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家长:鲁迅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民俗作文开头结尾怎么写的好听 写给家长:鲁迅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写给家长:鲁迅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2024-07-14 15: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是一个经典的开头,以朴素干净的文字写景,寥寥数笔,就营造出一种气氛,其意旨在于象征,隐喻尚在沉睡的中国。

小说的结尾写革命者夏瑜被杀后,母亲夏四奶奶去上坟,看见坟头有一圈红白的花,她很惊悚,想到儿子肯定是冤枉的,于是发愿让儿子显灵,叫旁边树上的一只乌鸦飞上他的坟头,然而等了半天,那乌鸦却还是在树上“铁铸一般站着”。小说结尾写道: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这里可以欣赏到鲁迅笔锋凌厉。那乌鸦如八大山人画中白眼观世的孤鸟,对夏四奶奶善良的迷信绝无回应,断然飞走,发出一声瘆人心魄的大叫,仿佛为了惊醒一切愚弱者的迷梦。这正是鲁迅典型的冷峻风格。

另一篇小说《故乡》,开头也是情景交融的好文字。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里将严冬天气与故乡萧索之景相映衬,怎不令人感到悲凉呢?然而悲凉中尚有一线希望,那希望跟少年闰土有关。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深蓝的天空中”与“苍黄的天底下”两段描写文字使人印象深刻,鲁迅的描写就是这样,惜墨如金,不写则已,写出来就是精品。这两段内容恰好成为理想与现实的对照,一个是悲凉的,一个是美好的,文章结尾把希望实现比作道路的开辟,说明从无到有是可能的。这里表现出鲁迅的特殊性格,一方面情绪悲观,另一方面又有理智的确信与希望。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这是小说《伤逝》的开头,谁能想到如此煽情的开头竟是出自鲁迅的手笔呢?谁能想到鲁迅竟能写出哀婉凄恻的小说呢?只好让那些固守成见的朋友们大跌眼镜了,鲁迅就是鲁迅,海水不可斗量。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是散文《秋夜》的开头,一个非常著名却也曾引起很大争议的开头,反对者认为它啰嗦,支持者认为它别有深意。从文章的象征意义来看,枣树的确是重要意象,用它受伤的枝干,“默默地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既是重要角色,当然可以强调,于是重复也不算啰嗦了。这是一种解释,不过假如你常读鲁迅文章,也会感受到一种笔墨趣味。老先生不喜欢陈词滥调,也不喜欢道貌岸然,他经常开玩笑,跟自己也跟读者,时不时地幽上一默,有什么不好呢?

但有些时候,鲁迅先生却是正襟危坐,庄严而充满敬意。比如散文《雪》的开头和结尾:

“暖国的雪,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这篇雪花的颂歌,是唱给战士的。思想界孤独的战士,决不苟且,蓬勃奋飞,旋转升腾,弥漫太空,冰冷、坚硬而又灿烂。此文开篇就用“暖国的雪”反衬,然后写“江南的雪”,描摹细致,美艳之至,写了半天,结果依然是反衬。直到“但是”之后,“真佛”才终于现身。你能感到文章在充分蓄势之后的激情迸发,那种斩钉截铁的崇敬之情,只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献给殉道者的颂歌。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是《野草》题辞广为人知的开头,也反映了鲁迅的风格。大笔如椽,力重千钧,却并不愿讲豪言壮语;有时抖擞精神开口,却又百转千回、沉郁顿挫,让人看出他还是悲哀更多。也许正是这种诚实的悲哀和绝望中的反抗,构成了鲁迅作品的情感基调,从而使他的文字具有了特殊的魅力吧。这只能靠个人去感受了,文学跟宗教有些相似,只渡有缘人,无缘对面不相识。鲁迅从来也不会哭着喊着让人去理解他,他独自咀嚼着时代的苦难,性情所至,发而为文,无论后来他的声名多么显赫,其本身不过是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罢了。当然,对于真正的文学家来讲,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

有些作家可以把文辞写得美丽,比如安意如、白落梅,却不一定能写得动人,这是两种不同的效果,前者易得,后者难求。因为写得美丽只需要词藻的修养,而写得动人却需要心灵的修养。一个作家,如果从来只为自己伤感流泪,就像小孩子受了委屈而大哭,除了他的父母外,那是无法感动别人的。一个作品要动人,一定要有更高尚的情感或情怀在里面,这就需要陶冶情操,超越人性中的一般本能,走向更高尚的人性,你把这叫做神性也可以。总之,动人这个事情关系到你做人的境界,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技巧问题,也不是一味的自伤自怜可以实现的。昭君怨曲、黛玉焚诗,固然可以动人,但一般作者不能东施效颦,因为一个普通人的忧伤怨叹,对读者来说并不重要。很多女作家到不了一定的高度,就是因为太自恋,恨不能把自己写成林黛玉、写成林徽因,实在不行就干脆写成秦淮八艳,作品充满自恋和虚荣的痕迹,缺少真诚和高尚的情感,这是一条错误的写作道路。

那么读者究竟需要什么呢?要么你去体察他们的心中所想,使他能够代入你所描写的生活中的某个人物,通常是主角,与其同呼吸共命运,一起经历悲欢离合,体验现实人生;要么你把读者引向一个崭新的天地,哪怕是幻想出来的,让他们神游于平庸的现实之外,获得各种新奇的的体验和满足。这就是小说创作的两大路数。前者产生的经典文学甚多,后者以中国当代繁荣的网络文学为代表,据说连美国青年也被吸引过来了,可见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是相通的。

无论写什么路数,唯有真诚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感可以动人,这个原理是颠仆不破的。假如你读到一个作品,被它感动了,那么可以断言,这位作者一定是个真诚的、善良的、有正义感且富有同情心的人,换言之,他一定是个内心正直高尚的人,否则无法写出这个效果。读路遥的作品,读鲁迅的作品,可以真切感受到这一点。至于说他们的文字是否美丽,我看这不是文学语言的唯一标准,路遥的文笔很美吗?鲁迅的确有写得很美丽的,比如前面提到的《雪》、《秋夜》,但也为数不多。文采有各种风格,沉郁顿挫,就是大诗人杜甫的风格,也是鲁迅的基本风格,凌云健笔意纵横,怎么能说不好呢?风格是自然形成的,与性格天赋关系密切,沈从文写不出鲁迅的沉着痛快,鲁迅写不出沈从文的灵动温婉,他们互相都不可学,各自安守本分罢了。

以上所谈是关于文学的一个原理,即动人比美丽重要。虽然学生作文一般写实用文,并不是文学创作,但也离不开这个原理。哪怕你写一篇纯议论的作文,同样需要真诚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感,同样需要摒弃虚荣和自恋。议论文当然要看你的思想水平和语言水平,思想水平是怎么来的?是装逼装出来的吗?我劝大家不要这样想,现在的社会风气固然不好,但我希望大家从长远着想,不要耍小聪明吃大亏。作文先要诚其意、正其心,不要吊儿郎当;看问题要设身处地,要有同情宽容之心,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作文姿态不要过高,动不动就号令天下;使用语言要有敬畏之心,随随便便是不尊重汉语,也不尊重你自己的品位和形象。这些事项是写好作文的基本态度。

作文也是一种人生修炼,正所谓文如其人,很难想象一个言行粗俗、举止轻佻的人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明朝有一个唐伯虎,传说他是个风流浪子,经常跑去点秋香什么的。但是唐伯虎有一首诗是这样明志的:“不炼金丹不坐禅,不做商贾不种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读这首诗能体会到两点,一是正直,二是自信。一个人能完全超脱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官不商,不道不佛,仍然活得这样光明正大、坦荡自信,确实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议论文的思想水平,取决于你的读书积累和思考习惯,这跟练武功是一个道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长期专注于一件事情,经过一万小时左右,水到渠成。这是现代理论,古人凭经验总结,最少也是十年期限。写文章这个事情,比练武术、练钢琴都要复杂,因为要面对的是社会、人生、人性这些领域的广阔而又精微的知识和问题,需要积累和思考的东西无穷无尽。但你并不需要太着急,只要养成读书习惯、思考习惯和写作习惯,三五个月也能够有长进。这种长进虽不能直接兑换成人民币,但是对你的人生却意义重大。人生有三求——求生存、求发展、求快乐。思想水平的提高,同时伴随着语言能力提高,它意味着你在将来的生存发展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同时还能带给你基于自信而产生的真正的快乐。很多人终身没有享受过这种快乐,只能去追求围绕本能和虚荣满足的快乐,这是很可悲的。法国文学家司汤达去世的时候,留下一个著名的的墓志铭——爱过、生活过、写作过。我们看这个墓志铭,是不是有一种此生无憾的感觉呢?我初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有个教数学的朋友,也谈起司汤达这个墓志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几个字一直留在我心里,提醒我,使我愿意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更有质量的人生。

敬告各位朋友:2017年5月20日,天涯观察账号冻结,我们将停止更新。

如果您喜欢天涯观察,请大家关注业主精品阅读(readervip),天涯观察有的内容,业主精品阅读也有。我们一如既往为大家提供不打折的服务,弥补不足之处。

大部分精品用户都过来了,我们换个地方等您。恳请您动动手指头挪步,对您造成不便表示歉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