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经济建设 守护人民健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榆中县乡镇卫生院工资 服务经济建设 守护人民健康

服务经济建设 守护人民健康

2024-07-05 14: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年来,榆中县紧紧围绕“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总要求,不断深化改革任务,夯实服务基础,提升发展质量,加快构建与榆中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1693185861166.png

——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顺利完成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县乡医疗机构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和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成功开通跨省异地就医报销直接结算服务。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在县级医院开展250+N、乡镇卫生院开展50+N种分级诊疗病种,县级医院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大一院、兰大二院等8家省市级医院建立合作型医联体,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建立专科联盟24个,全方位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同时依托县第一人民医院、县第三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建立3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新的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目前全县90%以上的患者在县域范围内能够得到治疗,我县分级诊疗工作代表甘肃省接受了国家卫健委和中央媒体的调研采访,得到了充分肯定。顺利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各医院以章程为统领,完善多元办医格局,完善议事决策制度,制定《加强县级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全面落实药品零差率销售并实行药品采购“两票制”,严格落实新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大型仪器检查平均降低8.3%,检验平均降低19.7%,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平均增长19.8%,切实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为努力扭转乡镇卫生院医疗业务萎缩的局面,建立乡镇卫生院预算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取消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将业务收支结余的50%用于职工绩效考核奖励,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全面加强乡村一体化建设,将村卫生室作为乡镇卫生院的派出机构,实行行政、业务、人员、药械、财务、绩效考核“六统一”管理,确保一个村至少有1名合格村医,实现农村居民“看病有人管”、“小病不出村”。

——医疗基础设施不断夯实。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及省市资金,先后完成了县疾控中心业务楼、县中医院康复中心、县第二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建设,相继完成了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及附属设施建设。为更好地适应生态创新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榆中未来快速发展的需要,以三甲医院的标准对县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异地搬迁新建,占地面积约132亩,设置床位1000张。牢牢聚焦“基本医疗有保障”的脱贫攻坚任务,严格落实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和慢性“四病”患者签约服务政策,为11家乡镇卫生院配备了DR影像、彩超、远程心电图机等设备,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建成县疾控中心、县第一人民医院、县第三人民医院、甘肃和平医院4家核酸检测实验室。为更好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哨点”作用,20家乡镇卫生院建成了发热诊室。持续加强院前急救“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建设,依托县第一人民医院建成榆中县120调度指挥中心,承担全县120急救统一指挥的调度任务,并不断推动院前急救的社会效益与服务质量共同提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需求。

——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县第一人民院通过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等级评审,县中医院、县第三人民医院通过新一轮二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通过创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优质服务基层行”等一系列活动,甘草、清水、定远3家卫生院被国家卫健委命名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平中心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服务推荐标准,受到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在重症学科建设方面,县第一人民医院建成了重症医学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县中医院建成了康复、微创中心和理疗中心,县三院改造设立了儿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建成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建成市级重点学科和中医药重点学科各2个,建成县级重点学科3个。成立了内科、外科等10个县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充分发挥了在控制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中的作用,推进医疗质量同质化、精细化管理。建成了县域病理、心电、检验、影像、消毒供应5个医学中心,进一步推进县乡一体化服务,实现了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超声、远程心电、远程培训等互联互通服务,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协作、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服务能力提升、基层群众受益的良好局面。建成了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5个救治中心,目前可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支架植入术等介入手术,填补了我县介入手术领域的空白。全面实施国家14大类5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组建267个市县乡村四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对大病和慢病患者,严格落实防、治、管“三位一体”管理,做到专人负责,动态监测,实现“应治尽治、应管尽管”。

1693185907403.png

——医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建立健全“引、育、用、留”人才工作机制,采取刚柔结合的方式努力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等各类卫生人才。全县引进急需紧缺卫生人才24人,事业单位公开招考专业技术人才62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1人,招录并安置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32人,签订订单定向就业协议76人,招录特岗全科医生6人,县级医疗机构自主招聘引进179人。近三年共选派202名业务骨干赴省内外三甲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心血管内科、危重症医学、全科和儿科医生转岗等培训132人,455名乡村医生参加了为期6个月的脱产培训,160人取得了本科学历,51人取得了乡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榆中县卫生健康系统现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090名,其中正高13人、副高175人、中级321人。现有陇原之星人才2人,兰州市学科带头人1人,兰州市“151人才工程”人员2人,兰州市劳动模范1人,金城名(中)医3人,金城名护士1人,榆中县领军人才1人,榆中县名(中)医10人,榆中县名护士10人。同时,不断提高乡村医生待遇,为所有在岗村医购买养老保险,为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离岗村医发放工龄补助。在解决财政供养人员“五险一金”费用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将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的采暖补贴、在职死亡后的一次性抚恤金、丧葬补助费、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等纳入财政预算给予保障。

——中医诊疗特色不断创新。近年来,我县坚持中西医并重,不断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发挥医保政策引导作用,将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补偿范围,实行目录内中药饮片费用全额报销,中医药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城乡医保对中医医院起付线降低一个档次,有效降低了群众看病就医费用。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均建成集防、治、保、康于一体的中医综合特色服务诊疗区。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目前已完成3批次师承教育,共遴选51位指导老师,139名继承人顺利通过出师考核。县乡村90%以上的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服务和适宜技术,县级医院自主研制的紫草油纱条、三黄膏等,在烧伤、烫伤等疾病的治疗上发挥了独特优势;火疗、中药封包、“冬病夏治”等特色技法疗法,在颈腰椎疾病的治疗上起到良好效果;太空舱按摩椅、香薰按摩光波舱等设备,在面瘫、关节疾病的治疗上得到患者充分认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县紧急调配原材料,赶制10000个陇原艾叶抗疫香囊,捐赠到武汉抗疫一线,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控中的独特作用。我县分别在2013年、2018年创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示范县的基础上,于2020年10月顺利通过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创建,并于2020年12月在全国中医药工作大会上做了交流发言,经验做法得到了国家及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医德医风建设不断加强。医无德者,不堪为医。始终坚持行风建设在路上,先后以创建“三好一满意”、“作风建设年”、“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行”等系列活动为抓手,持续开展改进和简化门诊就医流程、全面推进智慧医疗建设等便民惠民措施。制定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九项准则”深入推进清廉医院建设若干举措》,持续开展涉医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打造“党建引廉、清正党风;思想强廉、清净政风;制度固廉、清新行风;医德兴廉、清爽院风;监督促廉、晴朗作风”五廉举措,深入推进清廉医院建设,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同时,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庆祝中国医师节暨评选表彰活动,对评选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或通报表扬,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持续释放行业正能量。

1693185942785.png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榆中县医疗机构获得诸多殊荣。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获得2022年甘肃省脑卒中适宜技术技能大赛“卒中防治中心组”团队优秀奖、2022年“华佗杯”全国吞咽障碍康复病例大赛(甘肃赛区)团体三等奖、2022年度兰州市急性脑卒中救治适宜技术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等荣誉。榆中县卫健局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榆中县红十字会被评为全市红十字会工作先进单位,榆中县第三人民医院卒中中心被评为甘肃省优秀医师团队,榆中县第二人民医院获得市级优秀护理团队……这些荣誉是省、市、县领导对榆中县医疗人员的工作肯定,也必将激励全县医疗机构向更好更优的方向前行。(图文:田野)

查看网址

分享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