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名著阅读特质,做好课内推进课外拓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水浒传名著阅读课优秀教案 把握名著阅读特质,做好课内推进课外拓展

把握名著阅读特质,做好课内推进课外拓展

2023-11-02 05: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阅读指导策略以及建议】

一、明确理念导引:

1.名著阅读与课程内容的相互融合:首先推荐的名著阅读书目要当做课内的课堂教学内容来对待,进入课标,进入我们的教学理念。这与我们过去传统教材中的课外阅读概念不同,需要我们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内教学时间,做好阅读指导,例如《骆驼祥子》中的《在烈日暴雨下》;《简爱》中的《红房子》,简爱在即将举行的婚礼时毅然决然的离开与最后回归桑菲尔德庄园等,所有这一些都与我们的小说教学密切相关联,比如人物形象塑造,铺垫手法的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的运用,小说高潮情节的推进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等。

2.教学侧重点:我们课本中的文章侧重是教给学生以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的方法,每篇文章都是我们教师所借用的“手段范例”,更是师生与作者之间的链接,比如《紫藤萝瀑布》教给孩子们象征手法的运用;《驿路梨花》让学生领会插叙的运用技巧;《醉翁亭记》教给学生“而”的用法;《陋室铭》与《爱莲说》让学生深度理解了托物言志;《变色龙》《范进中举》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孤独之旅》《孔乙己》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等;而整本书阅读关注的是人物以及整部书所架构的体系,以及在这体系之后的融合时代背景的深邃的东西,每一部书都是学生自我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和闪烁着学生自我个性的真知灼见。

3.明确名著阅读细目,做好阅读任务驱动: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是作者、时代的立体反应,所以我们明确我们的名著阅读教学需要关注:①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命运走向,影响人物命运的因素以及精彩片段赏析。②作品中围绕主人公发展的各种人物关系,塑造人物所运用的各种手法,环境描写的作用等。③通过对作品的梳理感受作者创作意图以及创作意图背后的创作观、价值观和审美观。④阅读不同文体名著的方法:学会分析评价,运用特定的反馈方法深化阅读效果。⑤提高文学文化修养,强化自己的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

【观2020年潍坊中考名著阅读】《儒林外史》

①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板摆得整整齐齐;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扶著立了起来。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也劝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淘痛哭?”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著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滚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②严贡生将钥匙开了箱子,取出一方云片糕来,约有十多片,一片一片,剥着吃了几片,将肚子揉着,放了两个大屁,登时好了。剩下的几片云片糕,严贡生搁在船板上,半日不来查点,却那船家肚饥,又害饥痨病,于是就顺手一片一片拈在了嘴里,严贡生见着,又假装不见。……“还说是云片糕!再说云片糕,先打你几个嘴巴!”严贡生转骂道∶'既然你众人说,我又喜事匆匆,且放着这奴才,再和他慢慢算账!不怕他飞上天去!'骂毕,扬长上了轿,行李和小厮跟着,一哄去了。船家眼睁睁看着他走去了。

(1)《儒林外史》中因与范进同病相怜而使范进中举的人是 。(1分)

(2)《儒林外史》特别善于通过富有情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请选择一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并结合小说原著分析其意义。(4分)

纵观其考查指向:对名著人物的识记能力。《儒林外史》文中描绘了命运相似的“二进”,范进和周进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他们都是出身贫寒,暮年得第,都是除了八股之外,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人。他们都是利用八股这块敲门砖,敲开了仕途的大门,终于从社会的底层挤进了统治度者的行列,两个扭曲灵魂的失态、发疯同样让人心酸。

第二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细节描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讽刺手法。不管是外貌、动作,还是语言、神态,作者总能抓住那最有表现力的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周进在梦寐以求的贡院考房,嚎啕大哭。把老童生内心酸苦绝望与希望倾泻无遗。作者设置了让周进看见贡院的号板而撞到的情节和细节,是对热衷功名者的讽刺,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表现作者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的态度。

第六回中,严贡生取出一方云片糕来吃,剩下几片,“阁在后鹅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而当掌舵驾长“左手扶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到嘴里了”,严贡生先是“只作不看见”,直到“船拢了马头”,他便“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周看了一遭”,还明知故问地询问四斗子:“我的药往那里去了?”他明明是想不给人家船钱,却故意用几片云片糕设下圈套,并发怒要把船家送到汤老爷衙里问罪,赖了船钱才扬长而去了。这一段精彩的细节描写,将严贡生装模作样、哄吓诈骗,无赖欺压的本性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严贡生这个人物,可以进一步认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些文人在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中丑恶和可笑的形象,鞭挞科举制度。而所有这一些都离不开对原著的深度阅读与鉴赏。

二、名著阅读课程实施

教师教学课程:课前阅读的导读课(1节)课中推进(6-8节)课后总结(1节)适时拓展(1节)。

学生阅读任务设计:阅读阶段性计划;阅读任务单;阅读练习;阅读链接;读书笔记;定期考测。以下我们举例说明:

七年级《朝花夕拾》导读1节,课时设计3节,阅读提升和巩固深化各1节;《海底两万里》导读1节,课时设计8节,考测与提升各1节;《简爱》导读1节 ,课时设计9节,阅读链接2节,巩固提升1节。

八年级: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1节,阅读链接提升1节,巩固测试1节。

课前导读让学生明确:初步了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阅读中关注重点阅读片段;分享与红军、共产党领袖的故事;阅读片段解疑惑。

阅读方法:可采用默读、精读、浏览与批注。

课时设计4节:

课时设计1——学生了解斯诺写《红军照耀中国》的时代背景等,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情感变化,了解红军长征的意义等;

课时设计2——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困难等,剖析长征原因,根据经典片段进行自主赏析。

课时设计3——选读重大的事件和人物故事,通过对比阅读了解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和信仰。

课时设计4——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感受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分析斯诺红色之旅的态度变化。

九年级:如:《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同样的打打杀杀却含义不同,社会价值取向不一,即使是同一部名著例如武松、林冲、鲁智深等的打杀含义不同;《简爱》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两个性独立的女主人公的魅力;《儒林外史》中典型形象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在宏阔的社会环境中审视,体悟独特的细节描写、辛辣讽刺艺术表现、对比夸张手法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三、多中形式激活名著阅读,切实提高实效

1.以影视引导名著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名著阅读中适时给还在推介影视片段,或者是在课堂实际观看或者学生大休回家自主观看。教学中九年级的三顾茅庐一课我给孩子们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的《隆中对》,教学《智取生辰纲》我给学生播放了《水浒传》中的片段。到现在我仍记得我们老教材中的文言文墨子的《公输》一课我推介了刘德华主演的《墨攻》。今年在教授七年级时,在疫情网课期间给孩子们推介了斯琴高娃和张丰毅主演的《骆驼祥子》,因为我们阅读任务调整我协同孩子们利用两节晚自习观看了电影《简·爱》等,通过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距离以及差别。

2.以校、班级活动带动阅读发展

结合学校开展的“国学达人”古诗词默写比赛,强化学生利用好每周三读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诗词诵读积累,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也提高了他们古诗文鉴赏的水平,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古诗文阅读基础落实。认真做好课内阅读课时设计与课外拓展的链接,以考测促进名著阅读,结合教研组进行的名著阅读提纲和精彩阅读片段赏析带动学生整本书阅读,通过学校的月质量检测提高学生名著阅读阅读实效。

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读。不管阅读哪一类的名著,都必须要有层次地反复读。茅盾就曾说过:“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既要有重读,又要有层次,有坡度、从浅入深地读,沉浸在经典名著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同时,对语文主题阅读丛书阅读我们应一以贯之的置于单元教学过程中,每一单元对应一本书,其中都是名家之作,篇幅较为适合初中学生的碎片化阅读,这不同于课外名著导读的整本书阅读,主题丛书是对我们文本学习的自然延伸。所以做好主题丛书阅读的“1+X”与我们的名著阅读之间的课时设计衔接尤为重要。

做好灵活阅读。对小说,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阅读时,学生大都只关注情节,把故事看完就算完事。其实,情节之外,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为中心开展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也往往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吸引读者深入其中,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关注名著实际上也必然会关注塑造人物所运用的的一系列方法,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培养学生笔动写心。

引导他们在名著阅读中养成自觉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一是勾画圈点打问号,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可以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问号。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为什么保尔与冬尼娅分手?”“保尔的学校里为什么一年级和高年级关于地球存在年数产生不同?”等等,作上记号留做课堂讨论时用。二是通过偶记不拘一格写感受,读书的感受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可以边读边写,可以读完以后再写;四是师生设计阅读论题进行纵向比较,比如对林黛玉与简爱的人格分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古诗词中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和人格魅力的比较;甚至于对于苏轼大隐和陶渊明的小隐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深度理解;还有对同部名著《水浒传》中林冲和武松结合特定事例分析其性格不同等等,所有这一些都会从更高的层面上来审视名著的光华,提高学生思考的维度。

让学生有方法阅读,做到有“法”可依。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具体的方法应该是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习得。开展阅读课,学生比较熟悉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批注式阅读法,比较法、联想法等。首先,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读”。提倡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先泛读,了解情节内容,可以做摘抄,写读书笔记。再结合自己喜欢之处、疑难之处精读,写下感悟、思考。

1.精读是反复读,读熟,字斟句酌,精读深思,从而对内容、结构、精彩的语句有精深的理解,并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建立联系,内化成自我素养的一部分。精读的对象主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文章。精读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感悟、分析、评价和反思的能力;朗读和笔记的能力等。

2.略读是相对于精读来说的,就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以获取信息、把握主旨为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后能够粗知大意,如大略知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观点、主要信息等。对于很多文章,并不需要仔仔细细从头至尾认真阅读,只需快速地读一下,了解文章的重点,粗略地把握文章大意就行了。如果略读以后觉得很棒或有些段落很精彩,就可以回过来针对重点再仔细阅读。

名著阅读是在新的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走入我们初中教材的,语文教育家朱永新说:“人类有两种风景:自然风景和精神风景,行万里路,是为了看自然风景;读万卷书,是为了看精神风景。腿不能到达的地方,心可以到达。”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正担负着引领孩子走向更远的精神世界的使命!守正创新,坚持不懈,必能到达!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