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新疆|开垦与收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民丰金属 文物新疆|开垦与收获

文物新疆|开垦与收获

2023-11-21 20: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阳春三月

正是南北疆春耕生产一片繁忙的季节

随着时代的进步

今天的农村

田间地头常常见到的是农民们驾驶着各种农机

进行耕地、播种、施肥、浇灌……

铁犁耕地、镰刀收割

这些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农业生产方式

直到近几十年才逐渐被机械化生产取代

那么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犁和镰是何时产生的?犁和镰的演变过程又会折射出新疆农业发展怎样的场景?在这春风化雨、万物润泽的季节,我们就从考古文物的角度来漫谈一番吧。

古史传说中“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古人理解的中国农业的起源。通过考古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我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大约一万年前,农业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了。大约8000年前,先民们发明了用来砍伐的石斧,用来修整土地的耒耜,用于收割的石刀、石镰,用于脱壳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生产工具,原始农业开始脱离野生状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大约从距今6000多年开始,农业由原始的抛荒制进步到熟荒耕作制,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大约从5000多年前到4000多年前这段时间里,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达时期。这一时期,农具的种类进一步增加,制作更加精良实用,石锄、石镢普遍使用,晚期还出现了石犁,标志着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粟、黍、稻、麦、豆、麻已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后代称为“六畜”的马、牛、羊、猪、狗、鸡等均已饲养。

水井的开凿使人们可以向距离河流和泉水较远的地区扩展。发达的原始农业不但可以养活较多人口,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为社会积累了财富,而且为制陶等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创造了条件,也为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一时期,我国的原始农业已形成三大经济类型,即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粟作农业,以黄淮地区为中心的粟、稻混作农业,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稻作农业。我国传统农业的大体格局基本上已经奠定了。

从上面我们对中国原始农业发展脉络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是农业生产进步的重要标志。犁与镰,一个主耕作,一个主收割,在农业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通过新疆地区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代犁与镰来了解一下新疆农业发展的历程。

镰刀作为一种收割农具,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当时的镰刀有用石头做的石镰,也有用蚌壳做的蚌镰。新疆地区采集到的石镰基本上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采集地点遍布新疆南北。虽然数量较多,但做工粗糙,外形也不规整。以出土石镰较为集中的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为例,与我国境内其他地区出土的石镰相比,在磨制技术上存在明显的差距。

石镰

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青铜镰刀。1976年和1990年,巩留县和塔城市分别出土了一把铜镰刀,说明在距今约3000年左右,新疆地区的居民也开始使用铜镰刀了。

铜镰

大约从战国时期开始,铁镰逐渐取代铜镰。西汉以后,铜镰基本消失。作为收割禾秸的铁镰,自汉代以后基本定型,延用至今变化不大。民丰县尼雅遗址和洛浦县山普拉遗址出土的汉代木柄铁镰刀,和今天新疆农村普遍使用的铁镰刀基本相同。

木柄铁镰刀

从耜耕转变为犁耕并使用畜力,是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曾经经历过的重大进步。耜耕,使用人力,一下又一下翻土,是一种断续性劳动操作;犁耕,使用了畜力,断续性劳作变成了连续不断地操作。后者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工效,而且使深耕成为可能,地力得到更好的保养,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十个锄头,顶不上一个脚犁;十个脚犁当得一架牛犁”,四川甘洛县藏族人民中流传的这则谚语,形象而又深刻地说明了犁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大作用。

新疆地区什么时候开始掌握犁耕技术,对新疆农业发展史研究来说是一个重要命题。两汉之前,新疆地区的考古资料中未见任何犁类实物,无论是木犁、石犁或金属犁。反之,在一些遗址或墓葬中,却发现了木质掘土器、木耜等。这就有力地说明,汉代以前,新疆地区确实尚未用犁。

既然都未见到犁类工具,新疆地区早期农业生产中的翻土工具是什么呢?从现有资料看,主要是木耜及木质三角形掘土器,它们既可以用作翻土,也可以用于点播,只是效率低下而已。这类掘土工具在云南独龙族、四川甘洛县藏族中均长期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仍见存在。与这类“活化石”性质的工具做比较,我们会发现:最初使用掘土棒,进而脚犁,而后为犁,似乎为犁类农具发展曾经历的过程。

从全国范围来看,春秋末期到战国后期,铁犁主要在中原地区使用,并没有推广开来。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大一统帝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移和屯田政策的推行,犁耕技术也开始向边远地区传播。从考古资料分析,新疆最早的犁耕技术就开始于西汉时期。最好的例证就是,在伊犁昭苏县夏台古墓中,出土过一件铁犁铧,与甘肃敦煌出土的铜犁铧一模一样。史书记载,汉王朝中央曾派常惠将军率“三校”士兵在伊犁河流域屯田,这件铁犁就是西汉屯田活动的遗物。

铁犁铧

1964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中,出土了一组(6张)表现墓主人生活场景的晋朝纸画,画面用三分之一的空间表现了墓主人的田园及庖厨。在田园生活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整齐的田亩和一些农具。其中一件农具被解读为一架犁铧的侧视图。这个形象正好全面地展示了犁辕、犁梢、犁架和系绳等构件,非常难得。

墓主人生活图

在罗布泊楼兰古城出土的晋代木简中,有一件木简提到了犁耕问题:命令大侯(一种官职)率属下的全部犁、牛到长史(官职)营下接受培训。从这件木简的记载中我们了解到,魏晋时期楼兰地区的屯田是以牛为动力,而且西域长史府至少在屯田部队中曾经有组织地大力推广一种新的驭牛犁耕技术。

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第175号窟中的一幅“二牛抬杠”犁耕壁画,为我们生动描述了两晋时期新疆地区的犁耕场景。从画面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二牛合驾一犁,犁铧宽大,呈三角形,一人在后面扶犁驱牛前行。这种二牛抬杠式犁法和三角形犁铧,与同一阶段嘉峪关壁画墓中所见牛耕图近似,而且在陕西、江苏、山西、甘肃等地的汉魏古墓画像石和壁画中也都有相同反映。

犁耕图

除此之外,考古工作者还在罗布泊楼兰遗址发现了犁耕的痕迹;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出土的佉卢文资料中也有当地人用犁耕地的记载;上世纪70年代,木垒县曾出土铁犁2件,经初步研究,属于汉代屯田遗物;焉耆县出土唐代铁铧一具;吉木萨尔县境内还采集到一件隋唐时期的石犁头。

石犁

通过上面的文字我们知道,犁耕技术早在西汉时就传入新疆地区,魏晋时期得到推广,隋唐时期更加普及,并一直沿用至解放后的一段时间而未发生大的变化。下面这张1950年春拍摄于喀什地区疏勒县的照片——“军垦第一犁”就极为生动地反映了这种耕作场景。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多万驻疆官兵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集体转业,组建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们“铸剑为犁”,征尘未洗,就扛起镢头,开赴荒原,向戈壁要地要粮,勇敢地担负起发展生产,稳定边疆、繁荣边疆的双重使命。由于当时缺乏农具和畜力,照片中的战士们拉着向农民借的木犁进行耕作。战士们发扬南泥湾精神,借住在农舍或羊圈,吃着馍馍蘸盐水,先是打柳条、编筐子、拾粪积肥,接着是用镢头开荒、人拉犁种地,展开了一场艰苦的生产战斗。三个月有菜吃了,半年有瓜吃了,秋收后有粮吃了。劳动获得丰收,也开启了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后的今天,中国农业发展水平早已今非昔比。除了在一些不宜开展机械化作业的偏远山区,我们几乎看不到犁耕了。在现代大型机械面前,犁已经从田间地头走进了博物馆。由于镰刀轻便、实用,在一些农业生产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几千年来,犁与镰承担了开垦和收获的责任,凝聚了先民们的智慧和汗水,也见证了人类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犁与镰的传播也是技术的传播,是文明的使者,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折射出新疆与内地之间密切的联系,也激励人们:只要勇于开拓,辛勤耕耘,就一定能获得丰收,收获幸福。(新疆博物馆 赵德文)

- End -

编辑:阿毛

审核:葛建

监审:司元勋

新疆是个好地方

文物新疆 | 趣谈双陆棋

【长按上图关注" 新疆是个好地方 "】

点击“在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