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改到崩溃,作者“怒怼”审稿人:我要改吐了!没想到怼人回复竟发了一区SCI……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河南人怼人 论文改到崩溃,作者“怒怼”审稿人:我要改吐了!没想到怼人回复竟发了一区SCI……

论文改到崩溃,作者“怒怼”审稿人:我要改吐了!没想到怼人回复竟发了一区SCI……

2024-07-10 10: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前段时间,一位来自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Lenka Zdeborova在推特上吐槽顶会的审稿人筛选机制,引发了众多学术圈大佬共鸣。

我正在审查EPFL计算机科学研究生院的申请,我看到许多申请人都有担任顶级ML会议审稿人的经验,我想知道如果同行评议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本科生完成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费心去进行同行评议!?

你以为的学术顶级会议期刊审稿人,都是来自各自领域的大牛?

事实上,你辛辛苦苦几个月做的研究论文,审稿人很有可能是他们带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不过,同行评议这一操作一直都备受争议。

发表在PeerJ的一项研究针对46个国家、14个STEM领域共1106位科研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58%的研究者表示收到过不专业的评审意见。

(图片来源:https://peerj.com/articles/8247/)

甚至连Science都看不下去了,在其官网公开吐槽那些奇葩的审稿意见:

(Doi:10.1126/science.aba5502)

“怒怼”审稿人

然而,论文的命运却基本取决于神秘的审稿人,因此大家对审稿人都是又爱又恨,大部分时候都毕恭毕敬、尊重有加。

不过,还有一些勇士敢于怒怼审稿人,直面拒稿的风险。下面分享一篇来自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JSS)上发表的一封信。

这封信是一位作者吐槽审稿人和编辑的,内容上情绪有点小激动,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作者的绝望和愤怒。以下是中英文信件内容的分享:

“这是我们的最最最最最新版手稿,我要改吐了。我又一次从头到尾修改过手稿了,我们甚至还改了页眉!现在我已经受够了,希望这次能够让您和那些魔性审稿人满意。

1、我不打算一一详述我们针对评论做出的每一个修改。毕竟,很明显您的匿名审稿人对科学过程的细节并不感兴趣,而更喜欢通过折磨我们这些碰巧落入他们魔掌的作者,从中寻求一种变态的快感,以解决他们的人际问题和性挫折。

鉴于您编辑委员会上的反社会型精神病患者,您需要不断地给他们送审稿,因为如果他们不审稿,他们可能会在外面抢劫老太太或者殴打小海豹。

2、尽管如此,这批审稿人中,C显然是最具敌意的,我们要求您不要让他审查这个修订版。事实上,我们已经向4-5个可能是审稿人C的嫌疑人发送了文字炸弹,所以如果您把稿件再发给他们的话,审稿过程可能会受到不必要的拖延。

3、此外,您建议我们将手稿缩短五页,我们通过更改页边距和使用不同字体、较小字号来非常有效地实现了这一目标。我们同意您的看法,这样的论文要好得多。

4、审稿人B建议我引用16篇他/她认为我们应该在论文中引用的文章,而这16篇文献来自不同领域,与我们的研究无关,其中一篇甚至是发表在高中文学杂志上的关于美国和西班牙战争的文章,而这16篇文献唯一的共同点是作者是同一个人。大概是审稿人B非常崇拜的某人,认为应该被广泛引用。为了处理这个问题,我们修改了引言部分,并在相关文献回顾之后增加了一个名为“无关文献回顾”的子部分,讨论了这些文章。

5、我希望您能够对此次修改版本满意,并最终认识到这项工作急需发表。

否则的话,您就是一个没有一丝人性的肆意放荡的怪物,应该关进笼子里。当然,如果你们接受并出版了这篇文章,我们希望感谢您在整个过程中的耐心和智慧,并对您的学术洞察表示赞赏。

作为回报,我们愿意为您审查一些手稿:请将这些审稿人提交给本刊的下一篇手稿寄给我们审。(冤冤相报何时了!)

6、假设您接受了这篇论文,我们会添加一个注脚,感谢您对这篇手稿的帮助,并指出我们更喜欢最初提交的版本,但您用编辑的枪逼着我们削减、重新安排、回避、扩展、缩短,总之把一篇有滋有味的文章被改成了食之无味的炒蔬菜!如果没有您的参与,我们做不到也不愿这样做。”

当然这位信件作者也很有来头,他是Robert L. (Bob) Glass,生于1932年,是美国软件工程师和作家,以其在软件工程方面的工作而著称,尤其是在衡量软件设计质量和对软件技术的研究方面表现出色。

1999年成为美国计算机协会(ACM)的会员。ACM的审查过程十分严格,目前全世界仅有五百多位ACM Fellows,华裔院士二十余人。

在该领域工作了45年之后,格拉斯自称为“我的头在计算的学术领域,但我的内心却在实践中”。

不过面对审稿人的建议,还是要尽可能做到心态平和。

同行评议作为学术界的基本游戏规则,规则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到学术界的成果产出,同行评审的流程、人员、标准都已出现了明显的缺陷,解决已暴露的问题迫在眉睫!

本文转自公众号“小木虫”。

END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面“蓝字”标题查看:

CALL FOR PAPERS|《物理与工程》征稿量子世纪年中国大学物理教育MOOC联盟2023年工作会议(扩大)暨典型案例交流会 会议纪要2023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 会议纪要2023 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在喀什大学举办全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对口支援(智力援疆)研讨会在新疆师范大学举办王青教授:理解王中林院士“拓展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碰瓷”麦克斯韦:伽利略协变和洛伦兹协变电磁场论趣谈热点:运动介质洛伦兹协变电磁理论2021年《物理与工程》优秀论文、优秀审稿专家、优秀青年学者名单王青教授:源自苏格拉底的问题驱动式教育——在互动中共同学习和成长读后感:教育中的现实和远方王青教授:昨晚(6月9日),清华电动力学期末考试朱邦芬院士:“减负”误区及我国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物理与工程》2023年第2期目录乐永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美国物理实验教学及中美情况对比顾牡:对于重新制定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认识和体会朱邦芬院士:从基础科学班到清华学堂物理班朱邦芬院士:对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李学潜教授:物理是一种文化李学潜教授:如何帮助物理系学生迈过从高三到大一这个坎穆良柱:物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是科学认知能力培养穆良柱:什么是物理及物理文化?穆良柱:什么是ETA物理认知模型穆良柱:什么是ETA物理教学法吴国祯教授:我的国外研究生经历印象——应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纪念活动”而写

陈佳洱,赵凯华,王殖东:面向21世纪,急待重建我国的工科物理教育王亚愚教授:清华物理系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葛惟昆教授:关于中外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安宇教授:为什么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需要改变安宇教授:其实教学就是积累的过程刘玉鑫教授:关于本科生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和教材编著的一些思考沈乾若:重创理科教育的美加课程改革Henderson C:美国研究基金支持下的物理教育研究及其对高等物理教育的影响《物理与工程》期刊是专注于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1年创刊,欢迎踊跃投稿,期刊投审稿采编平台:

http://gkwl.cbpt.cnki.net

欢迎关注

《物理与工程》微信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论文改到崩溃,作者“怒怼”审稿人:我要改吐了!没想到怼人回复竟发了一区SCI…… 物理与工程 轻触阅读原文

物理与工程 赞 分享 在看 写留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论文改到崩溃,作者“怒怼”审稿人:我要改吐了!没想到怼人回复竟发了一区SCI……》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