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本科招生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武汉理工大学王宇保送清华 武汉理工大学本科招生网

武汉理工大学本科招生网

#武汉理工大学本科招生网|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材料类专业设置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实行大类招生,包含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七个本科专业,学生入校后统一在大一下学期进行专业分流。

注:对于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3+3”模式省份要求选考科目必选化学,“3+1+2”模式省份要求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要求含化学。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建材、交通、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培养学生的新材料研究、新技术开发、新工艺设计等能力,为相关行业培养科技领军型、企业管理型人才。

1、专业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依托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全国A+学科、ESI学科排名0.48‰学科、双一流学科)办学,具有悠久办学历史,是一个涉及材料学、工程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的宽口径材料类专业。本专业设有材料科学、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三个方向。该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与其性能和应用,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等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于能源、交通、汽车、船舶、军工、航空航天等行业,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行业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好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意识及国际化视野,能在材料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及性能调控,材料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新材料研制、技术开发和改造、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技术管理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物理化学

特色课程: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固体物理、金属材料学、无机非金属工学

3、专业特色与优势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水平科研基地和引智基地办学,形成科研教学良性互动,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本专业拥有2支国家级教学团队、2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多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团队组成的优秀师资队伍以及多支高水平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团队、院士团队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3门核心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出版了国家级规划教材等22本。建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0余个实习基地,保障了实践能力培养。获得了包括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奖项527项,在《Science》等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4篇。

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教学研究项目40余项。发表了60多篇教学改革论文。获得国家级教学改革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改革成果奖12项。不断提升教育理念,形成了创新思路,制定了多途径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参与科研、科技竞赛活动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近五年,本专业学位获得率100%,一次就业率约93%,读研和出国深造率约45%,深造学生选择的专业基本为材料类专业,其中包括卡耐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昆士兰大学、莫纳什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东京工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东京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深造。国内升学主要为本校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材料、建材、新能源、交通、化工、电子、航空航天、信息、生物工程、国防、汽车、船舶、化工防腐、电机、石油等行业的高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开发、设计、营销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去向

5、杰出校友代表

苏良碧,本专业2000届本科毕业生,现为中科院上硅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围绕我国高功率激光发展的战略需求和激光晶体持续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所研制的激光晶体材料已在我国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国家重大激光工程专项上获得了应用验证,并成功地应用于国际上全二极管泵浦超强超短激光工程。主持和参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国家863计划、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等20余项重要科研项目。

毛舜,本专业2004届本科毕业生,现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功能材料在环境监测、污染控制以及能源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H因子为39,有6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ESI高被引论文。先后主持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设备与政策中心项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陈斐,本专业2004届本科毕业生,现任武汉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编辑(Editor),美国陶瓷学会会员,美国TMS学会会员。从事多尺度先进复合的计算模拟、制备技术、结构控制与性能评价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基金)项目等5项纵向科研项目和3项企业委托研制项目,并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卢鹏荐,本专业2007届本科生,现任武汉拓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研究生期间从事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团队管理和新产品产业化经验。2014年获得全国“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践赛金奖,2012年获得“光谷杯”湖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暨黑马大赛武汉分赛五强。2013年获得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先锋和湖北省青年十大创业人物,是湖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2014年个人获得武汉市东湖高新区3551人才计划,2009年5月获得武汉市洪山地区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获得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和最佳表现奖,2018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目前从事超高纯半导体材料的研发和生产经营,应用于光电子和集成电路领域,打破了国外的垄断,获得全国顶级投资机构达晨创投等几千万投资。

谭刚健,本专业2008届本科生,现为武汉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热电半导体能源转换材料、固态能源存储材料。2013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作为重要贡献人发表Nature、Science各一篇,H因子为25,11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致力于水泥、玻璃、陶瓷等传统材料面向节能环保、重大基础设施等需求的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新兴材料产业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1、专业简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能从事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开发、工艺过程设计与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支撑国防、航天航空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三五”期间,以建筑材料工业为代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在转型方式促结构、科技创新进步、节能减排及绿色与“走出去”、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全行业总体呈现为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以中低端发展为主体的建筑材料工业开始转向以智能制造等技术为代表的中高端发展。同时,新型功能型无机非金属也是5G技术、国防工程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材料之一。因此,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发、应用人才培养将是我国材料领域的热点和关键。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通晓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理论、技术与研究方法,能够在材料制备、加工成型、材料分析、材料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新材料研制、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适应国家新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具有适应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实干精神强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卓越人才。

本专业出版的部分极具影响力的教材

核心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

特色课程:材料制备与性能实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厂设计概论、热工设备、材料设计实验、工程设计训练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

学校特色优势专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17年全国学科评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以无机非金属材料为主体)为A+,位居全国第一,也是首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湖北省名师工作室1个,院士1人,“万人计划”国家级名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色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建设有3门国家精品资源课程、4门MOOC上线,2部高等学校“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教材;拥有建设国家级示范教学中心1个和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1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二等奖1项。学生在各类竞赛获奖和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达45项。

    

本专业学生参加比赛获奖照片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前身是1958年始建的武汉建材学院水泥、玻璃、陶瓷、混凝土及制品专业,2006年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招生。2000-2011年期间学校是教育部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主任单位。2010年获批湖北省“品牌专业”和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1年获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立项支持,2014年通过国家工程专业认证,2017年通过复评。2005年以来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专业特色为: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面向行业,立足A+学科,培养具有良好专业能力、工程素养和发展能力的行业领军卓越人才。

(2)以学生为中心,目标为导向,推进教学质量建设。构建基于目标导向的持续改进机制,完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

   

(3)以教学科研互动为特色,强化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建有国家名师领衔全国高校黄大年教师团队,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资源保障。

培养特色

(1)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顶层设计,搭建培养体系链。

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通过知识传授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践训练体系的建立与优化,构建工程教育创新培养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基础+研究”实验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的课外自主创新训练模式、及“体验+实习”和“实习+培训”的个性化的企业实习模式等多元化实践教育模式,建立强调能力、注重效果的多成分考核和评价体系,提高了创新实践教育的实效性。

    

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构建立体化的开放实验教学和“3-3-3”递进式实践训练,引导学生自主实践。

构建“3-3-3”系列化递进式实践训练体系,包括“基础技能强化—工程能力培养及拓展—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的“三阶段”训练目标逐阶递进;“认知与基础—综合与设计—研究与创新”的“三层次”教学内容的逐阶递进;“工程设计训练—工程能力与素质训练—科学研究训练”的“三系列”实践训练递进,形成课内外结合贯通的实践训练模式。

(3)以OBE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达成评价体系,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将毕业要求分解任务合理落实到各教学环节,以工程专业认证目标导向教育的OBE理念,建立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机制。通过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活动和考核方法;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分析跟踪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通过毕业要求的达成评价实现对学生能力达成评价,进而基于评价结果,完善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培养过程,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本科生就业率均超过95%以上(其余部分为自主创业),毕业5年后,80%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取得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进入中层及以上管理岗位超过6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评价优秀率超过80%。

单位性质:主要为国有和民营企业。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省、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材料制造产业、综合性设计院、基础设施建设等,分别占比42%、20%、12%。毕业生面向“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就业比例为58%;面向世界500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比例为66%。

知名企业:研究设计院所,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等;国企,如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想集团等。

国内升学去向:本科毕业生主要进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深造,近五年升学率约为60%。

出国(境)去向:首选国家(地区)为英国、美国、日本等。国际化交流和境内外深造高校包括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等学府,出国学生数约为总人数的5%左右。

杰出校友代表

彭寿,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硅工系玻璃专业,中共十七大代表,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23届国际玻璃协会主席。现任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叶青,1984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专业(现无机非金属材料),获工学学士学位;现任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党委书记,兼任华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资深专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先后被评为全国建材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水泥协会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设备工作者。

谢峻林,1985年毕业于武汉建材学院玻璃专业(现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武汉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开发、建材工业窑炉热工工程分析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

余火根,本专业2001届毕业生,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2018年连续五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2019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赵云龙,本专业2012届毕业生,后报送本校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到哈佛大学完成了博士联合培养,毕业后至今任英国萨里大学助理教授,兼任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资深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锂空气电池研究,H指数为28;曾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获得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还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并作为教育部重点宣传典型人物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三、复合材料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致力于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成型加工和在航天航空、海洋、国防、建材建工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风电、大飞机、舰船等重点工程装备上的应用。

1、专业简介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涉及材料学和力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门极具发展潜力的多学科交叉新型专业,研究和解决复合材料产品和装备在材料开发、结构设计、制备和成型加工、运用和修理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工程应用学科,具有鲜明的工程应用特征。

复合材料的研究水平和应用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各种先进装备无不与复合材料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以战斗机、大飞机、高性能船舶、新能源汽车、风机叶片和管道为代表的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能源和市政建设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高技术材料。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面向航天航空、海洋、国防、建材建工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风电、舰船等重点工程建设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化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和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与创新意识,系统掌握复合材料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在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成型加工、应用等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和管理工作的卓越工程师及领军人才。

核心课程: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力学、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

特色课程: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复合材料界面、功能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模具设计、复合材料产品设计、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结构设计。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

武汉理工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国内最早创办该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也是唯一一所无间断招收该专业本科生的高校。本专业是国内第一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并于1993年获批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博士点。2010年获批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专业建设,2012年获教育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立项建设,2013年和2014年先后获批湖北省和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2016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通过专业认证复评。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A+学科的重要支撑,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依托建材建工董事会、专业校友会,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工程实践基地,并实现社会奖助学金100%覆盖本专业的学生。

复合材料与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校内实训基地

武汉理工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发展历史

培养特色:

(1)建立科教协同、校企协同和国际协同的培养模式

复合材料作为材料A+学科重要支撑,依托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科教协同育人,形成了以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为主体,陶瓷基、金属基交叉融合的办学特色。同时,发挥本专业在行业内的影响,与行业知名企业共同参与本科生培养,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暑期学校、交换生、教育部公派批准的本科生交流项目等来对外进行交流和学习。

(2)“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赛结合”教学模式

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复合材料与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校内实训基地以及特种功能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大飞机复合材料结构实验室2个实验平台,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与行业企业合作,面向专业和学院在2011年建立CPI杯复合材料技术竞赛,并开展各类创新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在2018年SAMPE复合材料工业制品DIY设计制作竞赛一等奖,2015和2017上纬杯全国大学生复合材料设计与制作大赛获得二等奖。

在2020年“上纬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复合材料设计与制作大赛,本专业的三支参赛队伍包揽前三名。

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和奖项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近五年,本专业毕业生学位获得率100%,一次就业率平均约97%,平均升学率69%。

单位性质:民营及股份制企业就业比例最高,占比87.5%,其次为国有企业,占比12.5%。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省、四川省、广东省、安徽省、陕西省、浙江省,其中湖北省和四川省就业人数最多,各占比25%。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教育业、交通运输业和零售业,分别占比50%、25%、12.5%、12.5%。毕业生面向“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就业比例为62.5%。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深造。

出国(境)去向:国际化交流和境内外深造高校包括墨尔本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南洋理工大学。

优秀学生代表

孟馨玥,女,中共党员,复材1701班,必修课平均学分绩点4.025。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永环奖学金和上纬奖学金等多个社会和校级奖学金。荣获校勤奋好学先进个人、校创新创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得2019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第十二届华中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经典赛二等奖、第八届“CPIC杯”复合材料技术竞赛二等奖。在科研方面,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一篇。

华婉苏,女,中共党员,复材1701班,必修课平均学分绩点4.212。曾获国家奖学金、校级奖学金两次、上纬复材校友奖学金、亚唯奖学金,并先后获得校三好学生标兵、校三好学生、校青年五四奖章、校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三等奖。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一篇。

杰出校友代表

张联盟,78届复材专业毕业生,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特种功能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国防科技学部委员、国际梯度材料顾问委员会(IAC-FGM)委员等,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志军,93届复材专业毕业生,香港海逸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下辖11家公司)。目前已在上海、北京、广州、青岛、成都设立分公司,并在常州、武汉、厦门、宁波、天津设立办事处,为全国2万余家客户提供产品及服务。积极投身事业的同时也不忘回馈母校和社会,在武汉理工大学设立“亚唯海逸奖学金”。

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研究塑料、纤维、橡胶、涂料、胶粘剂及其他有机大分子材料结构与功能化设计、制备及应用的充满活力的材料类学科,是新材料开发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专业介绍

武汉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于1993年。本专业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以高分子材料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理论为基础,结合高分子领域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和解决在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结构与功能的设计、制备、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中的理论及实际应用的学科。

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信息、能源、航空、医疗、建材等工业领域,高分子材料的种类众多,除了人们熟悉的塑料、橡胶、纤维、粘合剂、涂料等材料外,也包含了聚合物分离膜、导电高分子、医用高分子、液晶高分子等功能型新材料。在建筑、汽车、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轻工、医学、电子等领域应用广泛(如下图是塑料结构件在汽车中的应用)。

塑料结构件在汽车中的应用图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社科素养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系统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方法,能在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成型加工、设计与应用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与设备设计、和生产、技术、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化工基础、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加工原理与工艺、聚合物合成工艺学、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

特色课程: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聚合物复合材料,高分子建筑材料,防水材料,高聚物循环再生技术,高分子共混物改性。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高分子科学是发展历史仅110余年的新兴学科,但其发展非常迅速。武汉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A+学科)办学,于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资格。2017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2020年被列为“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师团队(2020年获评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其中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6人入选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多人获学校精品课程名师、青年教学名师等称号。

培养特色:

(1)探索形成了“重基础强实践聚前沿”的培养特点和“科学与工程并重”的培养特色。

根据学校定位,结合高分子科学快速发展的特点和高分子材料行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专业以“四横两纵”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根据学科进展及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大纲及教学内容,将学科最新科研成果融于教学中。

本专业多层次创新训练体系

(2)围绕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特色。

专业形成了多层级的创新训练体系,专业低年级学生有“普赛达杯”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制备竞赛,强化专业基础、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高年级有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双创”和“双实”大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合成、制备、结构、工艺和性能等专业知识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2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一项,第十三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二等奖一项,全国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一、二、三等奖各一项等。

本校学生参加竞赛照片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

依托高分子材料行业背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和就业质量一贯良好,历年就业率均在94%以上。麦可思对本专业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显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专业关联度及工作稳定性良好。

本专业毕业生继续升学深造(含境外升学)的比率较高,近五年本专业毕业生平均升学率达70%。

单位性质:民营及股份制企业就业比例最高,占比39.04%,事业单位21.43%,国有企业,占比19.05%,外资企业13.81%。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新材料领域与汽车产业、电子新能源领域,分别占比26.19%,21.43%及11.9%。此外还涉及交通、医疗、信息行业、航天航空等领域。

知名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比亚迪、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三江航天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广东雅倩化妆品有限公司、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深造。

5、优秀学生或杰出校友代表

优秀学生代表

康国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1701班学生,中共党员,在校期间多次获得校卓越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和“校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获第七届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大赛全国二等奖、第八届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大赛全国二等奖、复合材料学会大学生科技竞赛全国三等奖、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二等奖等诸多奖项,发表SCI论文一篇,现已保送至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直博)。

阚如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1702班学生,中共党员,在校期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标兵”、“校勤奋好学先进个人”等奖学金及荣誉称号,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均获得二等奖,以共同一作身份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并被评为封面文章,现已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杰出校友代表

王涛,本专业2002届毕业生,之后在本校攻读硕士,在英国萨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Reportson Progressin Physics编委,欧盟研究基金会评审员,国家重大研发计划评审专家及Nature子刊、JACS、Adv.Mater.等30多家国际刊物的审稿人,先后获得英国高分子物理协会Ian Macmillan Ward奖,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英国萨里大学“青年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马军祥,本专业2003届毕业生,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他组织开展了山西省重大转型标杆“潞安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与投运工作,正式产出合格的煤基高端合成油,使山西埋藏的400多亿吨劣质煤从此“变废为宝”,先后获得山西省属企业“转型跨越”先进个人、“青年科技标兵”、“山西省优秀企业家”等多项荣誉称号。

李琦,本专业2007届毕业生,在本校先后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现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海外引进人才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获IEEE孙才新-斯坦·格博斯基青年学者成就奖(2018年)、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卓越影响奖(2019年),致力于介电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储能和能量转换等研究。

五、材料物理

材料物理专业围绕信息、通讯、光电等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致力于电子信息材料与光电传感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以及信息、通讯、光电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器件研发。

1、专业简介

材料物理专业依托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办学,是“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数学、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为理论基础,围绕信息获取、传输、储存等关键新材料及其技术,在信息功能、光电和光纤传感材料与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等领域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信息、通讯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领域从事与新材料相关的工作。

WUT材料物理专业介绍及重点服务领域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社科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国际化视野,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了解新型功能材料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材料在研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的影响;在信息功能材料与技术、光电材料与技术等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能够进行新材料设计和研制、材料性能改进与应用、器件设计与研制、生产与运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卓越人才。

核心课程:理论物理、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材料物理、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功能材料综合实验。

特色课程:材料概论、电磁场理论、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电介质材料及应用、功能材料制备及物理性能创新实验、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材料计算与设计训练。

3、专业特色与优势

材料物理专业依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优势特色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A+学科办学,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2021年进入世界ESI学科排名前0.48%(位列该学科领域世界前52位)。材料物理专业2013年列入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2020年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材料物理专业依托3个国家级科研基地(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2个国家级国际联合实验室,协同推进卓越人才培养。发挥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微纳信息功能材料器件组装成套设备、光电器件测试平台、光纤器件测试平台、纳米材料制备平台等在材料精确制备与表征、器件研发与应用研究的育人功能,促进科研成果向课程教学、本科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转化。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建设发展历史

在师资配置上,专业拥有一支以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学团队、首席教授为引领,特色专业责任教授、精品课程名师、青年教学名师等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聘请行业及海外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产学研融合、国际交融、结构优化、富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本专业探索以研究引导教学,以研究促进创新,教学和研究相互交融的教学指导思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在科技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科研兴趣。通过设立导师制提供科研平台,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背景,在科研实践中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参与各类创新基金项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致力于原创性、突破性和关键性研究成果的产出与高层次杰出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材料物理教学负责团队与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

(该公司是国家认定的首批重点集成电路生产企业)

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实习情况

(武汉光迅科技有限公司——光通信器件行业世界前三、亚洲第一)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

本科生毕业5年后,几乎全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毕业生对签约单位及就业职位满意度高达90%以上,用人单位、高校及科研单位对本专业学生非常满意,反馈情况良好。2021届毕业生共30人,就业率为100%。

单位性质:就业单位主要为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其次为三资、民营及股份制企业,这些单位多以上市公司为主。刚毕业的2021届毕业生,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就业占比53.3%,三资及其他企业占比46.7%。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省、广东省、安徽省、江苏省,其中武汉市就业人数最多,占比30.0%。

行业分布:就业学生工作领域集中在信息、通讯、新材料、能源等高薪高技术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领域从事材料产品开发和工程技术服务。

知名企业:美国英特尔公司、三星电子公司、德州仪器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吉林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烽火科技集团、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升学与出国(境)情况:

本专业在读学生升学与出国情况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近五年,应届毕业生平均升学率约40%,境外升学比例每年处于10%左右。国内升学主要进入中科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985、“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与中科院系统深造。国际化交流和境外深造高校包括英国牛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知名学府。

优秀学生或杰出校友代表

优秀学生代表

熊方宇:2016年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物理专业本科毕业,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曾获得“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及国家挑战杯竞赛项目一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了4篇论文,并申请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熊方宇所在的本科生团队也获得了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的称号。

徐林:本专业2008届毕业生,后继续在武汉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现任武汉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2021年),湖北省特聘专家。坚持做原创性和引领性研究,致力于解决储能材料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年)、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奖一等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

杰出校友代表

李刚:本专业2005届毕业生,就职于全国最大的电子元件、先进技术陶瓷产业基地、上市公司、中国本土500强民营企业——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任公司总裁、董事、人力资源总监、PKG事业部总经理。曾带领团队研发自制了三条生产线设备,其中多项设备在国内外是首创。认为“决定一家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材料、设备和工艺技术,而这些又依托于技术的不断创新。”

崔巍:本专业2009届毕业生,同年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硕博连读、博士后。毕业后致力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曾担任北京化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2018年与清华大学成会明院士合作创办青岛瓷兴新材料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三年时间瓷兴成长为国内最大、品类最齐全的高性能氮化硅粉生产企业,于2019年获得中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六、材料化学

材料化学运用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研究材料的行为和性能,致力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关键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1、专业简介

材料化学专业学习材料科学、材料化学、工程应用的多学科多领域知识,面向新材料、信息通讯、新能源、汽车、环保、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培养从事材料与工艺设计、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服役行为分析与控制、材料改性、新材料新器件研发与生产、应用系统集成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化学注重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材料问题,是理工并重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为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关键材料、器件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持。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社科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化学、数理和其它自然科学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材料领域的材料科学、材料化学、工程应用的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具有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在信息、通讯、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从事材料与工艺设计、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服役行为分析与控制、材料改性、新材料新器件研发与生产、应用系统集成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核心课程

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计算化学、材料合成与加工、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原理、电化学原理与应用、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化学合成及表征实验。

特色课程

计算化学实验、材料腐蚀与防护、半导体光电化学、材料表面与界面、功能材料器件设计训练、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光电子材料及应用、薄膜材料与技术。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材料化学专业所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被评为A+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2021年进入世界ESI学科排名前0.48‰。学科拥有3个国家级科研基地(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2个国家级国际联合实验室。学校材料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全部科研资源对材料化学专业办学开放。

武汉理工大学1980年开设材料科学专业,是国内最早开办材料科学专业的高校之一。自1998年起,根据调整后的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在原材料科学专业的基础上开设材料化学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生。专业自开办以来,始终贯彻“依托学科、面向国际、面向前沿、面向行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宽基础、重交叉、强实践、重创新”的办学导向,探索出培养理工兼备的复合型材料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我校材料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本科专业基础的支撑,为我国的新材料、信息通讯、新能源、汽车、环保、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培养了一批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在全国开设材料化学专业的150所左右高校中(中国科学评价网),2019-2020年排名第1,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享有声誉。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我国材料化学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培养优势

材料化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一只以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学科责任教授、特色专业责任教授、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青年教学名师为代表的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材料化学专业坚持以本为本,不断改革创新,致力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有“材料概论”、“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科学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出版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的化学合成、制备及表征》、《材料物理》、《材料科学基础学习指导》等系列专业教材;联合新材料、新能源等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余个,聘请企业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践,设立有企业奖助学金;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三级实验平台、七个系列的实验,开设科技前沿以及工程背景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建立了创新能力“金字塔”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专业积极支持、推荐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学习,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开设了2+2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学生短期学习交流平台,通过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学生参加香港科技大学的暑期交流活动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

近三年毕业生共89人,就业率97%以上,其中50%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每年有超过10%的毕业生前往国际知名高校(如斯坦福大学、格罗宁根大学、斯图加特大学等)深造。

单位性质

民营及股份制企业就业比例最高,占比约80%,其次为国有企业。

地域流向

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省、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其中武汉市就业人数最多,占比约28%。

行业分布

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先进材料制造业、信息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环保等国家支柱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约80%。

知名企业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国建材集团、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华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

优秀学生代表

赵晨阳,材料化学专业1601班学生,中共预备党员,本科生四年学习成绩优异,专业课程平均分达到90.1分,位列班级第一。曾获得校一等奖学金、社会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得“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现已保送至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党燕,材料化学专业1601班学生,中共预备党员,曾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校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积极参与国家级创新训练类科研基金项目,验收合格。课余时间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曾获“第十八届中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优秀志愿者称号。现已保送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杰出校友代表

邹朝勇,本专业2010届毕业生,以最高荣誉(Summa Cum Laude)获得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位。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博士后,现为武汉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湖北省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骨骼、牙齿、贝壳等生物矿物的形成过程、无机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和组装技术及生物过程启示的材料室温制备新技术。

王善禹,本专业2007届毕业生,之后继续在本校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师从张清杰教授和唐新峰教授。曾任职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现就职于美国硅谷科技公司-MattsonTechnology,担任中层技术骨干,主要从事高尖端半导体芯片技术开发。

李清林,本专业2008届毕业生,之后继续在本校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2011-2017年,加入格雷斯中国有限公司(建筑防水行业全球领先者),历任总经理助理、销售工程师、销售经理、大区总监职务。2017年11月至今,加入宏源防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任职北京运营中心总经理,承担了雄安政务中心、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场馆项目、北京冬奥会管廊、石家庄会展中心、太原地铁2号线等国家重大型项目的防水工程。

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致力于太阳能、电化学能、温差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与储存的关键新材料开发与技术革新。

1、专业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自1980年以来,围绕能源材料与技术,特别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开展了长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2012年顺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和教育部新专业建设发展,获批设立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2013年开始按照材料大类招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019年获首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是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本专业是以自然科学、材料科学和能源科学为理论基础的交叉学科,围绕太阳能电池、离子电池、燃料电池、温差电、超级电容器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与储存的关键新材料及其技术,培养能够在能源、汽车、电子等领域从事新材料研发、结构与性能研究、器件设计与研制、技术改进与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卓越人才。

WUT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重点服务领域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社科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优良,能够在新能源材料合成与加工、结构与性能分析、器件设计与应用等领域,从事新能源材料研发、能源器件设计与研制、新能源系统设计与集成、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材料物理、半导体物理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新能源材料制备与性能实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组装实验

专业特色课程

材料概论(双语)、材料科学基础、半导体物理基础、电化学原理与应用、器件设计训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组装实验。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一流学科平台:立足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优势特色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学科”和国家A+学科办学。

优秀师资队伍:拥有一支以院士、国际固态离子学会委员会委员、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国际氢能经济组织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世纪人才计划获得者、首席教授为引领,特色专业责任教授、精品课程名师、青年教学名师等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立足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资质认定的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八个高水平研究基地,协同推进卓越人才培养。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代表性设备/装备

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发挥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MBE-APERSSTM互联系统、印刷技术制备信息光电子器件成套设备、膜电极测试平台等在材料精确制备与表征、器件研发与应用研究的育人功能,促进科研成果向课程教学、本科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转化。

4、专业建设成效

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新进展。“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2019年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称号。2011年以来,团队成员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5项,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在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成绩突出,学生在国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达50%以上,包括到清华、复旦、浙大和中科院等985、双一流建设高校,美国戴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外高校深造。2018~2020年连续三年本专业大学生就业率100%,学生就业领域集中在信息、能源、通讯、新材料等行业。学生培养质量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指导本科生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

优秀学生代表

陈鹏飞,本专业2017届毕业生(第一届毕业生),留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于2018年先后创办武汉学享优品科技有限公司与六分(武汉)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公司业务涉及教育与文化领域,核心成员均为知名高校研究生或BAT公司5年以上从业者;公司在2019年实现500万营业额的突破,举办的活动曾受人民网、新华网等知名媒体报道;曾受邀在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进行20余场创业心得经验分享与交流。公司在教育领域始终坚持卓越人才培养,围绕教育部强调的实践、科研、创新、创业、就业联动打造五维一体的教育生态,截至目前已帮助5000余人进入清北复交等国内知名高校,1.1万余人获得校级及以上竞赛奖项,3000余人发表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100余人创立公司总营业额超1亿元。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为300余人提供心理相关服务。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与2D Materials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篇。

洪旭峰,本专业2018届毕业生,保送至本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2021年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自2015年7月通过学院“导师制”活动进入武汉理工大学纳米重点实验室以来,一直围绕电化学储能器件进行相关研究。2017年11月,其所在团队围绕高倍率性能电极材料的学术科技作品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湖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特等奖(学术论文类),2018年5月获2018年“创青春”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018年11月获2018年“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铜奖和2018年12月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9年5月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和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等奖(科技发明制作类)。2018年获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奖学金”,2019年获国家奖学金和校一等奖学金。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no Today,Nano Research,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发表论文三篇,并作为共同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其中1项已授权。

张瑞旺,本专业2019届毕业生,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本科四年课程平均绩点4.03,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曾获得校勤奋好学先进个人、社会先进工作个人、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曾参加第十二届湖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一金一铜,曾担任院学生会副主席、材料学院社团党支部副书记,为社团党支部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