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蒙古人之姓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永谢布部国旗 土默特蒙古人之姓氏

土默特蒙古人之姓氏

2024-06-27 02: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土默特蒙古人之姓氏

土默特蒙古人之姓氏

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有其世代相传的姓氏,姓氏文化不仅提升了氏族、民族乃至国家的凝聚力,而且还展现出各民族文化的光辉灿烂。蒙古民族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又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的民族,像其他民族一样,蒙古族也有复杂多样、从古传承至今的姓氏。蒙古族姓氏来源主要有:以自己的部落、氏族名称为姓,如孛尔只斤(Borjigin)氏、绰罗斯(coros)氏、哈塔斤(Qadagin)氏、兀良哈(Uriyangqan)氏等;以祖先所居地名、山名、河名为姓,如高乐图特(Goultud)氏、赤那郭勒(cinonGoul)氏;以祖先的职业或社会分工为姓,如努木沁(Nomucin)氏、阿音嘎特(AyungG-a)氏等。

今天土默特蒙古人所用姓氏,大体上和其他(部)旗的同胞一样,沿袭了自己的蒙古姓氏。但是,由于一百多年来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冲击,保留下来的蒙古姓氏,大多取姓氏第一音节读音用汉字表述,或取蒙古姓氏之意选一同义的汉字表述,形成了一字一音的汉式蒙古姓氏。这样的姓氏主要有云、包、卜、宝、赵、韩、郝、巴、金、胡、康、荣、何、贺、贾、乔、伊、白、高、伏、佛、福、明、闵、姜、李、王、杨、付等等。

由于土默特地方独特的战略位置,以及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清朝统治者从乾隆年间开始在长城边外、黑河流域放垦草场,建立农耕纳粮的皇庄。随之,山陕农民前来耕种,土默特地方农耕化的趋势日渐深化,涌来的汉族农民越来越多,最终形成农牧交错,蒙汉杂居的局面。蒙文蒙语的使用开始受到影响。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清统治者又在土默特地方设置道、厅管理汉民,至清末,蒙古人与汉人发生纠纷打官司,必须在道、厅衙门审理,而管理蒙民的旗衙门无权审理,加速了蒙文蒙语使用的衰落。这样的不平等,还使许多蒙古人回避使用自己的蒙古姓氏,当社会活动需要姓名时,他们一般都称自己为“蒙古某某”。

民国年间,国民党统治者推行大汉族主义民族压迫政策,在土默特地区危害尤烈。这里的蒙古族人民出于对民族压迫和歧视的规避,在一般的公开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蒙古语,其使用范围日益缩小。在姓氏、名字方面,大多采用了汉式姓名。汉式姓的选用没有一定之规,一般根据自己的蒙古姓氏或祖父、父亲等的蒙古名字以及官职名称的第一音节,再选取相应读音的汉字为姓。此外,还有借用亲友汉式姓为姓者。根据于永发先生研究:“民国初年,土默特蒙古有的已有汉姓或汉式姓氏,有的则无。无姓氏者效法已有姓氏者,彼此间或因亲戚,或因关系密切,或张或李或王定为姓氏,这种现象在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尤多。如常黑赖村李明旺本无姓氏,入学注册时,先生以为‘应该有个姓’,他急切间问其表兄姓什么,答曰‘姓李’,于是他便说:‘那我也姓李吧’,自此遂以李为姓,‘姑舅姓甚我姓甚’一时传为笑谈。诸如此类的事,并非绝无仅有,如在编查户口时无姓氏者为了‘有名有姓’,向亲朋故旧借某一姓氏为己姓者往往而有。”

土默特蒙古人现存蒙古姓氏50个左右,经笔者初步整理,现将基本可以确认的如下,望有识者进一步讨论。

1、孛尔只斤(Borjigin)氏。当地人发“包勒吉德”音,这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台吉姓氏。我旗后山的大公村周围、美岱召前后营子、和林台吉营子一带多有分布,近现代汉字译写为“包”、“卜”、“补”等,个别也有演变为“成”氏等,兼为圣主成吉思汗17世孙阿勒坦汗的直系后人,代表人物有大公村的肖秀龙(此“肖”姓是误传,本姓包勒济吉特)、台吉营子的包文华、美岱召村的包满贵、苏卜盖村的成根锁等人。此家族人在清初被贬为庶人后,分散居住,清乾隆年间,后山台吉追封“镇国公”衔,其它支系台吉仍为“特殊”百姓。美岱召山脚下的公爷坟至今还被人们称作“公爷湾地”。

2、孛罗努惕(Borunud)氏。土默特方言为宝勒诺德。据《罗·黄金史》记载,喀喇沁部的世系中有孛罗努惕喀喇沁旧来或旧有的大臣及百姓。此姓是北元永谢布万户的非贵族百姓人众。今留在土默特地方的宝氏、部分卜氏、紫氏兼此姓。今和林公布营子一带、呼和浩特城东东把栅、萨拉齐以南均有分布。实为孛罗努惕喀喇沁,是喀喇沁三大姓之一。

3、云硕布(YUngSiyebU)氏。今天此姓是土默特的大姓,分布广,人数多。北元蒙古中兴,达延汗编蒙古各部为六万户,土默特是其中之一,还有永谢布万户,当时,喀喇沁为永谢布万户中之组成部分。土默特人姓云硕布和永谢布万户是否有关系?在专家学者笔下未见定论。对“云硕布”一名,蒙古史书中没有记载,所以说不是一个古老姓氏。(编者按:很可能是由明末清初避难流亡到土默特的一小部分永谢布部众的名称演变而来。)笔者以为,土默特在历史上不会有这么多云姓蒙古,相当一部分姓云的是清末民初记姓名时新启用的,其老姓并不是云硕布。如:土默特右翼五甲板召营子的云台吉,老姓是乌济叶特氏,因周围姓云的人多,他也改姓云了。再比如:现土默特左旗保同河村的巴·三巴雅尔,本姓巴拉格特氏,其儿子叫云存义。

4、乌勒德(EgUled)氏。土默特有很多云姓蒙古人不承认自己姓云硕布氏,而认为自己姓“乌勒德”氏,“乌勒德”意为天上的云彩。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乔吉先生认为“乌勒德”很可能是“兀鲁惕(UruGud)”一词的音变。实际上这是发音接近的两个词,前者是“云彩”一词的复数词,后者是古代尼伦蒙古诸部之一,元代“五投下”之一,北元土默特万户强部之一。二者之间是否有深层次的内在联系不得而知。据传,乌勒德姓人众于16世纪从阿尔泰山、贺兰山(野马山)逐渐游牧至此。近代,土默特人丢掉了本民族语言文字,蒙古旧姓不用不传了,可能将“兀鲁惕(UruGud)”误读为乌勒德(EgUled),并以讹传讹,将其释义为“云”,进而将此“云”与来自“云硕布”的“云”混为一谈。

另外,土默特地方有荣氏蒙古人不少,细分起来,其一是来自满式汉名的第一个字,以后传为姓氏,如现土左旗沙尔沁村的荣祥,其后人荣竹林以“荣”为姓;其二是来自家族中某喇嘛名字的第一音节,其后人传以为姓,如察素齐车站村的荣二禄等;其三是来自祖辈蒙古名的第一音节,如托县伍什家村的荣登扎布的后人叫荣连等等。在土默特地方汉语方言中,“云”、“荣”二字读音相同,都读作“yoŋ”,导致了姓氏使用中“云”、“荣”不辨现象的出现,后来,不少人干脆将错就错,改“荣”姓为“云”姓了。长期以来,上述云、乌、荣等姓氏男女可以互相通婚,显然不是一家。

5、召兀土惕(jaGutud)氏。为使用方便,现已将“召兀土惕”第一音节改写为汉字“赵”,“召兀土惕”汉意为百户长。此姓分布较广,人数较多,是本旗大姓之一。呼和浩特城东至包头较大的村落皆有此姓。他们自称来自大西北的荒漠草原,他们的坟地都选在住所的西北方向,以示纪念先人。原自治区副主席吉雅泰、原锡盟盟委书记赵真北、原自治区政法委副书记赵琏都姓召兀土惕氏。土默特两翼大岱、公布、三两、陶思浩、上达赖、察素齐、萨拉齐、包头、西沙尔沁、呼和浩特城东多有分布。

6、韩达亨(Qadagin)氏。土默特两翼都有分布,是土默特蒙古旧姓之一,也是整个蒙古的古老姓氏之一,察哈尔、喀尔喀分布较多。《蒙古秘史》作“合塔斤”,又可写作“哈塔斤”,是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母阿阑·豁阿之子不忽合塔吉后人的姓氏,古代尼伦蒙古诸部之一。清代,内蒙古、喀尔喀均有许多哈塔斤姓氏人分布。土默特姓哈塔斤者,大都在民国初年简称“韩”姓,取“哈”的谐音。笔者的九世祖(清乾隆年间在世)哈·孔兑章盖,在译写汉字姓氏时仍用“哈”。哈塔斤氏在今毛岱、水涧沟门、十大股、五审、毕克齐、朝号、中海流、大里堡、小里堡、王木匠圪堆、大厂库伦等村有分布。在东土默特两旗中,右旗(朝阳)韩姓为哈塔斤氏,如原内蒙古军区三干休所离休干部韩亭,姓哈塔斤氏,朝阳人;左旗(阜新)为哈勒努德氏,如玉泉区干部韩宝柱,姓哈勒努德氏,阜新人。

7、(亦拉特(Oyirad)氏。土默特两翼都有居住,民间称其为“西人”。亦拉特汉译是“近”之意,故选用谐音字“金”或“景”为姓,有点牵强。虽然两字读音接近,但意义相差甚远,这就是两种文化在交流开始时出现的附会。在姓金蒙古人的心目中,他们的姓仍然是“接近”之意,根本不是金银等贵金属之意。我旗巧尔齐、阿善沟门、伍什家子、马群、当浪土牧及呼市城周的乌兰板申、乃莫板申等多有此姓人居住。革命先辈李森、金·吉尔格楞皆为此金氏。(编者案:金凤、金晨光认为,土默特“金”姓蒙古人的蒙古旧姓是孛尔只斤氏。见《土默特蒙古金姓考》,《蒙古学信息》2003年第1期。)

8、朱力恒(jUrkin)氏。土默特蒙古旧姓之一,《蒙古秘史》作“主儿乞”,《蒙古秘史》第49节云,他们是来自合不勒罕大儿子的后裔。呼市城西章盖营子现有两家云氏,其中之一原为朱力恒氏。解放前本旗第四督导处文宝先生原名朱力恒·依尔敦,即是该村人。善岱村革命烈士朱玉山同志一族也姓朱力恒氏(后人改姓云氏)。朱玉山的本家姑奶奶是本旗清末参领都古尔扎布的夫人,名为朱力恒·根甫丽玛。著名的白灵庙兵变组织者之一朱实夫也姓朱力恒氏。

9、那牙勤氏(Noyakin)。本地西路方言一直称“诺颜很”氏,土默特蒙古旧姓之一。此姓在我旗分布最广,人数也多。“那颜”是官长、领袖之意。该族人的性格举止像当官的作派。《蒙古秘史》记载,蔑年土敦的次子为合臣,其儿子名为那牙吉歹,其后人以此为姓那牙勤。土默特毕克齐的玉禄、右翼三甲头佐佐领王巴图赛恒、满水井村的王斌、毛岱村的温都苏及其后人把什村的王贵树家族人都姓那牙勤氏。

10、巴拉格特氏(Balaqad)。此姓是土默特的大姓,来源于北元时期的部族名或人群名,后人用第一音节“巴”为姓。该姓氏人祖上是一支戍守西边墙(今乌拉特中旗城库伦)的卫士部队。笔者的祖母仍沿旧习称包头巴家为扎赫沁人(意为站岗的人)。后金皇太极进攻蒙古右翼三万户得势后,开始压缩土默特牧地,巴氏家族从城库伦东迁包头定居,成为包头的原住民。此后几百年来,后人又向东发展到讨合气、萨拉齐、合同营子等地。呼市城周的巴氏蒙古人是否也姓巴拉格特,尚需进一步考证。清初右翼都统杭高也姓巴拉格特氏,其后人有巴凌云(斯力吉)、巴静山等多人。

《蒙古秘史》中有巴剌合惕、巴剌合孙、巴剌合臣(城、管城的人,见第247、263、257、279页)。据《蒙古源流》记载,北元时期,蒙古人中有巴勒哈嗔人在守卫边城。虽未指那一座城,但这和土默特人的口碑传说完全一样。后人以祖上职业为姓——巴拉格特。

11、赫力努特(克烈努特,KerenUgUd)氏。克烈努特氏先人即辽金之际著名的克烈部族,驻牧于鄂尔浑河下游至杭爱山一带。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该部并入蒙古。17世纪初(北元末),土默特的克烈努特人住牧在扎喇满罕山与阿尔泰山一带,后南下。土默特此姓蒙古人用老姓的第一音节音为姓,即“何”、“贺”。在我旗,此姓人祖上多有文化,以编书授课,舞文弄墨为生,生活普遍较富足。协力齐村的世袭嘎勒达何嘎勒达、西把栅村的清末参领贺色奔及后人贺云章壮士等、毕克齐的富户何长毛(何·朝洛蒙)均为此姓人。今土默特右旗何家库伦村,就是蒙古何家在清乾隆年之前用以圈牛羊骆驼的圐圙。

12、康诺德(Kang-nud)氏。土默特蒙古旧姓之一,原为古代西域突厥部落,称为“康邻”、“康里”等。该词第一音节译写为“康”、“亢”、“杭”等,“德”为复数词,《蒙古秘史》第262节作“康邻”,《蒙古流源》作“康邻”、“杭锦”。康诺德氏,汉意“管车辆的人们”。这与土默特古谚语相吻合,即:“白只户的‘阿都赖’准是看‘康’家的眼色选辕马——没错。”辕马即拉车的架车牲畜,一定要选好的、壮的,意思是说康家与车辆有关。我旗把什、北只图、萨拉齐的章盖营,托克托的黑城一带及呼市周围多有分布。代表人物有贾力更(吉尔格勒)、亢仁、康济民、康裕厚等。东土默特右翼旗、原昭乌达盟巴林二旗也有分布,但大都是在北元末从归化城土默特迁往。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杭锦”与此“杭锦”同义。

13、乌梁罕、武吉彦特(Uriyangqan、Ujiyed)氏。这是土默特的两个蒙古姓氏,蒙古语第一音节虽音同,但语意完全不同,故分别译写为“吴”、“武”,其祖先都与蒙元时期的乌梁罕有关。由于时间久远和地方文献记载不足,对此两个老姓已经很难区别。笔者以为,从居住地域和汉译用字上可试分为:以“吴”为姓的是乌梁罕姓氏,以“武”为姓的是武吉彦特姓氏。包头沙尔沁的斗林沁村、美岱召村、呼市北破庙子村、毕克齐的大里堡村的“武”姓,应该都是武吉彦特氏。其余的“吴”姓就是乌梁罕氏。前几年,土右旗协力齐村有一位老妇名叫花拉,其娘家是陶思浩村的,笔者曾问其姓氏,她脱口而出:“乌梁罕氏。”

乌梁罕人分布在现今内外蒙古和俄罗斯南部几个自治省。《史集》将其分为“森林乌梁罕”和“斡难河乌梁罕”两支。成吉思汗的大将者勒蔑、速不台都是斡难河乌梁罕人。据《阿勒坦汗传》记载:乌济叶特(即武吉彦特)部首领恩克举族携带成吉思汗母亲月伦哈屯的宫帐来归降阿勒坦汗,说明月伦哈屯的官帐由乌济叶特人守护。

14、高勒图德、台格木德(Goultud、)氏。二者汉式姓皆为“高”,前者取蒙古姓第一音节音为姓,后者取蒙古姓汉意“高”为姓。“高”是蒙古人的普遍姓氏,在科尔沁十旗、喀尔喀四部、察哈尔八旗、土默特东西两部、鄂尔多斯七旗皆有高氏蒙古人。土默特右旗召湾和呼市城东黄合少村的高家姓台格木德氏。其余协力齐、杨家堡、后海流、萨拉齐南滩、和林西沟门等的高家姓高勒图德氏。相传,高勒图德氏祖上是守卫河流、饮水源的部族;台格木德氏人祖上是做法事占高位的人。黄合少村的阿迪亚老人对我说:“先人是从东山高处走下来的官人。”(口头传承)

15、章盖(janggi)氏。姓此姓氏者已经忘记了清代之前的蒙古旧姓。“章盖”是清代的官衔,土默特两翼旗60个佐领即有60位章盖,其家族后人有的以“章”为姓,但有老姓的章盖后人不以“章”为姓。土默特地方姓章的蒙古人集中在兰产、塔布子(查干陶勒盖村迁入)、王木匠圪堆等村。

16、巴勒努德(Barnud)氏。土默特地方“胡”姓蒙古人之老姓,汉意为“猎虎的人们”。此姓氏人以先人职业为姓,后以与汉字“虎”谐音的“胡”字为姓。该姓氏也是土默特蒙古的大姓之一。笔者听祖母说过一件往事:城东西把栅村有个名叫胡黄豆的蒙古人,日伪时期在旗保安队当连长,因差去萨拉齐后煤矿收费,发生口角后,他大骂对方:“老子的先人连老虎都敢捕敢杀,何况你们这些小蟊贼!”此姓在协力齐、二十家子、伍什家子、黑城、刀刀板、西把栅等村多有分布,代表人物有胡锁锁、胡文俊、胡成元等。(编者按:考虑到北元阿勒坦汗及其以后时代曾有一个巴尔虎部落长期跟随土默特万户活动,此姓氏有可能是“巴尔虎Barqud”的误读、误传。)

17、扎哈沁特(Jaqacid)氏。汉意为守边界或站岗放哨之人。此姓在沿长城边墙、土默特旗与察哈尔镶兰旗交界处及与四子王旗交界处一带居多。据笔者调查所知,和林新店子、黑石兔、羊群沟一带的尹姓、伊姓和部分云姓蒙古人都姓扎哈沁特。“文革”前,伊国璜先生对我说过:“我们祖上是扎哈沁人”。入清之后,该姓蒙古人大量内迁土默特腹地。就伊姓蒙古人而言,已迁往南脑木汗、公喇嘛、东把栅等村。今卓资县旗下营北沟官庄子村的云姓蒙古人和四子王旗东八号村的云姓蒙古人,自称是为土默特旗站岗守边之人,祖上来自遥远的西方。据清《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准噶尔部有扎哈沁鄂托克。[3] 1690—1755年间,有不少卫拉特蒙古人(包括扎哈沁特人)由于战乱祸及,辗转迁来漠南蒙古草原驻牧,来到土默特的扎哈沁人驻牧于土默特边缘一带,形成如上所说的“守边”局面。

另外,原来羊群沟的几户云姓蒙古人说,他们的祖辈是守边界之人,守卫着南边墙——长城,(编者按:这部分人可能与阿勒坦汗封贡后出现的“守边夷人”有关。)其后成为扎哈沁特姓氏。

18、闫姓。呼和浩特城南二道凹村较多。他们的祖先是清代来自察哈尔的守台站蒙古兵勇,名叫耶西道尔吉,后人以先人名字的第一音节字的谐音“闫”为姓。这种情况在蒙古近现代社会是常见的。

19、白兴格沁(BayiSingcin)、查干格沁(caGaGcin)两氏。我旗有以上两个白姓,祖上是造房子和管理房子的蒙古人是白兴格沁氏,汉式姓白(有的民国初年改姓云或李);祖上“来自他乡”或“流动民”的外地蒙古人是查干格沁氏,汉式姓也是白,一个是以先人的职业为姓,一个是以先人的雅号为姓。在我旗现可寻找并可考证的有毛岱、北什图、大阳、忽拉格齐村的白姓是白兴格沁氏。公喇嘛及后山、东山的白姓是查干格沁氏(此姓氏民国初年改云、王姓的较多)。

20、乔登氏(来自AbaGacud)。据传,该姓氏人的蒙古旧姓应是“阿巴嘎楚德”,“楚德”(与“乔登”(肖登)发音一样,是蒙古语复数后缀。土默特的蒙古人有此姓者却只保留了一个复数词——“乔登”或“肖登”,其后人就以“乔”或“肖”为姓了。实际上,这是一个孛尔只斤氏的分支姓,属黄金家族台吉也。古代把成吉思汗的异母弟别里古台称为阿巴嘎(皇叔),其后人以先人尊称为姓。察哈尔、阿拉善、巴尔虎多有此姓。我旗毕克齐村的乔恒记先生曾经亲口对我说,他们的祖先是皇族,古代他的先人是监督土默特人在阿尔泰守山口的。

21、扎兰努惕(Jalannud)氏。土默特方言称贾勒努德氏,就是今天土默特为数不多的贾姓蒙古人。扎兰或甲喇是满语军制单位,一般4~6苏木设一名扎兰章京。“扎兰努惕”实为满语词根“扎兰”加蒙古语复数词尾“努惕”构成,是在清代才出现的姓氏。当时,有的扎兰章京及其后人被称作“扎兰努惕”,他们即以此为姓,后改用汉式姓,以谐音字“贾”为姓。今土右旗打色令村的蒙古人都姓贾,毕克齐、后山有少量贾姓人。

22、努木沁(Nomucin)氏。此姓氏蒙古人祖上是制作弓箭的人或管理弓箭的家族。“努木”即弓箭,“沁”是者或人。现土右旗葛家营村的弓姓较多,清代曾被贬为“黑徒”。和林的脑木齐、脑木齐台两村的蒙古人原也姓弓,民国初年改姓云或李。鄂尔多斯的达拉特旗,察哈尔的正兰旗此姓较多。

23、赤那郭勒(cinonGoul)氏。此姓汉译“狼河”,土默特蒙古语方言称“常宁高勒”氏。该姓人以先人居住地名为姓。据传,这也是土默特蒙古的老姓。我旗现有少量常姓蒙古人,其蒙古姓氏应是赤那郭勒氏。明末迁往朝阳的土默特人有很多人姓赤那郭勒氏,其后人今多姓“常”或“郎”。土默特地方老乡戏传:姓杨的不与姓常的同村居住。所以,赤那郭勒氏蒙古人大都改姓云、李、张、王等。现居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的蒙古人有不少郎姓,实际也是赤那郭勒氏。

24、阿苏德氏(Asud)。土默特人中姓“付”“富”“佛”“福”“伏”之人,其老姓应是阿苏德氏,具体演变过程不详。据传,阿苏德氏人早在土默特驻守阿尔泰山十二山口时就已融入土默特。在土默特,姓这个老姓者原来有很多,后大多改姓云、张、王、李等等。我所知道的有:萨拉齐北山下各村落的云姓,原都姓付;杨圪楞沟里的悦来窑一带的云姓,原来姓富;萨拉齐大榆树村付士武活佛(达拉特旗某召庙活佛),姓阿苏德氏;把什村的云文达祖籍悦来窑(解放前还去收地盘土地租),也姓富;美岱召的板头喇嘛原名付仁,是萨拉齐北阿毛板申村人。现在仍姓阿苏德氏的还有呼市城内姑子板的福锁锁、托克托召湾村的伏成义、茂林太村的佛生。攸攸板、合林等村也有付姓蒙古人。

25、补还岱(Buqandai)氏。也译作“不罕歹”,汉译摔跤手之意,泛指力气大的人。现有“补还岱”村名二处,“补还岱”实为一个蒙古姓氏。补还岱村蒙古人都姓“补”,民国初年,有不少补姓人改姓李、王。

26、松布尔(SUmbUr)氏。此姓人的老姓实际上是孛尔只斤氏,是黄金家族后裔。明末清初,在土默特地方以俄木布为首的台吉、贵族被贬为庶人,失去世袭特权,贵族身份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利益尽失,作为贵族象征的姓氏孛尔只斤氏也成为普通姓氏之一。清末民初,土默特蒙古改蒙古姓氏为汉式姓之际,在孛尔只斤氏后人中出现了姓肖、姓云、姓卜、姓松等变异姓氏。其中,居于托克托一带的松布尔台吉家族后裔就以“松”为姓了。

27、苏和德(SUhnUd)氏。意为制造斧头的人们。土默特地方姓苏或姓孙者不少,其蒙古姓氏均为苏和德氏。姓苏者直接选用与“苏和德”第一音节同音的汉字“苏”为姓;姓孙者以与“苏和德”第一音节谐音的汉字“孙”为姓。可见他们是以先人的职业为姓。毕克齐及周围沟子板申、此老村分布较多。日伪时期德王的三娘孙老夫人、孙赛不浪等是代表人物。该姓也是土默特蒙古老姓之一。

28、任氏。据多数任姓土默特人说,任姓的“任”来源于先人名字的第一音节。现土左旗此姓人很多。原土旗旗长任儒同志讲,任氏先人叫任钦尼玛(Rin-chen-nya-ma),故取首音作姓,老姓已不好追溯了。清末民初的掌印诺嘎拉达的后人也姓任。

29、明阿特(MingGad)氏。汉意“千户”。土默特地方的“明”、“闵”、“千”、“钱”等姓氏,均为此姓氏,有的取该词首音、有的取其汉意、有的取汉意的谐音字为汉式姓。土默特靠长城一线的羊群沟、新店子、公喇嘛此姓较多,后一部分人移居呼和浩特城周。此姓在鄂尔多斯较多,如千奋勇姓明阿特氏。土默特蒙古旧姓与鄂尔多斯蒙古旧姓有很多相同或相近者,反映了北元以来土默特与鄂尔多斯关系密切,交往甚多的历史状况。

30、哈勒努德(Qaranud)氏。此姓氏人现以该词汇第一音节的汉语谐音字“郝”为姓。据蒙古文文献记载,北元时期喀喇沁部东迁,势力不断振兴,各处投奔或招降的人很多,这些人称为哈勒努德喀喇沁。此后,这些人就以哈勒努德为姓,汉译称“郝”或“韩”,该姓氏也是蒙古老姓。鄂尔多斯也有哈勒努德氏人,同样以郝为姓。土默特在清代有很多此姓人,清末改云姓者较多。如现土左牛牛营村的云姓原为郝姓等。

31、浩尼沁或火你嗔(Qonicin)氏。汉意“牧羊人”。土默特此姓氏蒙古人现在的汉式姓为“杨”,取“羊”的汉意谐音字,即以先人的职业为姓。现我旗杨姓蒙古人改云姓、李姓者较多。萨拉齐的黑麻板申和托克托的朱亥巴彦现在还有此姓蒙古人。“文革”前,畜牧厅付厅长云文其(1915年生人)的舅父、黑麻板申的杨状元老人,仍然精通蒙古语言。我曾亲耳怜听他与云文其夫人(镶黄旗蒙古人)的蒙语对话,十分流利悦耳。云文其早年留学日本,解放战争时期是乌兰夫同志的蒙、日语翻译。鄂尔多斯也有很多此姓蒙古人。

32、墨尔格特(Merkid)氏。《蒙古源流》清译本称作“墨尔格特氏”,《蒙古秘史》作“蔑儿乞”,是蒙元时期的古老部族名,蒙古旧姓之一。土默特人误称“马尔格特”氏,该姓氏后人以先人的部族名为姓,取第一音节的汉字谐音字“马”为姓。“蔑儿乞惕”汉意“贤者”或“智者”。鄂尔多斯西三旗此姓较多。土默特地方呼市城南巧报、和林土城子、东山及南山与镶红旗、镶兰旗交界处多有分布。早年移居东土默特的蒙古真人中,也有马姓者。

33、锡赉兀尔(SiraoiGur)氏。土默特人称萨勒高沁氏。土默特的此姓蒙古人现在的汉式姓为“梁”或“刘”,都是该词意译之谐音,有以讹传讹和牵强附会之嫌。其来龙去脉有几种说法:一、内蒙古社科院乔吉教授说,此姓来源于《阿勒坦汗传》中出现的“锡赉兀尔”,就是《蒙古源流》清译本中的“撒喇卫郭尔”,蒙元时期汉籍作“萨里畏吾”。9世纪中叶,居住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内乱迭起,被黠戛斯所破,部族分为三支向西南迁徒,其中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带,史称“河西回鹘”,分布在肃州、甘州、贺兰山诸地。元代以“萨里畏吾”一名见于史籍。元封安定王驻牧于此。北元时期,土默特万户扩张到青海之际,阿勒坦汗先后两次征“锡赉兀尔”,使该部归降。据此,锡赉兀尔或萨里畏吾人出现在土默特并不奇怪,这也许就是我旗“梁”、“刘”姓蒙古人的来历;二、现土默特地方有两种刘氏蒙古人,其中之一即原内蒙古农行锐军同志一族的刘姓,据他们说,其姓氏是清乾隆皇帝赐予的。另一刘氏说他们是从青海流落到这里的。土默特的梁姓自称祖上是生产照明灯具的行家,在古代,部族内称其为“萨勒高沁”,汉意为明亮的意思。“亮”与“梁”谐音,就以“梁”为姓了。在喀喇沁、敖汉、奈曼等旗也有梁姓蒙古人,其自解是“人的脊梁骨”的汉意。察哈尔两翼的梁姓蒙古人也认为他们的“梁”与“明亮”一词有关。锡赉兀尔或萨里畏吾的后裔即今天居于肃北一代的裕固族。

34、锡勒努德(Siranud)氏。“锡勒”汉译“黄”之意,土默特蒙古人“黄”姓即“锡勒努德”的汉译。土默特地方此姓不多,仅在萨拉齐、托克托有部分分布。在鄂尔多斯及喀喇沁锡勒努德姓氏人较多。有一说,认为他们实为黄金家族的分支姓氏,鄂尔多斯奇姓蒙古人是“红顶子”台吉,黄姓蒙古是“黄顶子”台吉,是否正确,存疑。

35、索伦嘎斯(SolunGus)氏。汉意“彩虹”。土默特等西部汉语方言称雨后彩虹为“jiang”,谐音汉字为“姜”或“蒋”。土默特的“姜”和“蒋”姓蒙古人,都称自己姓“索伦嘎斯”。托克托章盖营村有很多姜氏蒙古人,他们对自己的姓氏还有另一种说法:他们的祖上是“章盖”之官,“章盖”的发音类同“姜盖”,后人就以“姜”为姓了。此姓氏人是清康熙初年来自科尔沁白城子地区的兵勇集团的后裔。

36、孟克沁(MOnggUcin)、孟勒德图(MOnggUltUd)氏。二者均为土默特孟氏蒙古人的蒙古老姓,即用一个汉字表示两个蒙古姓氏,二者汉意均为制作银器的匠人,前者取蒙古语“孟克”(汉意:银)首音;后者亦为“孟勒德图”第一音节的汉语谐音字。原为土默特当地人姓前者,入清之后从东北迁来者姓后者。具体情况是萨拉齐、和林、清水河的孟氏蒙古人祖上是银匠,“孟”是以先人职业为姓。毕克齐的孟氏蒙古人为孟勒德图氏,是清乾隆年间来自热河一带的官人的后裔。另外,民国年间哲里木盟抗垦英雄嘎达梅林姓孟勒德图氏,汉名孟青山。

37、布拉格努德(BulaGnud)氏。蒙古语“布拉格”(bulaG),汉意为“泉、水泉”。30多年前,笔者在包头的阿都赖村与全恒生的姐姐青德格老人闲谈时,她说自己姓“布拉格努德”,汉姓“全”,说自己的祖上先人是管理泉水或水井的人。所以,他们所姓的“全”应该是“泉”字的谐音。全氏蒙古人在土旗分布不多,主要集中在阿都赖村。

38、库克努德(KOknUd)氏。土默特人老姓之一,现汉式姓为“篮”,集中在包头鄂尔古什村、五当召一带居住。篮姓为意译姓氏,据说其祖上是制作衣服的人,蒙古人崇尚篮、白颜色,布料多为蓝色,故以“篮”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先人职业为姓。民国年间,本旗人第一任总管满泰先生实姓篮氏。土默特两翼旗还有不少蓝姓蒙古人,民国后,许多篮姓蒙古人改姓李、张。白音查干等村的张氏蒙古人即是由蓝姓改为张姓。

39、田氏。土默特田姓蒙古人是清雍正年间丹津都统的后人。据载,他们本姓“土默特”氏,为什么后转汉式姓“田”,原因不详。

40、古列延惕(KUriyed)氏。“古列延”,《蒙古秘史》中译为“圈子”,圆圈之意。土默特的此姓蒙古人取汉式姓时,就将其直译作“圆”为姓,后改用“元”为姓,也有写作“袁”的。此姓氏也是土默特蒙古旧姓之一。托克托哈拉板申、呼市城东黄合少等村姓此姓者较多。

41、弘吉剌、乌兰(Qonggirad、UlaGan)氏。此二氏汉式姓为“洪”,来源有二:一是源于“弘吉剌”,“弘吉剌”是见于《蒙古秘史》、《元史》等多种历史文献中的蒙古部族之一。土默特地方此姓蒙古人取“弘吉剌”第一音节的汉语谐音字“洪”为姓,呼市城南多有分布。二是源于“红”,我旗这部分洪姓蒙古人,相传其先人于清乾隆年间来自科尔沁南部的苏鲁克旗,祖上是专为朝廷饲养红马、红牛的部族,后以“红”为姓,写作“洪”。

现在,土默特蒙古人号称十万,以上所列土默特蒙古人姓氏必有疏漏,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误解,权当抛砖之作,望识者指正。在现实交往中,有的人错把自己的汉式蒙古姓氏当做汉姓,这是对自己民族文化不了解造成的,希望在今后的姓氏使用中,能够多了解一些其中深藏的民族文化底蕴。

展开全文

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有其世代相传的姓氏,姓氏文化不仅提升了氏族、民族乃至国家的凝聚力,而且还展现出各民族文化的光辉灿烂。蒙古民族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又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的民族,像其他民族一样,蒙古族也有复杂多样、从古传承至今的姓氏。蒙古族姓氏来源主要有:以自己的部落、氏族名称为姓,如孛尔只斤(Borjigin)氏、绰罗斯(coros)氏、哈塔斤(Qadagin)氏、兀良哈(Uriyangqan)氏等;以祖先所居地名、山名、河名为姓,如高乐图特(Goultud)氏、赤那郭勒(cinonGoul)氏;以祖先的职业或社会分工为姓,如努木沁(Nomucin)氏、阿音嘎特(AyungG-a)氏等。

今天土默特蒙古人所用姓氏,大体上和其他(部)旗的同胞一样,沿袭了自己的蒙古姓氏。但是,由于一百多年来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冲击,保留下来的蒙古姓氏,大多取姓氏第一音节读音用汉字表述,或取蒙古姓氏之意选一同义的汉字表述,形成了一字一音的汉式蒙古姓氏。这样的姓氏主要有云、包、卜、宝、赵、韩、郝、巴、金、胡、康、荣、何、贺、贾、乔、伊、白、高、伏、佛、福、明、闵、姜、李、王、杨、付等等。

由于土默特地方独特的战略位置,以及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清朝统治者从乾隆年间开始在长城边外、黑河流域放垦草场,建立农耕纳粮的皇庄。随之,山陕农民前来耕种,土默特地方农耕化的趋势日渐深化,涌来的汉族农民越来越多,最终形成农牧交错,蒙汉杂居的局面。蒙文蒙语的使用开始受到影响。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清统治者又在土默特地方设置道、厅管理汉民,至清末,蒙古人与汉人发生纠纷打官司,必须在道、厅衙门审理,而管理蒙民的旗衙门无权审理,加速了蒙文蒙语使用的衰落。这样的不平等,还使许多蒙古人回避使用自己的蒙古姓氏,当社会活动需要姓名时,他们一般都称自己为“蒙古某某”。

民国年间,国民党统治者推行大汉族主义民族压迫政策,在土默特地区危害尤烈。这里的蒙古族人民出于对民族压迫和歧视的规避,在一般的公开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蒙古语,其使用范围日益缩小。在姓氏、名字方面,大多采用了汉式姓名。汉式姓的选用没有一定之规,一般根据自己的蒙古姓氏或祖父、父亲等的蒙古名字以及官职名称的第一音节,再选取相应读音的汉字为姓。此外,还有借用亲友汉式姓为姓者。根据于永发先生研究:“民国初年,土默特蒙古有的已有汉姓或汉式姓氏,有的则无。无姓氏者效法已有姓氏者,彼此间或因亲戚,或因关系密切,或张或李或王定为姓氏,这种现象在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尤多。如常黑赖村李明旺本无姓氏,入学注册时,先生以为‘应该有个姓’,他急切间问其表兄姓什么,答曰‘姓李’,于是他便说:‘那我也姓李吧’,自此遂以李为姓,‘姑舅姓甚我姓甚’一时传为笑谈。诸如此类的事,并非绝无仅有,如在编查户口时无姓氏者为了‘有名有姓’,向亲朋故旧借某一姓氏为己姓者往往而有。”

土默特蒙古人现存蒙古姓氏50个左右,经笔者初步整理,现将基本可以确认的如下,望有识者进一步讨论。

1、孛尔只斤(Borjigin)氏。当地人发“包勒吉德”音,这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台吉姓氏。我旗后山的大公村周围、美岱召前后营子、和林台吉营子一带多有分布,近现代汉字译写为“包”、“卜”、“补”等,个别也有演变为“成”氏等,兼为圣主成吉思汗17世孙阿勒坦汗的直系后人,代表人物有大公村的肖秀龙(此“肖”姓是误传,本姓包勒济吉特)、台吉营子的包文华、美岱召村的包满贵、苏卜盖村的成根锁等人。此家族人在清初被贬为庶人后,分散居住,清乾隆年间,后山台吉追封“镇国公”衔,其它支系台吉仍为“特殊”百姓。美岱召山脚下的公爷坟至今还被人们称作“公爷湾地”。

2、孛罗努惕(Borunud)氏。土默特方言为宝勒诺德。据《罗·黄金史》记载,喀喇沁部的世系中有孛罗努惕喀喇沁旧来或旧有的大臣及百姓。此姓是北元永谢布万户的非贵族百姓人众。今留在土默特地方的宝氏、部分卜氏、紫氏兼此姓。今和林公布营子一带、呼和浩特城东东把栅、萨拉齐以南均有分布。实为孛罗努惕喀喇沁,是喀喇沁三大姓之一。

3、云硕布(YUngSiyebU)氏。今天此姓是土默特的大姓,分布广,人数多。北元蒙古中兴,达延汗编蒙古各部为六万户,土默特是其中之一,还有永谢布万户,当时,喀喇沁为永谢布万户中之组成部分。土默特人姓云硕布和永谢布万户是否有关系?在专家学者笔下未见定论。对“云硕布”一名,蒙古史书中没有记载,所以说不是一个古老姓氏。(编者按:很可能是由明末清初避难流亡到土默特的一小部分永谢布部众的名称演变而来。)笔者以为,土默特在历史上不会有这么多云姓蒙古,相当一部分姓云的是清末民初记姓名时新启用的,其老姓并不是云硕布。如:土默特右翼五甲板召营子的云台吉,老姓是乌济叶特氏,因周围姓云的人多,他也改姓云了。再比如:现土默特左旗保同河村的巴·三巴雅尔,本姓巴拉格特氏,其儿子叫云存义。

4、乌勒德(EgUled)氏。土默特有很多云姓蒙古人不承认自己姓云硕布氏,而认为自己姓“乌勒德”氏,“乌勒德”意为天上的云彩。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乔吉先生认为“乌勒德”很可能是“兀鲁惕(UruGud)”一词的音变。实际上这是发音接近的两个词,前者是“云彩”一词的复数词,后者是古代尼伦蒙古诸部之一,元代“五投下”之一,北元土默特万户强部之一。二者之间是否有深层次的内在联系不得而知。据传,乌勒德姓人众于16世纪从阿尔泰山、贺兰山(野马山)逐渐游牧至此。近代,土默特人丢掉了本民族语言文字,蒙古旧姓不用不传了,可能将“兀鲁惕(UruGud)”误读为乌勒德(EgUled),并以讹传讹,将其释义为“云”,进而将此“云”与来自“云硕布”的“云”混为一谈。

另外,土默特地方有荣氏蒙古人不少,细分起来,其一是来自满式汉名的第一个字,以后传为姓氏,如现土左旗沙尔沁村的荣祥,其后人荣竹林以“荣”为姓;其二是来自家族中某喇嘛名字的第一音节,其后人传以为姓,如察素齐车站村的荣二禄等;其三是来自祖辈蒙古名的第一音节,如托县伍什家村的荣登扎布的后人叫荣连等等。在土默特地方汉语方言中,“云”、“荣”二字读音相同,都读作“yoŋ”,导致了姓氏使用中“云”、“荣”不辨现象的出现,后来,不少人干脆将错就错,改“荣”姓为“云”姓了。长期以来,上述云、乌、荣等姓氏男女可以互相通婚,显然不是一家。

5、召兀土惕(jaGutud)氏。为使用方便,现已将“召兀土惕”第一音节改写为汉字“赵”,“召兀土惕”汉意为百户长。此姓分布较广,人数较多,是本旗大姓之一。呼和浩特城东至包头较大的村落皆有此姓。他们自称来自大西北的荒漠草原,他们的坟地都选在住所的西北方向,以示纪念先人。原自治区副主席吉雅泰、原锡盟盟委书记赵真北、原自治区政法委副书记赵琏都姓召兀土惕氏。土默特两翼大岱、公布、三两、陶思浩、上达赖、察素齐、萨拉齐、包头、西沙尔沁、呼和浩特城东多有分布。

6、韩达亨(Qadagin)氏。土默特两翼都有分布,是土默特蒙古旧姓之一,也是整个蒙古的古老姓氏之一,察哈尔、喀尔喀分布较多。《蒙古秘史》作“合塔斤”,又可写作“哈塔斤”,是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母阿阑·豁阿之子不忽合塔吉后人的姓氏,古代尼伦蒙古诸部之一。清代,内蒙古、喀尔喀均有许多哈塔斤姓氏人分布。土默特姓哈塔斤者,大都在民国初年简称“韩”姓,取“哈”的谐音。笔者的九世祖(清乾隆年间在世)哈·孔兑章盖,在译写汉字姓氏时仍用“哈”。哈塔斤氏在今毛岱、水涧沟门、十大股、五审、毕克齐、朝号、中海流、大里堡、小里堡、王木匠圪堆、大厂库伦等村有分布。在东土默特两旗中,右旗(朝阳)韩姓为哈塔斤氏,如原内蒙古军区三干休所离休干部韩亭,姓哈塔斤氏,朝阳人;左旗(阜新)为哈勒努德氏,如玉泉区干部韩宝柱,姓哈勒努德氏,阜新人。

7、(亦拉特(Oyirad)氏。土默特两翼都有居住,民间称其为“西人”。亦拉特汉译是“近”之意,故选用谐音字“金”或“景”为姓,有点牵强。虽然两字读音接近,但意义相差甚远,这就是两种文化在交流开始时出现的附会。在姓金蒙古人的心目中,他们的姓仍然是“接近”之意,根本不是金银等贵金属之意。我旗巧尔齐、阿善沟门、伍什家子、马群、当浪土牧及呼市城周的乌兰板申、乃莫板申等多有此姓人居住。革命先辈李森、金·吉尔格楞皆为此金氏。(编者案:金凤、金晨光认为,土默特“金”姓蒙古人的蒙古旧姓是孛尔只斤氏。见《土默特蒙古金姓考》,《蒙古学信息》2003年第1期。)

8、朱力恒(jUrkin)氏。土默特蒙古旧姓之一,《蒙古秘史》作“主儿乞”,《蒙古秘史》第49节云,他们是来自合不勒罕大儿子的后裔。呼市城西章盖营子现有两家云氏,其中之一原为朱力恒氏。解放前本旗第四督导处文宝先生原名朱力恒·依尔敦,即是该村人。善岱村革命烈士朱玉山同志一族也姓朱力恒氏(后人改姓云氏)。朱玉山的本家姑奶奶是本旗清末参领都古尔扎布的夫人,名为朱力恒·根甫丽玛。著名的白灵庙兵变组织者之一朱实夫也姓朱力恒氏。

9、那牙勤氏(Noyakin)。本地西路方言一直称“诺颜很”氏,土默特蒙古旧姓之一。此姓在我旗分布最广,人数也多。“那颜”是官长、领袖之意。该族人的性格举止像当官的作派。《蒙古秘史》记载,蔑年土敦的次子为合臣,其儿子名为那牙吉歹,其后人以此为姓那牙勤。土默特毕克齐的玉禄、右翼三甲头佐佐领王巴图赛恒、满水井村的王斌、毛岱村的温都苏及其后人把什村的王贵树家族人都姓那牙勤氏。

10、巴拉格特氏(Balaqad)。此姓是土默特的大姓,来源于北元时期的部族名或人群名,后人用第一音节“巴”为姓。该姓氏人祖上是一支戍守西边墙(今乌拉特中旗城库伦)的卫士部队。笔者的祖母仍沿旧习称包头巴家为扎赫沁人(意为站岗的人)。后金皇太极进攻蒙古右翼三万户得势后,开始压缩土默特牧地,巴氏家族从城库伦东迁包头定居,成为包头的原住民。此后几百年来,后人又向东发展到讨合气、萨拉齐、合同营子等地。呼市城周的巴氏蒙古人是否也姓巴拉格特,尚需进一步考证。清初右翼都统杭高也姓巴拉格特氏,其后人有巴凌云(斯力吉)、巴静山等多人。

《蒙古秘史》中有巴剌合惕、巴剌合孙、巴剌合臣(城、管城的人,见第247、263、257、279页)。据《蒙古源流》记载,北元时期,蒙古人中有巴勒哈嗔人在守卫边城。虽未指那一座城,但这和土默特人的口碑传说完全一样。后人以祖上职业为姓——巴拉格特。

11、赫力努特(克烈努特,KerenUgUd)氏。克烈努特氏先人即辽金之际著名的克烈部族,驻牧于鄂尔浑河下游至杭爱山一带。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该部并入蒙古。17世纪初(北元末),土默特的克烈努特人住牧在扎喇满罕山与阿尔泰山一带,后南下。土默特此姓蒙古人用老姓的第一音节音为姓,即“何”、“贺”。在我旗,此姓人祖上多有文化,以编书授课,舞文弄墨为生,生活普遍较富足。协力齐村的世袭嘎勒达何嘎勒达、西把栅村的清末参领贺色奔及后人贺云章壮士等、毕克齐的富户何长毛(何·朝洛蒙)均为此姓人。今土默特右旗何家库伦村,就是蒙古何家在清乾隆年之前用以圈牛羊骆驼的圐圙。

12、康诺德(Kang-nud)氏。土默特蒙古旧姓之一,原为古代西域突厥部落,称为“康邻”、“康里”等。该词第一音节译写为“康”、“亢”、“杭”等,“德”为复数词,《蒙古秘史》第262节作“康邻”,《蒙古流源》作“康邻”、“杭锦”。康诺德氏,汉意“管车辆的人们”。这与土默特古谚语相吻合,即:“白只户的‘阿都赖’准是看‘康’家的眼色选辕马——没错。”辕马即拉车的架车牲畜,一定要选好的、壮的,意思是说康家与车辆有关。我旗把什、北只图、萨拉齐的章盖营,托克托的黑城一带及呼市周围多有分布。代表人物有贾力更(吉尔格勒)、亢仁、康济民、康裕厚等。东土默特右翼旗、原昭乌达盟巴林二旗也有分布,但大都是在北元末从归化城土默特迁往。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杭锦”与此“杭锦”同义。

13、乌梁罕、武吉彦特(Uriyangqan、Ujiyed)氏。这是土默特的两个蒙古姓氏,蒙古语第一音节虽音同,但语意完全不同,故分别译写为“吴”、“武”,其祖先都与蒙元时期的乌梁罕有关。由于时间久远和地方文献记载不足,对此两个老姓已经很难区别。笔者以为,从居住地域和汉译用字上可试分为:以“吴”为姓的是乌梁罕姓氏,以“武”为姓的是武吉彦特姓氏。包头沙尔沁的斗林沁村、美岱召村、呼市北破庙子村、毕克齐的大里堡村的“武”姓,应该都是武吉彦特氏。其余的“吴”姓就是乌梁罕氏。前几年,土右旗协力齐村有一位老妇名叫花拉,其娘家是陶思浩村的,笔者曾问其姓氏,她脱口而出:“乌梁罕氏。”

乌梁罕人分布在现今内外蒙古和俄罗斯南部几个自治省。《史集》将其分为“森林乌梁罕”和“斡难河乌梁罕”两支。成吉思汗的大将者勒蔑、速不台都是斡难河乌梁罕人。据《阿勒坦汗传》记载:乌济叶特(即武吉彦特)部首领恩克举族携带成吉思汗母亲月伦哈屯的宫帐来归降阿勒坦汗,说明月伦哈屯的官帐由乌济叶特人守护。

14、高勒图德、台格木德(Goultud、)氏。二者汉式姓皆为“高”,前者取蒙古姓第一音节音为姓,后者取蒙古姓汉意“高”为姓。“高”是蒙古人的普遍姓氏,在科尔沁十旗、喀尔喀四部、察哈尔八旗、土默特东西两部、鄂尔多斯七旗皆有高氏蒙古人。土默特右旗召湾和呼市城东黄合少村的高家姓台格木德氏。其余协力齐、杨家堡、后海流、萨拉齐南滩、和林西沟门等的高家姓高勒图德氏。相传,高勒图德氏祖上是守卫河流、饮水源的部族;台格木德氏人祖上是做法事占高位的人。黄合少村的阿迪亚老人对我说:“先人是从东山高处走下来的官人。”(口头传承)

15、章盖(janggi)氏。姓此姓氏者已经忘记了清代之前的蒙古旧姓。“章盖”是清代的官衔,土默特两翼旗60个佐领即有60位章盖,其家族后人有的以“章”为姓,但有老姓的章盖后人不以“章”为姓。土默特地方姓章的蒙古人集中在兰产、塔布子(查干陶勒盖村迁入)、王木匠圪堆等村。

16、巴勒努德(Barnud)氏。土默特地方“胡”姓蒙古人之老姓,汉意为“猎虎的人们”。此姓氏人以先人职业为姓,后以与汉字“虎”谐音的“胡”字为姓。该姓氏也是土默特蒙古的大姓之一。笔者听祖母说过一件往事:城东西把栅村有个名叫胡黄豆的蒙古人,日伪时期在旗保安队当连长,因差去萨拉齐后煤矿收费,发生口角后,他大骂对方:“老子的先人连老虎都敢捕敢杀,何况你们这些小蟊贼!”此姓在协力齐、二十家子、伍什家子、黑城、刀刀板、西把栅等村多有分布,代表人物有胡锁锁、胡文俊、胡成元等。(编者按:考虑到北元阿勒坦汗及其以后时代曾有一个巴尔虎部落长期跟随土默特万户活动,此姓氏有可能是“巴尔虎Barqud”的误读、误传。)

17、扎哈沁特(Jaqacid)氏。汉意为守边界或站岗放哨之人。此姓在沿长城边墙、土默特旗与察哈尔镶兰旗交界处及与四子王旗交界处一带居多。据笔者调查所知,和林新店子、黑石兔、羊群沟一带的尹姓、伊姓和部分云姓蒙古人都姓扎哈沁特。“文革”前,伊国璜先生对我说过:“我们祖上是扎哈沁人”。入清之后,该姓蒙古人大量内迁土默特腹地。就伊姓蒙古人而言,已迁往南脑木汗、公喇嘛、东把栅等村。今卓资县旗下营北沟官庄子村的云姓蒙古人和四子王旗东八号村的云姓蒙古人,自称是为土默特旗站岗守边之人,祖上来自遥远的西方。据清《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准噶尔部有扎哈沁鄂托克。[3] 1690—1755年间,有不少卫拉特蒙古人(包括扎哈沁特人)由于战乱祸及,辗转迁来漠南蒙古草原驻牧,来到土默特的扎哈沁人驻牧于土默特边缘一带,形成如上所说的“守边”局面。

另外,原来羊群沟的几户云姓蒙古人说,他们的祖辈是守边界之人,守卫着南边墙——长城,(编者按:这部分人可能与阿勒坦汗封贡后出现的“守边夷人”有关。)其后成为扎哈沁特姓氏。

18、闫姓。呼和浩特城南二道凹村较多。他们的祖先是清代来自察哈尔的守台站蒙古兵勇,名叫耶西道尔吉,后人以先人名字的第一音节字的谐音“闫”为姓。这种情况在蒙古近现代社会是常见的。

19、白兴格沁(BayiSingcin)、查干格沁(caGaGcin)两氏。我旗有以上两个白姓,祖上是造房子和管理房子的蒙古人是白兴格沁氏,汉式姓白(有的民国初年改姓云或李);祖上“来自他乡”或“流动民”的外地蒙古人是查干格沁氏,汉式姓也是白,一个是以先人的职业为姓,一个是以先人的雅号为姓。在我旗现可寻找并可考证的有毛岱、北什图、大阳、忽拉格齐村的白姓是白兴格沁氏。公喇嘛及后山、东山的白姓是查干格沁氏(此姓氏民国初年改云、王姓的较多)。

20、乔登氏(来自AbaGacud)。据传,该姓氏人的蒙古旧姓应是“阿巴嘎楚德”,“楚德”(与“乔登”(肖登)发音一样,是蒙古语复数后缀。土默特的蒙古人有此姓者却只保留了一个复数词——“乔登”或“肖登”,其后人就以“乔”或“肖”为姓了。实际上,这是一个孛尔只斤氏的分支姓,属黄金家族台吉也。古代把成吉思汗的异母弟别里古台称为阿巴嘎(皇叔),其后人以先人尊称为姓。察哈尔、阿拉善、巴尔虎多有此姓。我旗毕克齐村的乔恒记先生曾经亲口对我说,他们的祖先是皇族,古代他的先人是监督土默特人在阿尔泰守山口的。

21、扎兰努惕(Jalannud)氏。土默特方言称贾勒努德氏,就是今天土默特为数不多的贾姓蒙古人。扎兰或甲喇是满语军制单位,一般4~6苏木设一名扎兰章京。“扎兰努惕”实为满语词根“扎兰”加蒙古语复数词尾“努惕”构成,是在清代才出现的姓氏。当时,有的扎兰章京及其后人被称作“扎兰努惕”,他们即以此为姓,后改用汉式姓,以谐音字“贾”为姓。今土右旗打色令村的蒙古人都姓贾,毕克齐、后山有少量贾姓人。

22、努木沁(Nomucin)氏。此姓氏蒙古人祖上是制作弓箭的人或管理弓箭的家族。“努木”即弓箭,“沁”是者或人。现土右旗葛家营村的弓姓较多,清代曾被贬为“黑徒”。和林的脑木齐、脑木齐台两村的蒙古人原也姓弓,民国初年改姓云或李。鄂尔多斯的达拉特旗,察哈尔的正兰旗此姓较多。

23、赤那郭勒(cinonGoul)氏。此姓汉译“狼河”,土默特蒙古语方言称“常宁高勒”氏。该姓人以先人居住地名为姓。据传,这也是土默特蒙古的老姓。我旗现有少量常姓蒙古人,其蒙古姓氏应是赤那郭勒氏。明末迁往朝阳的土默特人有很多人姓赤那郭勒氏,其后人今多姓“常”或“郎”。土默特地方老乡戏传:姓杨的不与姓常的同村居住。所以,赤那郭勒氏蒙古人大都改姓云、李、张、王等。现居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的蒙古人有不少郎姓,实际也是赤那郭勒氏。

24、阿苏德氏(Asud)。土默特人中姓“付”“富”“佛”“福”“伏”之人,其老姓应是阿苏德氏,具体演变过程不详。据传,阿苏德氏人早在土默特驻守阿尔泰山十二山口时就已融入土默特。在土默特,姓这个老姓者原来有很多,后大多改姓云、张、王、李等等。我所知道的有:萨拉齐北山下各村落的云姓,原都姓付;杨圪楞沟里的悦来窑一带的云姓,原来姓富;萨拉齐大榆树村付士武活佛(达拉特旗某召庙活佛),姓阿苏德氏;把什村的云文达祖籍悦来窑(解放前还去收地盘土地租),也姓富;美岱召的板头喇嘛原名付仁,是萨拉齐北阿毛板申村人。现在仍姓阿苏德氏的还有呼市城内姑子板的福锁锁、托克托召湾村的伏成义、茂林太村的佛生。攸攸板、合林等村也有付姓蒙古人。

25、补还岱(Buqandai)氏。也译作“不罕歹”,汉译摔跤手之意,泛指力气大的人。现有“补还岱”村名二处,“补还岱”实为一个蒙古姓氏。补还岱村蒙古人都姓“补”,民国初年,有不少补姓人改姓李、王。

26、松布尔(SUmbUr)氏。此姓人的老姓实际上是孛尔只斤氏,是黄金家族后裔。明末清初,在土默特地方以俄木布为首的台吉、贵族被贬为庶人,失去世袭特权,贵族身份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利益尽失,作为贵族象征的姓氏孛尔只斤氏也成为普通姓氏之一。清末民初,土默特蒙古改蒙古姓氏为汉式姓之际,在孛尔只斤氏后人中出现了姓肖、姓云、姓卜、姓松等变异姓氏。其中,居于托克托一带的松布尔台吉家族后裔就以“松”为姓了。

27、苏和德(SUhnUd)氏。意为制造斧头的人们。土默特地方姓苏或姓孙者不少,其蒙古姓氏均为苏和德氏。姓苏者直接选用与“苏和德”第一音节同音的汉字“苏”为姓;姓孙者以与“苏和德”第一音节谐音的汉字“孙”为姓。可见他们是以先人的职业为姓。毕克齐及周围沟子板申、此老村分布较多。日伪时期德王的三娘孙老夫人、孙赛不浪等是代表人物。该姓也是土默特蒙古老姓之一。

28、任氏。据多数任姓土默特人说,任姓的“任”来源于先人名字的第一音节。现土左旗此姓人很多。原土旗旗长任儒同志讲,任氏先人叫任钦尼玛(Rin-chen-nya-ma),故取首音作姓,老姓已不好追溯了。清末民初的掌印诺嘎拉达的后人也姓任。

29、明阿特(MingGad)氏。汉意“千户”。土默特地方的“明”、“闵”、“千”、“钱”等姓氏,均为此姓氏,有的取该词首音、有的取其汉意、有的取汉意的谐音字为汉式姓。土默特靠长城一线的羊群沟、新店子、公喇嘛此姓较多,后一部分人移居呼和浩特城周。此姓在鄂尔多斯较多,如千奋勇姓明阿特氏。土默特蒙古旧姓与鄂尔多斯蒙古旧姓有很多相同或相近者,反映了北元以来土默特与鄂尔多斯关系密切,交往甚多的历史状况。

30、哈勒努德(Qaranud)氏。此姓氏人现以该词汇第一音节的汉语谐音字“郝”为姓。据蒙古文文献记载,北元时期喀喇沁部东迁,势力不断振兴,各处投奔或招降的人很多,这些人称为哈勒努德喀喇沁。此后,这些人就以哈勒努德为姓,汉译称“郝”或“韩”,该姓氏也是蒙古老姓。鄂尔多斯也有哈勒努德氏人,同样以郝为姓。土默特在清代有很多此姓人,清末改云姓者较多。如现土左牛牛营村的云姓原为郝姓等。

31、浩尼沁或火你嗔(Qonicin)氏。汉意“牧羊人”。土默特此姓氏蒙古人现在的汉式姓为“杨”,取“羊”的汉意谐音字,即以先人的职业为姓。现我旗杨姓蒙古人改云姓、李姓者较多。萨拉齐的黑麻板申和托克托的朱亥巴彦现在还有此姓蒙古人。“文革”前,畜牧厅付厅长云文其(1915年生人)的舅父、黑麻板申的杨状元老人,仍然精通蒙古语言。我曾亲耳怜听他与云文其夫人(镶黄旗蒙古人)的蒙语对话,十分流利悦耳。云文其早年留学日本,解放战争时期是乌兰夫同志的蒙、日语翻译。鄂尔多斯也有很多此姓蒙古人。

32、墨尔格特(Merkid)氏。《蒙古源流》清译本称作“墨尔格特氏”,《蒙古秘史》作“蔑儿乞”,是蒙元时期的古老部族名,蒙古旧姓之一。土默特人误称“马尔格特”氏,该姓氏后人以先人的部族名为姓,取第一音节的汉字谐音字“马”为姓。“蔑儿乞惕”汉意“贤者”或“智者”。鄂尔多斯西三旗此姓较多。土默特地方呼市城南巧报、和林土城子、东山及南山与镶红旗、镶兰旗交界处多有分布。早年移居东土默特的蒙古真人中,也有马姓者。

33、锡赉兀尔(SiraoiGur)氏。土默特人称萨勒高沁氏。土默特的此姓蒙古人现在的汉式姓为“梁”或“刘”,都是该词意译之谐音,有以讹传讹和牵强附会之嫌。其来龙去脉有几种说法:一、内蒙古社科院乔吉教授说,此姓来源于《阿勒坦汗传》中出现的“锡赉兀尔”,就是《蒙古源流》清译本中的“撒喇卫郭尔”,蒙元时期汉籍作“萨里畏吾”。9世纪中叶,居住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内乱迭起,被黠戛斯所破,部族分为三支向西南迁徒,其中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带,史称“河西回鹘”,分布在肃州、甘州、贺兰山诸地。元代以“萨里畏吾”一名见于史籍。元封安定王驻牧于此。北元时期,土默特万户扩张到青海之际,阿勒坦汗先后两次征“锡赉兀尔”,使该部归降。据此,锡赉兀尔或萨里畏吾人出现在土默特并不奇怪,这也许就是我旗“梁”、“刘”姓蒙古人的来历;二、现土默特地方有两种刘氏蒙古人,其中之一即原内蒙古农行锐军同志一族的刘姓,据他们说,其姓氏是清乾隆皇帝赐予的。另一刘氏说他们是从青海流落到这里的。土默特的梁姓自称祖上是生产照明灯具的行家,在古代,部族内称其为“萨勒高沁”,汉意为明亮的意思。“亮”与“梁”谐音,就以“梁”为姓了。在喀喇沁、敖汉、奈曼等旗也有梁姓蒙古人,其自解是“人的脊梁骨”的汉意。察哈尔两翼的梁姓蒙古人也认为他们的“梁”与“明亮”一词有关。锡赉兀尔或萨里畏吾的后裔即今天居于肃北一代的裕固族。

34、锡勒努德(Siranud)氏。“锡勒”汉译“黄”之意,土默特蒙古人“黄”姓即“锡勒努德”的汉译。土默特地方此姓不多,仅在萨拉齐、托克托有部分分布。在鄂尔多斯及喀喇沁锡勒努德姓氏人较多。有一说,认为他们实为黄金家族的分支姓氏,鄂尔多斯奇姓蒙古人是“红顶子”台吉,黄姓蒙古是“黄顶子”台吉,是否正确,存疑。

35、索伦嘎斯(SolunGus)氏。汉意“彩虹”。土默特等西部汉语方言称雨后彩虹为“jiang”,谐音汉字为“姜”或“蒋”。土默特的“姜”和“蒋”姓蒙古人,都称自己姓“索伦嘎斯”。托克托章盖营村有很多姜氏蒙古人,他们对自己的姓氏还有另一种说法:他们的祖上是“章盖”之官,“章盖”的发音类同“姜盖”,后人就以“姜”为姓了。此姓氏人是清康熙初年来自科尔沁白城子地区的兵勇集团的后裔。

36、孟克沁(MOnggUcin)、孟勒德图(MOnggUltUd)氏。二者均为土默特孟氏蒙古人的蒙古老姓,即用一个汉字表示两个蒙古姓氏,二者汉意均为制作银器的匠人,前者取蒙古语“孟克”(汉意:银)首音;后者亦为“孟勒德图”第一音节的汉语谐音字。原为土默特当地人姓前者,入清之后从东北迁来者姓后者。具体情况是萨拉齐、和林、清水河的孟氏蒙古人祖上是银匠,“孟”是以先人职业为姓。毕克齐的孟氏蒙古人为孟勒德图氏,是清乾隆年间来自热河一带的官人的后裔。另外,民国年间哲里木盟抗垦英雄嘎达梅林姓孟勒德图氏,汉名孟青山。

37、布拉格努德(BulaGnud)氏。蒙古语“布拉格”(bulaG),汉意为“泉、水泉”。30多年前,笔者在包头的阿都赖村与全恒生的姐姐青德格老人闲谈时,她说自己姓“布拉格努德”,汉姓“全”,说自己的祖上先人是管理泉水或水井的人。所以,他们所姓的“全”应该是“泉”字的谐音。全氏蒙古人在土旗分布不多,主要集中在阿都赖村。

38、库克努德(KOknUd)氏。土默特人老姓之一,现汉式姓为“篮”,集中在包头鄂尔古什村、五当召一带居住。篮姓为意译姓氏,据说其祖上是制作衣服的人,蒙古人崇尚篮、白颜色,布料多为蓝色,故以“篮”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先人职业为姓。民国年间,本旗人第一任总管满泰先生实姓篮氏。土默特两翼旗还有不少蓝姓蒙古人,民国后,许多篮姓蒙古人改姓李、张。白音查干等村的张氏蒙古人即是由蓝姓改为张姓。

39、田氏。土默特田姓蒙古人是清雍正年间丹津都统的后人。据载,他们本姓“土默特”氏,为什么后转汉式姓“田”,原因不详。

40、古列延惕(KUriyed)氏。“古列延”,《蒙古秘史》中译为“圈子”,圆圈之意。土默特的此姓蒙古人取汉式姓时,就将其直译作“圆”为姓,后改用“元”为姓,也有写作“袁”的。此姓氏也是土默特蒙古旧姓之一。托克托哈拉板申、呼市城东黄合少等村姓此姓者较多。

41、弘吉剌、乌兰(Qonggirad、UlaGan)氏。此二氏汉式姓为“洪”,来源有二:一是源于“弘吉剌”,“弘吉剌”是见于《蒙古秘史》、《元史》等多种历史文献中的蒙古部族之一。土默特地方此姓蒙古人取“弘吉剌”第一音节的汉语谐音字“洪”为姓,呼市城南多有分布。二是源于“红”,我旗这部分洪姓蒙古人,相传其先人于清乾隆年间来自科尔沁南部的苏鲁克旗,祖上是专为朝廷饲养红马、红牛的部族,后以“红”为姓,写作“洪”。

现在,土默特蒙古人号称十万,以上所列土默特蒙古人姓氏必有疏漏,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误解,权当抛砖之作,望识者指正。在现实交往中,有的人错把自己的汉式蒙古姓氏当做汉姓,这是对自己民族文化不了解造成的,希望在今后的姓氏使用中,能够多了解一些其中深藏的民族文化底蕴。

您看此文用· 秒,转发只需1秒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