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乃琳、沈毅教授家属向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艺术作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油画速写人物素材 傅乃琳、沈毅教授家属向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艺术作品

傅乃琳、沈毅教授家属向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艺术作品

2023-11-30 09: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傅乃琳先生在天津美术学院校园

沈毅和傅乃琳夫妇合照

傅乃琳《自画像》

《自画像》 傅乃琳 木板油彩 33x24cm(捐赠作品)

傅乃琳(1923-1997),哈尔滨人,曾任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艺术家,195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董希文、吴作人等先生,1953年毕业,后在天津美术学院任教至逝世。绘画功力深厚,色彩清新亮丽,有大量优秀作品传世。著作《素描教学随录》、《关于素描习作整体感问题》刊行。

沈毅《自画像》

《自画像》 沈毅 木板油彩 33x24cm(捐赠作品)

沈毅(1922-1961),曾用名沈化民,哈尔滨人,祖籍山东禹城。1944年毕业于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哈尔滨市美协主席,天津美术学院前身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1961年接受油画创作任务带领学生赴外地搜集素材,因公殉职。传世作品:《黑女人》、《自画像》等。

近年来,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持续推动基础馆藏建设,完善20世纪天津美术学院教学与美育成果的馆藏序列建设,尤其注重重要教学成果的征集、收藏等工作,以填补空白,并对天津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的历史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3年,傅乃琳先生的女儿沈深、儿子沈言联系到天津美院美术馆,表达了他们希望无偿捐赠傅乃琳艺术作品的意愿,其中还包括傅乃琳先生丈夫沈毅先生的部分作品,以表达二位先生对毕生执教的天津美术学院的深情。在学校与家属双方的友好沟通协商之下,“沈毅和傅乃琳艺术作品捐赠项目”于2023年3月顺利完成。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与傅乃琳、沈毅先生家属合影

2023年初,天津美术学院贾广健院长在看望傅乃琳、沈毅先生的家属时表示:“非常感谢家属们能无私的将两位先生的遗作无偿捐献给学校。二十世纪50年代初,沈毅、傅乃琳伉俪先后来到美院,两位先生参与了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早期的筹建,他们对天津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开拓和教学的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年仅三十八岁的沈毅先生不幸殉职于教学第一线,傅乃琳先生直到1997年夏谢世前还一直奉献于教学岗位。二位先生毕生培养了几代优秀学生,我们以崇敬和感激的心情缅怀二位先生,缅怀他们对艺术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对学生的亲和与严谨。二位先生对艺术创作的不懈与才华,也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二位先生对于艺术的实践,对于教学的探索,既体现了天津美术学院的文脉传承,又彰显了时代风貌,为美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忆昔抚今,故人一去不复还,但这些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依旧历久弥坚、芬芳馥郁。”

沈深女士与天津美术学院工作人员交接清点

傅乃琳先生的女儿沈深女士签字

2023年3月2日,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人员到沈言先生家中进行捐赠艺术品的交接清点工作,沈深女士作为代表签署了捐赠协议。最终,首批110幅代表傅乃琳、沈毅先生二人创作风格的优秀作品得以入藏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由此,二位先生珍贵的艺术作品也找到了最完满的归宿。在此基础上,美术馆将继续推动、做好二位先生素描稿、速写、照片等文献的捐赠、整理等工作。对于捐赠入藏的作品,美术馆后续会妥善保管、修复、研究和展示。

2023年捐赠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傅乃琳先生作品 人物部分

《闲暇时分》 傅乃琳 1956年 布面油彩 59x45cm

《儿子》 傅乃琳 1961年 布面油彩 45x38cm

《亲人》 傅乃琳 1979年 布面油彩 134x120cm

参加“天津市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美展”获优秀作品奖,并在《中国青年报》、《新港》等报刊上发表。

《凝思》 傅乃琳 1980年 布面油彩 50x73cm

《 场(原名《食粮》)》 傅乃琳与沈深合作 1981年 布面油彩 76x86cm

1982年参加“天津市三八妇女节美术作品展览”。

《心潮》 傅乃琳 1984年 布面油彩 151x141cm

参加天津市美展、建国三十五周年美展,并在《画廊》、《支部生活》、《天津社会科学院》等刊物上发表。

《樱桃红了》 傅乃琳 1985年 布面油彩 73x60cm

《若西坚赞》 傅乃琳 1985年 布面油彩 82x62cm

《我要读书》 傅乃琳 1988年 布面油彩 109x86cm

《生命的旋律》 傅乃琳 1989年 布面油彩 75x81cm

《自画像》 傅乃琳 1993年 布面油彩 99x81cm

作为特邀画家作品,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并被收入《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作品 1994》画册。

2023年捐赠天津美院美术馆傅乃琳先生作品 风景、静物部分

《黄山春早》 傅乃琳 1978年 纸本油彩 27.2x39.5cm

《雨》 傅乃琳 1978年 纸本油彩 27.2x39.5cm

《柯桥的早晨》 傅乃琳 1978年 纸本油彩 38.6x27cm

《初秋》 傅乃琳 纸本油彩 21.5x11.4cm

《静物》 傅乃琳 1988年 布面油彩 45x61cm

《盛夏》 傅乃琳 1991年 布面油彩 82x65cm

《玉洁冰清》 傅乃琳布面油彩 65x81cm

《紫叶铁》 傅乃琳 1993年 布面油彩 65x81cm

2023年捐赠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沈毅先生作品

《山城》 沈毅 1956年 纸本油彩18x26.7cm

《小镇》 沈毅 布面油彩15.5x21.5cm

《雨的回忆》 沈毅 纸本油彩 15.5x22cm

《反扫荡》 沈毅与傅乃琳合作 1960年纸本炭铅笔 54x42cm

1960年在《河北美术》上发表,1962年参加全国“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20 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沈毅、傅乃琳老师和他们质朴真诚的艺术

郎绍君

2007年8月28日于北京

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部分教师合影(1950年代) 二排左起:康明瑶、孙其峰、穆家麒、李骆公、王之江、沈毅;三排右二傅乃琳;四排左四齐宝善、左五王双成、左六鲁汀

我是51年前,从通州潞河中学考到天津学美术的,到通州招考的老师,就是长着满脸络腮胡子的沈毅先生。入学后,沈老师教过我们素描和创作课。素描课教室在北大楼东侧的半地下室。沈老师总是悄无声息地走进来,在每个同学的画架后面观看,小声地进行个别辅导。他反复对大家说的几个字是“注意整体”!有时,他看谁画得木了,就让他“出去走走,回来再画”!上创作课是在东科学楼上,沈老师对我们的选题很宽容,但要求有真实感受和健康的内容。我的作业是一幅水印套色木刻,描绘冬天的早晨,上班的人们等待有轨电车的情景。沈老师鼓励有加,使我对版画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印象里,沈老师不苟言笑,不论是课上课下,他的话都不多,但凡说出来的,都简洁果断,抓住要害,我们都很佩服他,喜欢他的刚毅气质。

《老人像》 沈毅 纸本水彩14.5x9.4cm

大约是1957年上半年,有一批俄罗斯油画来北京展出,少数中国画家有机会临摹。沈毅、傅乃琳、李锟祥等老师都去临摹了作品,并在北大楼走廊展出。沈老师临列宾的《黑女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黑女子正面盘坐,深冥的厅室和暗红的地毯衬托出她的金色长袍,棕黑的皮肤闪着一种异样的光。当时还听人说,《黑女人》是临摹画中最接近于原作的。沈老师的水彩《老人像》我们也很有印象,那是在课堂上画的模特儿,侧面,面部刻画得生动而深入;头上的毡帽用大笔触,很概括也很有质感,整个作品属于那种浑厚结实的风格。沈老师的《自画像》约作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比我记忆中的沈老师本人消瘦些,眼神专注,表情严肃。《雨的回忆》是一幅油画速写,画的是细雨中的金钢桥头,天色转暗,行人匆匆,调子很沉厚,但笔触灵动,显示了画家捕捉瞬间感觉的能力。另一幅油画速写《山城》,似乎与李立民先生的《昌黎写生》相近,画一条有老房子的街道,土黄色调,可以看见山根,一看就知道是那个时代的气息。

沈毅老师1944年毕业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科。1946年后,担任过哈尔滨中苏友协美术组长和哈尔滨市美协主席。1951年调到天津任教,先后任素描教研组长和师范系副主任,有不少习作与创作,但历经“文革”,其存留下来的作品已经很少,我们所能看到的,大多是印刷品。

《夜读》 沈毅与傅乃琳合作 1956年 布面油彩

参加“天津市第一届青年美展”获三等奖。1957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世纪50年代是革命的年代,绘画创作都表现现实或历史的革命主题。沈毅老师与傅乃琳老师合作,先后创作了《第一课》(1954年)、《夜读》(1956年)、《献礼》、《登高英雄杨连弟》(1959年)、《吉鸿昌烈士像》(1959年)、《反扫荡》(1960年)等,显示了两位老师旺盛的创作热情。这些作品或参加过全国与省市美展,或在《河北美术》上发表过,在省市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夜读》是一件很温馨的作品,曾获天津市第一届青年美展三等奖,画面以赭红统调。描绘一个年轻妇女哄孩子睡下,准备点灯读书。20世纪50年代前期,农村广泛开展扫盲运动,妇女学文化成为一个突出的亮点,《夜读》正是对这一现实的真实反映。《反扫荡》是一件素描稿,描写抗日战争期间,冀中一带民兵在村头埋设地雷、疏散群众的情景。金字塔形的构图,明暗交织的光影处理,对近景三组人物的集中刻画,赋予作品凝重有力的风格,特别是近景三个埋雷民兵的形象,有正有侧有背,处理得十分自然,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一幅重要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

1958年院系调整,学院大部分系科迁往石家庄,美术系留在天津,扩大为河北美术学院,1959年,沈老师出任师范美术系副主任。那时,学校开展“红专”问题的大讨论,在师生中大力批判“成名成家”思想,批判只关心业务、不关心政治的“只专不红”倾向。在师范美术系,则特别批判“只想当艺术家而不想当老师的错误思想”。对此,沈老师似乎有自己的看法,他对我们说:“你们要学好专业,要立志做一个艺术教育家!”这种鼓励年轻人追求理想的话,给许多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

1961年春,为了创作淮海战役中大王庄争夺战的军史画,沈毅老师等带领部分油画班同学,到天津杨柳青某部队深入生活。那正是“三年困难”时期,生活与医疗条件都比较差,沈老师突患伤寒,却被误诊为感冒,他发着高烧坚持画肖像、构思草图,等返津确诊,为时已晚。年仅38岁的沈毅老师,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在我的记忆中,这是学院唯一在创作和教学第一线殉职的老师。

《民工》 傅乃琳 纸本木炭 39x27cm

沈毅老师逝世后,傅乃琳老师的悲痛是可以想见的。她独自带着幼小的沈深和沈言,把姐弟俩哺养大,不知经历了多少艰辛!傅老师是一个亲切和善而内在刚强的人,对教学、作画、办事,她一向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对学生,则从来都是关心、爱护、鼓励,像春风一样的温暖和煦。我是沈老师病逝的那年夏天留校工作的,虽与傅老师不在同一个教研室,但前后18年间,总是朝夕相见。她的谦和平易,她的亲切身影,她略带东北口音的说话,至今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傅老师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她在校时,中央美院教素描的是董希文、吴作人、王式廓、李瑞年、孙宗慰、倪贻德、艾中信等,可以说是名师荟萃。但她从不把这些名师挂在嘴边上,以出身于名校、名师之门自诩。她的素描,画法比较多样,与徐悲鸿重视用线的简洁画法不同,与完全用明暗块面的苏式素描也不很一样。《小女儿》(约1960年)、《男青年》(1978年)是用木炭条画的,是速写性的,相对强调用线,形紧而笔松,神态、质感和调子都把握得十分得体,特别是《小女儿》,神态自然,调子柔和,松松的笔线与微妙的轮廓处理,很有大家风范;《民工》、《素描半身像》用炭笔,以描绘的概括而深入为特点;《水罐与竹篮》用铅笔很有空气感,可以用“细密精致”四字形容。这些作品表明,傅老师的素描根底扎实,对形的把握很严,颇注意发挥不同材料的特点与表现力。

《少女像(临摹 [罗马尼亚] )》 傅乃琳 1978年布面油彩 55x35cm

傅乃琳老师油画、水粉作品,包括人物、风景和静物。其早期作品,除上面谈及的与沈老师合作的《夜读》等,还有临摹俄罗斯画家的《老人像》(约1957年)和临摹罗马尼亚画家的《少女像》(1978年),主题性创作《夺泥战》(1963年)、《三七批示》(1971年)、《喜讯传来》(1972年)、《阳光雨露照天大》、《周恩来像》(1977年)等。这些作品,大多是任务性的,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活、大众思想与艺术上的写实风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傅老师的思想大大解放,担任了学院素描教研组长,被评为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参加了天津市的妇代会、党代会、文代会,被聘为教授、硕士生导师和市高级职称评委,创作了大量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作品。

《报春》 傅乃琳 1981年 布面油彩 111x120cm

1981 年参加“天津市建党六十周年美展”,并在《新港》、《东方少年》、《画廊》等刊物上发表。1987年参加国家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教师书法绘画摄影展览”。(捐赠作品)

从题材内容看,这些作品可大致分五类:一是主题性创作;二是肖像;三是人体;四是静物;五是风景。在主题性创作中,《亲人》(1979年)、《心潮》(1984年)都是歌颂周总理的,其中《心潮》描绘一个雕塑家坐在他的作品--周总理大理石像前沉思。雕塑家处理为侧影,轮廓清晰,神态专注,色调温暖而凝重;总理雕像为正侧面,洁白的大理石质笼罩在明亮的光照下。雕塑家和他的作品形成一实一虚、一暖一冷、一正一侧的对比。整个作品构思精巧,风格简洁,富于诗意。《报春》、《生命的旋律》、《窥》(现更名为《?……嗯》)、《场》都是儿童题材,它们的特点,是把儿童形象置于抒情的自然场景之中,以象征春天的绿色、黄绿色作基调,面对这些作品,我们所感到的,既是孩子的天真可爱,也是画家自己明朗、愉悦和憧憬美好未来的心境。肖像作品,所画多是女青年,其中沈深(《女儿》)和海青(《海青》)都是在天津美院长大的孩子,我在学校的时候,她们还都是跳猴皮筋儿的小女孩,在画像中已长成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我还能清晰地认出她们,足见傅老师捕捉人物形神的高超能力。

《女儿》 傅乃琳 1984年 布面油彩 63x50cm(捐赠作品)

《凝思》、《红衣少女》、《樱桃红了》、《化妆》、《艺术青春》、《紫衣》、《若西坚赞》等,都是带有创作性质的肖像,每一件都有不同角度、环境、色调的设计,姿情各异,但在精神气质上,她们又都有新时期青年人的特征。傅老师教素描和油画,画人体应是她的“看家”本领之一。所见两件女人体,一作于1991年,立像(《人体速写》)。形体刻画比较具体,用小笔触,抓大关系,画面简洁,色调柔和,有明显的写意性;另一坐像(《煌》),奔放的大笔触,模糊的形体,告诉我们这是件未完成的作品,但这种恣肆的、近于抽象表现主义的画法和风格,却前所未见,让我们领略了傅老师晚年的大胆探索。

《煌》傅乃琳约1994年纸本油彩 16.5x12.3cm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傅老师画了一些静物 ,如《盛夏》、《无瑕》、《傲霜》、《初冬》、《黄花》、《青苹果》等,它们的特点,或粗放率意,或凝重浑厚,或彩色斑斓,或空疏清朗,看去都像不经意之作,相对自由、抒情,似乎比人物画更接近于画家的内在世界。如《初冬》--窗台的花瓶里,放置了一丛秋枝,零乱的秋叶开始凋残,但它们在逆光和清冽的空气中伸展着、抖动着,焕发着另一种生命的光彩。再如《黄花》,饱满的构图,粗犷的斜势笔触,强烈的暖色对比,似乎是一种偶发的、强烈无羁的宣泄。同一时期,傅老师还画了些油画和水粉风景,如《黄菜花》、《雨》、《风景写生》等。都是现场写生,构图平实,多中近景描绘,色调浓郁又不乏明丽,有很强的光感,可以看到对印象派外光画法的吸收,与一般苏式油画的灰色调有所不同。而流动的笔势和写意式的点画所形成的表现性倾向,与上述静物画一样,标志着画家晚年向感性风格的转变。

《黄花》 傅乃琳 1994年 布面油彩 61x50cm

如果要总结几句,我想说,沈毅、傅乃琳老师毕生献身于艺术教育事业,是天津美院西画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者,我们这代学生,都敬重他们,并在多方面受他们的影响;两位老师质朴而真诚,更是质朴而真诚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追求,也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里。

我离开天津30年,虽不断怀念母校,感激师恩,但说到对老师思想和艺术的了解,还是十分肤浅的。在母校为沈毅、傅乃琳老师举办展览之际,我这篇短文只能表达自己的感念之情和读画感想,完全谈不上是研究。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师友指正。

(马雨超 李旭飞王金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