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绣娘杨文丽:一针一线绣传承 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歪梳苗族服饰 贵州绣娘杨文丽:一针一线绣传承 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贵州绣娘杨文丽:一针一线绣传承 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贵州绣娘杨文丽:一针一线绣传承 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双手绣出一幅画,一个人带动一群人增收致富。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苗绣车间里,杨文丽和绣娘们正一同描稿,点蜡、染色、去蜡……一幅幅优美图画便在绣片、绣服,亦或是文创产品上展现得惟妙惟肖。

“化屋村村民以苗族为主,苗族服饰、绣品、蜡染等民族特色鲜明,我们要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杨文丽是化屋村苗绣车间负责人,从小和母亲学习苗绣及蜡染的她,怀揣着对技艺传承的初心,返乡创业开办了蜡染刺绣工坊,依托苗绣、蜡染等化屋村的特色产业,吸纳了数十名村民就业。

如今,从一个人的家庭小作坊,发展到三个厂房,从跑集市卖货到线上卖货,从自己干到找合作,从单一传统元素到结合时尚,杨文丽将苗绣这一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已不断探索出“传统+时尚”的苗绣传承新路径,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技艺与初心碰撞,返乡创业开启苗绣人生

化屋村,世代居住着苗族的一个支系——歪梳苗,她们有着独特的刺绣、蜡染等手工技艺。

在当地民族文化和父母辈耳濡目染的影响下,杨文丽和其他同龄的女孩从小就开始学习苗绣和蜡染。但过去,不通水不通电阻断了化屋的发展,许多人不得不走出去另谋生路。

杨文丽和丈夫也一直在外打工,心里却一直放不下这门手艺。机缘巧合下,她在绣花厂接触到了刺绣机,也因此萌生了返乡创业闯市场的念头。

“第一次接触刺绣机的时候我觉得很新奇,很多手绣图案机器也能绣,还能批量生产,如果买一台机器,岂不是就能自己干?”于是,杨文丽卖力研究刺绣机,丈夫也在打工期间掌握了电脑制版工艺。

2012年,夫妻俩买了一台二手刺绣机,返乡办起了家庭作坊。没多久,刺绣机坏了,杨文丽二话不说又去打工,攒够了钱又买一台接着干。“有积蓄了就回来创业,没了又去打工,我们就一个目标,就是学技术和买机器回家做苗绣。”杨文丽说。

苗绣产品。人民网 龙章榆摄

杨文丽铆足了劲儿做绣品,赶着场去卖绣品,想方设法找人接单……经过几年的打拼,她做的绣品在当地小有名气,技艺逐渐被认可。

2019年,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杨文丽和丈夫成立了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事业渐见起色,产品从最初的绣片,逐渐涉及香包、绣服、西装衬衫和文创产品等领域。

“刚开始办厂适应不了订单压力,但我只要一想到要把我们的苗绣产业做好,就很有奔头。”杨文丽埋头干。

传统与时尚融合,焕发苗绣传承新活力

“苗绣主要是当地特色,但过于小众,很难拓宽市场。”时常外出跑订单的杨文丽,见识到了更多更丰富的元素,她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将传统民族文化与时尚元素融合呢?”

“传统与时尚结合,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费脑子,每一个产品每一个细节都要用心设计。”对于杨文丽来说,做苗绣她在行,但做时尚还是需要专业人才。

摸着了方向,杨文丽开始组建设计师团队,专门研发设计新产品。2021年,杨文丽找到一名在上海工作了30多年的专业设计师,几次登门说服才把人引进厂里。

化屋村村民在加工苗绣产品。人民网 龙章榆摄

有了专业团队,工厂制作的小香包、钥匙扣、手提袋、T恤等文创产品效果不错,还研发了50余种文创产品,尤其是衬衫和西服,将传统和时尚的元素融合在苗绣里,很受市场欢迎,“通常是样衣刚做出来就被人买走了。”杨文丽说。

“融合能更好打开市场。”看到了成果的杨文丽开始探索更多路径。近两年,她积极与广州的服饰公司开展合作,自己提供苗绣花纹图案,再请对方进行设计,“这样既能把苗绣发扬出去,又能让产品更完美。”杨文丽说。

另外,为了改变传统的售卖方式,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让更多人知道化屋苗绣,杨文丽还在线上进行宣传,探索直播卖货。2021年,工厂的线上交易额达45万,线下交易额达到120万。

言传与身教并进,扩大苗绣蜡染影响力

工厂越做越好,名气也越来越高,但技艺的传承一直是杨文丽的烦恼。

“年轻人嫌麻烦,不能很快见到收益,就不愿意做,我最担心的就是有一天我们的苗绣会消失。”杨文丽琢磨着,既要让大家重新拿起针线,同时又能让村里的绣娘们能通过苗绣增收致富。

化屋村村民在加工苗绣产品。人民网 龙章榆摄

近两年,化屋发展好了,越来越多人返乡,杨文丽便号召大家加入工厂,并允许将原材料带回家做,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灵活安排,既顾得了家庭,也增加了收入。

为了增强村民做苗绣和蜡染的信心,杨文丽还提供免费平台,让村民把自己做的产品放到公司来卖。“只要能卖我都会卖,村民靠做苗绣在家门口有收入,才会更愿意做苗绣。”在杨文丽看来,只有销路有保障,村民才更有动力,技艺传承的队伍才能越来越大。

每天回到家里,杨文丽就教女儿做苗绣。“从简单的小动物小花样做起,先培养孩子的兴趣。”杨文丽说,手艺一定不能丢,下一代也要做好接力棒。现在,杨文丽7岁的女儿,也成为了技艺传承队伍中的一名小成员。

接下来,杨文丽还准备借黔西市中小学开展的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将苗绣和蜡染技艺带进课堂,让传统技艺在更多舞台发光,目前已接到多所学校的邀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