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忠义,一条千年老街的前世与今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江阴市夜景图片 南门忠义,一条千年老街的前世与今生

南门忠义,一条千年老街的前世与今生

2023-10-09 10: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介绍

忠义街,明代名南门街,清代改名河西街,民国年间改称南外大街,抗日战争胜利后更名忠义路,又称忠义街。南北走向,北接环城南路平冠桥,南连八字桥和埠下街,长约680米。是江阴城内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据五代吴国建有朝宗门始,至今已有1097年历史;据明代建有驻节亭始,也有627年历史。明清时代,漕运发达,江阴的粮食物资大多从忠义街的码头进出。

忠义街最初是土路,明清两代铺的是蛋石子,民国时期改用了青石板。沿忠义街一路南行,远离喧嚣的小街,陈旧的沿街住宅,这里是江阴的老城南。几十年前,南门一度是江阴繁华的区域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门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渐受到冷落。

资料

据邑志记载,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555)江阴在君山以南跨乾明、演教两寺故址修筑城池,围地600余亩筑起土城。南唐改县为军,军城周围13里。唐末江阴筑建城门四:延庆、钦明、通津、朝宗。

朝宗门即为南门。宋人杨蟠有《朝宗门》诗曰:“百尺楼高四望中,云深一雁度长空。人间砧杵催寒事,郭外笙箫逐土风。天带江山元自好,地流河汉忽相通。丹心直北看飞雪,往往随花入帝宫。”俞壹有一首《重修朝宗门集句呈王宰》:“兹城实佳丽,上与浮云齐。回望川之阴,津途去不迷。一旦起楼高百尺,城高跨楼满金碧。朱门峨峨临九衢,一片彩霞迎晓日……”

元朝平定江南后,痛恶城廓,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各地拆除城廓,江阴也不例外。元至正年间(1341-1368),朱洪武、方国珍、陈友谅等起兵反元,各县因无城池,防守困难,元顺帝下诏修筑城墙,江阴人黄傅率乡民就原址修筑简陋的土城。

到了明代,朱元璋平定江南,改用砖石修筑城墙,后来又绕城拓浚护城河,南门还建了水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1),江阴砖城续筑完工,周长9里13步(约5205米)。第二年,倭寇来犯,四乡遭灾,城内无恙,乡民纷纷逃入城中避难。知县钱鹤洲出城会战,在九里湾中埋伏,为倭寇所杀。弘光元年(1645),江阴军民守城,南门也经历了多次激烈的攻守战事。

据清韩《江阴城守纪》载,清军攻打江阴城久攻不下,便移营南门外十方庵,阎应元派千名勇士,手执短刀或板斧,出南门冲入敌营,杀伤清兵千余人。等到清兵其他营来助战时,千名勇士迅速退入江阴城内。于是,清军强令十方庵僧人向城跪泣,陈说利害,劝说早降,没有效果。派降将刘良佐同阎应元对话,劝说阎降清,阎应元说:“有降将军,无降典史!”话未说完城头一声梆响,火箭齐发,刘良佐连忙骑马逃走。于是,清军在江阴城外抢掠得百姓家木箱千余只,在十方庵后搭起将台,高与南城门齐。清军十王坐在上面,用上将4人,亲军240人护卫,指挥清兵猛攻东南城角。守城主将阎应元看到十王在高台指挥,命部下对准十王放炮命中,清军十王及左右当场毙命。

后来,江阴军民守城81天,终于弹尽粮绝,被攻破城池,兵民无一投降,遭受屠城之惨,这就是江阴“人心齐,民性刚”,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一段历史。

此后,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江阴百姓,采取了一系列的怀柔政策,如增加江阴的生员(秀才)录取名额等,以安抚民心。在整修城楼、加固城墙完工后,驻节江阴的江苏学政姚文田书写了“忠义之邦”为南城门额,“仁让古邑”为北城门额。于是南门对直的一条街称为忠义街。

姚文田所书“忠义之邦”四个大字,每字两尺见方,雄浑有力。清道光二十三年( 1843年)修城时,知县金咸请邑人张锡龄临刻于石。1937年冬,江阴南城门为日寇炮火击中,毁去中间“义之”两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县长方骥龄入城,命其秘书孙俊在补写了“义之”两字。

后来,国民党江阴县党部书记吴宗渊特赶赴南京,得到蒋介石题写的“忠义之邦”四字,回来后便请工匠勒石换上。方骥龄只能将悬而未久的孙字,悄悄取下来毁去,并将残存的“忠邦”两字,置于中山公园南大门亭子内,供人观赏,该亭便称为忠邦亭。现亭中的“忠邦”两字是1986年按摹本重刻的。

--------

图文来网络,在此感谢。如有冒犯,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