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故事丨民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民歌连串唱 新闻故事丨民歌

新闻故事丨民歌

2024-04-19 10: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民歌,迎时代之潮流,发民众之声音。民歌,世世代代口口相授,凝聚了民族精神,让文化在声音中延续和流传。

“建功新时代·民歌颂北疆”2023年内蒙古民歌大会在乌海市精彩上演。另外,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民歌评选活动也在民歌大会期间举行。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支民歌作品参与了评比。听民歌,评民歌,2023年内蒙古民歌大会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中华民歌的视听盛宴。

民歌是我们每个地区都常有的音乐形式,它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新闻故事》邀请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张天彤、著名歌手乌兰图雅、代表内蒙古参加山花奖民歌评选的选手连志源畅谈民歌以及民歌中蕴含的文化情缘。

张天彤:内蒙古民歌大会隆重地在乌海举办,能够看得出我们对文化特别的重视,不但是在精神上的领会重视,而且是落在实际行动上的。我们用音乐艺术的方式来践行着十八大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要求,特别是双创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乌兰图雅: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收获特别多,不仅是在舞台上。学者把他们这么多年探索的经验、理论毫无保留地跟我们分享,都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从中得到了探索的方向。那本身内蒙古就有非常厚重的历史人文以及民歌,需要我们这一代传承和发展。

连志源:这次唱的是《古老的信天游》,因为乌海市是一个移民城市,我是 10 年前来到乌海市工作的。我是陕西人,从小耳濡目染就会唱陕北民歌,后来学习了民族唱法。这次特别荣幸能够代表内蒙古参加山花奖的比赛,真是触动很大。我是基层的音乐工作者,所以这样的平台对于我们而言,能够更多地体现和传唱民族歌曲,传承效果会更好。

民歌拥有无尽的魅力

张天彤:民歌是来自民间的,是反映人民心声的。它是经过了无数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沉淀到今天的。民歌既是人跟大自然的对话,又是人跟自己的对话。明代的文学家冯梦龙曾经说世上但有假诗文,而无假山歌。那民歌这种文化的本质就是一个字——真。真心、真意、真感情,最真实的东西是最能直指人心,最能触到人们心中柔弱的地方的。我们在世世代代的前辈们传承下来的民歌当中,不仅能听到以往先辈们点点滴滴的生产生活方式、留下的生活印记,还有历史文化、族群来源的述说。特别是唱着民歌的人,能够在歌中找到自己共有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民歌的魅力。

乌兰图雅:我的家乡在内蒙古东部区,小的时候资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反而让我们的世界非常纯净、单纯,听到的都是家乡的民歌。给我印象最深的我的家乡走出两首歌,《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赞歌》是蒙古族的民歌填词改编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从歌词里头我们能够听到对家乡的赞美、对祖国的赞美、对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赞美。走上职业道路的时候,我就希望有这样一个作品。2012 年,跟《站在草原望北京》就相遇了。所以我觉得民歌的魅力是无形的,它根植在我们血脉当中。它给了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真的。从民歌里我们能听到祖先的智慧和人生哲理。比如说《天上的风》其实就那么几句,但就是人生的提炼。包括《达古拉》因为本身旋律非常的好听,我们也重新编曲、填词让它焕发新的生命力,能够更加接近我们现在的生活。

民歌创新的尺度和天平

张天彤:资讯的发达、信息量的无穷无尽,让我们的音乐生活非常多元,这种多元化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我们在评审这次山花奖之前,中国民协的李倩副秘书长就带领我们反复学了山花奖评选原则。那么我们如何把国家对精神文化、艺术产品的一些要求、原则性的东西,真的落实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我们如何在报上来的众多的节目里甄选出能够符合这些条件的作品?确实是对自身学术的一次考量。我们在遴选这些节目的时候,要跟博物馆式的非遗保护有所区别。既要关照到过去,也要关照到现在,同时还要预判到未来,有这样的一个使命。所以我们就是在双创方面还是好好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总书记、党中央反复说守正创新的前提一定是守正,那我们就要看这个节目哪些东西守住了,又在哪些守住了的东西的基础上,又以最符合当代人审美标准的形式呈现出来。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完美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就是我们认可的,本质就是这个原则。

连志源:民族歌曲、民族音乐有它独特的魅力,包括它的地域不同。比如我自己是在两个地方成长的,从小在陕西长大,陕西的民歌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非常高亢。我家乡地域特点绿植很少,一来到内蒙古,一看到大草原、黄河,还有沙漠,它是不一样的地域风格,所以产生出来的音乐风格也不一样。我要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去感受,越发喜欢。

张天彤:这个民间音乐太有魅力了。其实就是一句话,我找到了最真的东西,真又是什么呢?真是最本我的释放。这是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人性的释放。

唱有民族气息的歌曲

张天彤:资讯发达的今天,人人都是歌手,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搞一个民歌大会,一个民歌大赛,从报上来的曲目来看,那就五花八门了。我们学术界理解这个民歌可以有几种情况。第一种就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到今天的无名氏创作的民歌,而且是用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方法来唱的;还有一类就是经过了改编加工的民歌,甚至它可能有词曲作者,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老百姓认为是民歌了,比如说《沂蒙山小调》,它是有词曲作者的,比如说《编花篮》也是有词曲作者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是山东民歌、它是河南民歌;那还有一类就是在民歌的元素基础之上提炼出来,重新创作的民族风的歌曲,比如乌兰图雅唱的其中一个类型就是创作的民歌。但是现在,比如说一些平台上的主播们唱的,或者社会海选上来的歌手,他们报的这些民歌五花八门,最容易把民歌和民族声乐演唱的作品混淆。但我觉得学界应该有宽容度,中华民族由56 个民族组成,大的范畴它一听就是中国的旋律,那我们从包容和宽容的角度来说,行,可以是民歌。比如说《洪湖水浪打浪》《绣红旗》那些歌剧里的经典唱段,我们可以允许它是民歌,因为老百姓已经把它当成了民歌,也广泛流传了,有群众基础。所以学术界也不能固守自己认为的那个道道儿,那个逻辑和理儿。大家都喜欢唱有民族气息的歌曲,这本身就是中华文化、文脉的延续和传承,这是作为普通人美育教育、艺术修养、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向好的提升。话又说回来,我觉得作为学者还应该有职业的坚守和社会责任。首先要知道我们有什么?我们还有什么样的民歌存在着?就是老百姓还在唱着什么歌。历史上前辈们记录下来的还有什么?这些东西都是什么?在民歌学术界的界定,它是什么类型的?它的类型有什么特征?它为什么是这样?我觉得这是学者应该做的。此外还要有词曲作家的深度参与,首先是要做曲家把好的民歌重新编曲加工再创作。有一些词它是与时俱进的,要反映当下老百姓的生活需要,搞音乐文学的人在词上面还要下功夫。

把民歌交给大众检验

乌兰图雅:这也确实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跟课题。文艺工作者是服务这个时代的人民群众的,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最终不管是重新创作改编填词的古老民歌也好,还是说汲取了民间营养重新创作的作品,最终是让群众去检验我们的成果。无数次的演出当中去验证你的创新也好、原创也好,能不能适合现在的大众。我的作品有很多,但是能够传唱的也就那么几首。很多歌曲都是昙花一现没留下,我们还是在不断的试错当中来汲取经验。

张天彤:我感觉我们像一个产业链,搜集、挖掘、整理,可能会选出来一些东西提供给作曲家,他们创作还要拿给歌唱家在舞台上不断实践检验,经受老百姓视觉、听觉的检验。最后大浪淘沙,能够传唱到今天的都是经典。它在人民心目中广泛的共识性、审美的高度认可的一致性,很了不起。

民歌是凝聚情感的精神纽带

张天彤:其实我觉得内蒙古在民歌的创作、挖掘、传承和传播方面一直是远远走在全国前面。无论是《赞歌》还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样艺术性的歌曲,还是每天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大妈们都在广场上跳地听的。它已经是你生活中的一个旋律了,无所不在了。这个影响力和受众量,其实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我们内蒙古民歌起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作用,大家共同喜欢一个东西,这无形中就将大家情感凝聚在一起,一个精神纽带。

乌兰图雅:演唱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思考和总结,为什么有的作品能够成功。有的作品就是昙花一现?我觉得一个是很多人其实向往草原,但是因为来不了,通过草原的歌曲,画面感就呈现在脑海里,可以给他带来身心的愉悦,得到精神上的放松。美丽其格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从小让我感觉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好,永远有一种向阳向上,逐光而行。很多人看着我 舞台上总是是笑眯眯,好像没有生活中的愁事,我觉得这个就是民歌给我们内心的一个滋养和力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中国民歌。

连志源:民歌大会第二场,民间艺术家王向荣老师的《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印象中打我记事儿就一直听,而且我也是因为喜欢上民歌才去学习的声乐。

张天彤: 1999年在内蒙古呼浩特召开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这样一个主题研讨会。在这个会上我的导师谢嘉幸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它既是一个口号,又是一个教育的理念,同时它更是一个行动策略。这些年,我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家乡的歌。我也跟我的老师说:您的一句话就是我的一辈子。

记者:绿   原、媛   媛、吴海良

编辑:嘉   琦

审核:岳   楠

监制:侯爱文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新闻广播》官方微信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