道,民族情绪不止巴拿马人有,美国人也有!美国自从控制运河区后就开始向这里移民,历经半个多世纪,也有两三代人了,形成了一定规模。运河区是典型的“国中之国”,里面的美国人几乎足不出区,他们被称为“区内人”(Zonians)。对“区内人”来说,祖国美国很遥远,运河区可是近在眼前的家。学校不升美国国旗的举动,在他们看来是美国要放弃运河区的信号,当然不能忍。于是在当地的巴尔博亚中学,一群美国高中生在校园里重新升起美国国旗,并安排护旗手日夜守护。

此举又引起了巴拿马人的不满,1964年1月9日,一众巴拿马学生带着一面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巴拿马国旗进入运河区,想悬挂在美国国旗旁边,这遭到了美国学生与士兵的阻挠。在推搡中这面旗帜被撕裂,双方冲突瞬间激化,大批民众冲进运河区,坚决要求在运河区内升起巴拿马国旗。民众的愤怒示威招致美军的血腥镇压,包括高中生阿斯卡尼奥·阿罗塞梅纳(Ascanio Arosemena)在内的400余人在此次冲突中死伤,

1月9日的枪声击碎了美国人永远盘踞运河的算盘。巴拿马将1月9日定为“烈士日”,大规模纪念这些被美军枪杀的烈士;向平民开枪的美军则登上了全世界的媒体头条,世界舆论开始向着不利于美国人的方向发展。1月12日,毛泽东主席在《人民日报》发表《中国人民坚决支持巴拿马人民的爱国正义斗争》一文,有力地宣布:“中国人民坚决站在巴拿马人民的一边,完全支持他们反对美国侵略者,要求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的正义行动。”

20世纪60年代支持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宣传画

连美国的盟友都在背后插美国一刀。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站在埃及一边反对英法殖民主义,这次英法总算找到机会把这顶帽子还回去了,两国媒体大谈特谈“美国殖民主义”。埃及时任总统纳赛尔也给巴拿马支招,建议其学习自己的做法,将运河国有化。

千夫所指的美国只好与巴拿马政府回到谈判桌前。1977年,在全球舆论的压力下,美国时任总统吉米·卡特与巴拿马签订新条约,规定1999年12月31日后,巴拿马运河完全交由巴拿马管理。后来,美军在美洲仍然横行霸道,甚至在1989年侵入巴拿马领土抓捕巴拿马反美人士诺列加。随着冷战结束,美国调整了对外政策,在1999年12月31日归还了巴拿马运河,他们的“运河收费站”生意终于止步于20世纪。

从1914年到1999年,每一艘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船只都要向美国交钱。但巴拿马运河是属于巴拿马的,终究要物归原主。今天的巴拿马运河不仅是通行巨轮的枢纽,也是观光旅游的胜地,每年来这儿的游客中有不少来自美国。他们能看到当年美国留下的痕迹,但再也看不到高高在上的美国国旗。

波多黎各人,薛定谔的美国公民?

美国曾苦心孤诣策划巴拿马独立,首要目的就是打通两洋,让美国海军畅行无阻;而美国海军之所以如此急迫,直接原因就是在美西战争中感受到的交通梗阻。

那次战争还给美国带来了一块领土,那就是波多黎各。波多黎各是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小岛,面积约为9000平方公里,16世纪初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历经多次斗争,波多黎各于1897年从西班牙手中获得自治权。第二年,美国与西班牙开战,战后波多黎各被割让给美国。

波多黎各所处位置。底图/天地图,标注/国历君

面对波多黎各,美国政府那精明的算盘声仍在历史中回响:

好歹是9000平方公里的岛,可以在海上为美国开疆扩土;岛上制糖业发达,那就抓紧投资,大建特建各种工厂;岛上有良港,那再修个海军基地(波多黎各岛上曾经的海军基地叫“罗斯福海军基地”,但跟拿下波多黎各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没什么关系,是1941年开始建造的,以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命名)。

什么?岛上还有居民?美国可不想参与扶贫事业。那么,怎样甩掉这些包袱,只享受好处、不承担义务呢?

美国的选择是扶持波多黎各军政府,后来又过渡到文官政府,但对当地居民的政治地位拒绝表态,对波多黎各可以说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德宣战需要大量兵源,美国国会才通过《琼斯法案》,给波多黎各人美国国籍。随后,美国政府立即从这些新公民中征兵两万,派他们前往本不用去的战场。

1937年,波多黎各人在庞塞(Ponce)市举行和平游行,要求终结奴隶制并释放独立运动领袖,结果美军向游行队伍开火,造成大量死伤。这件事被以“庞塞大屠杀”之名被记录在波多黎各历史中,再加上美军后来在波多黎各征兵,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反抗越来越频繁。1952年,美国国会被迫通过法案,将波多黎各升级为“自由邦”,算是给了这个地区更多的政治权利。

但波多黎各自由邦的政治权利并不完整。波多黎各人不能参与选举美国国会议员。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下,这意味着缺少话语权。

2011年,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去波多黎各“视察”,美国ABC电视台报道说:“五十年以来这是第一次在任总统到访。”

所以在社交媒体上有个段子,说波多黎各人是“薛定谔的美国人”。说他们不是美国人吧,他们拿着美国护照;说他们是美国人吧,美国参众两院没他们一个人,只有一名所谓的“居民代表”,只能议事,不能投票。美国总统不去观察,波多黎各的状态就被搁置于混沌中。

这种不完整的美国公民权并非由波多黎各独享。关岛、美属萨摩亚群岛、中途岛、美属维尔京群岛……这些都是美国的海外领地,其居民是美国公民,但在美国国会没有人代表他们投票。波多黎各还算好的,派往美国国会的是“居民代表”,有些海外领地派去的叫“委任代表”,政治权利更加有限。

没有政治权利,自然也很难有经济地位。波多黎各在西班牙语中本是“富裕之岛”的意思,但在被全世界有钱的国家经营一百多年后,它成了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2017年,甚至连这个“之一”都可以省掉了,据美国外交关系协会资料,波多黎各的贫困率比美国最贫困的密西西比州还高出一倍。

最近,波多黎各终于看到了希望。2022年12月15日,美国众议院以233票赞成、191票反对通过了《波多黎各地位法案》,允许波多黎各举行公投决定其归属。如果公投结果显示320万波多黎各民众中的大多数选择加入美国,美国国会将接纳其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但这一法案在美国目前两党的势力纠葛下,在短期内几乎不可能通过参议院批准并成为法律。它更多只象征着一种被迫的承认:继续将波多黎各视为一块殖民地的行为既缺乏法理依据,也已遭到了当地多数居民的反对。

从被美国占领到有望获得真正的美国公民权,波多黎各走了120多年,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Devin Dwyer:"President Obama Rededicates Himself on Puerto Rico Trip Aimed at Courting Latinos, Raising Campaign Cash", ABC News, June 14, 2011.

2. Panama Canal Company, Canal Zone Government: Annual Report, Florida Digital Newspaper Library,1958.

3. Alan McPherson: “Courts of World Opinion: Trying the Panama Flag Riots of 1964”, Diplomatic History, Vol. 28, No. 1, January 2004.

4. Panama Declares Independence from Colombia, The Guardian, November 7, 1903

5. Message Regarding the Panamanian Revolution, Presidential Speeches,Nov.16, 1903, Miller Center.

6. House Passes Bill Allowing Puerto Rico to Vote on Statehood, Independence, Associated Press, Dec.15, 2022.

7. Paul P. Kennedy, Panama's Flag Grievane Symbol of Deeper Unrest: Sovereignty of the U. S. Zone Bisecting the Country Stirs Nationalism, The New York Times, Dec. 6, 1959.

8. 庄妍、王元林:“晚清华工赴巴拿马筑路开河初探”,《八桂侨刊》,2021年第1期。

END

作者 | 项天歌

原标题:《从巴拿马到波多黎各:美国政府的百年生意经 | ④》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