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河南坠子戏是什么意思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吗?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吗?

2023-03-24 12: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是。

作者:天涯@yletpkki(阿招)

 第四章 文字

文字出现是文明的标志,是记载文明信息的工具。中国汉字是表意文字,三千多年前商朝甲骨文的时代已经相当成熟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贾湖遗址八千年前的甲骨契刻符号,多载于随葬的带孔龟甲甲板上 ,无论是刻写背景、刻写方式还是载体,都与几千年后的殷墟甲骨文十分相似,人们有充分理由相信,这就是中国汉字的最初起源。

安徽省蚌埠双墩遗址距今7000多年,出土的630多个刻划符号,其中不少与甲骨文金文是一致的。

  汉字从开始到发育成熟,用了整整四千多年的时间,可以想见汉字创造发展过程的历尽艰难;同时,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为中华民族留下无穷的智能成果,成熟使用三千多年后依然充满勃勃生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一点也不落后,相比其它文字,汉字日益显出表达精准而简练等众多优势,可谓“苦尽甘来”。

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文”、“苏美尔”楔形文字,,它们的雏形是怎样的?从开始到成熟经历了多少年?

骰子六面,每个相当于六颗石子

安徽省蚌埠双墩遗址距今7000多年,出土的630多个刻划符号,其中不少与甲骨文金文是一致的。

4.1

从商代甲骨文开时,汉字一直在演变,历经钟鼎文隶书楷书等阶段,期间还有行书草书,唐代以前,都是手写,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宋代以后开始流行,形成了印刷体--宋体,这个时候,距离汉字成熟时不过两千多年而已。

  每一个时期每一种书体都有千万种作品,千姿百态,竞相争妍,但时代特征是抹不去的,人们甚至可以根据出土文字的不同书体去判断历史年代。

“古埃及”文字前后使用2700年,“苏美尔”楔形文字使用3400年,它们有变化吗?能根据不同书写特征判断年代吗?

商周秦汉,每个时期都有众多不同风格书法争相斗艳

同样是一个人,不同时期的字体也有变化,比如唐代的颜真卿:

看看地中海沿岸的,有这样的变化轨迹吗?

有人说古埃及文字有圣书体僧侣体世俗体,这是演变的证据。其实这几种字体实际上跟现在的英语的印刷体(大小写)手写体差不多,对应中文,还可以理解为楷书行书草书,是同一时期文字的不同写法,而非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字:

看看连云港出土的东汉尹湾汉简,上面的同一个字写法区别都不小,不比圣书体僧侣体世俗体有一比,它们可都是同时期的文献:

4.2

中国汉字自商代甲骨文开始初步成熟,到一千多年之后的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了装饰性很强的变体美术字、鸟篆文,那写法几乎是诚心让人看不懂的做派。这是文字写法玩到了极致做法,那是文字成熟的自然结果。这是真文字。

“古埃及”文发展了好几千年了,来来去去都只是规规整整一点没有变形的图案(好像生怕后人看不懂辨别不出来的样子),这是什么原因?

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有变形美术字吗......

右下角是现代人作品(唐云私印):

事实上,中世纪的抄本也有很多装饰性的字体出现了,这时候的欧洲,使用文字的时间满打满算不过一千多年而已,这是真有文字的自然结果。为何使用了两三千年的“古埃及”“苏美尔”却没有装饰性字体呢?

4.3

中国古人的信息都写在什么材料上了?寻觅多少年才最终发明了纸?从贾湖文化开始,到西汉出现纸,用了差不多6000年,即使从商代算起,也用了将近2000年。从此之后,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下面是粗略总结的一些古代写字材料,它们的很多特征是可以作为断代依据的:

  各种动物骨头,龟甲,(最早是贾湖遗址,主要使用是商代,最迟西周,刻锲,少量墨书)

  各种陶器(新石器以后历代都有)

  各种青铜器(商周秦汉,春秋以前铸铭,春秋后开始有少量刻铭,汉代一般刻铭)

  玉器(玉印,刻铭,墨书)

  竹木简(战国秦汉晋)

  丝织物(战国秦汉,主要在楚地)

  砖瓦(秦汉砖铭,瓦当,)

  泥巴(封泥)

  漆器(战国、汉)

  金银器、印玺(刻铭,墨书)

  悬崖峭壁(汉代以后)

  石刻(战国开始,碑刻,墓志,)

  纸(西汉以后)

••••••···

商武丁卜骨,王襄旧藏。 ​​​​

卜辞中有“册”和“畵(画)”两字, 说明商代已经使用毛笔在竹木简上书写,现存甲骨上也发现有毛笔朱书的字迹。《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商代竹木简的使用要比甲骨广泛的多,可惜竹木腐朽无法留存至今。

顺便说一下,殷商古人用甲骨记录文字,同时发展出了骨雕,留下众多精美的骨雕艺术品:

瑞典斯特哥尔摩亚洲艺术馆藏殷墟精美的雕花骨器

地中海沿岸数以万计的莎草纸文献泥板文献真是神迹。对比一下中国的石刻和两河流域的泥板

还有一个,中国古代(商代以来)的出土文字资料,只要愿意,基本都可以编出一一对应的字典类工具书(当然,也都会有少数字是难以释读或者存疑的),也编出了不少这样的书籍,地中海沿岸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都出土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它们能编出同类的书籍吗?

再看看出土文献的释读翻译,比如秦朝的睡虎地秦简,先把竹简上的文字逐字翻译,再断句,再注释,最后形成现代文翻译:

还编成字典,这样的地中海沿岸有吗?:

象牙刻的书

这些铭文,刻在中间而非空白处,有多少会与雕塑线条产生干扰搞混乱影响阅读?这么多的近三千多年前的文字资料该有多少珍贵历史信息,可曾相关的文献研究成果?同样的情境如果在中国考古出现,一定会引起轰动,然后热烈出版、研究,比如之前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简发现一篇佚文《神乌传》,最近清华战国简又发现佚文《参不韦》

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出土几十年,其中一个字至今没有绝对共识,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文字是怎么做到一破译就准的?

司(后)母戊鼎到底叫什么好像并没有100%达成共识,论辩双方都有重磅级学者,吵了几十年。双方争辩的要点是,¹“司”字与“后”字在殷商时期是不是有时候互用,字形上的区分要等到春秋以后?²殷商时期有没有“立后制”?有学者援引《白虎通》认为没有;周之前都是“妃”,周之时有了“王后”,秦汉时期有了“皇后”。³还有学者认为,“司”不是祭祀的意思,而是“嗣”,即“王位继承人之生母”。

4.4

 春秋时期著作《老子》(道德经)五千字,传承过程中有很多抄本,其中不少已经湮灭,流传下来的也很多残缺不存,可见典籍保存之难。

  比老子稍晚两百年的亚里士多德著作三百多万字,几乎一字不漏流传至今,古代欧洲没有纸,据说是用羊皮纸传抄的,能做羊皮书的只能是小羔羊的嫩皮薄皮,那得用多多大的羊群?羊皮不易保存,他们是怎么做到千年不朽的?两千多年间历代的抄本有哪些?(有人说今天能找到的亚氏著作最早文本,都是在造纸术传入欧洲之后的。)

历代老子道德经,左下角是十八世纪的日本刻本:

欧洲的羊皮书,只能用小羊羔的皮制作,非常费时费工,据说圣经那么厚的羊皮书得用几百只羊,抵得上一座葡萄园

简单对比一下《汉书·艺文志》(包括商、周、秦、西汉期间一千多年)的著作与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汉书·艺文志》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部分,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亚里士多德”著作内容涉及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总之,涉及古希腊人已知和各个学科。

中华文明自有文字出现,历经一千多年的生长发展之后,在春秋时期形成了百家学派,各种学说竞相争妍、碰撞,产生出绚丽的火花,留下很多不朽著作。

  到了约500年后的东汉,《汉书·艺文志》做了个整理统计。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诸子百家中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而在东汉当时世上有留存的书籍则是:“大凡书(总共)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入三家,五十篇,省兵十家。”,五百九十六家,就算每一家一个作者吧,就是近六百人,才有这么些成果。

  他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倒好,一个人就有差不多同等多的著作,而且涉及面还更广,他是怎么做到的?

  《汉书·艺文志》中的著作,到今天已经十不存一,但是比《汉书》成书还早300年的亚里士多德的三百万著作一字不差的留存到今天,这有是怎样做到的?

  下面是《汉书·艺文志》中的部分典籍及其保存情况:

4.5

看看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从最初的族徽符号到简单的一两个字,再到十几个字,发展到后来一百几百字(最长的毛公鼎铭文499字)的长篇,经历了大概一千多年。

楔形文字公元前3400年左右雏形产生,多为图像。公元前3000年左右,楔形文字系统成熟,字形简化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

比毛公鼎早约1000年,前1750年在没有什么刻碑传统的两河流域建立的汉莫拉比法典共3500行,真是差距啊。还有,汉字由贾湖刻符发展到商代成熟的甲骨文,经历了4000多年,而楔形文字由雏形到成熟不过400年,差不多快了十倍。

商周时期的文献很短,但是同时期的单字很多,与之相对的,古埃及苏美尔巴比伦的单字很少(甚至可以与英文字母一一对应),但是文献资料却很长,那么简单少量的字符是怎么做到表达那么复杂的内容的?

没有形成文字的巴蜀地区符号都比埃及两河要多得多

商周时期的部分图形文字,目录就有近二十页:

人字部的其中部分(几种文字谁真谁假是不是已经了然?):

里耶秦简的加密数字:文字、数字之外,还有这种表达方式

4.6

中国的古书,一般都有注,尤其是名著,注解的还不止一家,因为时过境迁,古书的不少地方实在难懂。历史上很多人就是注书成名的,注《春秋》的左丘明,注《春秋左氏传》的杜预,注《三国志》裴松之,注《老子》、《周易》的王弼,注《水经》的郦道元,等等。这些好的注解就往往与原著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流传后世,后世传抄、刻印的时候,原著是大字,注文是小字,清楚明白。当然,到了现在,这注文也一样是古文了。现代人阅读起来,无论是原著还是注解,都是有一定难度的。

  一方面我们能认得出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字,另一方面我们要真正读懂古代文献离不开历代古人的注释,这两方面相反相成,既说明中华文明传承有序,也说明了文化会变化发展,时间地点变了有些字词语句的意思必须要有相应解释才好准确理解。

为何与庄子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他的三百多万字著作历史上,既没有传抄本,也没有注解本,现代人却一点都没有障碍就可以阅读理解了呢?难道古希腊时期的语言环境跟现在真的没有任何差异?有或者他是欧洲白居易?就算是白居易,他的诗歌现在也是需要有注解的啊。

  说起来,亚里士多德著作有六奇:

  一是多,这个不用解释了;

  二是涉及学科门类广,几乎全方位都涉及了;

  三是分科细且与现代学科分法吻合,战国时期就知道后世的科学门类分法了;

  四是不用历代传抄,跨越近两千年直接一步传承到位;

  五是没有后人继承,这么一个集大成者,后世弟子渺然;

  六就是不用注解了。

···

地中海沿岸三古(“古埃及”“古苏美尔”“古希腊”,第四古则是“古罗马”)都好像没有注解体著作,后来的欧洲好像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大字是原著,小字是注文:

对比亚里士多德与大约同时期的先秦著作的字数:

4.7

优秀的文明,一定会解决好继承发展的问题。要传承文明,必须要有教育。

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很早就规范地有组织地发展起来了。西周的时候贵族子弟要学“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当时的官学“公共课”,不同的世家大族还会有不同的“家学”,孔子以后,平民化的私学兴起,诸子开馆授徒,最终形成百家争鸣的辉煌局面。

要教育,就必须有教材。我们看看历代的启蒙教材。《汉书·艺文志》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小学教材:西周有《史籀》,秦增加了《八体六技》、《苍颉》、《爰历》、《博学》,西汉新增了《凡将》、《急就》、《元尚》、《训纂》、《别字》、《苍颉传》、扬雄《苍颉训纂》、杜林《苍颉训纂》、《苍颉故》,共十家四十五篇。

以后历代皆有增补,南北朝有《千字文》,宋代有《三字经》,《百家姓》,《史学提要》,《性理字训》,明代有《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千家诗》,清代有《声律启蒙》,等等。通常说的“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是启蒙教材的经典。

下图是中国两千多年中的部分启蒙教材。地中海沿岸三古四古持续三千多年,有哪些启蒙教材、书籍?

敦煌文献中的部分儿童教材:

出土文物中还有古人学习练习的稿本,商代甲骨中有刻画鸟的过程步骤图,展现了由鸟嘴、鸟头、鸟身进而全部鸟形的刻画过程,还有学习者练习刻画动物的甲骨;东晋十六国的楼兰残纸中有不少是习作,可以想见古人学习的认真与刻苦:

4.8

要写字就一定要有笔, 古代既有软笔也有硬笔,从实物上看,现今见到最古老的笔是春秋时期曾侯乙的毛笔,而最古老的硬笔是汉代的双瓣合尖竹管笔,这可以说是现代钢笔的雏形。事实上,用来刻写甲骨的商代刻刀也是“硬笔”,商代妇好墓出土了一组精美的动物造型骨刻刀玉刻刀。至于软笔,从彩绘陶器以及陶寺朱书扁壶看,四五千年前就有了。

  有笔还要有墨,有墨还要砚,最古老的砚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同时期的笔估计已经锈烂了)。

  写字会写错,写错了怎么办?错了就改,竹木简牍时代,“橡皮檫涂改液”就是削刀,写错了就削掉重新再写。所以写字的文书又叫刀笔吏。纸张毛笔时代,“涂改液”就是雌黄,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成语“信口雌黄”就是由此而来的。

 不知三古四古他们的笔墨纸砚长得什么样的?

由此想到“古埃及”一些更精妙的绘画,比如那些薄如蝉翼的轻纱,到底是用什么笔画出来的呢?芦苇笔?那太粗了;还有希腊那个著名的战士下棋彩陶瓶,那些精美细腻的纹饰是怎么画出来的?要知道,英国人也承认“古罗马时期没有纸笔”,这可是最近的事情啊。

事实上,早期欧洲的墨水是有腐蚀性的,时间一久就对纸张造成破损:

有人发现梵蒂冈藏伪称汤若望作的《见界总星图》背后写的字有被墨水腐蚀的明显痕迹

写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本扉页背面的文字同样被墨水所腐蚀

西方十九世纪以前用的都是腐蚀性墨水,直到二十世纪才解决墨水的腐蚀性问题,古埃及用的是什么墨水而不伤莎草纸?按理莎草纸很早就传到希腊,按理古埃及的没腐蚀性墨水也传到欧洲了,为何后来墨水问题困扰欧洲那么久?

古埃及这些文献用的是什么墨水古埃及这些文献用的是什么墨水

这样的作品,是用什么笔画出来的?

热气腾腾的“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彩绘陶甁

古埃及的书记员塑像,一搜就是一堆,姿势都差不多,书写材料应该是莎草纸,奇怪的是居然都是卷轴的形式,还有铜削刀。中国古代竹木简时代有铜削刀,纸张时代有卷轴,不再用铜削刀,古埃及那是“兼而有之”啊:

卢浮宫的,“端坐的书记员”是一件著名的古埃及雕塑,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它大约制作于埃及第四王朝和第五王朝之间(公元前2500年前后),比我们的夏朝还早

资料不详,年代跟卢浮宫的不会差太多

这个还有铜削刀,你又不是竹木简,莎草纸用什么削刀?

埃及博物馆的,还上了埃及货币

商周战汉时期的顶级文具,不知地中海沿岸的贵族文具是怎样的?

中国汉代的铜削刀,约1800-2000年前

西晋青瓷对书俑,书写材料是木牍,约1700年前,埃及的书记俑几乎可以批发,我国几千年目前就这么一件:

东晋女史箴图,书写材料是纸,约1600年前

4.9

 简单做了一个表,对比了一下几个古文明的文字,使用两千年以上的有中国埃及苏美尔,中国留下了海量的典籍以及古代成语,但是埃及苏美尔则欠奉,这合理吗?

  古希腊的文字是一笔糊涂账,所谓的两种线形文字,出现很早,相当于商代的时候就有了,但是使用时间不长,亚历山大还没有统一就消亡了,亚历山大的帝国使用什么文字、古希腊通用什么文字没有确凿结论,亚里士多德使用什么文字创作,著作用什么文字流传也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还有文字与出土文物的关系也是很有意思的,中国的文字成熟之前的新时期时代已经有大量精美的石器玉器文物,随着文字的成熟发展金属文物以及大型建筑遗址则越来愈多。为何两河流域古埃及的青铜文物那么少?在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成熟以前两地的新石器文物有哪些?

4.10

 戏剧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的戏剧成熟于元朝。在元朝之前,有哪些关于戏剧的元素已经准备好了呢?

  一是素材,从《春秋左传》开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北史》《隋书》《新旧唐书》《五代史》等等历代史书记载了众多的悲欢离合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事迹,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数之不尽的原素材;

  二是创作,从六朝开始,志怪小说崭露头角,唐代传奇引人入胜,宋代说书评话深入民间,所有这些,既为戏剧创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材料;

  三是表演人才,从汉代开始的乐舞百戏,到唐代的伎乐表演,古代贵族的娱乐生活一直很丰富,伎乐说唱的传统为戏剧表演准备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和人才传承;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到富贵人家有强大的娱乐需求,反过来也滋养了伎乐、戏剧。

  四是两位皇帝为戏剧的产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是唐玄宗,首创梨园,使到原本是不入流的伎乐表演者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也大大提高了社会影响;二是南唐李后主,他以皇帝之尊专写长短句(词),使到原本是乐坊唱词(社会地位认可度都比较低)的“词”这种文体得到文人的承认并跟风创作,产生了巨大的硕果“宋词”,而“词”的长短句体裁和形式都非常适合作为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唱词,为戏剧的台词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是社会环境的巨变。隋炀帝开始开科取士,读书成为人们晋升的有效途径,几百年来已经成为强大的社会传统,元灭宋以后,从1279年至1315年废科举,读书人出路受阻,于是不少人转向戏曲创作,为戏剧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作者,也产生了大量的高质量作品。

  有了这些条件和积累,中国社会从商代文字成熟开始发展了2000多年才有了戏剧的繁荣。

  资料说“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初”,有悲剧作家则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戏剧作家克拉提诺斯、欧波利斯和阿里斯托芬三人。我就想问问,“古希腊”文字这时候成熟了多久?有多少历史题材让他们进行创作?“古希腊”那么丁点地方,历史上有多少娱乐传统?有多少社会财富余力去养那些剧团?

中国戏剧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三百六十多种不同剧种,希腊戏剧成熟那么早,发展到今天,欧洲有多少地方剧种?

中国的部分地方戏剧:

北京:京剧 北京曲剧 西路评剧 北昆

河北:河北梆子 评剧丝弦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上四调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山西:朔县秧歌 锣鼓杂戏 耍孩儿戏 灵邱罗罗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孝义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凤台小戏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戏 洪洞道情戏 弦子腔 晋北道情戏 壶关秧歌 临县道情戏 襄武秧歌 眉户 蒲剧(也叫南路梆子)

内蒙古:漫瀚剧 二人台

辽宁: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彩扮莲花落 蒙古剧

吉林: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戏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眉户戏 弦板腔

甘肃:陇剧 甘南藏戏 影子腔 高山剧

青海: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新疆曲子戏

山东:山东梆子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五音戏 柳琴戏两夹弦 枣梆 吕剧茂腔柳腔 四平调

江苏:昆曲 通剧 淮海戏锡剧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淮剧扬剧淮红剧 海门山歌剧

安徽:黄梅戏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安徽戏 庐剧端公戏 沙河 调 徽剧安徽目连戏 泗洲戏 坠子戏含弓戏 芜湖梨 簧戏 文南词 凤阳花鼓戏 淮剧淮北花鼓戏 嗨子 戏 皖南花鼓戏

上海:沪剧 奉贤山歌剧 滑稽戏

江西:赣剧 河戏 宜黄戏 万载花灯戏 宁都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 戈阳腔 宁河戏 赣南采茶戏抚 州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盱 河戏 瑞河戏 萍乡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福建:莆仙戏 梨园戏高甲戏闽剧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 茶戏 庶民戏 平讲戏 词明戏 大腔戏南词戏 芗剧 闽西山歌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默林戏 右词南剑调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歌仔戏

广东:粤剧 正字戏 白字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雷剧梅县山歌剧 潮剧广东汉剧 西秦戏 粤西白戏 东昌花鼓 戏 临剧

广西: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 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

湖南:湘剧 祁剧 长沙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湘昆 师道戏 湘西花灯戏 常德汉剧 巴陵戏 常德花鼓戏 衡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湘西苗剧 湘西阳戏 衡阳湘剧 辰河戏 岳阳花鼓戏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汉剧 荆河戏 湖北越调 东路花鼓戏 南剧 山二黄 湖 北高腔 荆州花鼓戏梁山调 远安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楚剧随县花鼓戏 鄂西柳子戏 郧阳花鼓戏 堂 戏 襄阳花鼓戏 阳新采茶戏 文曲戏

河南:豫剧 南阳梆子 河南越调河南道情 大平调怀梆 豫南花鼓戏 罗戏 卷戏 大弦调 河南曲剧乐腔 怀 调 五调腔

四川: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白剧云南 壮剧 彝剧

贵州: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 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藏剧

海南:琼剧,临高木偶戏,海南本地独有的剧种,属于闽南语系的剧

这样的戏楼,戏剧传统“历史悠久”的地中海沿岸可曾有?

宋家庄穿心戏楼

位于张家口蔚县宋家庄镇宋家庄村,明代建筑,它是一座过街式戏楼,又称穿心戏楼,中间过道平时通车、通人,演出时用木板盖在通道上面,前后置木闸板成全封闭状,实用性很强。

首都博物馆藏元代的瓷戏台人物纹枕

美国辛辛那提美术馆藏元代磁州窑,元曲场景纹枕 ​​​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唯一一部元刻杂剧选本。全书收元人杂剧三十种,有十四种为孤本。先后由明代李开先、清代黄丕烈至民国罗振玉诸名家递藏。1914 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请当时著名刻工陶子麟覆刻了这部,题作《覆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此为日本大正三年朱印刊本。

4.11

中国的汉字除了有高度精准的记载、传递信息的功能以外,还有非常美观大方的外形,由此产生了汉字的书法艺术,从商代汉字刚刚成熟的时候书法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从甲骨文开始,汉字发展经历了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主要阶段,每一个阶段留下来的文字资料都是后人学习书法趋之若鹜的重要经典和范本,除了这主要的几个书体以外,还有衍生的几个书体,比如秦隶是小篆的简写体,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草书由章草而来,狂草是草书的更进一步······

  所有这些书体今天都依然有很多的艺术爱好者在学习、延续它们,并且进行艺术创作。这世界上的文字,只有汉字才可以挂在墙上成为艺术装饰,有时候,甚至只是写了一个字,就可以点缀一个房间。

  这就是汉字,真正古文明的文字的魅力

4.12

由于表音文字的缘故,欧美人士根本就没办法做到跨行研究,他们只能在自己一开始选择的行业内打转或者深究下去。因为语音字母文字对于跨行专业词汇来说,本质上就是进行了隔离作用。相反,汉文化的子民,只要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就可以无碍地游弋于各门各科的知识海洋之中,也可以看懂两千多年前古人的著作,这是多么难能而幸福的事。

据有关资料表明,现在英语至少有60万个单词,也有人说英语有100多万个单词,《新英汉词典》实际收词8万余个;《牛津大辞典》初版收录了41万个词;《韦氏大词典》第二版约收了60万个词;牛津英语辞典收入了60多万个单词。每年新增单词数以万计,并且,英语的联想性差,大多数都要死记硬背,不像中国汉字,认识了“电”字,就可以理解电脑,电话,电灯,电炉······所以,中国人只要认识三千多个常用汉字,就可以读书看报看不同专业的学术报告,英语则不行。

在英语里,rooster(公鸡)、cock(公鸡)、hen(母鸡)和小鸡(chicken)看不出有联系;小牛(calf) 公牛(bull )母牛(cow)奶牛(dairy cattle )牛肉(beef)相互间是完全不相干,还都跟“牛”这个统称不沾边;不能区分舅舅叔叔姑父姨父和陌生男子,一律统称uncle,不能区分舅妈伯母婶婶姨母姑母与陌生女子,一律统称aunt,不能区分爷爷外公,不能区分奶奶外婆····

据报道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年轻人不知道 chicken eggs是hen生出来的,但是,估计同样年纪的中国人都知道,鸡蛋是由母鸡生出来的,由此可知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的差距,联想性差:

这则宋人随笔说明了古人造字真是有规矩有原则有深意的:

《容斋随笔·五行衰绝字》

  木绝于申,故柛字之训为木自毙。水土绝于巳,故汜字之训,《说文》以为穷渎,圯字之训为岸圯及覆。火衰于戌,故烕为灭。金衰于丑,故钮为键闭。制字之义昭矣。

再看看这个小资料,同样有意味的汉字小故事不知有多少,可古埃及苏美尔文字同样号称表意文字,可曾有这样的例子?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八千年前的独木梯:

独木梯至今西南山区一些地方还在使用

在甲骨文中有一个字跟独木梯是很像的,不过释读为“阜”字。

左下箭头指处:

甲骨左边数起第五行最下面一个字太形象了。一个人头朝下的从独木梯上掉下,就是“坠”字。

@自由鹰R: 阝旁在左就是阜子演化。 阝在右是邑字的演化 。阜字象形字 上象絫高。下象可拾級而上!这个独木梯的发现 印证了 阜字的原意!根据形象又演化出 凸起 土山 的意思 根据本意和读音 又演化出 辅 扶 的意思

附 陡 降 陞 阶 除 .....都和梯子有关

-----------------------------

@蜀中狂人 2018-05-06 19:56:35

我也认可这个!

隘是左耳,为阻即由下向上;郑是右耳,为垂即由上向下。二者其实都是高但方向不一样。因阜就是高,但上下功用有区别。

大家看中国地理就知道西方高,东方低。且左东而右西,故同样的一个高象,方位不同代表的意思也略有差别。比如隘者,必是人在高地之下感其阻挡,而郑则居西高而临东下,所以郑州就是守河洛山口的地方。当然右耳在繁体字中一般是记作邑的,右耳是简化。

---+---

金属时代以来的金属冶炼铸造以及青铜器给中华文化留下很多成语:铸造 ,陶冶,爵位,加官进爵 ,至尊,尊崇,尊敬 ,问鼎中原 一言九鼎 ,鼎立,鼎力,鼎足 ,钟鸣鼎食,九大簋 ···社会生活产生文化,文化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词语,既是青铜时代的结晶,也是青铜时代的见证。

这些,所谓的青铜冶炼发源地西亚有吗?

最初意义的鉴,可以追溯到陶器时代,那时还没有铜镜,只能以水为鉴。青铜器出现后,水作为镜子的功用依旧有其可取之处,在光线合适的情况下,照得比铜镜更清晰。所以,有很多青铜鉴文物流传至今。

  而鉴作为镜子的意义深入人心,现代汉语中与鉴有关的词语都有比照的意思,这至少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

很多现代词语都是古代生活实践的印记。这样的词语地中海沿岸可曾有?

4.13

中国的古籍,出版的时候一般会有一个版本问题,出版者会在序言后记中加以说明,因为历朝历代传抄刻印者众,而且难免有错漏,所以会有一个版本选择校对的问题。

  而古籍出版中的一个类型,就是直接影印古本出版。比如两千多年前的《易经》,《管子》,《诗经》,《孙子兵法》,《史记》,《汉书》等等,唐代以前的抄本那是没办法想了(有也是残本,也有出版的,当字帖之类),一般是宋代刻本,版本精美,看起来是一种享受,比如最近的《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就有十辑一百多种,都是几百年前的善本,很多原著都是一千多年前甚至两千多年前的经典。

  地中海沿岸有哪一种古籍可以这样做?

南宋黄善夫刻印的《史记》,历史上赫赫有名,影印版备受推崇那也不用说了,人们甚至喜欢它的字体,用其中的字来印一些书以示敬意,这样的事情地中海沿岸可以做到吗:

4.14 标点

现在都说标点是近代西方传来的。在文物资料中,马王堆帛书就有了标点,或者圆点,或者横线,标在每段开始第一个字上面:

甘肃武威西汉简《士相见之礼》,里边的标点,有黑圆点,每段之后、或者之前,还有竖写的括号『 』:

宋代的书有了句号,每小节完了以后就用:

明代的标点已经很普遍了,除了句号,还有顿号(跟现代的形似,但作加重号用)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唯一一部元刻杂剧选本,可见元代已有括号雏形。

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刊本《尚书》,中括号:

元明时期的散曲杂剧刻本,是标点符号的渊薮:

  《新锲梨园摘锦乐府菁华》为明代刘君锡辑传奇散曲选本。此为明万历二十八年书林三槐堂王会云刊本已知应为孤本,现藏于英国博德利图书馆。

想到一个问题,古埃及文献以及两河泥板文献,翻译的时候是怎么断句的?

用泥板记录条约,这是什么主意?

“最早的书面和平条约”

  “伊斯坦布尔东方艺术博物馆藏公元前1259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帝国国王哈图西里三世签订的和平条约,是现存最古老的书面和平条约.有两版,这版是留在赫梯王国的版本,1906年被发现.埃及的银制的象形文字版本在1828年被发现但后来被弄丢了. 还有一个复制的版本被捐给了联合国。​​​​”

4.15 字典

汉字成熟一千多年后,战国时期出现字典《尔雅》,东汉时期有成熟细腻的《说文解字》,南北朝时期有大型字书《玉篇》。古埃及苏美尔有文字数千年,都有哪些字典?

4.16 书籍装帧、版本

再看看书籍的版本,就以赫赫有名的《几何原本》来分析一下:

现在都说《几何原本》是古希腊的著作。西方现存的最早的《几何原本》目前看到的应该是 :“梵蒂冈图书馆收藏的这份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手稿(被称为Vat. gr. 190)。图中即包含勾股定理那页。”

 公元888年君士坦丁堡的书记员斯蒂芬抄写的《几何原本》抄本(曾有资料说是最早版本),手稿现保存于牛津大学的Bodleian图书馆。

上面这两个《几何原本》据说是最早的,都是包背装。

几何原本在中国的最早版本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刻本,包背装,

 书籍装帧的源头在中国。中国的书籍装帧方式从古至今分别有简册、帛书(卷起来),魏晋纸张普及后有卷轴,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以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它对折页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对。两页版心的折口在书口处,所有折好的书页,叠在一起,戳齐折口,版心内侧余幅处用纸捻穿起来。用一张稍大于书页的纸贴书背,从封面包到书脊和封底,然后裁齐余边,这样一册书就装订好了。

  线装与包背装在折页方面没有任何区别,但跟蝴蝶装、包背装不同的是,它的装订不用浆糊,而是用线。

  所谓的《几何原本》原稿用的已经是跟现代装帧方式差不多的包背装(中国的最早版本也是包背装)了,这在中国已经是960年以后的事,不可能学自中国的西亚会有更早的版本出现吧?

从九世纪到1499年,欧洲的书大多都是可以上锁的羊皮本

  克里韦利 (Carlo Crivelli ,1430-1495)画的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画像,从下面这些文艺复兴期间的绘画中的书本样式看,那个“现藏于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的1294年的拉丁文译本”是不符合时代特征的:

古代的书应该是卷轴式,这在欧洲人自己的认知中也是承认的

其它据传是不同年代的《几何原本》,可是看纸质装帧能看出年代有那么大的差别吗?

所以,所谓的早期《几何原本》,有几个是真的?为什么没有卷轴装的《几何原本》?

----------------------------------+--------------------------------------------------

评论有讲到古希腊,那看看古希腊的哲学是什么样子的:

《道德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气”是世界的物质本原。  东汉•王充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  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  气是一种肉眼难以相及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气和物是统一的,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  气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摁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日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语)。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地气”是自然界的浊阴之气。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的物体,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地;阳气清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莽的天宇。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感而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总之,气是物质性的实体,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汉 荀悦《申鉴•俗嫌》:"夫岂人之性哉,气数不存焉。"  南朝 宋 颜延之《又释何衡阳》:"福应非他,气数所生,若灭福应,即无气数矣。"  《红楼梦》第七六回:"此亦关人之气数,所以我出来止住你们。"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七章:"大明的气数真地要完了,咱们还不加劲儿干?"

  元 方回 《除夕前大雨雪立春已八日》诗:"气数已回终是好,明朝红日上云端。"《  东周列国志》第二回:"也是西周气数将尽,尹吉甫、召虎一班老臣,相继而亡。"

  数奇  史记:“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注:三国魏•孟康曰:「奇,只不耦也。」唐•颜师古曰:「言广命只不耦合也。孟说是矣。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尚书.洪范》篇说五行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首先咸关乎肾,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最重要,苦关乎心,良药苦口,苦和咸在日常生活中都很重要,体现了水火两行的特殊性。而五味之中,酸辛甘其实都有双重作用,关键在于浓度),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 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 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 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 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 金靠水生, 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 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  众胜寡, 故水胜火.(水比火多,就能灭火)  精胜坚, 故火胜金.(金虽然坚硬,但也能被精火融化)  刚胜柔, 故金胜木.(金比木头刚强)  专胜散, 故木胜土.(木为专,土为散,聚在一起胜过分散)  实胜虚, 故土胜水.(土为实,水为虚)

  庄子: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 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 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看来很多的西方古代哲学,只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翻译而已: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pdf在线阅读_爱问共享资料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074230.html

 宋朱熹,理学: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古希腊”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德国,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结果,世界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黑格尔:辩证法,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如果意识要对自身存在进行考察,它就必须基于某种对照。也就是说,人必需要有一个"非我"作参照物,才能了解何谓"自我"。

  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写给学生的课本:《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三个圈里,“古希腊”的观点最文明,而所谓的古希腊,其实是抄袭中国的结果。

  这是哲学方面的例子,西方哲学原著与中国古代诸子的一些对比

------+-------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起源)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9900808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2·用火)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9952055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3·石器时代的证据)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111152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4·文字)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283253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5·青铜器)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379286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6·国家政权)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505787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7·马车)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782419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8·科技民族)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862245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9·陶器、漆器及其它)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896063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0·航海民族)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1046895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1·建筑)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1539692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2·数学)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1794818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3·一组古代高科技)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035249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4·战斗民族)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209270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5·酿酒)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715394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6·中医)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827250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7·纺织)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3294360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8·天文学)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4048847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9·对一些流行观点的质疑)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8133929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20·造井)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78074272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22·音乐)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79115770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