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书法的美学特征和鉴赏方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汉字书法艺术的特点 浅析书法的美学特征和鉴赏方法

浅析书法的美学特征和鉴赏方法

2024-06-14 10: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 书法的独特属性

新时代国学备受推崇。伴随着文化艺术事业的持续蓬勃发展,书法进一步得到普及,具有全民性的特点。书法在民族艺术中具有独特性,表现手段包括如何执笔和运笔,如何处理笔画、结构,以及怎样谋篇布局等,但不管怎样,视觉形象必须是美的。这种美主要是指书法的各个要素之间要遵循美学法则,表现的艺术形象要给人赏心悦目的心理感受。故,作者要依据汉字原有的特点和蕴含的意义,按照书法的笔法、结构与章法来进行艺术创造,形成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

二 书法的美学特征

书法由于兼具记录语言的文字作用和欣赏功能,其实用性和艺术性往往是并存一体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到了当代,其记录语言的功能很大一部分被技术软件所取代,书法主要彰显其审美性。这一转变体现了书法美学价值的纯化,表现出了书法存在的时代特征。纵观书史,书法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走向深化,众多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书法家,为了丰富书法的表现力,汲取了音乐、绘画、建筑、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经验与精髓,进一步丰富其美学价值[7]P61,为当代书法发展提供了借鉴方向。书法往往被世人认为是很高的艺术形式,主要是因为其虽然没有视觉方面斑斓的色彩,却具有非常概括的优美形象;虽然没有听觉方面悦耳的声音,却具有连绵不绝的静态旋律。因此,它能令人心旷神怡,获得高层次的心灵享受。且书法是文字书写与文学艺术二者的有机结合,这使得书法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和蕴含的艺术境界,被双重地得到增强。因此书法更具文化色彩,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境与情操[8]P89。

(一)笔画是构成书法美的首要形式语言

书法笔画的表现力很强。虽然书法艺术形象比较抽象,人们无法确定地识别类似图画的直观具象,但是书法通过笔画,把诸多美的特质包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它给人的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9]P172。

1.力度感

传汉代蔡邕为作《九势》,专门研究了书法的笔画。他认为笔画应该深藏圭角,有往必收,而且要有始有终,如此方能把书法的力度展示出来。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书法中所要求的头尾不露圭角,并不等于要把中间行笔过程忽略掉,而是要求在行笔过程中应该取涩势中锋,从而使书法的笔画达到苍朴圆劲的效果,蕴含深沉厚重的力量。同时,除了大小篆等书体和一些特别的个人书风以外,并不是所有的书法笔画在其起止之处都把圭角深藏不露。一般情况下,书法家按照表现的需要,把用笔的藏与露有机结合起来,这一点在行书和草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而体现出其千变万化的形态和遒劲的美感。

2.节奏感

所谓节奏,原是音乐术语,指音乐在演奏、演唱过程中声音的长短、强弱、高低的旋律变化。这一术语应用到书法中,即笔之提按、线条之粗细、笔锋之顺逆与行笔之快慢等,所形成的犹如音乐的节奏意象。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书体节奏都很明显和强烈。一般来说笔画较短的书体如楷隶,节奏感较弱,而笔画较长而多变的书体如行草,则节奏感很强。

3.立体感

中锋用笔追求如锥画沙的效果,笔画圆浑厚实,犹如树木遒劲枝条的立体感,所以书家提倡以中锋为主。但是从书法实践来看,基本上所有的书法作品并非一味地中锋用笔,而是中锋为主、中侧并用,力求多变。因为侧锋也同样具有侧面维度的立体感。只是书法历来主张线条刚健有力,这主要需要依靠中锋用笔来实现,但是倘若“笔笔中锋”也会趣味索然,所以侧锋用笔是中锋用笔的必要补充。一位高明的书家对于中锋侧锋的运用,总是顺其自然,把控得恰到好处,笔画千姿百样而富有立体感。

(二)章法和字形结构是组成书法美的重要内容

1.章法之美

书法的章法,即作品的整体布局,也叫“布白”。优秀的书法作品,章法是和谐统一的,从开头到结尾,字与字之间,或紧密或疏朗的安排,以及或粗犷或细腻的用笔表现,形成多种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同时,字的大小与宽窄等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立统一关系,间接地表现出作者对作品文字内涵的理解。所以说,书法作品是通过作者对以作品的整体布局为核心的多种艺术表现,显现出特有的艺术美。

2.结体之美

书法结体美是指作品单字的笔画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空间分割所形成的构成美。书法作品“因为不同的结构处理,会使鉴赏者产生不同的感受”[10]P99。例如,王羲之和颜真卿同样都写有“兰”字,因为不同的结构形式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趣味。这种艺术之美,不仅存在于不同书家之作,即使是一个书法家基于不同的情感和情景而书写同一个字,可能也会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构美,给鉴赏者提供多样化的审美客体。

(三)书法通过墨法表现不同的艺术美

墨法是指书法在用墨的时候所采用的相应的技能技巧。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然要运用变化丰富的墨色表现用墨的艺术效果。因此,自古以来就有“字本与笔,而成于墨”[11]P233的说法。通俗地讲,书法的笔画形成的空间组合就像是骨架,而变化的墨色恰似血肉。血肉要是亏损不足,骨架也就丧失生命力。墨法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墨色的运用。一般情况下,墨色大致可分为浓淡干湿焦。善于用墨者,笔画不失神采和精气,令人印象深刻,历久弥新;反之,则线条黯然失色,没有生气。

(四)书法通过钤盖印章使作品更为完整

印章不仅起到凭信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美学功能。书法作品钤盖的印章,印文书体基本上是篆书,所以常常也称为篆印。篆印始于秦,盛于汉,将它应用于书画之中,则经过漫长的过程。据现有史料记载,第一件有“印”之作是发现于敦煌的东晋笔迹《杂阿毗昙心论》。可见,魏晋时期,篆印已经开始出现在书法里面,而直至元代才普遍存在于书画作品之中。作为书画的既定形式,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则是至清中叶之后才得以确定的”[12]P132。所以,鉴赏传统书法作品的钤印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

作为现代书法作品,钤印是必需的。没有钤印,作品是不完整的。书法作品用印,有款尾名号章和引首章等。款尾名号章盖在作品落款之后,以正方形为多见,也有长方、扁方、圆形的,通常用一枚或两枚,根据作品具体需要而定,用两方的较为普遍,一朱一白,白文(阴文)在上,朱文(阳文)在下,大小与款字相当,不宜过大或太小。若有两方,以一阴一阳为上。引首章大致钤盖在作品首字与次字之间衔接部位的右侧或之上位置,印文内容有年号、斋号、名言词句等,一般以椭圆、不规则或长方形章为多见,比名号章略小些,主要起点缀的作用,与名号章遥相呼应,视作品整体布局需要而定,不一定要钤盖此印。此外,也有一件作品,印章钤盖多处,数量在四方或四方以上,但要根据作品具体需要而定,不可到处钤盖,不可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印泥颜色通常是朱磦或朱砂色,也有黑色等,一幅作品只用一种颜色。

一枚印章就是一个点,点与点之间的分布疏密相间,大小错落有致,就富于美感。鉴赏作品时,要看印章位置是否恰当,风格与整幅作品风格是否协调,印与印之间是否阴阳相生,是否构成相互呼应、变化统一的关系;要看款尾名号和引首章或其他位置上的印章是否钤盖得恰到好处,形状、朱白和大小是否得当,是否起到美化的作用,会不会画蛇添足或产生拥堵之弊。如果印章的刻制水平与书法水平相称,印章文字内容与作品内容和谐,印泥颜色、宣纸颜色和墨色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作品就情趣盎然。反之,如果印章使用不当,则伤及作品的美学价值。

三 书法的鉴赏方法

书法这一艺术门类,作品鉴赏自有其本身的内在规律,鉴赏方法也有别于其他艺术,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把握作者感情

书法作品均产生于特定的时空和作者的主观状态,都是一定历史文化环境与作者创作情境的反映。比如,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汉代经学式微,“弃实尚玄,轻礼而重情,去粗质而追神采,‘魏晋风度’得以彰显。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与魏晋玄学相表里的秀丽飘逸的行草手札书法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优美飘逸的帖学书法观。以王羲之为领袖的一个艺术群体,他们的书法气韵绝俗,风度翩翩,萧散、简远、超逸、恬淡、平和、自然、蕴藉、悠远”[13]P11。因此,在鉴赏作品时,鉴赏者有必要详细了解一下作者是在什么社会历史环境中、什么文化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明白作品产生时的文化思潮,进而把握住那一时代的艺术风格和整幅作品的感情基调、美学意义。“因为作者的创作环境与心境,抑或是作者的人格修养等,会深刻影响着作品的感情基调。”[14]P82因此,作为鉴赏者,事先应做足功课,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等因素,方能准确把握作者感情,明晰作品内涵。

(二)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鉴赏顺序

鉴赏书法作品时,鉴赏者首先要做的是统观作品的整体面貌,总体把握书法作品的章法、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感受其中的气势、神采和布白等。在此基础上,再从局部观察作品在用笔、结字、墨韵等方面是否达到了笔法与意境的兼具融合,以及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说,一要注意察看线条的质量,体会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如何用笔、用墨,采用什么笔法;二要注意分析作品如何运用笔画所组成的结构关系,表现书法空间造型美,以及蕴含其中的情趣;三要注意领会作品如何通过结字、行气、章法等元素综合表现艺术美。在完成局部鉴赏以后,再统观整幅书法作品,对第一次整体鉴赏时产生的大致印象进行修正与充实,品味作品的风韵格调和气质精神。因为作品神采忠实地记录了作者所具有的精神境界,密切联系着作者的情感、性格和修养。书法不仅具有形式的艺术美,而且浓厚的意蕴美也同时包含其中,其所展现出来的民族传统美学内涵可谓是博大精深,是书法家气质与精神得以展现的载体,也是书法家美学追求的体现。另外,还要注意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创作风格是否是达到协调统一,作品哪里最为精采,哪里还存在瑕疵。综上所述,只有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鉴赏顺序,才能全面地品鉴书法作品。

(三)凭借知识经验,感受艺术形象

王朝闻先生在《美学概论》中说:“艺术鉴赏基本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作为欣赏对象的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认识生活的成果,也是欣赏者再认识的对象。”[15] P303书法作品是书家艺术创作活动的结果,书家通过作品抒情、达志、遣兴。而艺术鉴赏活动则是鉴赏者对作品的再创造活动,是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体。可见,书法鉴赏是鉴赏者凭借知识经验的再创造活动。

虽然书法作品形象规定了作品的基本特征,但鉴赏者是运用自身的艺术经验去感受、体验和诠释作品形象的,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在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线条之迟急、起伏、曲折,及它们之间的呼应承接,气脉连贯,体现弹力,整个运笔过程如音乐般抑扬顿挫、连绵畅达的认识;对作品结构寓奇于正、疏密得当,章法宾主一体、穿插避让、虚实相生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笔断意连”“万毫齐力”“铁画银钩”“绵里藏针”“屋漏痕”“遒媚”等艺术形象的领会,均来自于鉴赏者本身。在鉴赏作品时,鉴赏者要把自身的书法美学素养、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情感思想,融入鉴赏之中,解读并进一步丰富作者蕴含于笔墨之间的艺术形象。

(四)展开联想,丰富艺术形象,深化作品意境

在鉴赏中,鉴赏者总要纵横联系,与生活中相应的事物相类比,从而使之具象化,让静止的艺术线条成为鉴赏者内心鲜活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生活中类似事物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进一步联想书法作品所具有的美学价值,来阐释书法内涵,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境。例如:在鉴赏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作品时,鉴赏者可以类比联想力士挥拳、荆卿按剑等具体形象,进而对颜真卿的楷书作品产生阳刚、强健而又端严不可侵犯的审美感受,深入颜真卿楷书作品雄厚而壮丽的精神世界。

(五)鉴赏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书法艺术修养

首先,鉴赏者要多看多思,全面了解书法的历史,了解典范书法作品艺术特征,积累书法美学常识,为艺术鉴赏打下必要的基础。书法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汉字书体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种书体美学特征既一脉相承、相互统一,又各有差异,而且历代书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为后世留下了异彩纷呈的法书,作品数量浩如烟海。对于历代书作,尽管我们无法一一地去认识和分析,但是对书法发展脉络的大致情况,以及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名家和文化背景知识,还是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掌握。

其次,鉴赏者要熟悉书法风格流派,认识不同书体、书风的特点和规律。研读相关的书论学术书籍,通过学习、分析和比较,对书法规律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从而逐渐增强自己感受、分析书法美的能力。如此一来,看多了、研究深入了,自然能够融汇贯通,自身的眼界就会随之逐渐拓宽,在鉴赏和评价书法作品的时候底气就足。

第三,鉴赏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修为。不同素养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幅书法作品时,所获得的艺术感受和得出的评论是不一样的。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形式高度概括,内涵丰富深刻。说其形式高度概括是因为只在黑白两种颜色之间进行线条变化与调度,创造艺术意境;说其内涵丰富深刻是因为其意蕴多维,容量巨大。因此,要达到能够对一件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和共鸣,做出相应的判断,这就要求鉴赏者的文化知识结构必须是多方面的。鉴赏者应该凭借深厚的学识修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理解、分析、评论书法作品。同时,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同,书法也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产物,而且所涉及的意识形态,也与作品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彼此交融。因此,鉴赏书法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鉴赏者的阅历和知识。阅历和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够深刻理解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内涵,进而对作品给出更为准确和深层次的评价。

总之,书法虽然只是用柔软圆形尖头的笔毛蘸墨在宣纸上书写汉字,而其留下的笔迹的美学价值非同凡响,大有学问。鉴赏者在书法鉴赏过程中,要综合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充分挖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发展背景下去考察书法作品,尽可能做到鉴赏正确、评价客观,为传播书法艺术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注[M].第2版.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左丘明.春秋左传(上)[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

[3]刘知幾.史通[M].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李延寿.南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8.

[5]彭德.中国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崔华春.民间艺术考察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7]侯忠明.书为心学——论心理诸因素在书法创作中的活动规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8]徐长春.书法创作情绪情感的剖析[J].电影评介,2009(14).

[9]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0]窦念怀.浅谈书法创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

[11]彭明福,朱云才.实用美学与审美鉴赏[M].第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12]徐建融.书画题款·题跋·钤印[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3]吴慧平.书法欣赏新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

[14]王晓光.当下书法创作多视角多维度取法问题[J].书法,2013 (4).

[15]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注[M].第2版.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左丘明.春秋左传(上)[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

[3]刘知幾.史通[M].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李延寿.南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8.

[5]彭德.中国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崔华春.民间艺术考察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7]侯忠明.书为心学——论心理诸因素在书法创作中的活动规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8]徐长春.书法创作情绪情感的剖析[J].电影评介,2009(14).

[9]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0]窦念怀.浅谈书法创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

[11]彭明福,朱云才.实用美学与审美鉴赏[M].第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12]徐建融.书画题款·题跋·钤印[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3]吴慧平.书法欣赏新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

[14]王晓光.当下书法创作多视角多维度取法问题[J].书法,2013 (4).

[15]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孟云飞转自《长沙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 P109-113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