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张三丰“终生未娶”?把他七个弟子的名字连起来读,便是答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武当武术培训学投 为何张三丰“终生未娶”?把他七个弟子的名字连起来读,便是答案

为何张三丰“终生未娶”?把他七个弟子的名字连起来读,便是答案

2023-03-25 12: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张三丰最终还是把天资聪慧的周芷若送去了峨眉山。而这一年,张三丰已102岁了,他心中的故人——那个比大3岁的郭襄,虽已离世,但他仍然希望寄隅西南的郭襄亲手创立的峨眉一派,未来仍然能在中原武林占据曾经的辉煌之地。这是一代宗师心底对故人的敬意。

看着他们一行渐去渐远的脚步,张三丰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曾经骑小青驴,佩倚天剑,着小黄衫,在海雨天风的江湖上独自苦苦寻觅的背影,仿佛又看到了那个一直念着“问世间,情为何物”的故人,在峨眉山幽静无人的古佛青灯之下,终于散尽了自己的一生芳华。

没有任何史料能证明张三丰对郭襄有情爱之想,但在金庸的《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中, 张三丰对郭襄的那份依恋又无处不在。只至张三丰不再在《倚天屠龙记》里出现,我们依然还是只看见形单影只,终身未娶的一代宗师。就像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所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样。

何以如此?金庸没有给出任何答案。于是我们在心中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张三丰为何终生不娶?武当七侠那般诗意的名字就是答案?金庸为何要在《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中为我们铺陈出了华山之巅和少室山下的两次相逢?金庸笔下的艺术形象是历史上真实的张三丰吗?郭襄真的开创了武林中的峨眉派?

曾经沧海难为水

自从终南山开始,那耸立在陕西宝鸡的三座形似《易经》中乾坤两卦的交汇,就成了张三丰的现名。当他携张无忌来到汉水之滨,便遇上了常遇春及他保护下来的周芷若。于是,这品貌出众,天资聪慧的小姑娘就和张三丰来到了武当山。

不曾想,他日听闻了故人郭襄创立的峨眉一派正遭受磨难,第三代掌门人灭绝师太手下已无强人,便起了把周芷若送到峨眉的心事。在张三丰看来,帮故人郭襄创立的峨眉一派,不能就此沉沦,它需要有人去传承,去支撑,而这个人,就是周芷若。于是,他修好书信后,就着弟子殷梨亭带着周芷若去了峨眉山。尽管此时郭襄已离世多年。

张三丰肯定不会忘记当年在华山之巅的情景。那时还是张君宝的他,随着自己的师傅——少林寺藏经阁管理书籍的觉远和尚,向尹克西和潇湘子追讨《愣伽经》,郭襄在为自己包扎伤口时流下的伤心眼泪。尽管那是为杨过,尽管那时自己还知道情为何物。

张三丰更不会忘记少室山下郭襄送给自己的小铜人,更不会忘记逃出少林寺后,与郭襄临别时的那句“你到哪里去?我又到哪里去?”,以及郭襄那句“我天涯海角,行踪无定,自己也不知道到哪里去”的至极心酸。

于是,他们分别了。但遇佳人,心便再无他求;从此江湖,忘与不忘,都成了一世的缱绻,成了一世的牵挂。

失去了心中的依恋,张三丰便在武当开山立派。直至多年后,他把自己心中那份依恋化成了自己七个弟子——著名的武当七侠的名字。后人把他们的名字串联起来后,吟诵成了诗,为张三丰寄托了对郭襄的一世情怀:远桥清浅浮莲舟,岱岩青青松溪流。翠山空有梨亭在,白云声谷去悠悠。这正是他与郭襄在少室山五分别的情景。

得不到的,自然才是心中的向往,才是心中最值得的收藏。

这也许就是金庸为何要在《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中,为我们铺垫出了华山之巅和少室山下的两次相逢的原因吧。

你看,最后当看到了周芷若拿出了郭襄的遗书,被誉为“侠之大者”的张三丰就一直没有放下。好生替张三丰惋惜。如果当初在少室临别前,把自己的那句改成“你到哪里去,我也到哪里去”就好了。

横看成林侧成峰

在金庸小说中有如神一样存在的张三丰,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答案有点让人意外——历史上竟然有多个叫张三丰的人存在。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是记载张三丰生平最早的记载,是明宣宗让钦差太常寺寺丞任自垣写的。成文于宣德六年,即公元1431年。文章中对张三丰有如下描写:“圆目大耳……云游四海,飘忽不定”等语。

而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在其《王征南墓志铭》中说,中国的内家拳,起源于北宋末年的张三丰,并说这个“张三丰”是武当山的炼丹道士,是一个可以以一敌百的高人。

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甚至在《王征南传》和《内家拳法》两本书中,明言张三丰在少林寺学过武术,并逐渐形成了“少林为外,武当为内”的说法。虽然此说争议较大,但国家体委的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却初步认定:历史上真有张三丰其人存在,是现今辽宁彰武县人,“会拳剑、导引之术”,生活于公元1247至公元1464年。如此长寿之人,不由得让人叹为观止。

对于张三丰是辽宁彰武县人的籍贯问题,《明史·列传·方伎》中也有此认定。但《明史》中张三丰却是另一个形象——一个邋遢之极的云游道士,因此人们都叫他张邋遢。

该“张三丰”不仅胃口惊人,餐食斗粮,不惧寒冷,而且还有过目不忘,日行千里之能,燕精准预言了武当山日后的兴旺与富观,并能死而复生。

明英宗时代,还得到了通徽显化真人的赐封。但没说此“张三丰”会武功。《明史》中只说他在终南山进行过修炼,也是因为看见了耸立在宝鸡的三座山峰像《易经》中乾坤两卦的交汇而改成了张三丰。并写下了《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无根树》等著作。此为史上出现的第二个张三丰。

第三个张三丰,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编印的《邵武府志》及清朝咸丰年间的《邵武县志》中出现的张三丰。并说此张三丰“生于宋、封于元,仕于明”,原名为张子冲,俗名张邋遢,邵武坎下人。这与明史中的记载有相同之处。

第四个就是元代末年的又一个张三峰。近代有考据资料认为,此“张三峰”也叫“三峰子”,是武当山的道士,在文学与书画方面有一定造诣。与所有史料记载的张三丰相去甚远。

综合所有史料,唯一靠谱的是关于张三丰年龄问题的考证。历史学家黄兆汉认为,

张三丰应该出生于元仁宗延佑年间,也即公元1314年至1320年之间,卒于明成祖永乐十五年,即公元1417年或1418年之间,并活了一百岁左右。这一说比较可靠。

唯有源头活水来

关于历史上真实的三丰,笔者觉得中国道教协会的说法比较中肯。在他们的资料中,首先肯定了张三丰为武当派武术的开山鼻祖地位。这也即是说,张三丰是真有其人,而且还是道士。在武当山创立了闻名于世的内家拳,并推广至普天之下。

在他们对张三丰的介绍中,也证实了张三丰曾有君宝、君实等名字,以及玄子的道号。并说张三丰曾经在宝鸡的金台观阳神出游,死而复括。继而在在武当山结草为庐,修道练丹。并去过四川青城山和鹤鸣山访道问友。

中国道教协会在介绍张三丰的资料中还显示,公元1368年至1399年间,张三丰在武当山天柱峰的玉虚宫写下了《无根树丹词》。

资料同时还证实了朱元璋,朱棣曾屡次寻访过张三丰的踪迹,并在永乐年间,也即公元1403年至1424年间大修武当山,建遇真宫,真仙殿等建筑,祀奉张三丰穿道袍,戴斗笠,着草鞋的铜铸鎏金像。

到了明英宗天顺三年,即公元1459年,他把通微显化真人的封号给了张三丰。几十年后,明英宗的后人明世宗又把清虚玄妙真君的封号给了张三丰。

中国道教协会的资料还表明,张三丰除了创立了武当一派的武学外,也倾心于道教思想的研究与推广。

在清人李西月编纂的《张三丰全集》中,收录了《正统道藏》一文,对其“道儒释三教皆为正统”大加赞赏。对张三丰在《大道论》中所言及的“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的论断更是推崇备至。

由此,那个在《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已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所以,小说中张三丰对郭襄的情愫,也就无所谓遇与不遇了。

正如元好问在发出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感叹后,又在这首词的结尾处升华了结局: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峨眉山月半轮秋

金庸先生把郭襄写得太入神了,虽然篇章很少,但他冠给郭襄的偏爱,却半点不少,甚至比他笔下所有的少女,都有过之而不及。甚至于,不惜把历史抛弃,把事实斩断,也要为我们塑造出一个为情所困之后的大彻大悟的郭襄。

金老先生抛弃的历史与斩断的事实是——郭襄并不是峨眉派的创始人。

《峨眉山志》——这本由清朝康熙年间的蒋超,这个江苏金坛朱林镇人,根据明末胡世安著《译峨籁》撰写而成的史料中,明确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根据山中灵猴的姿态创出了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剑法。

东汉时期的赵晔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中就有越女持剑与“自称袁公”的老翁以竹过招的记载,并有“袁公飞身上树,变为白猿”的原话为证。

后在魏晋时期,因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所以此地就成为了巴蜀地区参禅论道的集中场所。在这里参禅打坐的僧侣道人,除了释经论道外,他们将养生功法与狩猎之术相结合,便开创出了有别于少林派的峨眉武术。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有“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诗句。被称为“小杜”的杜牧也曾写过 “授符黄石老,学剑白猿翁”。到了南宋建炎元年。也即公元1127年,峨眉高僧白云禅师创编出了《峨眉十二桩功》,为峨眉一派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与和实战效用。

而到了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也在《峨眉道人拳歌》中写出了“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的句子。可见峨眉一派的创始人,不是郭襄,而是司徒玄空。

同时,四川省峨眉山市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也明言,峨眉一派的武术,发源峨眉山,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武术三大流派之一。

金庸先生本人于2004年9月到峨眉山参加“中秋论剑”文化活动时,对自己把郭襄写成了峨眉派创始人一事表示了惭愧。

郭襄的一生,为《神雕侠侣》结了一个尾,也为《何天屠龙记》开了一个头。那时杨过在襄阳为她点燃的烟花,正满天灿烂;那时何足道在少林的石亭奏响的琴声,正如歌如梦;那时她送给张三丰的铁罗汉——却正在一代宗师的掌中珍藏。所以,那个在海雨天风中苦苦寻觅的少女,那个在青灯古佛陪伴下洗尽芳华的出家人,将多年沉淀出的心血化成一本遗言之后,竟然能在张三丰的手里久久没有放下。

于是,此时的一代宗师,此时的道人张三丰,眼前仿佛又看到了那个黄衫少女的身影,看见她在少林石碑前的自问:“便是刻在石碑上的字,年深月久之后也许磨灭,如何刻在我心上的,却是时日越久反而越加清晰?”

于是,那个苍凉了600多年的声音至今还在华夏的天空回响: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