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山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民间舞的图片 人文山西

人文山西

2024-07-17 00: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个舞者曾经这样说:看见黄河我想哭,梦见黄河我想笑,对着黄土我想喊,听见鼓声我想跳。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也是一块多情的土地。每当我来到这里,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几千年来,就是这巍峨的高山,屏蔽了滚滚的朔风与黄沙;就是这蜿蜒的长城,挡住了呼啸的弯刀和劣马;也就是这延绵的桑干水,孕育了不朽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这里,人类学者发现的是华夏民族先祖的遗迹,文化学者看到的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撞击,军事学者想到的是用兵的谋略与雄关要塞,经济学者惊叹的是那建设现代化所需要的滚滚能源和即将开垦的厚厚的黄土地。而作为一个舞者所听到和看到的,却是孕育和生长了无数民间艺术的新天地。那畅快淋漓的舞,盘旋飞舞的龙,古老急促的鼓点和发自灵魂深处的旋律,是几千年文化艺术的沉积。

踢鼓秧歌是流传在山西朔州地区的汉族民间舞蹈,尤以朔城区、平鲁区最盛行,流传也广。它以粗犷、刚劲、稳健、风趣的艺术特点,博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踢鼓秧歌的起源/

据踢鼓老艺人相传,宋朝梁山泊英雄中,有一人被官府抓获,后来被梁山弟兄乔装进城劫狱救出。为纪念这一事,以后每逢元宵节,群众便扮成梁山英雄人物,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进行庆祝,年复一年,便逐渐形成了踢鼓秧歌表演。多年来,每逢元宵节,民间艺人自行组成演出班,进行演出活动。一般在街头、广场、院落表演,故又称土摊秧歌。晚上表演时,表演者手持彩灯,在茫茫夜色中,犹如长龙,又似百花盛开。演出时不仅有标会(比赛)的形式,还有串会(闯台),即围观群众被扮角拉动,经稍加打扮,就一起参加表演。“标会”结束,两摊或三摊的踢鼓秧歌班子会合,进行大场子表演,形成高潮。表演形式有大场子、小场子和过街场子三种。拉花一手持扇,一手持彩巾,舞姿滑稽多趣,变化多端,有时还和观众斗趣。大小场子主要以表演的人数和节目形式而定,一般在山区较为流行,参加人数最少不得低于十六人,多可达到六十四人或更多。表演时,常以两踢鼓(多扮老生)引路,每一踢鼓后,跟一拉花。队形有时成“一”字长蛇阵,或二纵队相并而行,或四纵队对阵而行,或穿插以各种阵式进行。小场子的前场叫山子,后场叫摊子,结尾叫落毛。

/踢鼓秧歌的步法/

踢鼓的步法大而刚健,表演刚健奔放,拉花的步小而颤动,表演袅娜柔软。对舞的交手场类似武术中的对打,大场子红火热闹,气势大,阵式错综复杂。小场子表演者需有过硬的功夫和一定的技巧。过街场子是在大小场子进行前表演,穿街过巷,边走边表演,有宣传和召集人的作用。三种形式各有特点,一般是交叉进行。

踢鼓秧歌的音乐以鼓、锣、钗为主,配以唢呐、长号,奏起大小得胜和将军令曲牌,浩瀚奔放,显示出了塞外之气势。

/踢鼓秧歌的现状/

每年春节到元宵节,为踢鼓秧歌活动日。从城镇到乡村,到处都是踢鼓秧歌。白天多在街头、广场表演,有的结合春节拜年和慰问到门口、院落表演,晚上有的跟焰火活动(先表演后放焰火),有的找有旺火的场地活动,有的踢鼓秧歌和小演唱结合进行。朔城区文化部门经过加工整理的《落帽》、《单凤朝阳》、《大王惩霸》等节目参加文艺调演,均获得奖项。平鲁区组织的踢鼓秧歌曾赴延安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受到好评。踢鼓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作为山西民间舞蹈的经典代表,踢鼓秧歌是山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直到现在,每逢春节,这种古老的、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民间群众舞蹈仍在城乡盛演不衰。

当踢鼓秧歌的舞步伴随着风沙在黄土地上舞动时,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踢鼓秧歌凝聚着整个山西的精神、智慧、信仰和价值取向。通过德高望重的族人的口述和民间老艺人的言传身教,踢鼓秧歌干余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传给子子孙孙,深刻地展现了我们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与爱惜。

你看,那矫健的舞步、粗犷的舞姿、独有的韵律,不正是我日思夜想的踢鼓秧歌吗?唢呐吹响的是千军进发的号角,锣鼓敲成的是万马奔腾音响,那一对对跳动的脚步,踩出了塞上古都屹立不倒的刚强,那一双双婆娑起舞的手,托起的是黄土地人追求幸福的梦想。感谢这块厚重的黄土地,因为是它为踢鼓秧歌提供了生存的乐园;感谢那些满脸沧桑的民间艺人,因为是他们用心为我们保留下了一个濒临绝迹的舞种,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拯救和荡涤。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方蓝色字体

↓↓↓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