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汉硕】大连理工大学汉硕考研之《354汉语基础》词汇5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汉语词汇的分类基本词等五种 【子曰汉硕】大连理工大学汉硕考研之《354汉语基础》词汇5

【子曰汉硕】大连理工大学汉硕考研之《354汉语基础》词汇5

2024-01-06 13: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入子曰汉硕考研2 4级QQ群:1040447243、25级QQ群:690770988 进群可领取福利和获得免费答疑

◎ 考研咨询添加微信:MTCSOL354445(子曰)

扫码进群领取真题

大连理工大学

354汉语基础——词汇5-8节

01.

语义和语境的关系

(一)语境对解释词义的作用

1.语境的定义

语境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又称社会现实语境)。

(1)语言语境是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语中的上下文。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流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下文语境。“上下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凡出现在某语言单位之前的词、语、句都是该语言单位的上文,出现在后的都是下文。

(2)情景语境是指说话时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说听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因素)。

2.语境的作用

解释词义要根据该词所出现的语境。任何词都要在语境中出现,有些词甚至可以直接在情景语境中得到解释。

(二)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1.语境使词义单一化

词往往是多义的,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只使用一个义项。

2.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词义有概括性,但是,词义又可以指整类事物中的某些个或某一个个体,什么时候指整类,什么时候指个别成员,由语境决定。

语境可以对词义进行任意的分割,即可指其中的某一部分。

3.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

有些词出现在一定语境中的时候,词义中增添了一些新的义素。

4.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运用词语最应注意的是词语搭配。词语搭配,也可以解释为词语在怎样的语境中出现。除了语法方面的因素外,主要是词义能否互相组合。能在什么语境中出现或不能在什么语境中出现,表现了词义的选择性。

02.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1.基本词汇

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基本词汇,它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基本词汇是基本词的总和,它包含的词比一般词汇中的词少,却很重要,它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为全民所共同理解。基本词汇有三个特点:

(1)稳固性

基本词汇所标志的事物和概念都是极为稳定的。

(2)能产性

用基本词作为语素创造出来的新词,最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最便于流传,所以,那些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基本词,便成了构成新词的基础。它们一般有很强的构词能力。

(3)全民常用性

基本词汇的上述两个特点是以全民常用性为前提的。全民常用性是说它为全民族所共同理解,流行地域广,使用频率高。它的使用,不受阶级、行业、地域、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

上述三个特点是就基本词汇的整体来说的,不是说所有的基本词都具备这三个特点。就现代汉语来讲,不能把这三个特点,特别是不能把有无能产性当作辨识基本词和非基本词的惟一条件。

1.一般词汇

(1)定义

语言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是一般词汇。

(2)特点

①没有基本词汇那样强的稳固性,但却有很大的灵活性;

②一般词汇数量多,不一定为全民族的成员所普遍掌握。

现代汉语一般词汇包含有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等。

1.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关系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1)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不断地给语言创造新词,充实、扩大一般词汇,使词汇日益丰富。

(2)一般词汇中有的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又能逐渐地取得基本词的性质,转为基本词,从而使基本词汇不断扩大。

(二)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1.古语词

(1)含义

古语词包括一般所说的文言词和历史词,它们来源于古代汉语。古语词是现代汉语中仍使用的那部分古代汉语词语,是现代汉语的组成部分。

文言词所表示的事物和现象还存在于本民族现实生活中,在语言使用中常有浓重的书面语色彩。

表示历史上的事物或现象的古语词,一般称为历史词。

(2)古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①可使语言简洁匀称;

②可以表达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

③可以表达幽默、讽刺等意义。

2.方言词

方言词是普通话从各方言中吸取来的词。

3.外来词

外来词,又称借词,是指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根据外来词的吸收方式和构造大致分为四大类:

(1)音译

照着外语词的声音用汉语的同音字对译过来的,一般称为音译词。其中有纯音译的,也有选用与外语的音节相同而且意义相同或相似的汉字来翻译的。例如,苏打(soda英)、巴士(bus英)。

(2)半音译半意译或音意兼译

把一个外语词分成前后两部分,音译一部分,意译一部分,两部分合成一个汉语词。例如,chauvinism(沙文主义)、Marxism(马克思主义)。

(3)音译前后加注汉语语素

去掉音译词中的一个音节,在其前面加注汉语语素。例如,啤酒(“啤”为beer的音译)。

(4)借形

①字母式借形词,又称字母词。直接用外文缩略字母或与汉字组合而成的词,它不是音译而是原形借词,是汉语外来词的新形式。例如,VS,英街sus的缩略变体。表示比赛双方的对比。

②借用日语中的汉字词,是日本人直接借用汉字创造的,汉语借回来不读日语读音而读汉字音,称为汉字式借形。例如,体操、主观。

外来词的出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语言构成,但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我们要注意在使用外来词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外,要爱护民族语言,保护民族语言健康的发展。

(三)行业语、隐语

1.行业语

(1)行业语是指各种行业应用的专有词语,它们对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电荷、电压、电阻——物理界。

(2)行业词语也是丰富普通话词汇的源泉之一。某些行业语,特别是科学术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取得全民性,从而成为普通话词。例如,水平、渗透、消化等。

2.隐语

(1)隐语是指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内部人懂得并使用的特殊用语。一般是用赋予现有普通词语以特殊含义的办法构成的。

(2)隐语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只要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保守秘密就可以约定一些隐语(实质上就是黑话)。不过,这种临时性的小范围的隐语,比起集团性固定性的隐语来,涉及面窄,不成系统。隐语有秘密性。例如,旧社会的商贩为了使局外人不知道行市,就创造隐语代替一般数字,把“一”称为“平头”,“二”称为“空エ”,等等。

03.

熟语

熟语是指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一)成语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1.成语的特征

(1)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表意上与一般固定短语不同,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成语的实际含义具有整体性,是隐含于表面意义之后的,而表面意义则只是实际含义所借以表现的手段。

(2)结构凝固性

成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定型的、凝固的。它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

(3)风格典雅性

成语大都来自古代文献,其语体风格至今仍保留着原书面语庄重、典雅的特色。在构成上大都保留着古语词、历史语词和古代语法结构。

1.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等。

在各种来源的成语中,有的是直接援用的,有的是经过改造的。那些来源于神话寓言和历史故事的成语,则大多数是对其故事情节加以概括而成。

2.成语的构造

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极少数非“四字格”的,如“莫须有、一言以蔽之、迅雷不及掩耳”等。四字格的成语有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补充结构、主谓结构五种基本结构。

此外还有连谓结构、兼语结构、紧缩结构、重叠结构。

3.成语的运用

成语言简意赅,使用得当,可以使言语简洁,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反义成语对比使用,可以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表达效果。连用同义成语可以增强表义的カ度。

运用成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弄清成语的实际意义。

(2)成语是凝固结构,运用时一般不能随意变换和增减其中的成分。

(3)成语有其确定的字形和读音,须分辨清楚,不能写错读错。

(二)谚语

谚语是群众口语中通俗精炼、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它揭示客观事理,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富有教育意义,深为人们喜闻乐道。

谚语所含内容广泛、丰富,种类繁多,包括:哲理类、修身类、讽诫类、农业类、气象类、风土类、知识类等。在写作、言谈中准确运用谚语可增强语言的说服力表现カ,提高作品、话语的地位。

(三)惯用语

1.定义

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动宾式、偏正式和主谓式。

2.主要特征

含义简明、形象生动、通俗有趣。

3.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1)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

(2)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

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其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插入定语和补语。有的惯用语既不能改变它的构成成分,也不能加进别的成分,这种惯用语更像一个词。例如“巴不得”“不管三七二十一”。

(四)歇后语

1.定义

歇后语是指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固定短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是真意所在。

2.类别

歇后语常使用比喻和谐音两种修辞手法,据此可将其分成两类:

(1)喻意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有的解释部分的意义是它的字面上的意义,有的解释部分的意义是它的转义。

(2)谐音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

3.作用

说话写文章能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04.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一)词汇的发展变化

1.新词的产生

新词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不断地涌现,人们需要认识、指称这些新事物,就要给它命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于是产生了新词。

(2)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人们对已知的事物加深了认识,发现了前人所未知的新特点,为了记录和指称这些新认识,也要创造新词。

(3)在现代汉语中,由于词的双音化的发展趋势的要求,有些单音节词或多音节短语在交际中取得了新的双音节形式,也为语言增加了新词。

(4)语言既有的构词材料和构词方式,是生产新词的语言基础。新词大多是复合式的,主要为偏正型、联合型和动宾型。

(5)社会的加速发展,时代的大变革,都要求语言的信息量增大而传达快速,要求词语经济而简练地指称客观事物。为适应这种形势,词语的简称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

2.旧词的退隐和复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标志旧事物、旧观念的词语,有的逐渐在语言中消失了,有的逐渐缩小了使用范围。

(1)旧词是一个历史性、相对的概念,由于社会变革迅速,因政治经济形势临时需要产生的一些新词,很快就变成旧词,逐步从日常交际生活中消失。

(2)但有的旧词词义义项增多了,这是由于人们利用旧词指称新事物、新认识的缘故。

(3)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和人际关系及体制的变化,一些一度退出人们日常交际过程的词语,又重新出现了。

3.词义的演变

词义演变的途径,有下列几种:

(1)词义的扩大。扩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

(2)词义的缩小。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

(3)词义的转移。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

(二)词汇的规范化

词汇规范化要有一定标准,要将词汇现象的静态与动态和谐统一起来,辩证地看待问题。词汇规范化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异形词、异序词规范

异形词是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存并用的音同、义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异序词是语素相同、次序相反、意义相同的一组词。

2.维护现有词语使用的规范

维护现有词语使用的规范,简单说来,就是避免用错巳有的词语。词义误解误用、同义词选用不当、成语误用等都是词汇规范的重点。

3.对吸收的方言词、外来词、古语词的规范

词汇规范的另一重点便是对从其他语言或语言变体中吸收的词语进行规范。在这方面应该遵循以下三个主要原则:必要性、普遍性和明确性。

(1)方言词的规范

普通话词汇的规范不能像语音那样,以一个地点的方言为标准,而应以地区广大的北方话为基础。对方言词加以规范,并不是绝对反对使用未被普通话吸收的方言词。但是要防止毫无必要地滥用方言词语,特别是那些流行地区狭窄、构词理据不明确、容易产生误解或歧义的词语。

(2)外来词的规范

吸收外来词对丰富本民族语言词汇,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有积极作用。但要注意几点:

①不要滥用外来词。滥用外来词有损于语言的纯洁,能用汉语固有的语素组成词并把意思表达得准确、清楚的,就不用外来词。

②统一外来词的汉字书写形式。采用通用式,淘汰其他形式。

③吸收外来词,应尽量采用意译方式。除了人名、地名、国名要用音译方式,以及不用音译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原外来事物意义的以外,应尽量采用意译,因为意译更接近民族语言习惯,便于理解和记忆。

(3)古语词的规范

吸收古语词也是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应该吸收那些有表现カ或适应特殊场合需要的古语词,必须反对吸收那些丧失了生命力的词语。

1.对生造词的规范

生造词的表意不明确,不符合词汇内部结构规律,是词汇规范化的对象。

05.

词典和字典(附录一)

考情分析

知识讲解

上岸经验贴

扫码下方二维码添加课程顾问

即可详细了解课程价格/内容

更多咨询与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