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汉水、汉族、汉字、汉语、汉文化,一脉相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汉中古称呼 汉中、汉水、汉族、汉字、汉语、汉文化,一脉相承

汉中、汉水、汉族、汉字、汉语、汉文化,一脉相承

#汉中、汉水、汉族、汉字、汉语、汉文化,一脉相承|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汉中、汉水、汉族、汉字、汉语、汉文化,一脉相承 时间:2022-07-25 23:14:00     来源:区文旅局     作者:     访问量: 时间:2022-07-25 23:14:00 来源:区文旅局 作者: 访问量:

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过:“我是汉族,我说汉语,我写汉字,是因为我们有着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汉中是汉朝历史重镇,这样的地方不来太遗憾了,因此我提一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把汉中当作自己的老家,每次到汉中就当作回一次老家。”好!就让我们此次天汉之旅在回家的温馨中,了解汉中,了解汉水,了解魅力无限的汉文化。

既然来到汉中,就要了解汉中。大家知道,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的文字、语言等所有文化被冠称为一个字“汉”。亲爱的朋友们,做为华夏民族的一份子,您是否能够在中国的地图上准确的指出这个汉文化的发祥地吗?那就是——汉中。

汉中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南屏巴山,北依秦岭,汉水横贯于其间。汉中是一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她全境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76万人,其山水秀美,物产丰富,有“秦巴天府”之美誉。“天汉”则是古人对汉中的美称。在古人眼中,横卧九洲大地正中的汉水,是与横亘夜空银河的对应物,是中华大地上一条闪光的银河。公元前206年,刘邦被楚霸王贬到汉中,封他做了汉王。丞相萧何巧妙的运用了“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来说服刘邦,树立他到汉中开辟战略基地和夺取江山的信心与勇气。历史果然像萧何所期待的那样,以刘邦为首的英雄们在汉中养精蓄锐之后,采纳了韩信的计谋,出陈仓、定三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中国。汉中也因此成为煌煌汉朝的发迹圣地。也许,当初刘邦并未曾想到,他采用的“汉”字会产生出远比一个封建王朝更为深远的影响力。在汉王朝建立之前,除短命的秦王朝之外,是长达数百年的春秋战乱,诸侯纷争的局面,华夏民族并没有统一称谓,人们常以诸侯国号自谓,比如楚人项羽、韩人张良、秦人章邯等。后来,秦国虽然统一了六国,撤封地而立郡县,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但是由于政权寿命很短暂,统一的文化尚未发扬光大便烟消云散了。但是汉朝则不同,他建立起的是中华历史上真正意义大一统国家,成为汉语、汉人、汉文化等称谓的源头。

汉中古称南郑,而古汉台则是当年刘邦的王宫所在。

古汉台建于西汉初(公元前206年),是一处汉唐风格的仿古建筑。

1958年,汉台建立起历史博物馆,因此她便成了汉中数千年历史的缩影。馆内珍藏着从旧石器时代到解放初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12000多件,是汉中珍贵文物荟萃之地。古汉台经过多次修葺,在南宋时期改名为望江楼。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命名为“望江楼”呢?汉江与楼台有数里之遥,只见高楼林立,视野遮蔽,因何有望江楼之称?原来在古代汉中城的地势比较高,加之古汉台又高出地面七米,望江楼正是利用了这一高台的优势建造,登斯楼也,可以看见江流如线,白帆点点,把酒临风,豪情凭生。

石门十三品展室是古汉台一处珍贵文物景点,所陈列的是“褒斜道及其摩崖石刻”的十三通碑刻,属国保级文物单位。其中《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简称“大开通”,它全面讲述了东汉永平六年开通褒斜道的历史经过,是我国书法史上由小篆向隶书过渡的重要实证。《玉盆》摩崖石刻原址在石门洞南3里处。当时褒河水中有一白净的巨石,形似盆状,上书“玉盆”两字,民间传说由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所书。《衮雪》摩崖石刻,据说是曹操所写,其字为遒劲飞动的隶书。 《石门颂》摩崖石刻镌刻在石门洞西壁上,为汉隶之极品,共有656个字,上面详细的记叙了东汉顺帝时期穿越秦岭的诸条道路只有子午道可行,而最捷便的褒斜道却被废弃不用,南北往来十分不便的情况下,上书请求修复栈道的经过。

汉中是栈道之乡,栈道陈列室用沙盘模型向人们形象地介绍七条栈道的全貌。这些栈道经历几千年的风雨剥蚀而遗存稀少,所幸文物工作者多年进行实地考证、研究,发掘了一批珍贵的栈道遗迹,根据资料复制成了这几条栈道的模型。模盘中从汉中这块盆地向南北辐射出的南三北四七条栈道,记录着汉中当年北达关中,南接巴蜀的交通盛景。

参观完古汉台,再游拜将坛。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口“世纪钟大钟”,这是汉中市为庆祝新世纪到来而铸造的。2000年12月30日在汉中拜将坛举行了隆重的汉中世纪钟落成典礼。“世纪大钟”的隆隆钟声,似手是对汉中辉煌历史的悠远回响,又是新世纪汉中人民继往开来、不懈进取的铿锵誓言。大钟的周身上铸刻有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北斗喉舌的李固、出使西域的张骞、造纸发明者蔡伦等著名历史人物,中间的徽标是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图案。“世纪大钟”荟萃了汉中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汉中的重要标志物。

走近拜将坛,登上汉白玉台阶,台中央是大将韩信的雕像,游人至此敬仰之心油然而生。韩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他出道时怀才不遇,于是从项羽帐下投奔刘邦。相国萧何与韩信相识后,感慨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极力向刘邦推荐。但韩信却又一次因为他低微的出身,被刘邦数度冷落。心灰意冷的韩信一气之下骑马重返江东,萧何得知后不顾天色已晚,道路崎岖,策马星夜追赶。于是便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佳话。后来刘邦在萧何力荐下,择吉日,筑坛拜韩信为大将。太史公在《史记》中载:“汉王择良日,设坛场,与拜大将。众将皆喜,人人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家绝唱,寥寥数语,把一幕重大历史事件描绘得何等逼真、传神、微妙。后来刘邦采纳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一面派樊哙率将士修复褒斜道,以麻痹关中三王。一面率大军出其不意兵出陈仓,平定三秦。但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为建立汉朝立下丰功伟绩的韩信,到头来也未能逃过“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剧宿命。 “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镌刻在石碑上的诗句,向世人道出韩信功臣末路断头颅的无限慨叹。

韩信虽然文治武功卓绝,但他并不是汉中人,他的家乡在江苏淮阴。你要想找一位在历史上有影响又是地道的汉中人,那么我向你推荐西汉著名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张骞,汉中城固人。他曾于公元前一三八年和一一五年,以他的双脚一步一步地开辟出汉朝通往中亚地区的道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在汉武帝建元三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第一次出使西域,任务是联络大月民国,同汉朝配合夹击匈奴;不幸被捕,软禁了十三年,第一次带走的一百多人,回来时只剩两人回到长安。几年之后,张骞再次带领三百多人从长安出发,历经了六个国家,探索了中西各国的交通路线,并且把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养蚕、缫丝、冶铁、造纸以及农业先进技术传播到西域。又把西域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和葡萄、石榴、大蒜、西瓜、核桃、蚕豆等土特产带回了中国,为中国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张骞所开辟的这条道路商旅和丝绸贸易发达,故中外史学家所形象的称它为“丝绸之路”。

在汉中的洋县,还埋葬着一位名垂青史的人物——蔡伦。蔡伦是世界史上的文化名人,中国四大发明代表人物之一。在东汉时期,他改进了造纸术,对科学文化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蔡伦是东汉桂阳郡(今湖南省耒阳人),出生于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少年入宫,历仕东汉明、章、和、殇、安五代皇帝。他学识渊博,秉性刚直,尤其对金属锻冶工艺制造颇有研究。他变废为宝,采用树皮、麻头、破渔网为原材料,磨成碎浆,压做成纸张,故人称它为“蔡候纸”。然而在封建社会科学技术与人才是不被重视的,蔡伦于建光五年,为宫廷斗争所诛连,竟被迫服毒自尽,终年五十九岁。直至三十年后,朝廷才为蔡伦昭雪平反,整墓立祠。眼前的蔡伦墓祠,几株巨大的椿树、栎树,浓荫如盖,诉说着无尽的历史和沧桑。院落内情景再现的造纸作坊,似乎使游人触摸到一代纸圣发明创造的智慧灵光。

“汉水、汉人、汉文化”,汉中之旅,领略的是刘邦的帝王气象,韩信的文韬武略,张骞的开拓凿空,蔡伦的伟大发明,还有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