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餐系列|码头城市:老武汉,一日之计在“过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武汉111skin老板 中国早餐系列|码头城市:老武汉,一日之计在“过早”

中国早餐系列|码头城市:老武汉,一日之计在“过早”

2024-06-28 05: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打开了中国纪录片的收视,那么《早餐中国》则让更多人了解到,我泱泱中华,遥遥五千载,不仅各地民俗民风迥异,就连早餐文化也是各不相同。

犹记得《早餐中国》第一季末,以“过早文化”享誉全国的武汉终于拥有了姓名。然而终于等到武汉篇播出后,那些早前在节目视频里大呼“怎么没有我大武汉!”、“武汉早餐何时有?”的老武汉们,心中仍是憋屈的。

何为“过早”

“Nia过早了冇?”武汉的一天,从这句话起匆匆拉开了帷幕。何为“过早”?就是做早晨必须做的事。中国最讲究一日之晨,所以早餐一定要吃饱吃好。

听老武汉常说的“过早一个月不重样”,这可一点都不是谦虚。武汉的过早充满了市井气,是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来不及细嚼慢咽的典型。

仔细想,武汉的早餐店里,无论是香脆的面窝,还是鲜嫩多汁的汤包,馅料十足的豆皮,甚至是连外国人都赞不绝口的热干面…加上店老板质朴中带着熟稔的手艺,不消2、3分钟,就能吃上了。

武汉“过早”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武汉的码头背景。自广开水路以来,武汉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异的码头城市,聚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买卖人。码头的货主和工人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在船来的时候完成装卸工作。

这是体力活,动作越快,工钱才会越多。所以码头工人吃的多是高热量的米面食。再者,武汉城聚集了天南地北的外乡人,这也使得武汉开始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食物。码头文化下产生的早餐的快节奏和丰富性,是武汉过早文化形成并发展的最大原因。

作为武汉码头文化的代表, “糊汤粉”的起源是由店家收集的烂鱼熬煮整晚,并加胡椒掩盖其腥臭味,在第二天早上加些米粉做成的“糊汤粉”,供码头干活的工人作为早餐。

「现在的糊汤粉用新鲜鱼,泡油条是绝配!」

若能喝到一碗热腾腾的汤,一暖便能暖到小手指头,浑身都是热乎乎的,这大概是冬日清晨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不重样的效率“过早”

如果说“四大金刚(大饼/油条/豆浆/粢饭)”是老上海人的心头好,那豆皮、糯米包油条、热干面和鲜鱼糊汤粉一定是武汉人心中的过早经典了。

江浙沪人钟爱的粢饭团,在武汉人那儿却是另一种调调:武汉人管它叫糯米包油条,除了酥脆的油条,还要抹上核桃花生粉、芝麻粉和白糖粉,这是老武汉钟爱的恰到好处的甜。当然南北咸甜党们也不用争抢,有甜味的糯米包油条,自然也是少不了咸味版的。

薄而透的面皮里裹着糯米、肉沫、香菇丁等混合调料制成的内陷,这就是武汉有名的烧麦。但武汉人却爱管烧麦叫“烧梅”。每天凌晨,老板就早起做馅料。老汉口的重油烧麦,天天有人排长队,很多人一吃就是好多年。武汉的烧麦,无论从外形到口味,无不像极了“烧梅”之其雅名:如同一朵朵盛开的梅花。

还有地道的武汉特产“面窝”,长得很像甜甜圈,不是面食,而是用大米、黄豆打成浆后混合葱花,再加盐调味炸出来的;名字新奇的“汽水粑粑”,是纯大米磨成浆加醪糟轻微发酵而成,有点像宁波的米馒头;

遍布武汉的三镇民生甜食馆,热门小吃单里武汉煎包,有别于苏沪的蘸醋,武汉煎包的特色就是蘸酱;听起来名字像广式茶点里的荷叶糯米鸡,但武汉糯米鸡里没有鸡,它是用糯米混合五花肉、香菇、笋丁、香干丁等,炸成金黄诱人的糯米丸子;

“糊米酒”里少不了米酒、小汤圆和红枣,醪糟也得下得恰到好处;清早就把鸡蛋打散冲入开水,加上适量的米酒和糖,清淡中透着酒香的“蛋酒”是武汉冬日里少不了的过早汤品…

不同的制作方式和食客不同的口味,使得过早有了繁复的变化和搭配。无论是豆皮配糊米酒,还是热干面搭蛋酒,你能找到数不清的最佳过早CP!

他们眼里的“过早”

蔡澜先生在《舌尖2》期间大赞武汉 “一大早就能喝到甜甜暖暖的米酒是有幸福感的。处处的早餐文化因生活优裕而消失之中,武汉的街头还在卖我将之冠上早餐之都。”可见一碗冬日暖身汤里内含的不仅是味道,还有来自一座城的文化与生活。

蔡澜

「与金庸、黄霑、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有“食神”之称」

陈晓卿也曾在微博上夸奖武汉“过早”,说起了武汉的豆皮:和传统豆皮不同的王师傅豆皮馆里,浇卤水的牛肉豆皮分量足味道好,绵延了老通城绵豆皮的绝妙滋味。这让本就经常排长队的豆皮馆变得更加忙碌了。

陈晓卿

「执导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1、2》及

《风味人间》,是《早餐中国》总顾问」

悄悄说一句,在老武汉人心里,说到各类过早的地位,豆皮甚至是远超热干面的。1958年毛泽东的两次光临,让老通城的豆皮火了起来。他对武汉从美食到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赞叹,全写进了词《水调歌头·游泳》里。

「毛泽东《水调歌头 · 游泳》」

武汉老通城豆皮出了名的薄和均匀。薄的标准是透过摊好的皮子可以看清对面的东西;均匀则是不能坑坑洼洼,薄厚一定是差不离儿的。

「武汉 · 老通城豆皮 」

武汉豆皮里深藏着武汉人卓绝的巧思。老通城历经“豆皮大王”高金安、“豆皮二王”曾延龄、“豆皮小王”张祥兆、“豆皮咪咪王”周才斌四代人。从最早的早稻和绿豆磨浆后烫成薄皮,到后来将鸡蛋烫在皮上,包上腌菜、香葱等内馅的光豆皮,再到以瘦肉、虾仁、鸡蛋为料的三鲜豆皮。

直到现在年轻人变得不那么爱吃肉,就有了用笋子香菇、豆腐干替代再用豆瓣酱卤入味的做法。这无不传承了老武汉人对美食文化的信仰和坚持。

传承武汉“老味道”

老武汉人的情怀所在,就是想把一样吃食,在其处于最美味的那一刻起,无论何时品尝,都是大家说的“记忆中的老味道”。我想武汉热干面也应如是。

这是武汉人传承着的一种过早情怀,即便是人人都匆匆忙碌奔走的现在,大家也都习惯于去街头巷尾过早,呼噜呼噜地大口吃着香喷喷的热干面,开始新的一天。

「正宗热干面的灵魂所在:咸碱面和芝麻酱。」 F:早餐中国

在中国各地,馄饨也有其不同的叫法:广州的云吞,重庆的抄手,江西的清汤…当然,还有武汉的原汤水饺。在武汉的胭脂路上,有一家传承了4代人的熊太婆原汤水饺店:

从包裹到熬汤,传承了四代人的技艺,也留下来初代的“老味道”:无论是饺子馅儿特选偏瘦的猪前腿肉,并且包的时候要把空气裹进去,还是汤水要用鲜筒子骨熬煮6小时,配上葱花和胡椒,这都是属于老武汉的坚持。

老味道就是这样,这也是武汉老味道的灵魂所在。

「武汉 · 熊太婆原汤水饺」F: 长江日报

武汉广播电视台的主播小可,在说起武汉的过早时,脸上浮现的幸福笑容是她对武汉“过早”的最大褒奖。她还为OFFMENU推荐了她心目中的武汉过早排行榜。

『 武汉过早·推荐』

武汉的牛肉牛杂粉除了必吃的余记精粉世家之外,还有好几家适合大家去品尝的:如台北路的黑皮牛杂,武展轻轨站的美猴王,三眼桥的五五二生烫,解放公园路的淘气牛杂,万松园的潘驼背,王氏华华牛肉面,还有万松园的金焱牛肉面。

武汉的过早,有你想不到的各色搭配。不仅是老武汉的城市骄傲,更是游客们吃过一次再也无法忘记的文化印记。因此去而复返,一次次地,感受着武汉过早的文化气息。

不同的人,不同的口味,形成了各色且不重样的过早;不同的人,不同的坚持,形成了今天独一无二的武汉。形成过早文化的,终究是街头巷尾“边走边吃“的市井气息。

老武汉传承至今的复杂多变的过早文化,不仅是 其中的一部分,更影响着中国早餐文化的进程。所以,传承着过早文化的老武汉们,对《早餐中国》的“憋屈”,是希望更多的过早这个 “活化石 ”可以更完整多样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因为武汉的“过早”文化绝不仅仅是一碗热干面,就可以代表的。

结束了武汉的过早,下一站我们即将前往江南——园林城市苏州。无论是不为人知的街头小店,还是火爆如网红店,请大家尽情“爆料”各个城市的优质早餐、隐藏小店,我们将深入“旅行”,挖掘更多!

· End·

大隐于食

The Gourmet Nomads

以味蕾探究世界

OFFMENU |大隐于食 味履天下

长按关注微信号:

图片来自来自网络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内容授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