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墙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汉字中的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墙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墙文化

2024-07-10 05: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说,墙是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凝聚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

建筑中的墙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墙作为附属于建筑物的局部构件而存在,与屋顶、梁柱、门窗同列,其中位于正面者称“檐墙”,位于窗下者称“槛墙”,位于侧面者称“山墙”。另一类墙是与厅堂亭廊并列的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以院墙、照壁、城墙等形式存在。

传说上古时期的神农、黄帝即开始修筑城墙,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各地发现了新石器时期至商朝晚期的若干早期城址,大多数都有城墙、宫墙和院墙的遗迹。汉字中有一类“包围”结构,从象形的角度看,“囗”就象是一圈封闭的墙,而例如“园”、“囿”、“国”、“圄”、“圈”这些与建筑空间有关的字,正说明它们从很早开始就是由墙围合而成的。

汉字中的“壁”、“垣”、“堵”、“墉”等带有“土”字边的字都有墙的含义,可见早期的墙主要是土质的。包括城墙在内,明代之前的墙大都只在局部用砖来包砌,其余大部分墙体用土夯筑而成,到了明朝,砖的产量极大提高,人们才大量地用砖来砌墙,但在很多贫困的乡村,土墙仍是主流。

古代对于砌墙的手艺要求很高,一个合格的匠人至少要当三年的学徒才能出师。古代最讲究的墙用琉璃砖砌成,只用于皇家建筑或重要的寺观庙宇中,故宫、北海和颐和园都保存着不少琉璃砖墙的实物,金碧辉煌,高贵典雅。

展开全文

古代战争中,一方依据高厚的城墙而长期坚守城池的例子并不鲜见。帝王宫殿中的重重围墙也绝非是摆设。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的周围不但有墙,而且一般都筑有较深的护城河或壕沟—有水者称“池”,无水者称“隍”。从防御的角度来说,这些河沟实际上是墙的变体。

很多豪门贵族的府邸和地主富商的宅院同样砌筑了高高的院墙,以墙庇护的深宅大院都十分常见。城墙不但可以防御人的攻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洪水的侵袭。除了防御,墙同时还具有围合、分隔的作用。在墙和房屋的围合下,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院落布局。

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古代社会,墙的隔绝作用同样出于社会规范的需要,尤其是束缚女性的工具。足不出户的女子很少脱离墙的限制,她们的闺阁和墙外是两个世界。

在园林中,墙是最重要的造景手段之一。在苏州园林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利用墙的穿插、开阖、引导、遮蔽、框景来营造独具韵味的空间趣味的实例。墙上还可以作壁画和雕刻,徽州、江南地区的砖雕尤为出色。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好看的不止是精湛工艺与绝妙匠心,还有墙内的满庭春色,墙外的百态众生。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筑行业相关原创内容,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私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