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发现》和《死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各自特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死水艺术手法 比较分析《发现》和《死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各自特点。

比较分析《发现》和《死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各自特点。

2024-05-10 16: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闻一多的《死水》和《发现》的写作背景和写作心情比较相近,都是表达赤诚之子对祖国黑暗现实失望、痛苦的心情。但是,表现手法却各异。

《死水》通篇运用象征手法。诗题本身就是象征,以“死水”象征旧中国黑暗、破败的现实,而泼入“死水”中的垃圾——破铜烂铁、剩菜残羹,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军阀压迫的象征。“春风”象征着进步力量和先进思潮。

全诗通篇以象征手法写来,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具有生动、具体的特点。而且,通过这样的象征手法,把极度的失望写得淋漓尽致,同时,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努力则更含蓄,也更感人。

《发现》不同于《死水》,它以痛苦的“发现”起始,痛苦地宣布“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最后采用比喻的手法极写自己的失望——“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又以“噩梦”比喻自己的愿望,美好的愿望只不过是一场空“噩梦”而已。

以征询的手法极写现实和愿望之间的巨大反差,愈加痛苦不堪。可是,最后又惊讶地发现,我对祖国、家邦仍然爱得那样深,这爱,深深地藏在我的心中。极度失望而仍深深的爱,越加感人至深。

扩展资料

1、《发现》创作背景

闻一多1922年夏天赴美留学,曾写下《孤雁》《太阳吟》《忆菊》等思念祖国、赞美祖国的名篇。1925年6月1日,当他满怀报国之情回到上海后,看到的却是五卅惨案后留在地上的鲜血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欺凌,看到的是军阀混战、哀鸿遍野的惨景。

这一切和他在美国的想象大相径庭,使他陷入了极度的失望与悲愤之中,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

他痛苦,他悲伤,他愤慨,他高歌当哭……”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使他坠入可怕的深渊的时候,诗人内心悲愤的情感便化作了《发现》这篇至痛至爱的诗篇。

2、《死水》创作背景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

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死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发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