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狸的寻家筑巢之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河狸家模式的优势 河狸的寻家筑巢之旅

河狸的寻家筑巢之旅

2024-06-26 15: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河狸游泳技术超一流,看,它正在水下为筑巢搬运树枝!(腾讯科技)

寻家路并不顺利,它已记不得这是离家的第四周还是第五周,它已经把附近水域都游了一遍,还没有找到可以安家的地方和一个相互扶持的单身雌河狸。每当它发现适宜居住的水域,总能嗅到其它雄性河狸的气味,这气味宣示着领地的所有权。它只得继续前行,没有家园的庇护,它时刻保持警惕,生怕一不留神就有性命之忧。

此时,一头灰熊也刚刚离开家门,独自求生,已在洞穴中沉睡了半年,灰熊饿了,四处寻觅着食物。河狸发现了这只灰熊,它想起了爸爸的教导,迅速游向了深水区,要知道,灰熊也是会游泳的,只是速度没有河狸快,这点优势在深水区才能被充分利用。再说,它还有水下闭气的本领。河狸安慰着自己,不要紧张不要害怕。老天是眷顾它的,年轻的灰熊没有太多的捕猎经验,根本就没发现河狸的存在,它躲过了这一劫,继续流浪。

终于,它来到了一处未加工过的溪流,这距离它的出生地——柳树塘只有3公里,但对它来说,已是极长的行程那个,它累了,想歇歇脚,最好能在这筑巢。刚刚躲过灰熊的它刚放下戒备,打算休息会,就嗅到空气中飘者的另一只河狸的气味,看来,这里又被占据了。它心头一阵失望,准备走人,却看到气味的主人,一只漂亮的雌河狸望着它,含情脉脉。雌河狸也是刚刚离开亲人,几天前才在这里安家。

两颗年轻的心走到了一起,它们互相梳理着毛发,耳鬓厮磨。雄河狸厚颜无耻地认定妻子对自己是一见钟情,是不是一见钟情我们已无从推理,但是,就是这几分钟建立起的感情,竟让它们俩厮守至今,如果没有意外,就会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不得不说,河狸对待感情还是很专一的。

筑巢

尽管是在蜜月期,河狸也没忘记筑巢大业。家是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深深烙在河狸的心中。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首要任务是建筑一道水坝。它们要利用筑起的水坝拦截住小溪流,这样水积存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池塘,而这个池塘就是筑巢的关键所在。池塘的水位由水坝控制,既不会太深,也不会太浅。

夫妻俩用牙齿咬断灌木枝,把灌木搁置在溪流底的一个土垫上,为了增强稳定性,它俩又从各处运来石头,堆在上面,中间的缝隙被它们用泥浆一一堵上。这段日子,夫妻俩像是收废品的,一遇到木头、石头、水草就下手往家运,在两只河狸的努力下,三角形的水坝基本成型。随着水位上涨,河狸还是继续堆加材料,水坝越来越宽,越来越高,直到蓄水达到夫妻俩满意的位置,一般情况下,筑坝过程约1个月。不要担心,河狸并没将溪流堵死,只是延缓溪水流动,水坝下面,水仍能正常流动。

别小看这道水坝,有了水坝,河狸夫妻才能在水中筑起巢穴。不仅如此,被水坝拦截的水流给周围陆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柳树长得越发茁壮,吸引各种动物一个个前来,为这片湿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相信吗?这是河狸筑造的水坝!(网络图)

不过,夫妻俩刚刚修筑完水坝,落基山的夏天也快到了尾声。艰难的时期就要来临了,天气转凉,食物也越来越少,年轻的夫妻俩都明白,苦日子要来了。它们得赶紧收集食物,还得抓紧时间建造一个温暖的家,为过冬做准备。

夫妻俩把巢穴的入口选在了隐秘的水下,走过一条长长的水下隧道,就能通到温暖干燥的里屋,这样不易被天敌——狼、熊、猞猁等发现。尽管喜欢在水中嬉戏,但是谁也不喜欢住在潮湿的地方,于是河狸对屋顶和墙壁都做了加厚处理,不仅防潮、防寒还能御敌。

就看水塘里,河狸夫妻俩忙忙碌碌,先把树枝和泥土掺和起来,堆成个小土丘,随后,对着小土丘又是挖又是咬,一副追求完美,势必把房间弄得合乎心意的样子。如果还有时间,夫妻俩还打算挖一条护城河或是再修一些附属建筑,但已来不及了。它们还得准备过冬的美味。

河狸是素食主义者,树枝、小树杈上的嫩树皮、树叶都是它们的挚爱,在切咬树干时,它们也没有闲着,对着树叶、树皮大吃特吃。为了过冬,夫妻俩天天往外跑,收集桤木、三叶杨、白杨和柳树的枝条,顺着池塘的水流将它们一根根拖回来,统统堆在巢穴不远处的水下。这样即使冬季来临,池塘水面结冰,它们也能从水下游过去,在储藏室中抽取一两根树枝,回到巢穴中啃食果腹。

河狸是素食主义者(网络图)

然而由于没有生活经验,这对年轻的夫妻并没有存储充足的粮食。实在被饥饿折磨得受不了,年轻的丈夫只得外出觅食,冒着凛冽的寒风和被掠食的危险。幸运的话,能找到一颗小树苗,这样夫妻俩又能熬过一天。难捱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冰雪消融,春天的来临又给它们带来了生的曙光。这一年,它们要迎来自己的宝宝了,过了自力更生的一年,夫妻俩掌握了更多了生活经验。往后的日子,它们要继续没有完成的工作,完善家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