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储能”一体化清洁能源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汉语拼音表大全图片大全 “光伏+储能”一体化清洁能源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光伏+储能”一体化清洁能源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4-06-16 16: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把握光伏电站行业的发展机遇

21世纪以来,全球能源结构加快调整,基本趋势是实现化石能源体系向低发展,全球能源转型已由起步蓄力期转向全面加速期,正在推动全球能源和工业体系加快演变重构。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是推进能源革命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大举措。

其中,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性、清洁性、长久性等优点,将是引领全球能源革命的主力军。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2年可再生能源》报告指出,2022年至2027年期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将增长2,400吉瓦,占全球电力增量的90%以上;公用事业规模的太阳能光伏和陆上风能是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最便宜的新增发电的选择,在2022年至2027年期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容量将增长近两倍,将超过煤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机来源。

随着光伏技术逐渐成熟,光伏发电成本优势日益凸显,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作用将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从成本端来看,随着未来硅料产能释放,硅料价格将继续逐步下降,进而带来组件产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降低光伏电站的投资成本,提升投资收益;从技术端 来看 ,以TOPCo n、 HJT为 代表 的N 型 电池技术产业化将不断提速,技术升级将进一步推动光伏发电的降本增效。

在全球能源转型全面加速的背景下,光伏电站行业的快速发展系大势所趋。通过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公司将继续顺应全球能源转型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丰富在光伏电站领域的产业布局,适时扩大经营规模,及时抓住市场快速发展的红利期,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加速推进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3、贯彻公司光伏电站业务发展战略

公司光伏电站业务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以加快推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光伏基地建设为契机,抢抓一批国家重点重大重要项目资源;持续探索新模式新方案,丰富和创新“光伏+”开发模式,挖掘深层次的资源综合利用,拓宽项目资源获取渠道,建设零碳项目示范。未来,公司将积极拓展市场,在光资源较好、上网条件好、收益率好的地区对优质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进行提前锁定,保持公司光伏电站规模稳定增长。

4、巩固公司市场地位和综合竞争力

公司专注于太阳能综合应用,致力于探索以光伏发电带动相关业务领域协同的多元发展之路,以能效服务和数字化建设促进光伏电站和光伏制造业务的全面提升。公司在光伏电站领域始终保持在行业第一梯队的位置,项目遍布全国23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光伏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呈现明显的规模效应。本次投资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公司提高光伏电站装机装模,巩固公司在光伏电站行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和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为公司扎实推进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此外,本次发行为公司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促进公司各项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为公司战略发展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

(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电力行业发展

在全球能源结构变局以及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新能源电力行业发展受到国家多项政策鼓励和支持。

在供给端,积极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支持新能源发电基地建设。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发改能源〔2022〕206号)提出,推动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

2022年5月,财政部印发的《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财资环〔2022〕53号)提出,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资源 高效 利用和 绿色低 碳发 展的财 税政 策 体 系 。 其中,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重点支持方向和领域,优化清洁能源支持政策,支持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出力平稳的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在消纳端,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发改能源〔2019〕807号),提出在电力市场化交易总体框架下,促进各省级行政区域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同时促使各类承担消纳责任的市场主体公平承担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责任,形成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引领的长效发展机制。

此外,通过配置储能、能耗双控政策等途径推进新能源电力进一步消纳,提升新能源电力利用率,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储能配置具有平抑波动、削峰填谷等多重功能,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助力新能源电力消纳。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于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1051号),新型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瓦以上。

能耗双控政策上,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发改环资〔2021〕1310号)鼓励地方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对于超额完成激励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地区,实行能耗双控考核奖励。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未来光伏在我国电力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仍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行业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和投资效益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2、公司丰富的光伏电站运营经验是项目顺利实施的有力支撑

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太阳能发电为主、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为辅的上市公司。多年来,公司深耕光伏电站运营,积累了强大的项目开发、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经验,开发并运营了包括地面、水面、滩涂及分布式、光伏农业等多种模式的光伏电站项目,在公司内部建立了有效的运营管理体系。

截至2023年3月末,公司运营电站约4.397吉瓦、在建电站约1.834吉瓦、拟建设电站或正在进行收购的电站规模约2.707吉瓦,合计约8.939吉瓦,光伏电站业务始终位列行业第一梯队。截至目前,公司在光资源较好、上网条件好、政策条件好的地区已累计锁定了约16吉瓦的优质自建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和收购项目。公司丰富的光伏电站运营经验是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顺利实施的有力支撑。

3、专业的人才队伍有利于项目的顺利推进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建立起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团结合作、秉承高水平的运营管理能力和“拼搏奉献、求实创新、雷厉风行、团结协作”阳光精神的先进管理团队,汇聚了一批发电及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各类专业的科技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公司核心管理团队、技术研发团队、生产制造团队人员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多年的行业从业和管理经验,能够全面洞悉行业态势、把握行业发展方向,熟悉行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

同时,公司拥有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截至2023年3月末,公司拥有科技人员495人。公司专业的人才队伍有利于本次投资项目建设及后续运营的顺利推进。

4、数字化战略助力募投项目运营提质增效

公司积极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新趋势,以实现“管理高效、运营稳健、风险严控、信息快速的智慧型企业”的数字化战略为目标,通过新技术、高效能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有效促进主营业务全面提升。

一方面,依托行业领先技术打造“基于5G+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融合创新与实施应用,全方位覆盖光伏企业智慧管理、光伏工厂智能制造与光伏电站智能运维,做好绿色低碳、智改数转的创新实践和示范引领;另一方面,持续构建“节能光伏云生态圈”,全面助力建设数字节能,不断催生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构建企业技术及成本新优势,用新动能助力公司全面提质增效。

公司数字化战略将新技术和新产品及时导入电站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全方位覆盖了光伏电站运维服务全生命周期,有利于全面提升本次募投项目新建电站质量和效率,实现电站规范化、轨道化、精细化管理运维,降低度电成本,提升增量电站经济效益贡献。

(三)15万千瓦“光伏+储能”一体化清洁能源示范项目概况

1、项目基本情况

中节能太阳能吉木萨尔县15万千瓦“光伏+储能”一体化清洁能源示范项目位于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内。项目规划装机规模150MW,投资总额为87,566.11万元。项目实施主体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中节能太阳能科技吉木萨尔有限公司。

2、项目投资概算

工程或费用名称 投资合计(万元) 占投资比例

设备及安装工程 74,446.02 万元;建筑工程 3,999.70万元;其他费用 7,203.53 万元;建设期利息 1,466.86万元;流动资金 450.00万元;项目总投资 87,566.11万元;

3、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5.31%(所得税后),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后)为14.05年,经济效益良好。

4、项目涉及报批事项

(1)项目备案情况

2022年8月20日,昌吉回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具《昌吉回族自治州企业投资项目登记备案证》(昌州发改工[2022]106号),本项目已完成备案。

(2)项目环评情况

2022年9月23日,昌吉回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出具《关于中节能太阳能、新疆立新能源吉木萨尔县30万千瓦“光伏+储能”一体化清洁能源示范项目(中节能15万千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昌州环评[2022]191号),本项目已完成环评手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