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序列(开篇【古诗是如何被唱出来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江南诗歌怎么唱 唐诗序列(开篇【古诗是如何被唱出来的?】)

唐诗序列(开篇【古诗是如何被唱出来的?】)

2024-07-17 00: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位同学大家好,从小咱们就学古诗词,背不了几首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人。

   而现在,不仅同学们要背诗,诗词类的节目也越来越多。

   于是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学古诗词?

   有人会说: 因为陶治情操,传承文化。不明觉厉,不得不学。

   那么你就错了,所以今天,我就来告诉你,为什么要学古诗词?

  

   诗词,其实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他们记录着一个个时代的变迁,是历史的旋律。

   还有一点很重要:同样是记录历史,史书是国家视角,记录的是王将相史,而诗歌是个人视角,记录的是个人的喜怒哀乐。比起历史的过眼云烟,诗歌这些感情是永恒的。

   这就好比咱们听的流行歌,从20世纪70年代的邓丽君到80年代的罗大佑,从90年代的张学友到新世纪的周杰伦,都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不管是谁,不管生在哪个年代,都需要表达感情。而诗歌是一种表达感情的高级方式。

   

   当你看到一个漂亮姑娘的时候,你只会说: 妈呀,漂亮!

   而西汉音乐家李延年会说: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当你考了全班第一的时候,你只会说:妈呀,真爽!

   而诗人孟郊会说: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当你悲伤逆流成河的时候,你只会说:妈呀,真惨!

   而诗人李煜会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上内容纯属虚构,作用是表明诗歌表达感情的方式)。

   

   因此,学好古诗词,不仅能了解历史,还能提高品位!

   而唐诗是古诗词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学好唐诗,是学好古诗词的重要一步。在这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诗词的发展历程。

   写诗这个事,给大家一种特别高雅的感觉,其实诗的起源没这么文艺,就是干活时候的口号

   

   比如有一首诗叫作【弹歌】,据说是中国第一首诗,讲的是原始社会打猎的事儿,全是一共就八个字: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的古字,也读 肉 )

   断竹(砍竹子)   续竹(接上)   飞土(弹出去)   逐宍(追逐猎物)

   

   其实这首诗就是个口号,干活的时候一块喊喊,大概类似于做操时候喊的节拍吧。

   

   所以鲁迅先生说: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

   后来到了西周,周公搞了一套礼乐制,把礼节,音乐,舞蹈上升到了国家高度,国家带头K歌,丰富精神文明生活。

   朝廷自己high的同时,也不忘老百姓,特意设置了一个采诗官的机构,专门负责去民间搞调研,把各地的民歌收集上来,交给朝廷专门的歌舞团谱曲,给周天子表演。周天子靠这个可以了解民间疾苦。

   后来这些诗歌流传下来,据说孔子把它们又整理了一遍,这就是中国的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的内容,拢共有三种类型。做笔记!

    风:又称国风,就是各地民歌。

    雅:大部分是贵族音乐,比如开宴会时候的曲子。

    颂:特别重大的正式场合演奏的音乐,比如祭祀时用的曲子。

 

   【诗经】共有诗歌305首,所以后人又把【诗经】称为【诗三百】。大家会发现,诗经里面的诗,基本都是四个字一小句,而实际上它是由两组词拼在一块组成的,读起来是 二/二 的形式。这就是四言诗。

    这种韵律读起来很上口,但是也比较单调,再说每句就四个字,也表达不了多少东西,对一些内心戏特别丰富的人来说,这种形式就有点不够用了。于是,就有人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玩法:楚辞

    楚辞的代表人物就是屈原,大家知道他的一生,活出了两个字:憋屈。他的内心特别敏感,每天有无数的槽要吐,要是用【诗经】的套路写文章,他可能会憋出肺气肿。

    这大概是史上第一个对作文字数要求很不满的同学。

    于是他就需要一种更加自由的写作方式,代表作就是【离骚】。

    【离骚】里面的句子,就不是四个字四个字的了,字数更多,而且特别喜欢用兮这个语气词。

    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后来有人继承和模仿屈原的风格写了不少东西,后人将这些作品编辑成集,这就是【楚辞】

    【诗经】和【楚辞】,构成了中国诗词的两大起源。是诗经里最经典的【国风】和楚辞里面最经典的【离骚】,合称  风骚  ,成为中国文学的代称。

 

    【国风】,代表现实主义,朴实无华;

    【离骚】,代表浪漫主义,天马行空。

      这两种类型的文学延续至今,涌现出无数的代表人物。

     后来的诗词,就在这两大起源上继续发展。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