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现代俄罗斯钢盔发展史(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沙俄俄国苏俄苏联俄罗斯 苏联/现代俄罗斯钢盔发展史(上)

苏联/现代俄罗斯钢盔发展史(上)

#苏联/现代俄罗斯钢盔发展史(上)|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去年6月初,我在ebay花了40美刀订了一顶苏联SSh-40型钢盔。随后在路上漂了整整一个月时间,这顶钢盔才从万里之外的乌克兰到了我手中。

       收到钢盔后,我第一时间进行了试戴,然后就变成这样一个画风。

         当我把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后,评论就成了这样了。

你们啊,毕竟还too young!

       有笑我的人,也有人疑问。朋友也误以为这是美军的M1钢盔。为了澄清疑问并且适时做一下科普,在朋友的邀请下,我决定写这么个科普短文。

       在讲俄罗斯战斗头盔发展史之前,先来说说头盔是怎么诞生的。

       头盔事实上历史悠久,作为早古老的个人防护装备之一,早在公元前20世纪,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已经开始用皮革制作头部防具。而中国最早的头盔出现于殷商时期,在河南安阳的殷墟侯家庄1004号大墓中就曾出土过大量青铜制盔胄。后随锻造技术的进步,头盔的材料和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先进,从最初的皮革和铜,以及之后的铁头盔,头盔在那个时候被单纯用于保护头部,免受敌方的刀剑和箭矢的伤害。

       现代意义上的战斗头盔诞生于一战的西线战场。因为一战西线战场当时最主要作战形态就是堑壕战,战争中由于马克沁机枪和大口径火炮的大规模使用。横飞的子弹和炮弹弹片让双方士兵的伤亡率急剧上升。钢盔就是这种战争形态的必然产物。而关于它的诞生,有这样一种说法:一次,法军负责后勤的路易斯·亚德里安将军视察前线时,看到一名身受重伤但活了下来的炊事兵,他发现这位士兵的头部完好无伤,便询问缘故,士兵回答他在躲避敌方炮击的时候顺手将一口做饭的铁锅扣在头上,从而避免了弹片的直接伤害。亚德里安将军此后调查了很多士兵头部受伤的位置,随即开始研制一种钢盔,并在1915年陆续向堑壕中的法军士兵发放。

       这种头盔外形奇特,除了半圆形的上部和长盔边缘外,头盔顶部的轴线上还附上了一条对称的金属条,这是额外添加的导流板,目的是为了弹开炮弹片和大角度飞来的子弹。整个头盔采由低碳钢铸成,重量仅为765克,这也使得这款头盔更易制造,亚德里安将军从1915年4月试制定型后,随即法国的兵工厂开始量产。仅到同年9月,堑壕内所有法军士兵就得到了这种头盔。这种头盔也伴随着法国军队使用到了二战结束,装备时间近30年。

佩戴亚德里安头盔的法军士兵在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滇军士兵董刀(王东栋 饰)出场时即佩戴亚德里安盔。由于云南临近当时的法属印度支那(即今天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亚德里安盔很容易流入国内,成为当时滇军代表性装备。

       而俄罗斯的第一个钢盔出现在1916年,当时沙俄军队从法国订购了这种头盔,称为哈德良头盔,这个头盔的下巴用皮带固定,正面是沙俄的双头鹰徽章。

       而在同一年,沙俄也正式推出了自己的钢盔。这个钢盔完全仿制阿德里安盔,在芬兰生产(当时芬兰为沙俄内部的一个自治大公国,十月革命后独立),称为M1915钢盔。

沙俄制M1915型钢盔,注意它的双头鹰盔徽

       1917年3月,沙俄爆发“二月革命”,罗曼诺夫王朝君主专制政体终结,取而代之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此时的俄国出现了工兵农代表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视俄国人民渴望退出一战的呼声,顽固地继续参加一战。这一失当举措使得一直呼吁“和平、土地和面包”的布尔什维克党获得了底层工农群众的广泛拥护。在列宁同志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爆发了“十月革命”,最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新生的苏俄政权面临着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和外国(指协约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干涉。为了捍卫革命的果实,1918年到1922年间,列宁领导苏俄红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与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此即持续了4年的苏俄内战。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敌对双方的士兵戴着这种M1915钢盔互相厮杀。

仍然是M1915盔,只不过盔徽改成了红五星加上镰刀锤子佩戴M1915钢盔的一名苏联红军中尉

       内战结束后,苏俄转入和平建设时期。此后的苏俄红军还是保留这种M1915钢盔。但是到了30年代,苏联红军急需一种防弹效果好,且容易生产的钢盔。SSh-36头盔应运而生,此款钢盔虽与亚德里安盔和沙俄完全仿制的M1915钢盔不同,但是还是大量参考了一战时期的法国亚德里安钢盔的设计风格。

SSh-36钢盔上图是苏军的SSh-36盔,下图是德军的M35盔。从远处看,两种钢盔真的很像。

       这种钢盔盔体高而深,具有更好的防护面积,盔体的顶端有加强梁。头盔两侧边缘有大的弧形下沿,用以防护耳部。型头盔可以讲是一种设计非常成功的头盔,但其在苏联军队中装备的时间很短,时间在1936年至1942年之间。以后便被SSh-40钢盔替代,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产此款头盔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不适合战时大量装备。此盔经历过“西班牙内战”、日苏"张鼓峰"边境武装冲突和"诺门罕"战役、苏芬战争、合并波罗地海三国、苏德瓜分波兰以及卫国战争初期,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仍然可以看到头戴此盔的苏军士兵。

       早期的SSh-36钢盔安装了易损坏的皮革内衬。由于这些早期的皮革衬里的不可靠性,以后则改成了布内衬。早期的皮革下颚带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因此被逐步淘汰了,皮革下颚带也改成了布制品。SSh-36钢盔有四种尺寸:小,中,大,特大号,以适应苏联士兵的不同头型以及苏联士兵冬季头戴棉帽情况下的佩戴要求。

皮革内衬布制内衬

       SSh-36钢盔于1941年停产。由于生产数量相对不大,加上战争的消耗,存世数量已不多。今天,它对于军品爱好者来说是一种难寻和昂贵的收藏品

ebay上SSh-36盔都已经炒到近万元了

       取代SSh-36型钢盔的是SSh-39型钢盔,这是介于SSh-36钢盔和之后的SSh-40钢盔之间的一种过渡产品。它设计更为现代,并且比SSh-36钢盔生产工艺更简单。这种钢盔的盔型在接下来的29年里成为了苏联钢盔的标准设计,SSh-39钢盔主要由三个厂家生产,分别为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СТ印章)、斯大林格勒红十月工厂(ЗКО)、雷西瓦冶金厂(ЛМЗ)。SSh-39的第1种内衬是有八个手指的皮革内衬,与德国的M35、M40、M42盔相似。接着在短期内使用了人造革材料制作的八指内衬。最终版本的SSh-39钢盔内衬是棉布材质的,样式类似于SSh-36的内衬。这三种内衬都是安装在固定于3个铁片上的铁圈悬挂上,这3个铁片铆接到外壳的顶部附近。像SSh-36钢盔一样,戴这种头盔的苏军参与了当时的军事行动,1942年后SSh-39钢盔被SSh-40钢盔取代。

SSh-39盔八指皮革内衬布制内衬莫斯科无名烈士墓上钢盔雕塑,采用的即是SSh-39钢盔的样式

       SSh-40盔是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最后使用的一种钢盔,也是一种向一线作战人员大规模配发的钢盔,生产数量极大,甚至在战后初期还在继续生产。它和SSh-39钢盔唯一的外部区别是SSh-40钢盔靠近底部有六颗铆钉,而SSh-39钢盔外侧的顶部附近有三颗铆钉。SSh-40盔的铆钉位置是由新设计的内衬决定的,比以前版本的内衬更简单和坚固。内衬由三片布片或人造革组成,并且用棉质抽绳的来调整大小。下颚带是布制,末端有带扣。与SSh-36和SSh-39不同,SSh-40只有三种规格尺寸:1-3号,1号最小,3号最大。

       说句题外话,虽然SSh-40钢盔生产数量庞大,但是因为战争消耗,最终在二战中保留下来的,品相较佳的钢盔在ebay上普遍要卖到千元以上。但是战后初期生产的就便宜许多,平均也就300到400块之间,而且成色很新(很多都是库存但还未来得及配发的)。若要收藏一顶的话,建议购买战后生产的,性价比非常高。

我的SSh-40钢盔一般而言,苏联的钢盔会在盔内侧后部打上油印(图中红框圈出部分),我的钢盔上标了“Р2,СТ-57”字样,代表“2号尺寸,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1957年产”。注意:我的钢盔是3片式人造革内衬。

       SSh-40钢盔在卫国战争中的出镜率极高,几乎在所有与卫国战争有关的电影、电视、纪录片或者新闻照片上都可见到。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和PPSh冲锋枪、T-34中型坦克一样成为二战苏联红军的标志。

(未完待续)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