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首场博士论文线上答辩举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毕业答辩会新闻稿 南开大学首场博士论文线上答辩举行

南开大学首场博士论文线上答辩举行

2024-06-22 18: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许丽萍)“张燕、孟凡飞同学全票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二位理学博士学位!”当答辩委员会主席杨新玲教授宣布这一决定,所有人都报以热烈掌声,既是为二位同学通过答辩喝彩,更是祝贺南开大学首场博士学位论文线上答辩成功举行。

  上周五,一场特殊的博士论文答辩在南开大学第六教学楼四楼会议室进行,师生“云端”相会,化学学院2020年应届博士毕业生张燕和孟凡飞以网络视频的方式参加并通过答辩,拉开了南开大学通过网络开展博士生学位论文远程视频答辩的序幕。

  线上答辩场景

  院士推动 校长支持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近年来,南开大学每年有上千名博士生毕业。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学校正常的教学与学生培养计划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博士生们迫切盼望如期进行学位答辩。

  为此,今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李正名先生给南开大学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曹雪涛院士写信,信中写道:“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建议学校试行博士学位网上答辩”,并随信提交了一份《关于申请博士学位网上答辩的可行性研究的紧急报告》。

  曹雪涛仔细阅读了李正名先生的报告后回复:“李先生的想法很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改革未来的方向。研究生答辩工作具有特殊性,是研究生本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导师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看来通过网络平台完成该项工作,值得分析与研判”,批准了李正名先生团队试行博士生网上答辩的申请。

  此后,李正名先生便动员课题组成员积极筹备网上答辩。他对团队成员说,“欢迎大家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这次网上答辩的筹备工作。我们都是党员,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不能奔赴抗疫第一线,但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希望大家积极筹备这场特殊的博士论文答辩,为学校的抗疫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攻坚克难 万全准备

  通过向专业人士调研和请教,李正名先生团队逐步认识到博士生网上答辩的程序比网上招聘要复杂得多:如涉及邀请外地专家主持整个答辩的协调工作、各种会议软件的比较和筛选、答辩信息的在线存储问题、远程网络中画面声音的干扰因素、线下操作的线上化等问题。经过20多天的紧张学习和讨论,李正名先生团队制订了符合南开实际情况及学校答辩要求的网上答辩实施方案。

  团队马翼高工创造性地解决了所选用软件不能储存答辩信息的技术难点;在设计网上修改决议和投票问题上,李玉新副教授提出了手机电脑并用的有效措施;许丽萍工程师和周莎研究助理将网上答辩各类操作耐心地记载下来,为今后整理网上答辩标准化操作积累原始资料……

  为了确保整个流程稳定畅通,李正名先生团队坚决贯彻学校研究生院的要求:使用双平台、双录像录音、定期提取关键截面等规定。团队还在不同网络环境下进行答辩的预演和彩排,在实践中不断纠正声音失真现象、提高画面质量,保证了正式网络答辩会的正常运行。

  答辩前夕,除参与答辩的师生外,还有数位忙碌的志愿者,他们或反复调试答辩笔记本,或仔细核对答辩流程,或调试录音录像设备,各司其职为这场特殊而又具有历史意义的答辩做着最后的准备。

  公开公正 探索新路

  5月15日,这场特殊的答辩正式举行。为了确保此次答辩的学术水平和答辩流程与线下答辩一致,以及答辩过程公正、公开、合法、合规,团队在答辩前,已将答辩公告在化学学院网站上公示,提供线上答辩的会议号供师生在线监督和旁听。

  答辩会南开大学会场 

  答辩会网络分会场

  答辩会设有南开大学校内主会场和网络分会场。答辩专家组由6位教授组成,分别是答辩委员会主席、中国农业大学杨新玲教授,答辩委员会副主席、沈阳化工研究院刘长令教授,答辩委员会成员、天津工业大学臧红俊教授、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和王忠文教授,以及两位参加答辩博士生的导师李正名先生。除答辩专家组成员和工作人员外,学校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化学学院相关负责人也列席答辩,还有不少师生线上旁听。

  本场网上答辩会与传统博士答辩程序相同,有导师介绍、论文汇报、回答问题、专家讨论、无记名投票等几个环节。历经4个小时后,杨新玲教授代表答辩委员会宣布张燕和孟凡飞同学通过答辩,建议授予博士学位。整场答辩画面清晰,声音清楚,保证了会议质量。此外,志愿者还对答辩全程录像、录屏、截屏,作为答辩记录留存。

  这场答辩得到了南开大学研究生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化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等多个单位的支持,为今后南开大学博士答辩模式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