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在注塑机装塑胶模具(注塑机如何装模视频教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模具生产视频教程 怎么在注塑机装塑胶模具(注塑机如何装模视频教程)

怎么在注塑机装塑胶模具(注塑机如何装模视频教程)

2024-06-07 15: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怎么在注塑机装塑胶模具,以及注塑机如何装模视频教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怎样按规范在注塑机上按装模具用吊...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怎么在注塑机装塑胶模具,以及注塑机如何装模视频教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怎样按规范在注塑机上按装模具

用吊架和葫芦吊着模具放在注塑机中,然后将模具合紧,调到最紧的位置。以下是在调好模具的合紧度下进行:(1)再放定位环在模具上的料咀上,对正,合紧模具,停马达,上紧夹板,搞掂。(2)没有定位环,让模具放在大概的中间,让模具近量靠料桶那边,合模让模具不能动,但能推动调节,进座直顶模具的料咀位,慢慢进看着对不对得正,不正高低用葫芦放拉,左右不对用手推拉。再进座顶模具直到模具动不了。再合紧模具,再退座,再进座,反复几次,看看有没有顶到料咀时有左右、向下偏离。有就开松一点模具微微的调一下;合紧(九成紧)——进座(不碰到模具,刚刚到就行)——调正——进座(顶住模具让模具不能动)——合紧模具——退座——进座(察看有没有偏离,高一点点不怕)——进退座(反复几次看清楚没有左右、向下偏离就行)——上紧罗丝——开模(慢慢开——调顶针。

塑胶模具制作有哪些工序?

塑胶模具制作的工序如下:

1、注塑时,模具装夹在注塑机上,熔融塑料被注入成型模腔内,并在腔内冷却定型。

2、上下模分开,经由顶出系统将制品从模腔顶出离开模具。

3、模具再闭合进行下一次注塑,整个注塑过程是循环进行的。

据了解,作为一种生产塑料制品的工具,塑胶模具由几组零件部分构成,这个组合内有成型模腔。在工业生产中,塑胶模具可以通过压力把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出所需形状的零件或制品。

扩展资料

塑胶模具制作的影响因素

1、分型面

模具闭合时凹模与凸模相互配合而成。

2、结构件

分别为复杂模具的滑块、斜顶、直顶块等。

3、模具精度

包括避卡、精定位、导柱、定位销等。

4、浇注系统

处于注塑机喷嘴至型腔之间,由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和冷料穴构成。

5、其他

塑料收缩率以及影响制品尺寸精度的各项因素,如模具制造和装配误差、模具磨损等。此外,设计压塑模和注塑模时,还应考虑成型机的工艺和结构参数的匹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塑料模具制作过程

正确安装注塑模具的步骤是怎样

首先测量注塑模具的合模高度尺寸,然后把注塑机的活动模板调整到大于注塑模具的合模尺寸,然后把注塑机的活动模板退后,把注塑模具吊上去,把浇口套套进注塑机固定模板中间的定位孔里,然后把注塑机的厚度模板合上,微调活动模板,直到顶住注塑模具,吃上劲,然后上紧固螺丝。然后再反复开合注塑机的活动模板,调整脱料杆的长短,直到注塑模具的脱料顶出距离达到要求。然后接冷却进水水管、出水管,然后再调整注塑部分的参数:塑料熔化的温度、速度、压力、保温时间、注塑量的大小、注塑的快慢,就可以开始注塑作业了。工作前先要给注塑模具的活动部位加润滑油。比如:导柱、导套、顶杆、滑块、斜导柱等部位。

注塑机如何上模下模如何装模

一. 目的:

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转模作业,减小停机时间。

二.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上、下模人员的规范操作和维护。

三. 上、下模作业程序内容:

1. 准备:在模具装上注塑机以前,应进行检验,以便及时发现质量问题,进行修模避免装上机后又拆下来,当模具固定模板和移动模板分开检查时,要注意方向记号,以免合模时搞错。

a. 查看模具的现状:模具代号、模具是否保养良好、是否属于可以上机生产的模具,水咀等配件是否齐全等;检查模具可否安放在注塑机内调校;

b. 准备上模配套工具,如内六角扳手,吊环以及配套夹模垫铁、压板、螺钉等;

c. 准备配套冷却系统,如模温机、水管等;

d. 将所需模具及配套件运送到机台附近,准备停机上模。

2. 下模作业:

a. 在下模时,须将高压锁模取消;关闭模具,卸下冷却水管;

b. 打开模具,检查模具内是否有水份,清洁后,喷好防锈油,关闭模具,停马达;

c. 吊环锁紧并用吊机勾住;松开动模板固定螺丝,然后再松开定模板固定螺丝;

d. 开动马达,设定慢速,小心使活动锁模板后退;

e. 小心用吊机吊走模具,放在指定地点并作好防尘措施,贴上标识,标识模具状态和防锈措施、日期。

f. 关闭马达、总电源;运水阀,清洁机台。

3. 上模作业:

a. 检查电源;冷却水;料筒温度是否正常;核对模具可否安放在注塑机内;

b. 检查顶针位与注塑机顶针位置是否统一;

c. 根据生产资料设定工艺参数;启动马达,设定慢速及调低锁模压力;

d. 根据模具厚度,调整活动锁模板位置,使模具放入两板之间;若有侧向分型机构的模具,滑块宜安装在水平位置,即活动块是左右移动。

e. 吊起模具约1-1.5米,清洁好模具四周及注塑机内锁模板平面;

f. 将模具放在两板之间,在开始锁模时取消高压锁模;

g. 调整模具使料嘴与射嘴对中;当模具定位圈装入注塑机上定模板的定位圈座后,用极慢的速度闭模,使动模板将模具轻轻压紧,然后上压板,压板上一定要装上垫片,模脚每侧必须至少各装压板2块,上压板时,必须注意将调节螺钉的高度调至与模脚同高,即压板要平。如果压板是斜的,就不能将模具的模脚压得很紧。压板侧面不可接触模具,以免摩擦损坏模具。 螺丝应靠近模脚侧,否则就不能将模具的模脚压得很紧。螺丝拧入注塑机模板的深度应大于螺丝的直径,最好1.2至1.5倍直径。

h. 模具紧固后,使慢慢启模,直到动模板停止后退,调校模具开模行程(行程能使塑件及料道取下);

i. 较正顶杆顶出距,顶杆的位置应调节至模具上的顶出板和动模底板之间尚留有不小于5毫米的间隙,以防止损坏模具,而又能顶出制件。

j. 闭模松紧度的调节,松紧度适中,既防止溢边,又保证腔适当排气;对于要求模温的模具,应在模具提升模温后,再校闭模松紧度。注意:高压锁模速度不宜过快,不要超过20%,锁模高压在保证不溢边的同时尽量低,以保护模具。

k. 接通模具冷却水,接通冷却水后,应检查其是否畅通、漏水;清洁模具油渍、水渍;待料筒温度达至成型后,按《注塑机操作规程》作业。

四. 上、下模过程的注意事项|:

a. 安全性:在上、下模过程中,其他人员如清洗机筒之类亦在同时进行,因此要互相协调配合。

b. 时间性:要尽量减少停机时间,即缩短真正的上、下模作业时间。

c. 效果:要按《上下模作业程序》作业,以防发生不必要的事故,并且要注意作业质量,如料嘴与射嘴的对中,固定螺丝的紧固,冷却运水的运行都要准确到位。

注塑机上模具正确方法

上模全部需要手工进行,下面所有的机械操作应在手动或调模状态下进行,手工操作前应关闭油泵电动机,以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1∶启动油泵马达。

2︰开模,使模板开启。

3∶将注射座向后移动。

4∶关闭油泵电动机。

如动模板处于开模停止位置时,步骤1~步骤4可以不做。

5∶调整J顶针的位置与数目,使之与模具相适合。

6∶吊起成对的模瓣,放入模板内(放入时,注意不要让模具与拉杆及其他机器部件相撞),把定位环装入固定模板上的安装孔内,使模具平面与定模板的安装面相贴。

起吊时,应确定前后模不会分离。

7∶用螺栓,模具压板,压板垫块,平垫圈,弹簧垫圈等把模具的固定模板部分固定在固定模板上,此时不必用很大的锁紧力。防止螺丝孔滑牙。

螺钉的深度H应为螺栓直径心的1.5~1.8倍。

8∶启动油泵马达。

9:以点动方式进行关模,使移动模板与模具逐渐接触,直至紧贴。

10∶在模具完全闭合后,进行喷嘴中心下模具浇口中心的对准和可靠接触的校调,要确保喷嘴中心准确地对准模子浇口中心。在实际接触之前,交替地放置注射座开关至中间位置和前进位置,如果喷嘴没有正确地调整至对准中心,可按需要作上下和左右调整。松开注射座前后导杆支架上的紧固螺栓和两侧的锁紧螺母。

按需要调整喷嘴高度调整螺钉,纠正上下偏差,调整喷嘴左右调整螺钉,纠正左右或电热圈的损坏。

11:关闭油泵电动机。

12∶拧紧定模板上的模具压板螺栓,锁紧定模板上的模具。

13∶同定模板上的压板一样,拧紧动模板上的模具压板螺栓,锁紧动模板上的模具。应牢固地拧紧螺栓,以确保开模时模具不至于落下。

14∶卸下吊装所用的皮带或钢绳。

15∶设定好开关模的各个位置,压力和速度,特别是高压锁模压力设定为成型制品所要求的压力。

16∶启动油泵电动机。

17∶开模至开模终止位置,调整开模速度,慢速的位置要大于关模高压位置。

18∶开关模和调模参数设定。

19:关上安全门,选择自动调模状态。

20∶机器将自动进行调模,调模完成后,机器将恢复为手动。

21∶按关模键,进行关模操作,在关模结束后,关闭油泵电动机。

22∶再次拧紧所有紧固模具的螺栓。

23∶连接有关模具的其他管路,如冷却水管等。确认水管有无连接错误。

立式注塑机怎么装模具 越详细越好

立式注塑机安装注塑模具时,先把注塑机的活动模板升高到到大于注塑模具的合模的高度。然后把注塑模具放进去,点动把上模板降下来,把注塑水嘴对正注塑模具的进料水口,然后把上模板压住模具,用螺丝或者压板固定上下模,然后调整顶杆的脱料高度。然后开动注塑机,活动上模板、顶杆的动作是否有异常。然后就可以试着注塑加工 了。

关于怎么在注塑机装塑胶模具和注塑机如何装模视频教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