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阅读访谈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民间童话有哪些作品 青少年阅读访谈录

青少年阅读访谈录

2024-07-01 19: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民间故事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首先,中国民间故事充分照顾到了青少年听故事的趣味,比如《梦神仙》《卖香屁》《宝船》……这一类故事,不但包含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而且还很轻松幽默,让青少年很容易就沉浸到故事中。

其次,中国民间故事包罗万象,涵盖种种悲欢离合,呈现出人间百态,这让孩子可以在故事中探索成长。比如《小鸡崽》《十兄弟》这些故事,讲的是团结的人生哲理;《卖香屁》讲的是做人善良的道理;《范丹问佛》讲的是诚信的故事……在精妙绝伦的情节流转之间,培养孩子的正面价值观,教会孩子如何通过奋斗获得幸福。

一苇做客文化周末大讲坛。 摄影:刘中

文化周末:据您了解,现在孩子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现状是怎样的?

一苇:我曾担任小学语文老师,在一次期末考试上有一道题:你读过哪些童话故事?收回试卷后发现,大部分同学的答案都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里面的经典童话,没有一位同学写的是中国民间故事。当时我就在想,究竟是什么导致我们的孩子对中国民间故事知之甚少?

首先,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中国民间故事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其单一老套、毫无新意。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像清代黄之隽的《虎媪传》,其中就含有了“狼外婆”的内容,而且情节比《小红帽》更复杂,传递的文化信息更丰富。像《青稞王子》《幸福鸟》《蔡状元造洛阳桥》这些民间故事,其中就承载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美德,难道我们今时今日不需要这些精神?

其次,其实很多民间故事都是口头文学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我至今仍记得,从前,祖父坐在竹椅上,腰板挺得很直,眼睛是闭着的,讲起故事来泰然自若,声音从容不迫。问题是现在传统民间故事的讲述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会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少,这种流传方式也将逐渐失传。

最后,我觉得中国确实缺少一本类似《格林童话》的中国故事书。尤其是在《中国故事》出来之前,我国的民间故事缺乏完整、系统的神话体系,就算有民间故事也多是资料性的,缺乏阅读趣味,这直接导致家长给孩子选书时偏爱西方童话,也让中国民间故事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印象。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越来越多出版社和出版人开始关注中国民间故事,相信好的书籍也会越来越多。

文化周末:如何激发孩子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兴趣?

一苇:我担任语文老师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安排一节故事课,我发现,没有孩子是不喜欢听故事的。这些故事离生活很近,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一旦产生共鸣,阅读兴趣就起来了。

遗憾的是,现在大部分孩子只能在语文课本上接触民间故事,所以我觉得如果家长希望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不妨先给他们讲几个故事,毕竟民间故事最古老的传播方式就是口口相传。我认为,家长们可以先讲《小鸡崽》,再讲《十兄弟》,然后讲《范丹问佛》,相信讲完这三个故事,孩子会舍不得离开的。

文化周末:请您推荐3本适合青少年群体阅读的书籍。

一苇推荐

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 编 / 陈婉俊 补注

推荐理由:我认为唐诗是最有生命力的语言。对我们的孩子而言,读唐诗,不仅是欣赏语言美、韵律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的内涵,影响和塑造孩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主要目的是客户答谢,激扬士气,制造快乐能量,营造组织气氛、深化内部沟通、促进战略分享、增进目标认同。

神话,你好

作者: 一苇

推荐理由:国神话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人对天地万物天真、朴素、真诚、美好的艺术想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文明发源的种子,同时也是想象力的种子。让青少年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可以让他们了解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同时在故事中领悟处世之道。

中国故事

作者: 一苇

推荐理由:在写书之前,我首先探寻的是如何让古老的民间故事“时尚”起来,所以在遴选故事的时候,我非常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和想象力,甚至还有意让故事带上一点孩子气,这样更契合当代小朋友的阅读口味。

拓展阅读

中国故事

作者: 一苇

内容介绍:本书是一部蕴藏中国人文化和心理根源的中国民间文学和童话故事集,由一苇历经十年整理重述。听着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与童话长大的一苇,在给孩子读故事时发现当下几乎所有中国的童话故事都不再是她幼时听到的那样。由此,一苇开始了中国童话故事的重述之旅,她的重述,既完整保有童话故事的原初面貌,又以今天的儿童观和价值观重新阐释,重新全面发掘历史悠久的中国童心。

开启中国童话故事重述之旅

文:蔡朝阳

我的孩子菜虫两三岁的时候,我给他买过一张CD,上面写的是中国传统故事。因为我自己在童年时,听过很多民间故事,都是夏夜乘凉的时候,村里的长辈口述。在出神的聆听中,我度过了很多凉爽而愉快的夏夜。我希望菜虫也能听到这样的故事,可以复制我童年时代的快乐。

可是,记忆已经很模糊了,给菜虫讲这些民间故事时,经常前言不搭后语,甚至张冠李戴,把不同的故事讲串了。为了孩子听故事这事,我当时还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有时候我梦想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者》,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因为,成为儿童文学作者,对于当时已经三十多岁的我来说,未免太迟,我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基本上已经固化了,要成为一个开脑洞的儿童文学作家,谈何容易。

像我这样想法的家长,恐怕为数不少,我们是孩子童年读物急切的寻找者,希望能有最优质的读物,给孩子最初的营养。《中国故事》的重述者一苇老师,大概也是抱有像我这样想法的一位妈妈吧。

那些曾在我们童年熠熠闪光的黄金故事,成为我们这代人与故乡、与童年连结的纽带。一苇这位妈妈,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用了超过10年的时间,来搜集整理,并重述这些中国故事。

有必要讲述一下初次读到《中国故事》时的激动。我读了第一篇,就兴冲冲地开始叫菜虫,叫他来跟我一起来共读。在一段时间里,我们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开始阅读这本书。在车上的时候,我给他讲几个故事;在去吃肯德基的路上,我给他讲几个故事;在肯德基排队的时候,我在讲没有讲完的故事;然后菜虫大啃鸡腿,我在喝美式咖啡,我还在给他讲这些故事。我讲得不亦乐乎,菜虫也听得不亦乐乎。

这些故事就成为了我们在那段时间里特别快乐、特别融洽的共处时光的一个见证。而我尤为高兴的是,通过读《中国故事》,我们不但有了共同的话题,有了共同的默契,更重要的是,从共读中,我在菜虫身上看到,我童年的那种快活,在孩子的生命里得到了悠远的呼应——这不但令我快乐,更令我有深深的感动。

一苇为孩子绘声绘色地讲述中国故事。

我在想,为什么,一苇的《中国故事》会令人产生如此亲切的共鸣。

首先,大概在于这些故事是原汁原味的,一苇直接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漫长的中国传统里面。这个中国传统是我们这样的70后所共同拥有的一个农耕社会的经历。也许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这些成长于农业文明的人,虽然现在生活在现代城市里,可是心灵仍通向广袤的中国乡村。故事是有感情的,也是有温度的,跟我们之间有着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这样的故事,使得我们与农业文明的精神关联得以重建。所以为什么我在阅读的时候会有感动,会有归属感,就因为,这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源头。而我们的精神世界,在三十年之后,经由这本重述的《中国故事》,得以返乡。

第二,这些故事轻松幽默,十分有趣。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玩,里面没有任何说教的企图。因为我们知道,故事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在于它是一个故事,它仅仅是一个故事,它起到的作用可能只是娱乐、消遣、安慰,以及虚度时光,但就在这种娱乐和消遣当中,故事的意义得到凸显。一苇的故事,就是纯粹的故事,回到了讲述和聆听最原初的位置。

《中国故事》最令我喜欢的,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理由:一直以来,我们的观念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勤劳勇敢、诚实质朴。多数故事书中,我们的劳动人民一直给我们这样的一个印象,他们吃苦耐劳,忠于职守;他们善良本分,乐于助人;他们以简朴为美,以劳动为荣。可是一苇的《中国故事》里,好多个故事完全颠覆了这种观念,这些故事里,诚然也有很多勤劳勇敢的主人公,但全部故事里,特别出彩,特别叫人心生欢喜的,却是那些懒惰的、爱吹牛的、夸夸其谈的、神乎其神的、神之巫之的主人公,这些人才得到了我们最大的喜爱,要不就是三蛤蟆,要不就是周小宝。

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这些不劳而获、傻子撞大运的故事呢?艾伦·B·知念在《秋空爽朗》一书的前言里写到:“民间故事表现了人类普遍的心理”。这些故事,其实在最深层的内部,象征了我们对于成功、对于物质富足、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这是一个关乎根本的问题,从来都埋藏在我们民族的整体心理之中。自弗洛伊德开始,一代代心理学家们为我们逐步解开这一谜团。

对处于故事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故事是对世界的认知和重塑。而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而言,我们尤其需要知道,故事的力量来自我们内心最为隐秘的地方,是最隐秘的欲望,是最深沉的安慰,同时也是最大的动力来源。我们借由阅读一苇的《中国故事》,精神还乡,重新进入了童年,发现那些之前曾隐而不显的童年的秘密,进而得以回到当下,更好地理解到我们当下的自己,那些信念、那些渴求,以及那些真实而具体的盼望。

策划:曾理

文字:张晓敏

编辑:龚艺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