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事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水门事件背后的真相 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分享到: 水门事件 相关工具书解释 ·新闻学大辞典 ·新闻学简明词典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 ·新闻学小词典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新闻

1972年6月17日,华盛顿警察当局逮捕了潜入设在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安装窃听器的5个人。《华盛顿邮报》在揭露这一事件中起了关键作用,记者B·伍德沃德和K·伯恩斯坦以敏锐的新闻嗅觉紧紧抓住这一线索,通过深入采访,一直追到幕后指使者——白宫。《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陆续参加了这一事件的调查和报道,引起全国公众和立法、司法机关的注意。尼克松总统不得不从开始矢口否认改称他应为此事承担责任。1973年10... (本文共650字)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新闻学大辞典》 相关文献 水门事件对美国隐蔽行动的影响 唐都学刊 唐都学刊

水门事件作为直接导致美国尼克松总统下台的重大政治危机,很早就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些著述大都把水门事件作为一次重大的政治丑闻进行研究,偏重于探讨水门事件发生的原因、具体过程、尼克松本人在水门事件中的作用、水门事件对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水门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等等。①本文则从水门事件作为一次非法的、失败的情报活动的新视角,来探讨水门事件对美国隐蔽行动的影响,管窥水门事件对美国外交和美苏冷战的重大影响,从而深化学界对水门事件的研究。一“隐蔽行动(”Covert action或Covert operation)是指“一国以不被认为是本国所为的方式所采取的旨在影响某些政府、事件、组织或个人以支持其对外政策的活动。它包括政治、经济、宣传及准军事行动。”[1]美国在冷战期间所实施的隐蔽行动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即所谓的“隐蔽行动战略”。隐蔽行动战略是指“冷战期间美国为维护西方社会制度,遏制苏联扩张,最终战而胜之,综合运用隐蔽的政... (本文共6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唐都学刊》 从宪政危机的视角看水门事件 历史教学(高校版) 历史教学(高校版)

国内外有关水门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①,但从宪政危机角度来审视的则是凤毛麟角②。本文试图从宪政危机的角度、在美国三权分立制衡的宪政体制框架内重新审视水门事件。1972年6月17日,以共和党“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安全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和偷拍有关文件时被捕,水门事件爆发。水门事件发生后,以《华盛顿邮报》为首的新闻媒体迅速展开追踪和揭露。在水门事件中最神秘的人物“深喉”———时任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1]的秘密帮助和引导下,《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很快揭露出“白宫顾问同窃听嫌疑犯有关”[2](p.17),“水门事件源于一场大规模的政治间谍破坏活动,这场活动是为了尼克松总统的连任选举而进行,是由白宫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官员指挥的”[2](pp.159~160)。此后,包括白宫办公厅主任鲍勃·霍尔德曼在内的许多尼克松“总统班底”的高级官员被... (本文共5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历史教学(高校版)》 “深喉”与水门事件背后的媒体神话 检察风云 检察风云

2005年5月31日,一名91岁的前美国联邦调查局官员马克·费尔特对外宣称,他就是自称“深喉”的美国政治丑闻“水门事件”中的告密者。20世纪70年代,他曾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第二号人物,水门事件发生后,他一直对任何人保守秘密。直到2002年他才向亲友透露,自己就是水门事件中向《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披露消息的重要人物。《华盛顿邮报》与水门事件内幕的披露30年前,即1974年8月9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在头版头条登出了特大新闻:“尼克松总统辞职。”这一天标志着这位总统政治生涯的结束和30年争论的开始。争论的焦点是:媒体在揭开水门事件真相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记者何以如此迅速获得消息,是媒体揭露丑闻迫使总统下台,还是调查结果或内部争斗改变了美国的政治?30年后的今天,自称“深喉”的马克·费尔特一语道破天机,再次激发了人们的想像力。美国新闻学院甚至将水门事件当作媒体的经典教材,因为那时的记者天不怕地不怕,不怕揭短。甚至有人称,是媒体...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检察风云》 扩展阅读: ·尼克松 ·水门 ·最高法院 ·录音带 ·华盛顿邮报 ·普利策新闻奖 ·公众服务 ·回忆录 ·罪证 ·深入采访 ·检察官 ·纽约时报 ·听证会 ·滥用职权 ·罪状 ·原告 分享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