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法国中国历史 观点

观点

2024-02-05 07: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曾经对法国历史问题感兴趣的中国学者有了建立自己学会的愿望。1978年春天,沈炼之教授倡议筹建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并于当年10月在上海举行了法国史研究会筹备会议。1979年8月,中国法国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如期在哈尔滨举行,全国20个单位42位学者与会。会议选出了由13位学者组成的理事会。在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张芝联当选为研究会会长,沈炼之为研究会名誉会长。研究会秘书处设在杭州大学。1984年起秘书处迁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陈崇武接任研究会会长。2003年,学会领导完成了老一辈历史学家向中生代法国史研究者的过渡,中国社会科学院端木美研究员任会长。2015年,浙江大学沈坚接任会长一职。

法国史研究逐渐专业化

1978年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法国史研究越来越专门化,学术规范进一步完善,法语成为必要的工作语言。首先是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成果。在通史著作方面,出版了大陆学者自己编写的法国通史著作,其中有沈炼之主编的《法国通史简编》、张芝联主编的《法国通史》、吕一民编写的《法国通史》、陈文海编写的《法国史》。在法国近现代史方面,写出了各个政体的断代史,其中有王令愉的《法国大革命史》、孙娴的《第二共和国史》、郭华榕的《第二帝国史》、沈炼之和楼均信主编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兴衰史》、沈坚的《当代法国》。其余各种专门史和论文不胜枚举。

其次,在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上,有了一些新的观点。比如在法国大革命的研究方面,在改革开放以前,论述的问题局限在法国大革命分期问题和某些人物的评价上,观点上基本采用一些前苏联的提法和定论。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学者在法国大革命研究方面兴趣逐渐转移,开始重视法国大革命政治文化的研究,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赵跃兵《共和二年的非基督教化运动》、马胜利《关于法国革命中的节日》等论文也反映了我国的法国大革命史研究中的创新精神。同时,大革命的研究也逐渐向前和向后延伸,向前更注重大革命以前旧制度的研究,向后则关注大革命带来的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与争论。如:黄艳红对法国旧制度末年税收制度的探讨;庞冠群关注法国大革命前的司法改革;周立红注意法国旧制度时期实行谷物管制的问题;张弛进行18世纪法国旧制度行政区划研究等。

再比如,改革开放以后,各国现代化道路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在法国现代化道路的研究上,中国学者探讨了法国现代化道路的特征以及法国农业、工业、金融业等方面的发展,其中有1984年尤天然《试论法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1993年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1985年陈崇武、金晓常《关于法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特征问题》等,沈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着重研究了法国近代的工业化,出版专著《近代法国工业化新论》,并发表《关于法国近代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再思考》《论近代法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论法国近代工业化的市场特征》等文章。进入21世纪后,大批有关现代化的专著问世,例如马生祥《法国现代化》,端木美、周以光、张丽《法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许平《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19世纪至20世纪初》等。近年,法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研究也逐渐转向社会和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其中有沈坚《“世俗化”与法国天主教的现代定位》、王加丰《1800-1870年间法国社会思潮的冲突与整合》等。

同时,中国法国史的研究题目更加广泛,几乎涵盖了法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从全国性的问题也转为一些地区的问题,如吕一民对法国知识分子,陈文海对法国封建社会的督察官,李宏图对法国民族主义思潮,许平对法国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王加丰对胡格诺教派,端木美、周以光、张丽、王家宝对法国社会变迁,乐启良和孙一萍对法国政治制度和概念,顾杭对第三共和国文化教育,庞冠群对法国济贫制度,徐前进对法国教育问题和文化相关问题,洪庆明对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法国文化以及近年的法国城市化,朱明对法国城市,熊芳芳对法国早期乡村社团,詹娜对法国中央高原地区中世纪贵族,唐运冠对法国游戏史,江晟和王首贞等对早期法国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等等,林林总总,挂一漏万。

中国法国史研究与外界的交流

中国的法国史研究注重与法国和其他欧美国家的学术交流。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与全国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待了阿尔贝·索布尔、弗朗索瓦·孚雷、勒戈夫、勒鲁瓦拉杜里、米歇尔·沃维尔、弗朗索瓦·贝达里达、莫里斯·埃玛尔等著名法国学者。2004年10月在前会长端木美和法国方面一些专家学者的推动下,法国史研究会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随后每年举办,至今已经举办了14届(2016年停办)。研讨班学者的论文结集,同时在中国和法国分别出版发行《时空契阔》的中文版和法文版。

除了各单位举办的国际研讨会,还举办全国范围中法大型国际交流会。非常有影响的讨论会有1989年3月在上海举行“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国际研讨会”,1999年11月在广州举行“1789年迄今的法国政治体制研讨会”,2002年在广州举行“中法关系史国际研讨会”,2007年4月在广州举行“亚欧对话: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纪念《罗马条约》签订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专家云集。

学会还组织学术团体走出去。2003年10月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端木美、高毅、李宏图、王令愉、楼均信、沈坚六人首次集体出访。2010年2月12日至14日,又组团在巴黎举行中国学者的报告会,并参加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的书展。2013年2月4日至15日,组建学术团体赴瑞士弗里堡大学和巴黎一大展开学术交流。

法国史研究依然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国史研究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然而,总体上与国际学术界差距依然较大。

一是,中国的法国史研究在理论观点上的创新依然不多见。许多是在吸收了国际研究先进成果的基础上,作出部分修正和重新解读,难以引起法国同行和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二是,中国法国史研究影响力不大,也与缺乏活跃的学术批评有关。缺少对共同关注问题的争鸣,缺少对学术成果正反两方面的批评,就不会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三是,中国法国史研究的队伍和人数依然不足。真正从事法国史研究的专业人员的人数还比不上法国巴黎一大的教师数,研究上存在许多空白点和短板:如古代中世纪、七月王朝和复辟王朝、第四共和国等。

四是,中国法国史研究现实关怀依然不够,还不能完全满足了解法国历史和现实的需求,法国史研究的工作者在媒体和公众领域的曝光度还不够,在智库建设上也应该下大力气。

总之,中国的法国史研究依然任重道远,相信中国法国史研究在已有的基础上,必定会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46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官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