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卖保险,千亿车企为何看上了“小生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比亚迪宋plus保险 比亚迪卖保险,千亿车企为何看上了“小生意”?

比亚迪卖保险,千亿车企为何看上了“小生意”?

2023-04-24 16: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撰文 / 史思同

编辑 / 孙月

这个跨界有点大——造汽车的比亚迪,要卖保险了!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式核准“比亚迪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的申报登记,预示着比亚迪正式进军保险业。据《财经天下》周刊了解,目前该公司还并没有进行工商注册,也尚未获得银保监会批准。

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2020年营收高达1566亿元,而目前做到行业头部的保险经纪公司,被称为“亚洲保险中介第一股”的泛华金控,2020年全年的营收也不过33亿元。

“大老板”为何看上了“小生意”?比亚迪此举,到底是什么逻辑?

比亚迪的保险野心

3月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一批企业名称申报登记公告,其中“比亚迪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获得核准。随后,比亚迪进军保险业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

而在此之前,比亚迪已在招聘平台上发布了保险相关职位的招聘信息,招聘的职位包括保险经纪公司副总、运营总监、合规总监、合规经理、财务主管、产品经理、保险理赔专员等。

事实上,这并不是比亚迪第一次涉足保险领域。

早在2018年,比亚迪官方就曾提出,将推出UBI保险服务(usage-based-insurance,基于用户行为的保险),实现保费的个性化定价。

随后,比亚迪又尝试代理保险业务,不过,当时并未成立专业的保险经纪公司。2021年11月,其全资子公司贵阳比亚迪盛世新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000万元。该公司的经营范围除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以及二手车经纪、二手车鉴定评估之外,还包含了保险经纪业务和保险代理业务等。

不难发现,布局保险业务早已在比亚迪的经营规划之中,而此次“比亚迪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这步棋,或正是其正式进军保险的关键一步。

“车企卖保险是个大方向”,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主要采用直销模式,通过直营店或线上销售,车企与用户联系紧密,有着天然的C端优势;另一方面,布局保险业务也有利于车企培养新的业务模式和增长空间,拓展汽车理赔维修、汽车金融等车后市场业务,实现产业链闭环。

除此之外,据业内人士介绍,车企设立保险经纪公司,可以基于其用户的特点,与保险公司一同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从而打造更符合自己用户的保险产品,来实现在保险领域的业务扩展,同时也有利于车企留住更多用户,形成良性循环。

相较于传统保险公司,新能源车企拥有着丰富的用户驾驶数据,为车险产品差异化定价、风控提供了技术基础,更容易实现精准定价,并且发挥成本优势、提供更低保费的产品。同时,有利于通过分析用户的驾驶习惯、驾驶时间、实际驾驶行为等数据,实现对不同用户的保费个性化定价。

产业链再添一环

作为国产汽车企业的龙头之一,比亚迪布局领域广泛,并且早已打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保险也正在成为其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公开资料显示,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业务横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等产业领域,2002年登陆港股市场,2011年比亚迪在深交所成功上市。目前,比亚迪已经打造了“电池-手机-汽车-光伏-云轨”一体化生态产业链,各板块业务之间相互协同发展。

从比亚迪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过程来看,其产业是不断向上下游延展的。比亚迪的起家靠的是电池产业,并且从源头上布局锂资源,在国内多地建立了锂电池工厂。1998年,比亚迪凭借半人工-半自动的生产模式,迅速占领全球40%的镍镉电池市场,2003年就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

2002年开始,基于原有客户优势,比亚迪业务从手机电池拓展到代工手机,进入手机领域,5年后,主要负责手机代工业务的比亚迪电子在港股分拆上市。

另一边,比亚迪在2003年收购了秦川汽车,正式进军汽车行业。早在刚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比亚迪便凭借电池技术的优势,启动了电动汽车的研发工作,随后在2008年做出了最早的新能源混动车型F3DM。

(图/比亚迪官网)

2007年,比亚迪再度拓展产业链,筹划进入光伏产业,将汽车车身板技术应用于光伏,目前已经覆盖到巴西、南非等 100多个国家;2008年,比亚迪收购宁波中微半导体,开始渗入半导体业务,十多年技术沉淀,比亚迪实现了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生产一体的垂直运作模式(IDM);2016年,比亚迪又开始发展云轨,除了国内以外,在菲律宾、巴西、摩洛哥等地均有拓展。

经过多领域的长线布局以及数十年的发展,比亚迪各板块相互协同,现已成长为汽车领域的自主龙头、国内第二大动力电池供应商。

借助国家在新能源方面各类政策的补贴扶持,超前布局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也在这些年吃尽了红利。据了解,比亚迪已经连续9年拿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销量冠军,2021年其新能源车销量高达60.38万辆,同比增长218.30%。

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展,比亚迪股价也已经从上市初期的每股二十多元涨到巅峰时期的三百多元,截至3月11日收盘,比亚迪股价为229.85元,总市值6691亿元。

如今,比亚迪又将设立保险经纪公司,正式进军保险业,为其产业链再添一环。有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新能源车险市场潜力巨大外,布局保险业也将更有利于比亚迪拓展汽车保养维修以及汽车金融等后市场业务,培养新的业务模式和增长空间,进一步实现生态闭环;另一方面,没有保险行业经验和资源的车企进场,无疑将付出更多的人力、财力及时间来跻身车险赛道。

新能源车险,“蓝海”还是“红海”

近年来,在各种政策支持下,各大车企纷纷投身新能源赛道,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及销量呈跃进式增长。根据中汽协数据,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6.7万辆,2021年全年累计销量达352.1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57.57%;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即新能源汽车销量在汽车总销量中的占比)不断提升,2021年已经达到13.4%。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新能源车险的规模也随之扩大。2013年-2020年,新能源汽车承保数量由14万辆增持续至492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达56%;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也由 11.6亿元增到了2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6.5%。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潜力巨大,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推测,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为20%,2030年达到40%,2035年超过 50%。浙商证券更是在报告中指出,新能源渗透率有望超预期,新能源车险市场需求巨大。

而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也暴露了传统车险条款相对滞后的问题。2021年12月,中保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下称《专属条款》)以及《新能源汽车驾乘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示范条款(试行)》,要求所有新能源车辆不再沿用传统商车险条款,均须投保新能源专属车险。

《专属条款》的出台,意味着新能源车险正式进入规范发展快车道,也无疑带来了一片新能源车险的新蓝海。而新能源车险巨大的市场潜力不仅吸引着保险公司,对于新能源车企的诱惑力也同样不言而喻。

新老车企为何都盯上了保险

其实,盯上车险市场的,不仅是新能源车企,传统车企巨头更是很早之前就已将手伸进了保险行业。

据了解,2011年6月,广汽集团成立了众诚汽车保险公司,注册资本22亿元,经营车险、健康险及意外险等相关保险业务;2015年4月,上汽集团也斥资2亿元成立了上海汽车集团保险销售公司,代理保险业务。

而多家财险公司背后的股东,也不乏车企的身影。例如,拥有一汽背景的鑫安保险、中国重汽参与发起设立的泰山财险、广西汽车集团持股的北部湾财险等。2020年末,吉利控股也拿下合众财险33.33%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图/视觉中国)

新能源车企也并非刚刚开始布局保险,早在2018年7月,小鹏汽车就斥资5000万元成立了广州小鹏汽车保险代理公司,以此来开展汽车保险代理业务;随着《专属条款》出台,2022年1月19日,蔚来也迅速成立了保险经纪公司;如今比亚迪紧随其后,也开始设立比亚迪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从国际上来看,特斯拉更是先行一步。2016年,特斯拉就曾在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地区启动InsureMyTesla计划,以保险经纪的模式,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进入保险领域;2019年4月,特斯拉收购美国马克尔公司,获得了保险经纪牌照,主要业务为承销和销售专业保险产品。甚至特斯拉CEO马斯克曾表示,未来保险将成为特斯拉的主要产品,保险业务价值将占整车业务价值的30%至40%。

2020年8月,特斯拉又在上海注册了特斯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正式布局国内车险业务。

此外,去年10月份,新能源巨头宁德时代也与中国人保财险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向行业释放了布局新能源车险业务的信号。

前有广汽、上汽、吉利等传统车企,后有特斯拉、蔚来等新能源车企,纷纷布局保险市场。车险业务的广阔市场,对于拥有天然用户优势的车企来说,无疑有着致命的诱惑。

但实际上,车企入局保险领域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有险企人士指出,首先,无论是设立保险公司还是保险经纪公司都需要获得相关牌照,门槛较高;其次,车企并不具备保险行业的经验,在产品、渠道、人才等各方面都较为欠缺;同时,车险市场马太效应明显,新能源车企入局,若不能在定价、服务等方面形成差异化优势,很难在车险市场分一杯羹。

比亚迪此时入局,想要在车险市场分一杯羹,其面临的压力不会轻松。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