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预报何时不再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江西暴雨天气预报 暴雨预报何时不再难

暴雨预报何时不再难

2024-07-16 11: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年5月初致使广州变 “水城”的暴雨,至今仍刻在广东省气象台台长冯业荣的脑海里。 “这场暴雨的总降水量,相当于7个东山湖的水。 ”他认为,“像这种中尺度的暴雨预报是最困难的。 ”“水城”事件,也使许多网民将矛头指向气象部门,指向暴雨预报。

  当记者将此 “风波”告诉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时,有着20多年预报经验的他异常冷静地说: “空报暴雨或漏报暴雨,这种现象很正常。近年来我国的暴雨预报水平显著提升,但依靠现有的技术水平要做出定时、定点、定量的暴雨预报的确很难。”

  “雷人”的中国暴雨

  暴雨在我国的灾害史上留下的印记已经多得数不清了。尽管有关暴雨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但对于暴雨的特性,无论是科学家还是预报员,依然难以彻底地摸清。

  或许,这就是我国暴雨的个性化。与相同气候区中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暴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局地暴雨天气出现时,多伴随雷电和狂风。

  今年5月南方地区出现6次大范围的强降雨即是如此。

  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暴雨波及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湖北、浙江、贵州等多地。而广州市一周三次暴雨降雨量累计高达440毫米,打破羊城百年纪录。

  强降雨过程频繁集中、局部地区降水强、局部地区强对流活动剧烈,一度被总结为南方地区这几次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过程的特点。

  “5月7日的特大暴雨,广东省气象台能做到提前2小时实属不易。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粱必骐表示,一个月内连续出现6次大范围的强降雨,这在南方地区并不多见。

  尽管如此,对于南方地区特别是两广一带出现持续的暴雨,专家们还是认为“很正常”。

  杨贵名认为,华南不仅暴雨多,而且强度大,从区域范围看,华南是暴雨强度最大的地区。在我国,华南、长江流域和华北等地都曾出现过强暴雨天气。此外,也有少数暴雨出现在沿海地区,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

  南京大学教授余志豪提醒说,中国的暴雨个性化很强,暴雨有明显的集中期,局地性的暴雨越来越强,这种“雷人”的特点到底是暂时性的还是未来暴雨的一种趋势很值得研究。

  暴雨预报是世界性难题

  查询学术期刊网,有关“暴雨空报”、“暴雨漏报”的研究论文有好多篇。而这些研究论文都是对空报、漏报暴雨的技术性总结。

  在专业研究者看来,这种现象并不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现象。在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中,同样也有对空报或漏报暴雨进行技术总结的,这是做好暴雨预报的必经之路。

  暴雨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从可预报性上看,暴雨作为中尺度系统,水平空间尺度很小。这种尺度天气系统的预报总体上可预报性是非常低的。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温之平表示,即使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暴雨预报的准确率也只有22%~23%,而在我国,平均准确率更只有15%~20%。

  为什么暴雨预报准确率如此之低呢?大气科学界普遍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从暴雨发生到维持的原因看,它是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对与暴雨有关的各方面条件和资料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的预报结论。

  其次,从常规高空观测系统上看,目前它所提供的有关暴雨的观测资料和信息主要是针对天气尺度的,而对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观测并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

  但是,问题又来了:卫星、雷达和自动气象站以及风廓线仪在暴雨面前难道都失灵了?

  杨贵名认为,我国平均约200公里一个常规高空观测站,且每日仅两次观测,而形成暴雨的云团面积都比较小,生命史短,时、空上经常成为 “漏网之鱼”。现有观测资料依然不能代替高分辨大气内部气象要素的观测,无法满足暴雨预报所急需的精细化的观测。

  特殊地形成暴雨预报“拦路虎”

  目前天气预报已经进入数值预报时代。但暴雨预报实践表明,暴雨预报仅靠数值预报还相当困难,尤其是对突发性和持续性暴雨的预报在时间、地点、量值上都很难达到社会和公众的需求。

  香港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刘心怡称,现有的数值预报模式,由于初始场存在误差,而且对暴雨本身的物理过程,只能参数化模拟,其中的微小差别有时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预报上较大的误差。

  我国特殊地理状况也是暴雨预报的拦路虎。有专家分析称,现有数值模式对地形模拟是很难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守亭称,我国受季风影响大,受西太平洋台风影响大,加之处于欧亚大陆东岸,同时春末夏初冷空气活跃,再加上青藏高原,地形复杂,这种背景加大了暴雨预报难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认为,大暴雨的发生地点与我国的大地形也有密切关系。华南的暴雨出现在十万大山、云开大山和南岭的迎风坡。

  地形使暴雨“加量”的个例不在少数。专家分析称,1963年8月,沿太行山东侧出现的特大暴雨的幕后推手是山脉抬升作用。1975年8月,河南的一次特大暴雨,其中心林庄,正处在南、北、西三面环山,而向东逐渐形成喇叭口的地形之中,同样由于地形作用,雨量骤增。

  一场暴雨在地形作用下,雨量到底增幅了多少,目前尚无法对其定量。

  也正因此,粱必骐严肃而又郑重地说:“特殊的地形常常使暴雨不会按照常理出牌,突发的局地暴雨自然让人猝不及防。不要说准确预报暴雨,即使‘事后诸葛亮’,对一些罕见大暴雨还是无法解释其形成原因。这就是暴雨预报现实的尴尬和无奈。 ”

  余志豪则表示,我国南北纬度相差大,加上地形复杂,因此出现各种怪天气的几率比较大。如南方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的同时,北方的很多地区却还有低温、干旱和雷电等多种气象灾害。多种气象灾害的共存正是因为我国地理位置而变得比较正常。

  暴雨预报的未来之路

  尽管暴雨预报至今仍是世界难题,但是每一个预报员都不畏难,都想抓住暴雨的“牛鼻子”,像神算子一般给暴雨量身定位。

  “暴雨预报并不可怕。只要肯钻研,暴雨预报的准确率一定会提高。 ”身为中央气象台暴雨研究团队骨干的杨贵名,与暴雨较量的次数已经多得数不清。对着电脑里的暴雨“痕迹”订正、再订正,寻求技术突破,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他认为,天气预报,尤其是暴雨预报并不能完全依赖于数值预报,必须发挥预报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预报员掌握的理论知识、经验、资料与信息和其他预报方法对数值预报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订正,甚至在必要时进行更改,最终确定的预报结果可能偏差较小、较接近实际。

  丁一汇院士表示,数值天气预报仍然是暴雨预报的主要依据。数值预报加预报员订正的半理论半经验方法是天气预报也是暴雨中、短期预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预报方法。要达到完全客观化、自动化的时代还要走十分漫长的路。

  目前,由我国自主研发的GRAPES数值天气预报系统1.0版本已实现准业务运行。相关检验表明,该系统对雨带预报基本正确,这也将给中国的暴雨预报带来曙光。

  短时临近预报同样是提早发掘暴雨的重要手段。余志豪认为,目前虽然无法提前若干天预报每场暴雨,但可做好短时临近预报,弥补突发性、局地性暴雨预报的不足。

  除此之外,粱必骐认为,应加强暴雨机理和预报方法的研究。同时,暴雨理论研究应与暴雨预报相结合,谨防出现脱节。

  不过想要做到这些,最终都必须依赖于人。要做好暴雨预报,经验丰富的预报员不可或缺。余志豪建议延迟在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预报方面领军人才的退休时间。

  ……

  暴雨预报的疑云还会持续笼罩。尽管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暴雨预报还会出现较大偏差,老百姓还会埋怨、指责,但是人类探索自然的精神永恒。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无规律的暴雨会“有规律可循”,暴雨预报这一亘古科学难题终究会迎刃而解。 (来源于2010年6月8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郭起豪)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