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属于什么气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毛乌素沙漠属于哪块大沙漠 毛乌素沙地属于什么气候

毛乌素沙地属于什么气候

2024-05-27 14: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毛乌素沙地的基本信息

书 名: 毛乌素沙地作 者:何彤慧,王乃昂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0-4-1ISBN: 9787010085463开本: 16开定价: 35.00元

2、地理:德国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德国地处温带,较靠海,受海洋影响,有海洋性气候也在内陆,亦有一点大陆性气候主要温带海洋性气候

3、毛乌素沙漠大气运动及气候特征

毛乌素沙漠(纬度37°27′30~39°22′30N,东经107°20~111°30′E,)处于中纬度西风带中,高空终年为西风环流所控制。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势力强大的冷高压区,青藏高原的存在和它形成的低温高原中心叠加在蒙古高压之上,都使高压势力得到加强,该冷高压中心经常位于蒙古的西部,毛乌素沙区在此天气系统的控制之下,盛行由大陆吹向海洋的冬季风。这时在地面上蒙古高压控制着整个亚洲大陆,成为干燥寒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源地。

由于西伯利亚高压特别强大,在单一的冷高压控制之下,天气晴朗,再加之毛乌素地势较高,下垫面裸露,多为沙所覆盖,辐射冷却强烈,因而加强了寒冷的高气压,冬季十分严寒而漫长(长达160~170d)。同时,在单一的冷高压控制下,空气比较稳定,很少有水汽输送进来,显得特别干燥,降雪稀少。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沙随大风向偏南方向飞扬。冬季气候特点可归纳为冬长严寒,降雪稀少,气候特别干燥。春季陆地表面受热逐渐增多,西伯利亚高压开始减弱并向西北撤退(但仍为高压性质),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扩张,海洋气团开始侵入我国东南沿海大陆,但由于毛乌素沙区处在两高压之间的相对气压较低的区域,所以这里南北气流经常耦合,低压不断出现,锋面经常南北移动,天气多变。春季由于气压活动中心位置很不稳定,天气系统频繁过境。锋面过境常伴有偏北大风,为大风最多的季节。由于春季本区温度回升快和多大风,使干燥的地表面更干燥,沙随风飞扬,风沙强烈。夏季大陆强烈增温,印缅低压达最盛,而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达最强,并向西移到西经150°和北纬40°的海面上,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印缅低压的东和东偏北部并且在副热带高压的西侧。湿热的海洋气团涌向我国,形成夏季风。只有2~3km厚度的东南季风翻山越岭,到毛乌素沙区时势力已不强盛,沿途水汽消耗甚多。夏季亚欧大陆中心形成的干热的大陆气团也经常东移到此,本区是这两种气团争夺的过渡地带。东南季风到达本区并持续时间长的年份则降水多,反之,热带大陆气团到达本区并持续时间长的年份则干旱异常。夏季的前期,东南季风虽已前锋到此,但不强盛,并时进时退,而本区多处在偏北方向来的变性气团控制之下,故仍然干旱少雨。七月初开始,本区才处在东南季风控制之下,使本区降水显著增加。但降水时间不长,只有两个月左右。一旦西藏高压在本区上空停留时间延长,就会出现严重的夏旱。夏季持续时间很短,只有30~40d左右。秋季与春季相反,地面迅速冷却,印缅低压南退并减至很弱,而西伯利亚高压又逐渐向冬季风过渡。由于下垫面迅速冷却,低层空气很快降温,而高层空气反而比较温暖,形成空气下冷上暖的稳定天气。由于冬季风来势很猛,秋季持续时间比春季短,只有70~80d左右。秋季在东南季风退却之际,我国东南海面上移动性高压又逐渐增加。这种高压常有暖湿的气流吹送到大陆上来,它被北来的冷空气抬升形成部分降水。毛乌素沙漠东南距海洋甚远,中间又有层层山脉和高原相隔,对夏季东南季风的长驱直入有一定阻挡作用,但东南季风仍可影响本区。西北方是亚欧大陆腹地,冬季干燥寒冷空气可以迅速到达本区。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毛乌素沙区具有季风气候的特征。特别在盛夏季节,东南季风对夏季降水仍有决定意义。本区全年的大部分时间为西北季风控制,气候干燥寒冷。

毛乌素沙漠地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南部,其北部和西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势较高,对入侵毛乌素沙漠地区的寒潮或冷空气有屏挡作用,同时由于冷空气滞留和积聚而气温较低;毛乌素沙区的中东部地势较低,气流越过高原后的下沉增温作用,使气温有一定程度增高。鄂尔多斯高原对于东南季风前进的阻挡和高原迎东南季风坡的动力抬升致雨作用,使本区降水自东南向西北显著减少。

4、毛乌素沙漠自然地理条件

毛乌素沙漠面积约为73344km2,位置处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内,行政范围主要为内蒙古鄂尔多斯、陕北榆林和宁夏东北部,包括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的南部(伊金霍洛旗南部、乌审旗全部、鄂托克前旗东南部、鄂托克旗东南部),陕西榆林地区的北部(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佳县)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东北部(图2.1,图2.2)。其中内蒙古大约占有其面积的80%,陕西大约占15%,宁夏大约占5%。毛乌素沙漠地区现有人口为1.33×106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17×106,农村劳力为4.27×105人,人口密度为34人/km2,相对稀少。该地区为不同自然带的交接地段,自然条件恶劣,交通相对不便,但是资源相当丰富。拥有煤、石油、天然气、盐、高岭土等8类40余种矿产资源。

图2.1 毛乌素沙漠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2.2 毛乌素沙漠地区行政区划图

该区植被和土壤反映出过渡性特点。除向西北过渡为棕钙土半荒漠地带外,向西南到盐池一带过渡为灰钙土半荒漠地带,向东南过渡为黄土高原暖温带灰褐土森林草原地带。沙区土地利用类型较复杂,不同利用方式常交错分布在一起。农林牧用地的交错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呈明显地域差异,东南部自然条件较优越,人为破坏严重,流沙比重大;西北部除有流沙分布外,还有成片的半固定、固定沙地分布。东部和南部地区农田高度集中于河谷阶地和滩地,向西北则农地减少,草场分布增多。

在气候方面,该区气候处于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但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区,年平均温度6.0~9.0℃,年平均降水量东南部为440mm,向西递减至250mm。该区光照充足,蒸发量大,约为降水量的5~10倍,干燥度1.0~2.5。总之,由于该区位于我国季风区的西陲,因此和其他沙漠区相比,具有相对较好的水热条件。

在地形方面,毛乌素沙漠大部分属鄂尔多斯高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区,海拔高度在1200~1600m之间,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包括从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向东南延伸出来的梁地,向东南延伸较远的有陶图梁(乌审旗)、西黑梁(乌审旗达不察克镇)、吴公梁等,海拔多在1300~1500m之间。这些梁地梁面平坦,由于遭受切割,在梁间形成的若干谷地呈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平行湖积冲积平原,即“滩地”。从而形成“梁”、“滩地”平行排列的相间地貌。西北部主要为基岩梁地(主要是白垩纪红色和灰色砂岩),而中部及东南部则广泛分布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第四纪地层,成为沙地形成的物质来源。

5、的亚洲东部和西部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北回归线亚洲西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位于阿拉伯半岛,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是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点是终年炎热干燥;东部位于中国境内,穿过中国的云南、广西、广东、台湾4省区,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6、毛乌素沙地的介绍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对黄河沿岸文明的探索和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毛乌素沙地,虽然僻处一隅,并非物宝天华、钟灵毓秀,但口一要你的眼球聚到此处,就会发现它的历史的悠长、天地人事的变幻及这一方土地数千年来的风云扰攘问题和中原地区的山河震荡息息相关。本书首次集成了毛鸟素沙地70余所古城的相关信息,并以《水经注》记载的河流水道、战国秦长城、秦直道为空间坐标,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结合上,考证了毛鸟素沙地诸多古城的时代和归属。通过梳理和整合不同时期指标获取的信息,尝试综合反演其环境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将人和大自然的这一对不能相离的矛盾范畴作为历史研究的主题,从地理(自然环境的变异)、民族历史(民族关系的演化、经济)农牧经济的发展一等方面勾勒了毛乌素沙地这一特定历史地域的文明和文化发展史。作者认为,毛乌素沙地的历史过程,是人、地矛盾的过程。人、地是构成一切社会历史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人、地矛盾处于一个体中,时而和谐、时而相悖,这个矛盾永无完结,一切文明成果都是这一对矛盾在各个发展时期的表现形式。

7、毛乌素沙地在哪个省?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大沙区之一。位于北纬37°27.5′~39°22.5′,东经107°20′~111°30′。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陕西榆林地区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总面积为3.98万平方公里。地名起源于陕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自定边孟家沙窝至靖边高家沟乡的连续沙带称小毛乌素沙带,是最初理解的毛乌素范围。由于陕北长城沿线的风沙带与内蒙古伊克昭盟南部的沙地是连续分布在一起的,因而将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和陕北长城沿线的沙地统称为“毛乌素沙地”。

8、为什么“毛乌素沙地”被誉为“我国最年轻的沙漠'

1.毛乌素沙地属于中温带地区,属于温带草原带,年降水量250~440毫米,降水较少。它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上,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且离海洋较远,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小。2.人类过度放牧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土壤沙化,人类的大量生产生活用水导致地下水枯竭,促使草原变成沙地,因此毛乌素沙地被称为我国最年轻的沙地。

9、毛乌素沙地的特征是?

降水较多(250∼400毫米),有利植物生长,原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   毛乌素沙区处于几个自然地带的交接地段,植被和土壤反映出过渡性特点。除向西北过渡为棕钙土半荒漠地带外,向西南到盐池一带过渡为灰钙土半荒漠地带,向东南过渡为黄土高原暖温带灰褐土森林草原地带。 沙区土地利用类型较复杂,不同利用方式常交错分布在一起。农林牧用地的交错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呈明显地域差异,东南部自然条件较优越,人为破坏严重,流沙比重大;西北部除有流沙分布外,还有成片的半固定、固定沙地分布。东部和南部地区农田高度集中于河谷阶地和滩地,向西北则农地减少,草场分布增多。现有农、牧、林用地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