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是一条冰冷的毒蛇(楢山节考)影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楢山节考讲的什么 传统是一条冰冷的毒蛇(楢山节考)影评

传统是一条冰冷的毒蛇(楢山节考)影评

2024-05-08 15: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传统就像一条毒蛇,无处不在,冰冷而无常,貌似这一刻还草丛中安静潜伏,下一刻就突然张开大口露出毒牙,迅速夺走一个生命。

《樽山节考》是一部复杂深刻又包罗万象的日本电影,可以从各种角度看待和解读。这里我只大概谈一下我印象最深的几点。

故事发生在一个极度贫困的偏远山村,那里的人们生活极度困难,即使农耕女织也难以满足温饱,于是很自然的,这里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乡村习俗,那就是只要哪家的老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必须被自己的孩子背进深山(樽山)里丢弃,俗曰“拜山”。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家庭的生活负担,而且据说老人的灵魂也能被山神接纳升上天堂。这种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了阿玲婆婆这一代。

阿玲婆

阿玲婆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乡村农妇。

她一生勤恳和善别无所求,惟愿可以在晚年安详进入深山灵魂升入天堂。对于“拜山”这种略显恐怖的仪式非常迷信,即使几个儿子都不怎么乐意抛弃她,她依然非常坚持,甚至不惜主动磕掉门牙装疯卖傻,让自己身体看起来更显老,来达到早日“拜山”的目的。而她的很多行为也是非常传统的,甚至看起来可怕到难以理解,比如小儿子的岳丈家是贼窝,村民集体决定对这家人进行“灭门”,阿玲婆不仅不希望儿媳妇活下来,反而故意设圈套让她被活埋。因为只要是村里的规矩,无论做再残忍的事情也可以。她一直说,“村里的规矩是不能违背的,任何原因也不可以。”可以说,她就是这座古老山村传统的化身,人人都夸赞阿玲婆是个好女人。

传统的化身阿玲婆

可是我却觉得阿玲婆这个女人很可怕。

她的“好”其实只是严格遵从传统的村规民约,不带任何理由的无条件服从。所以众人都佩服她,认为她是服从的榜样。而为了服从传统力量,她从内心就反对一切不服传统的人。比如,阿玲婆一辈子都叫自己的丈夫是“人渣”,对其恨之入骨,即使他已经失踪多年依然仇恨不减。这只是因为当年丈夫做了“耻辱”的事情,让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来”。什么事呢?就是当年丈夫的老妈妈(也就是阿玲婆的婆婆)到了“拜山”的年纪,而懦弱的丈夫竟然为了逃避这种残忍的“传统”,一夜间消失了。人们都说他是逃走了。而直到长子辰平多年后吐露真言,真相才得以大白。原来是儿子把爸爸给杀了,并且抛尸与池塘里。辰平杀父亲的理由也直白的可怕——因为父亲没有把奶奶背上山进行“拜山”仪式……本以为听到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阿玲婆会生气地教训儿子一顿,没想到她竟然若无其事地安慰儿子说,“我爱你爸爸利平,但他是村子的耻辱。不是你杀了他,是山神杀了他。”

这种对传统“愚忠”的行为实在让人不寒而栗。

即使村民包括很多观众,都觉得她是一个和蔼可亲与人无害的老婆婆,可她依然让我莫名感到毛骨悚然。就像村民开玩笑说的,阿玲婆就像一个“鬼婆”。她是有心计的,她所有的所谓“好”都是有目的的,既不是真的为了别人,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儿女着想,而只是希望可以自己能够早日解脱,灵魂成功升上天堂。所以她才不顾众人反对,毅然坚持要去“拜山”。而她也绝不是像自己所说的“少一张嘴吃饭”这么简单,她是真的迷信,为了自己能够早登仙界,她欺骗了所有人,甚至连自己骗的都相信了。

这倒让我想起了外婆家,在外婆生活的那个偏远农村,当地人对于怎么活着并不太在意,倒是对于墓地风水之类的东西极度在意,甚至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那里的老人刚过60岁就已经替自己把棺材板准备妥当了,还包括墓地的选址寿衣的样式等等。外婆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我小时候在外婆家里的棺材旁玩耍的时候,就好奇的问大人这是做什么用的,大人们都讳莫如深地让我不要问。后来等我长大了,母亲才告诉我那是外婆的棺木。而等到外婆离开我们的时候,那已经是20多年后的事情了。

似乎在老人的心中,有一种神秘力量存在于世上,可以引领她们走向天国,而她们从不觉得那是一种迷信,反而是一种坚定的信仰,是一种必需遵从的传统,不容任何人质疑和阻挠。即使最亲近的人也不可以。因为那是她和上天的约定。

传统

众人视为神明一样神圣的传统,却实际上并不如想象那般完美,甚至充满了野蛮的暴力与赤裸的血腥。无论是村民集体行动活埋雨屋一家人,然后瓜分这一家人的财产,还是争先恐后把老人抛弃在深山里,等待野兽分食,无论老人愿不愿意。这都说明了一件事——传统会杀人。

在荒山野岭的落后地区,因为没有法律,所以传统就是法律。只要村民共同决议的事情就是正确的。所以,很多错误的决定竟然也最后成了村里的规矩,成了传统继承下来。

而往往是,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传统力量越强大越顽固,要想改变传统的力量也艰难到几乎不可能。同时,固守传统则往往导致更多的贫穷和落后,也滋生了各种愚昧残忍的暴行。而很多落后的地方,往往会发生很多耸人听闻的荒诞怪事。比如,《樽山节考》里面那些恐怖的死婴画面。当地人为了摆脱贫穷不断繁殖,因为女孩子可以卖钱,男孩子没人要,所以只要生了男孩就溺死或者抛弃……究其根本,贫穷才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血一样鲜红的云霞笼罩在山村头顶

今村昌平的电影好用隐喻,光《樽山节考》里运用的隐喻就不下几十处。比如黄鼠狼偷鸡,毒蛇交尾,猫头鹰捕猎,母螳螂吃公螳螂……而其中从片头到片尾,一直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蜿蜒爬行的毒蛇了。毒蛇在床边在草垛旁,在村民家里的房檐上,一年四季几乎无处不在。就像那些盘旋在山村上空的传统力量一样。

传统就像一条毒蛇,无处不在,冰冷而无常,貌似这一刻还草丛中安静潜伏,下一刻就突然张开大口露出毒牙,迅速夺走一个生命。

儿子

长子辰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他表面上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也看起来和母亲一样传统,平凡无奇。可是他才是整部电影里最表里不一的人。他的老实源于对传统力量的惧怕,他内心其实对传统的一切是持怀疑态度的。比如他并不赞成过早让母亲“拜山”,甚至内心很挣扎反对这种血腥的传统。而他的“弑父”行为更表明他有反叛传统的倾向,即“俄狄甫斯情结”。但是生活在那样的一个传统而落后的环境下,他的“反传统”非常温和隐藏的很深,甚至根本没有任何迹象。况且母亲是那么传统的一个人,他为了让母亲满意,最终也答应了背着她“拜山”。

只是这个登山过程异常艰难,预示着辰平内心的挣扎曲折,他一路跌跌撞撞遍体鳞伤,攀岩走壁命悬一线,但是内心还是希望母亲放弃这种迷信的想法。片中有个镜头,就是他转身忽然发现母亲不见了,他低声自言自语说“也许她自己回去了吧”,面露欣慰笑容。而他巧遇一只负伤的山雀,他小心地把它捧在手心,然后笑着放飞,仿佛自己的心结也解开了。只是没想到他又再次遇到了母亲,母亲用埋怨的眼神狠狠瞪着他,他才意识到母亲的心意是如此坚决。

背母“拜山”的儿子内心是挣扎痛苦的

等到终于把母亲送到了白骨嶙峋密布的阴森山顶时,他又再次犹豫了。在和母亲生离死别之后,他满脸泪水地痛苦离去。而等他在返回的路上偶遇的一幕,更加深了他内心的惶惑与怀疑。那就是同村的一个无赖,硬生生地把自己的老父亲推下悬崖,即使父亲像孩子般哭喊着不愿意也不行。他再次目睹了传统杀人的血腥一幕,就像看见毒蛇吞噬掉了一个生命。而他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却又忽然遭逢一场大雪。按照传统的说法,下雪是山神显灵,如果“拜山”遇见下雪那就是交好运了。辰平转身跑回母亲那里,对着盘坐念佛等待“升天”的母亲报告下雪的好消息,母亲睁开眼笑着回应他。那一刻,他心里又释然了——也许真的是有“山神”的吧?母亲也一定会进天堂的吧?这是好事,应该高兴才对啊……

而等到他风尘仆仆完成“拜山”回家后,却见到了让他困惑的一幕,最小的弟弟又带回一个女人,甚至变本加厉替她买了新衣服,还向家人宣布从此她就住家里了,从此这个家又多了张嘴,生活的压力又变大了。所以这样看来,母亲的离开其实并没有减轻家庭负担。生活还是老样子。他内心又开始迷惑了,对传统又开始怀疑了——母亲的自我牺牲究竟有价值吗?

接着黑暗里出现了一条盘旋环绕的毒蛇。最后电影结束在一声声诡异阴郁的音乐声中。

《樽山节考》这种主题如此复杂又如此深刻而沉重的电影,固然属于万里无一的经典日片,即使在世界影史里都风格独特到独一无二,可是我却没有勇气再看一遍。毕竟人生已然如此,何必反反复复徒增阴郁?纵观全片,我还是更喜欢阿玲婆带儿媳学抓鱼的那个段落,那代表着一种传承和希望。而有希望就不是悲。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